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共同富裕指向

杨文圣

(天津大学,天津 300354)

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这一论断。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开始向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资本主义文明发展,这一现代化的发展方式在之后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成为世界各国促进自身发展、摆脱社会贫困、实现国家富强的普遍选择。然而,资本主义在追求社会富裕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社会公平和正义一再缺席,工业大发展和资本主义大生产带来的社会普遍贫困问题愈加严重。资本主义重视和解决贫困问题,不是其统治阶级的主观意愿使然,而是资本主义深层的社会矛盾引发的必然结果。而中国在独立探索现代化发展之路的历程中,逐渐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条道路内蕴的共同富裕指向逐渐凸显,展现出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截然不同的价值追求。

社会富裕程度是现代化建设的衡量尺度。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化,在每一个人类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贫困一直是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问题。在很多时候,它不仅威胁着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同时也影响着各个社会阶层在合理区间的生存发展,进而影响社会的整体稳定和国家治理的总体效能。无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管其初始的主观愿望是什么,缓解贫困进而摆脱贫困无一例外地成了现代化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也就是说,解决贫困问题是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摆脱贫困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富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摆脱贫困是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抉择

现代化的发展方式是迄今为止人类期望摆脱贫困的最好选择。不能解决贫困问题的现代化就不是真正的现代化,也不是能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表明,不论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观愿望如何,如果不能重视贫困问题的解决,那么在后期就会带来许多足以影响资本主义发展根基的社会问题,破坏社会、人、自然界三者关系的“合规律性”。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从人类社会形态变迁的历史规律来看,还是从现代化发展结果来看,选择现代化的发展方式,都是以实现国家富强为目的。发展中国家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也在找寻着适合本国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摆脱贫困是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客观结果。现代化道路是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是资本主义国家主动开启的,而是随着生产的扩大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出现的,是早期资产阶级为摆脱封建束缚而走上的一条新路。现代化的发展方式一经出现,就极大地提高了社会进步的速度,人类开始走出食不果腹的生存状态,走向文明的发展之路,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摆脱贫困确立了方向,人类历史在资本的推动下大踏步前进。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而资产阶级创造的这一巨大生产力毫无疑问是通过现代化发展道路取得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资产阶级直接创造了现代化发展道路,而是现代化发展道路成就了资产阶级的成功。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共性问题,资产阶级则是个性问题。

摆脱贫困是发展中国家走上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摆脱贫困的过程中不断效仿不同的模式。第一,西方模式。发展中国家首先学习和接触到的是西方模式。早期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过建立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实现了现代化转型,但这一模式是采取暴力手段掠夺土地和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资本原始积累的条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不允许发展中国家摆脱他们的控制并走上现代化道路。因此,发展中国家效仿西方模式的现代化道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第二,苏联模式。20世纪30年代,苏联模式在资本主义发展陷入矛盾和危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背景下成了发展中国家争相效仿的对象。苏联是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大工业体系。苏联模式的现代化路径强调国家计划和执政党对政治、经济的统筹管控, 存在权力高度集中、管得过死、否定市场作用等问题,并不适用于情况复杂的发展中国家。第三,拉美模式。20世纪50年代,拉美国家在实践中创造了“拉美奇迹”,这成为发展中国家效仿的范本。拉美各国集中国内资源和要素,全面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拉动了经济增长,这也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积极探寻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但是,拉美模式也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痼疾,忽视发展的可持续性,社会差距逐渐拉大,城乡矛盾加剧。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一模式宣告失败。第四,东亚模式。20世纪70年代,亚洲“四小龙”崛起,“四小龙”根据自身特色创造出新颖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又被称为“东亚奇迹”。这一模式最初依托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走上了现代化之路,并在政府主导之下不断调整产业政策、完善经济体制——理性政府的制度安排是东亚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东亚奇迹”的产生,标志着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初步取得了成功。中国也提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方案,即“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创新发展中不断赶超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21世纪初,中国实现了总体小康的目标。2021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二)社会富裕是现代化道路的基本要求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推进了生产方式的革命性更替,社会财富也在这一变革中急剧增加。一方面,资本家迫使无产阶级无休止地劳动,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相较于封建的中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生活和文明程度都有了质的跃升。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海外殖民掠夺,以低廉的价格获取大量的生产原材料,以暴力手段强占殖民地区的财富,并将各色各类商品销往世界各地,赚取了丰厚的利润。资本主义现代化生产的本质就是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获取无限的物质财富,但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现代化所创造出来的巨大财富并没有用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正义事业,仅仅是为了满足资本家对物质财富的无尽欲望。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表明,这种对财富的病态追求和毫无底线的贪欲足以动摇资本主义的稳定,不断推向贫富两极分化,形成许多积重难返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而这些矛盾和问题必将随着资本主义的纵深发展,在人类社会形态变迁的主动脉中起到向新社会形态演进的催化剂作用。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早已注意到了这些关键症结,在各自的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采取许多致力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和缓解社会各阶层矛盾的政策措施,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性无法消除,产生社会矛盾的根源始终存在,而且越积越深,无法改变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趋势。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不同于以往西方列强通过侵略、征服、控制的手段,攫取别国的财富来实现自己的发展,而是通过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立足于自身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财富也得到了快速增长,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显著提升。如果以市场汇率下的当年价格为标准,1970—2010 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 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从六分之一翻了一番,达到了三分之一;
2018年,发展中国家所创造的GDP约为33.67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39.7%,接近世界GDP的四成。但是,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财富积累仍然较慢,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不少困境与矛盾。一方面,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生产结构不平衡、生产力不够发达的问题,同时,农业占经济结构的比重过大也亟待解决。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人口负担过重,导致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还不到发达国家的20%。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既要借鉴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成功做法,更要将解决民众贫困问题作为重要关注点,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全体人民共同努力探索形成的发展道路,因此“党的领导”“发展”“人民”是其核心词。一百年来,中国的先进分子不断探索中国道路,并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创造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五四时期,中国的先进分子谈论“西化”“欧化”,本质上也是希望实现现代化。他们认为,“中国要走向独立富强,就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学习什么?也就是西方的现代化。近代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始终在思考:要转变为现代化国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这一时期,帝国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危机的历史大环境不断塑造着中国所寻求的现代性话语,因此那些致力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先进分子要考虑的是中国的现代化如何才能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所衍生的多元化问题。一方面,促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国家,拥有现代工业体系,实现独立和繁荣发展;
另一方面,要能抵制西方众多不良的社会价值观念,遵从中国传统价值观,共同富裕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的本质特征。

