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治理功能:内涵、依据、路径

潘胜楠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17)

立足“两个大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引领我国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总方针和行动纲领。国家治理是一个涵盖众多领域的系统性工程,其本质是由党、政、企、社、民、媒共同参与的维护公共利益、实现公共价值的公共行动。但目前国家治理现代化征程中依然存在治理理念不够普及、治理主体意识弱化、治理行为盲目无序等问题,亟需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照,迫切需要“思想的闪电”击中朴素的“人民园地”。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紧跟国家治理现代化步伐,关注、迎接、回应国家治理的新动态、新挑战、新需求,保持与国家治理的同频共振,方能达到既实现自身现代性发展,又能更好地助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双重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群体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其社会成员进行思想熏陶、政治引领和道德教化,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有物质维度,更有精神维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除了巩固物质基础、实现物质文明外,还需要塑造现代精神、激活精神密码,而思想政治教育恰好可以拓展国家治理的精神维度。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国家治理提供了出场契机。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1]。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成果是在党和人民国家治理事业发展的实践中产生的,也是为党和人民国家治理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2]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高度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推进到哪一步,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跟进到哪一步,有的放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3]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治理中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其本身构成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国家治理,并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治理两个概念、两个元素、两个领域人为嫁接起来,而是需要从观念和实践的双重维度出发,实现二者的创新式融合发展,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其一,从观念维度来看,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国家治理的“守护者”,担起解释世界的重任。通过教育引导、价值引领、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多种途径有意识、有目的地发挥其思想教育、政治引导和道德教化作用,在坚守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维护政治统治安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宣传和解释国家治理理念,整合和凝聚社会共识、培育和提升治理意识,使国家理论满足国家治理需要,使国家理论更具解释力,推动国家理论说服人,进而掌握人民群众。从而使人民群众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信心、认同与信念,提升国家治理理论的信度。其二,从实践维度来看,“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4],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国家治理的“建构者”,担起改造世界的重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进驻和能量加持,对人民群众进行理论武装,推动理论转变成物质力量,锻造人民群众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思想力、精神力和价值力,激发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性力量。从而使国家治理实践更具影响力,夯实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提升国家治理实践的效度。

整体思考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国家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要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结构性定位,精准聚焦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国家治理的功能:凝聚思想共识、强固政治信仰、汇聚道德力量。

(一)凝聚思想共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凝聚思想共识的“铸魂工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社会思潮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多元化。特别是西方思潮的冲击渗透带来了人们普遍的思想迷茫、信仰缺失、文化质疑、价值扭曲和“灵魂消解”“心灵中毒”,致使公共利益意识缺失、公共参与意识薄弱、公共价值意识衰微、公共责任意识缺乏,进而严重削弱了国家治理的公共性基础,为国家治理带来了现实困境和严峻考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其思想整合功能,通过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领社会思潮、监督社会舆论、凝聚思想共识,提高人们抵制不良思潮侵蚀的能力,激发人们积极参与国家治理的精神伟力,从而为公众参与国家治理奠定思想基础。

(二)强固政治信仰

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强固政治信仰的“砺剑工程”。国家治理是一个政治学问题,政治信仰是指引政治发展的航标灯,是构建政治体制机制的必需品。如果政治信仰缺失,政治目标就因失去政治动力而难以为继,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也会难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当前,政治极化严峻、信任危机充斥,难免对我国政治生态产生负面影响,强固政治信仰迫在眉睫。在现实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为政治服务是不变的原理和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意识形态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有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从而为国家治理增加政治认同、坚定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增强政治效能。如果人人都能被塑造为国家治理需要的“政治人”,那么社会主义红色江山将永不变色,党和国家事业将永远后继有人。

