新人文教育,给成长更多选择

文|本刊记者 陈璠

清晨,柔和的阳光洒落在海滨之城青岛,一所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校园正在醒来:池塘中的芦苇伸展着枝条,注视着白鹅、花鸭同游;
宛如小灯笼的柿子挂满枝头,迎着微风和过往的学生打着招呼;
融合徽派建筑风格和古希腊剧场建筑风格的楼群已经打开大门,圆环阳光走廊、空中回廊静静等待着欢声笑语的时刻……

山东省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青实高”)校长石华军表示,走心的校园设计塑造了集呼吸感与生命感于一体的育人场景,目的是推动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绽放自己的光彩。对“人”的关注始终是青实高发展的核心。2014年,青实高将新人文主义思想迁移到教育领域,形成了特色新人文教育。在石华军看来,正如学校的“新中式”建筑风格一样,新人文教育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融合,希望在培养学生现代视角、国际视野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作家梁晓声在《中国生存启示录》中谈到大学精神,引用了雨果的三句话:平等的第一步是公正;
改革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
进步,才是人应该有的现象。青实高校务委员肖亚军认为,这种精神同样适用高中,建设一所具备“全新育人模式”“现代管理理念”“人文办学特色”特点的学校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重要体现。

以课程为支撑,8年来,青实高在实践中逐渐构建出以“学生为中心”“社会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新型学习模式,形成了体现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人文课程体系。

推动学生个性成长是新人文课程体系的核心。青实高通过选课制、走班制、导师制、学长制、学分制“五制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家课程选课走班体系,将个性化教育落实到课堂。每学科每学段分为三层,学生依据划分的层级选课走班。为了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青实高为每一名学生都设计了一张适合自身个性特点的课程表,最大限度地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下课铃响,学生井然有序地走班,兴奋地各自奔向下一堂“个性化课程”。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自由”的教育形式是否会降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石华军笑了笑,给出了否定答案。一方面,学校积极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情绪情感等,从而把握每一个师生学习共同体、生生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另一方面,导师制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私人订制”服务,“导师与每个学生的谈话内容和沟通方式都是不同的,导师需要用学生愿意接受的形式引导他们发现自己”。教育的个性化,实践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仅孕育了闪光的学生,还培养了专业化的教师。

如果将学生发展比作一棵繁茂的大树,为高考进行的知识储备是主干,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和强健体魄是四散开来的枝丫。“不同的树木,其树干和枝丫的成长状况是不同的,有的树干粗壮、有的枝丫粗壮,我们重视主干,也不应忽视每一枝伸向远方的枝丫。”肖亚军说。

基于新人文主义思想“打破束缚,尊重人性”的特点,新人文教育希望帮助每个学生发挥特长,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此,学校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成长空间,通过“六个百分百”推动他们挖掘兴趣和潜力,完成发现自我、认同自我价值的蜕变。一是百分百学生参加学校课程,二是百分百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三是百分百学生参与社团,四是百分百学生参与艺体俱乐部,五是百分百学生成为志愿者,六是百分百学生3年收听30场专家讲座。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累计超过100门,拥有社团60多个。“只要学生感兴趣,即使是相对小众的爱好,我们也支持,比如马术、古琴。”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尝试使石华军坚定了扬长教育理念:“学生在感兴趣的领域学习,不仅能快速提升能力,还会收获幸福感,这对他们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学习无人机、机器人相关知识,在由大学各领域教授担任主讲人的“人文大讲堂”中了解并学习生涯规划……“每周二下午是学生最期待的时光,他们可以在众多社团和俱乐部活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也可以在实验室与伙伴来一场头脑风暴。”石华军笑意盈盈。“六个百分百”从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对学生做出了明确要求,也规划了一条新人文教育背景下学生个性成长的清晰路径,为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青实高的宣传片《每天努力一点点》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青春并不只献给课堂,更有舞台和远方。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观念不谋而合。在高速变化的时代,标准化、流水线式的教育很难适应未来的世界,社会需要大量兼具人文情怀、创新能力的人才。“舞台和远方”代表打破课堂界限的一种学习模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能力的提高通常不会像知识增长一般立竿见影,但注定会在某一天绽放别样的精彩。”石华军相信,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会比一摞摞的试卷与资料更具有时光的穿透力。

入校典礼、开学典礼、休业式、成人典礼、毕业典礼,让学生铭记自己人生的关键节点,体味生命的乐趣;
志愿者节、体育节、读书节、诗歌节、艺术节、电影节,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感知生命的多彩……丰富的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大量的实践机会,推动学生主动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高中作为进入大学前的最后一个学段,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系列活动的开展不免受到质疑。对此,石华军指出,新人文教育与提升成绩并不矛盾。“一场活动的组织是非常复杂的,学生需要与多人沟通,协调各种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都会获得提升。”

学校培养的人必将走向社会,新人文教育与社会不可割裂。在以社会为中心的课程中,研学旅行是一大亮点。研学旅行看似简单,但要达到推动学生成长的目的,组织者须充分发挥教育智慧。石华军强调:“研学旅行是深度游,要警惕走马观花、游而不学。”青实高通过“前置学习、现场研学、总结反思”三大环节推动学生行中知、行中思。

从首都北京到“申城”上海,从“孔子故乡”曲阜到“中国瀑乡”安顺……沉浸式体验推动着学生主动思考,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也更为深刻。“红色星火,砥砺黔行”研学旅行结束后,有学生在随笔中写道:“当我走近黄果树大瀑布的时候,当我抚摸岩洞里钟乳石的时候,我无比自豪,我是这壮美山河的主人,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保护她呢?”还有学生在走访结对家庭后写道:“他们的房屋虽小、衣食虽简,但拥有一颗炽热的心。从他们身上,我不仅要学习坚强的品质,还要学习乐观的精神。”研学旅行是一座桥,将学生与秀丽山川、远方的人、自身的情感联通,丰厚了学生的人文积淀。

获得多个奖项的动画电影《心灵奇旅》,讲述主人公乔伊经历了一系列奇遇,激发生命中“火花”的故事。而他追寻的“火花”代表了什么,电影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或许是音乐、绘画、运动;
或许是敏锐的直觉、丰盛的内心、有趣的灵魂;
或许是一切让人感受到快乐、幸福的人或事……“生命”之于“火花”,正如“新人文教育”之于“成长”,新人文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成长便迸发出了无限可能。“他们追随自己的内心就好。”石华军的语气温和而坚定。

猜你喜欢 研学人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美在山水,魂在人文初中生之友·中旬刊(2022年5期)2022-05-25最朴素的人文初中生之友·中旬刊(2022年5期)2022-05-25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疯狂英语·初中版(2022年1期)2022-01-26快乐研学之旅少儿画王(7-10)(2021年8期)2021-09-12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8期)2019-05-28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

推荐访问:人文 成长 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