(一)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本路径

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鲜明主题,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始终。中国要发展起来,亟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邓小平同志以全球战略眼光精辟地指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发展问题对社会主义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只有通过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实现国家主权独立、社会安定有序,社会主义事业才能看到曙光。简而言之,“要发展自己”。发展的历时性指向是向着共同富裕迈进,发展的共时性内涵是坚持全面发展。

我国在全面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首先,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目标。目标过高容易打击人民群众奋斗的积极性,目标过低不利于激发生产活力,目标时间跨度过长容易滋生消极懈怠心理,目标太过短浅容易让人忽视它的重要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是能够达到的未来发展目标,这一目标将最大限度地凝聚起人民同心奋斗的合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愿景。这些发展目标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未来可能性。其次,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要求。“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全盘统筹和整体规划。“五个文明”协调发展,只有发展方向而没有具体的数字指标,强调对发展空间的延展和对发展质态的提升。再次,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实践的先导,正确的理念导向正确的实践,而错误的理念只会让实践误入歧途、走上弯路。我国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先导,开辟新的发展格局,由全体人民共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厘清了发展的“理”与“路”、“源”与“流”。归根结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指向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而党的领导需要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如果没有党的领导制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就会丧失根基和动力,不仅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反而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于盲行之中,将极大地削弱治国理政效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会发挥巨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启和持续推进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这一政治优势,这也意味着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更加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健全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依托和根本利益所系。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三)人民立场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核心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点在于将人民放在一切发展进步的核心位置。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人民立场始终团结带领人民奋发向上,不断追求美好生活,是国家发展进步的一条中轴线。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群众迫切期望改变生活窘困的状况,党的八大明确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有了对主要矛盾的清晰认知便能够对症下药。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投身于经济、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党的思想路线和基本路线以及发展战略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断彰显着人民性。

新时代以来,我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和不充分是发展的两大制约因素,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两大限制因素。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只有努力解决这一主要社会矛盾,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更可靠的保障。改革开放以后,实施“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安排,国家整体的发展格局呈现出东部发展快、人民生活水平较高,而中部尤其是西部偏远山区发展慢、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差距,这个差距在市场经济作用下有拉大的趋势。党和国家及时注意到贫富差距的问题,把发展的协调性提高到重要位置,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逐步缩小区域差距。此外,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又一个社会发展难题,城乡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农村发展。因此,国家采取了几个方面的发展策略:一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产品收益率,切实提升农民群体的收入水平;
二是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提高农村整治的成效,将水、电、气、路、厕等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的基本设施都纳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在乡村振兴中实实在在地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民群体的生活环境;
三是发展适当的文化娱乐项目,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归根结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人民立场强调关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更加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本质规定,即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接续推进共同富裕之路,是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之势,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必然之势,这一必然之势深刻表现为主观追求和客观实践的紧密结合。