(三)汇聚道德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汇聚道德力量的“奠基工程”。国家治理是一个伦理学问题,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或体现仁爱、公正等被人类普遍认可和接受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才具有道德合理性基础。近年来,社会生活中大量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行为失范等现象频发,严重削弱了国家治理的道德合理性基础,给人的发展和国家治理带来不利影响。基于伦理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国家治理可以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涵养道德品质、弘扬美德义行、汇聚道德力量的社会功能。于个人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公众道德认知和道德自觉,凝聚道德共识,规范社会行为,为国家治理塑造强大有力的治理主体,激发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强大道德力量。于社会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维护并弘扬向善的社会伦理原则,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确保社会心态的理性平和,为国家治理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和规范制约,汇聚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强大社会合力。

任何观点、思想或理论的提出,都不是无缘无故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缘由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国家治理之所以能、之所以行、之所以好,究其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国家治理具有历史必然性、价值正当性和现实可行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国家治理的历史必然性证成

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从大历史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变迁发现,任何政权要实现长治久安,都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将其上升为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是实现长治久安的“灵丹妙药”。中华民族从夏商周开始,到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数千年里,实现治理时间超过两百年的朝代或政权有多个,其中必少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照与加持。

封建社会时期,以孔子“礼治”、孟子“仁政”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被统治者上升到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并制度化、法律化、权威化为倡导道德理性、维系政治秩序、实现社会团结的正统思想,奠定了存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的思想根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党利用执政优势开启全面统治,积极提倡、推进党义宣传社会化,以及采取组织围攻、实行打压等暴力手段,强制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灌输,通过其所谓的“党化教育”强化对国民的思想控制。由于其罔顾民心,国民党终究走向了失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全面统治时期,通过广泛的思想动员,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纷纷走上革命道路,并建立统一战线,开展土地革命,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使中国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巩固新生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成为“革命党”转化为“执政党”的重大考验,思想政治不仅要在军队系统中进行,还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文按语中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时,尤其是这样。”这一论断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作用,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领导人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使中国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复兴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活动同步扩展,始终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保持高度同构性,“守正”加“创新”模式驱动下,“大思政”育人格局开创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局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是国家治理中不可或缺的能动因素。

质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自阶级产生以来就有的普遍的社会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国家治理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迁,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国家治理都是历史的必然。我国各阶级、阶层关于国家治理的探索与实践已然证明,任何统治阶级都需要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作为巩固政权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国家治理具有历史必然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国家治理的价值正当性证成

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获得运用于国家治理的价值正当性,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兼具“工具性”价值和“本体性”价值。首先,国家具有阶级属性,决定了只有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与国家具有同样阶级属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成为巩固政权的有力抓手,才能构成国家治理的有机要素。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构上层思想建筑,把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重要途径。在此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工具性”的价值维度。从历史发展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外在于”或“附着于”国家治理,而是“内嵌于”国家治理,贯穿国家治理的始终,深刻地影响和规范国家治理的发展方向、策略推进与运行效果。当统治阶级掌握政权之后,都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位置,将其作为维护自己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进而实现长治久安的治理方式或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5],要“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6]。这些重要论述在一定程度上阐释和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紧跟国家治理现代化步伐,实现自身结构体系的优化升级,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此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本体性”的价值维度。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调整内部各要素的功能、地位,聚焦实践前沿、把握实践需求,实现自身科学化发展和现代化转型提供了现实土壤。概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和“本体性”价值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国家治理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国家治理的现实可行性证成

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国家治理的生动实践已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治理在价值目标、主体构成、方式方法层面深度契合,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了现实增长点。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和国家治理的价值目标都是培育“现代化人”。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属性和其传统优势决定了它比其他任何教育方式都更有资格肩负起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现代性人格(包括心理态度、价值取向)的使命。[7]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治理现代化并不是最终目的,国家治理为了谁、依靠谁才是核心问题,国家治理必须依靠“现代化人”来主导和推进,又必须以培育“现代化人”,进而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和国家治理的主体构成都是“现实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人”,必须从人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关系着手,以人的现实需求和切身利益为内驱力,塑造“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引领人们的价值认同和利益认同,使人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国家治理从“现实的人”出发,把人的需要和人的动力开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一切治理工作的价值判断基础。[8]“为谁治理”“谁之治理”“如何治理”始终是国家治理的逻辑主线和发展红线。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和国家治理的方式方法有共通之处。思想政治教育以“柔性”“软性”教育为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隐性方式嵌入国家治理,发挥思想指导、价值引领和道德教化的重要作用。同时,国家治理折射到方法论层面,内在地蕴含着“柔性”因子,相比统治和管理所常用的强制性行政手段,国家治理更加强调道德教育、行为规范、社会舆论调节等柔性方式方法的运用。

思想政治教育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战略性意义,理应“关注客观历史进程与国家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整体布局安排,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更新使命,使自身焕发生机和活力”[9]。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继续围绕宣传好、服务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不断宣传国家治理理念、培育国家治理意识、提升多元主体参与,优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叙事”,讲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故事”。

(一)宣传国家治理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国家治理理念是国家治理活动的风向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思想观念、促进精神交往的主阵地,自然而然地承担宣传国家治理理念,讲好“中国特色治理故事”的重任。国家治理理念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是国家治理在思想价值层面的体现,包括国家治理的基本理论、体制机制、价值取向、方式方法、价值目标等。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发挥自身的舆论优势,借助多种形式、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为国家治理破除思想顽疾、扫清观念障碍,奠定思想基础。

一是宣传国家治理的基本理论,引领国家治理风尚,提升治理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其活动中凸显国家治理的“显政思维”,用通俗易懂、鲜活生动、喜闻乐见的语言普及党的基本知识、政治知识以及国家治理的基本理论,让国家治理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冒热气、带露水、沾泥土。国家治理方面的权威信息通过日常教学、社会实践、文献资料、学术探讨、新闻媒介等直达基层、直达百姓、直达每一个人,有助于大家抓住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和根本,准确把握和提炼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增进对国家治理的认同感。

二是宣传国家治理的重大成果,厚植国家治理优势,提升治理效能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理论宣传、案例示范、典型教育、树立榜样、情景互动等方法,助力国家治理的重大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阐释国家治理满足了什么样的人民期待以及是如何满足人民期待的,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明白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是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而提供的。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尽管还不完善,但其强大治理效能是具体的、真实的,是经得起实践检验、历史比较和国际比较的。对国家治理成果的宣传、对国家治理优势的普及有助于提升治理效能感,进而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是宣传公众参与方式方法,拓宽公众参与路径。国家治理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落脚点在于公众参与行动。公众参与是现代国家治理中非常重要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宣传公众参与的方式方法,拓展他们的渠道,为公众参与国家治理行动铺台阶、打基础,协助达成“推动国家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推动国家治理力量向基层下移”“推动国家治理资源向基层下移”,为国家治理凝聚磅礴伟力。

(二)培育国家治理意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对国家治理的诸多价值中,锻造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公民意识是其核心价值所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亟须培育人民群众的国家治理主体意识。当前,由于国家治理主体意识缺失造成国家治理中出现形式化治理、表象化治理、低效化治理等“众生相”,这些已然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瓶颈。培育人民群众的国家治理主体意识,化解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紧张关系,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国家治理主体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治理中政治身份的自我确证和地位的自我认识,表现为人们对于自己作为国家治理主体的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国家治理,应自觉主动承担起唤醒人民群众的国家治理主体意识的重要使命,通过铸魂育人在全国上下形成强烈的治理共识,筑牢国家治理的思想基础,为国家治理“赋能”。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精神需求,突破传统思维和逻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实验的力度来提升公众对作为国家治理主体的认知,塑造国家治理主体意识,培育主人翁精神,让公众真切地感受到国家治理是一项属于全人类的事业,自己就是国家治理的主人。