(一)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心愿,这一过程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同向同行的。近代以来,中国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无不围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愿展开。在各个阶级开出的救国救民方案中,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由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在中华大地上铺展开来。在新时代,这一伟大复兴的夙愿更加接近现实,我们已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接下来将乘势而上,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扎扎实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要继续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各领域科技创新,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韧性和活力,同时也要努力化解阶层固化的风险,致力于不断提升治国理政、为民服务的水平,不断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的整体效能,让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彰显出中华民族特色和共同富裕底色。

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具有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截然不同的独特性和价值性,深刻表现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和理论创造中,生动诠释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引领下的改革创新发展。实际上,这样的独特性和价值性从一开始就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方向,正是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从量的规定性上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超过了以往的现代化实践,既要重视解决人民的“急难愁盼”问题,也要重视接续推进共同富裕。不论是从推进现代化的规模、速度上,还是从推进现代化的程度、广度上,无不显示出中国发展的超越性。从质的规定性上来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追求的是共同富裕,围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是建设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持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选择,因为其独特性、本质性、价值性只能在这一选择中才能得到彰显。

(二)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召唤

按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论什么人,无论是积极的抑或消极的主观意志,在人类向前发展这一根本问题上从来都只是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并不能操纵落后社会形态向先进社会形态转变的现实,也不能左右人们向更健全人格和更全面发展的进程。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重建。这种建立不是机械主义的建立,而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建立;
不是主观世界思维意志的毫无原则的叫嚣,而是既受历史规律制约也受历史发展趋势影响的客观实践的伸张,是随着人类更先进社会形态的确立而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但是,需注意这样一个道理,“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在人的本质重新建立的过程中,人需要不断增强劳动能力,满足自身生产生活需要。在物质上实现富足,才能在各个领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实践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正是这样一个过程,它所指向的共同富裕和人的本质的重新建立不是一个阶段性任务,而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历史任务。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不仅人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丰富,人的精神财富也得到了几何式增长。首先是物质财富的丰富带给人们最基本的安全与满足,而后才去进行更高的精神追求。只有如此,人的创造能力的发挥才会有更多更合理的空间,否则,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便是空中楼阁。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引领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又面向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根本方向。这一根本方向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在推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中,要时刻牢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类未来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实现自身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人民圆梦必将给各国创造更多机遇,必将更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昭示,人类的发展进步在于世界各国的携手合作和世界人民的同呼吸共命运,人类只有从大处着眼,团结一致,才能不断战胜各种困难,共同走向美好未来。因此,从人类未来发展方向上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所指向的共同富裕不是一国一域之事,而是关乎全人类福祉,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然召唤。

(三)共同富裕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诉求

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标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虽然历经风云变幻、波诡云谲,各种社会矛盾叠加,但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在持续不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实践创造活动中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根本上摆脱了资本主义利益至上的现实困境,以特有的理论和实践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全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原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存在明显的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嵌着中华文明的发展逻辑,蕴含着丰富的华夏文明资源,如和合思想、天人合一观念、大同社会理想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内国际的发展具有诸多的不确定性,文明格局深度重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有其必然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即一以贯之地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社会发展逻辑就是中国社会发展规律。”这一理论在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方法论的大前提下,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迈进。在新发展阶段,中国人民的历史需求和意愿是步入现代化强国,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不仅物质生活充裕,而且精神生活富足。共同富裕不仅是站起来和富起来的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强起来的新中国的改革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特征,以人民性为本质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为满足人民利益而形成的,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和根本利益所在。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不断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其重大任务,不仅符合世界社会主义向纵深发展的时代趋势,而且符合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要求。虽然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是复杂的,但其发展大势是进步的,这就是人在不断实现本质力量的回归,找回在各个社会形态中被异化了的主体性。同时,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也是在不断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的重新平衡,最终实现人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的过程。毋庸置疑,这种回归和平衡,在于人们对包括物质财富在内的各种财富的自由占有和自由分配。因此,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未来趋势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的历史进程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价值目标引领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必然结果。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富裕资本主义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中州学刊(2022年4期)2022-11-04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今日民族(2022年8期)2022-09-01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今日中国·中文版(2022年3期)2022-03-23中国式民主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莫愁·小作家(2021年12期)2021-12-16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时代邮刊·上半月(2021年11期)2021-11-18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青春岁月(2016年4期)2016-08-04另类行为杂文选刊(2016年1期)2016-01-13中国式性感舒适广告(2008年9期)2008-09-22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读书(1997年1期)1997-07-15

推荐访问:指向 共同富裕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