培育国家治理主体意识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使命意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使命,使命意识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利器。思想政治教育要大力宣传革命英雄、时代楷模、先进人物用鲜血甚至生命标定精神坐标的先进事迹,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增强人民群众对自身主体地位的体认与维护,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担起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二是强化责任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强化责任意识,激发担当作为。国家治理并不只是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责任,更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公民要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自觉主动投入国家治理实践中去。三是强化整合意识。国家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种思想、各种因素、各种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尝试通过人文关怀、心理疏导、重点关注和持续培育,找准民众治理意识与社会治理期待的契合点,把广大人民群众牢牢吸引到共同的治理事业中来。对民众意识存在较大差异性的方面,因人制宜地选择有针对性的培育方式,最大限度凝聚思想共识和行为共识,构建同化异质的治理共同体。

(三)提升多元主体参与

多元主体参与是国家治理的“根”与“魂”,亿万人民群众的公共参与行动汇聚成了气势磅礴的国家治理活动。国家治理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进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尝试和智慧。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双向互动、同向同行共同推动了国家治理这一全国最大的公共事业的蓬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助力提升多元主体参与国家治理有两项极重要的任务:

一是化解政治冷漠症。参与的力量无比强大,国家治理从来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刀真枪实战,治理主体只有切身实地融入国家治理实践,保障有序、有效参与,才能真正发挥其治理才能,推动国家治理事业向前发展。政治冷漠是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大障碍。随着社会的进步,公众的价值观已从过去的政治价值高于一切发展到现在的多元化价值,这是公民日益成熟的标志,但是一度的政治冷漠,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部分人民群众对治理不感兴趣、不愿参与治理,引起了当前国家治理活动中“一边热、一边冷”“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不良现象。广大党政工作者普遍积极参与其中,而部分人民群众并未作为治理主体充分融入,一边干部积极带头做事,一边群众观望与“坐等”。政治冷漠症根源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宗法式制度、礼制文化、官本位思想等磨灭了人民主体性,使个体消融于主体。化解政治冷漠症,思想政治教育责无旁贷。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信息的作用。信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新媒体、新技术促使信息直达群众,让治理主体在短时间内理解国家意图,打破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激起治理主体积极性的僵局。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群众,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检测国家治理成效的基本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群众意愿、回应群众呼声、顺应群众期待,为党政工作者提供可靠“情报”,促使其精准识别、回应、解决群众需求,严防因服务群众“滞后”,造成群众参与热情被动“打消”。

二是匡正参与行为。首先,现代公民参与是多元的参与。多元主体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力量,参与主体多样性是现代公民参与的显著特征。治理不只归属党政工作者,更归属亿万人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要助力破除唯政府参与治理的模式,通过定期为多元主体进行治理事业发展的培训等,为国家治理扩大参与主体范围、提高多元主体素质、优化多元主体结构。其次,现代公民参与是理性的参与。人是政治动物,也是理性动物,政治人与理性人结合起来是现代公民的特征。只有政治参与热情,缺乏对政治的理性判断,极有可能酿成政治悲剧。思想政治教育兼具政治性和科学性,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培养治理主体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用科学理性精神塑造治理主体,提升公众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有益于增强公众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认同,强化公民权利和责任意识,奠定国家治理的理性基础。再次,现代公民参与是自觉的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用核心价值理念武装人们的头脑,有助于凝聚各治理主体的思想共识、观念共识、价值共识和行动共识,促使公众自觉主动参与国家治理,为国家治理定向导航、凝心聚力。最后,现代公民参与是依法参与。当前,公民参与行为中还存在民众参与活力较强却夹杂个体情绪和群体盲思等负面现象,急需思想政治教育予以匡正。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普及法律知识来提升公众法律素养,规范公众参与行为,尽可能化解甚至规避公民参与的盲目行为和非法行为、过度行为和不足行为,这样公民参与治理才能在过程中有活力、在结果上有质量。

猜你喜欢 现代化主体群众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今日民族(2022年8期)2022-09-01论碳审计主体财会月刊·上半月(2022年5期)2022-05-17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华人时刊(2022年4期)2022-04-14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清华金融评论(2022年4期)2022-04-13多让群众咧嘴笑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何谓“主体间性”领导文萃(2020年15期)2020-08-19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中华诗词(2018年1期)2018-06-26“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杂文月刊(选刊版)(2018年9期)2018-05-14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推荐访问: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 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