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方法的探究

张延学

江苏省连云港市墩尚中学 222142

新课标提出:“教师需将辩证唯物主义观不着痕迹地渗透于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这是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1]教学本就是教书育人的活儿,它要求教师除了教会学生相应的知识外,“育人”也是教育的根本.只有拥有良好思想品质的人,才能挑起建设祖国的大梁,为国家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调查发现,仍有部分教师的思想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依然以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为教学宗旨,而忽视了学生个人品质的培养.因此,笔者从自身多年的初中数学执教经验出发,谈一些德育渗透操作的方法与体会.

普洛克拉斯提出:“有数的地方就有美的存在.”无独有偶,华罗庚也认为:“数学自身就蕴含着无穷的美.”自古以来,没有人会排斥美的存在,美带给人们的是享受、幸福与和谐.数学教学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与“教书育人”.因此,陶冶学生的情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而数学中的美随处可见,只要人们用心去感受与发掘,就能获得更多的美育资源.

课堂中形象的比喻、严谨的证明、严密的推理、精辟的讨论抑或巧妙的启发等,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数学独有的美感,而美的神韵又给予了学生更多的享受与熏陶.但是,数学的美又不似画作、建筑或设计等,给人以显著的视觉冲突,它美得含蓄、雅致、低调且严肃[2].一些学生因受认知水平的限制,不具备良好的鉴赏美的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应以丰富的教学方式唤醒学生对数学美的感知,以培养他们的美感,让他们从“苦学”步入“乐学”的殿堂.

案例1“中位线”的教学.

课堂导入环节,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出一组图形(见图1),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美学情操.

图1

这组图形先呈现给学生的是视觉上的冲突,根据图形规律,无限制地变化下去,第n个图形将会呈现怎样的一种感觉?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并没有直接切入授课主题,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图形的感知.

师:这是一组什么图形?这种图形具备怎样的特性?

生1:都是三角形,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稳固、耐压、不易变形等.

师:哦?除了这些特性外,我们仔细看看它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情感上的体验.

生2:我觉得它挺好看的,如果再涂点颜色的话,就是一幅完美的画作.

师:的确.你们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并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吗?

生3:最令人震惊的非埃及的金字塔莫属.

生4:视觉效果最好的应该是埃菲尔铁塔.

生5:我们身边的高压电线杆的支架也是由大量三角形构成的,既美观又实用.

师:非常好!可见三角形不仅稳固、美观,还具有很多的实用价值.其实,三角形在古代是依附于天文学而存在的,三角学最先起源于古希腊的《球面学》,其中就记载了关于三角学的梅涅劳斯定理.

学生无不被三角形的起源、作用与成就所折服,他们不禁感叹小小的三角形竟然有如此大的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创造出了艺术美.此教学片段,虽看似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但学生都被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价值与艺术美所吸引了,不仅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有效地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与创造意识奠定了基础.

每个知识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背后都有令人动容的科学家的故事,对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师充分利用知识背景,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爱国情感.

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不论是身体、心理还是智力水平都处于快速发展期,教师在教学之余,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数学家,他们勤于钻研、热爱祖国,为我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大量的贡献.因此,笔者在学生接触初中数学的初始阶段,就给学生讲了华罗庚的故事,以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与钻研精神.

案例2华罗庚的小故事.

1948年,美国一家大学看中华罗庚的才华,想高薪聘请他成为该校的终身教授.面对如此优厚的待遇,华罗庚却作出了放弃这份优越工作的决定.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毅然决然地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的怀抱.一石激起千层浪,他这一举动不仅震惊了美国人,还震惊了当时在海外的很多专家、学者,迅速掀起了一股海外华人返回祖国的热潮,这些人才的归来,为祖国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学生听完华罗庚的小故事后,不少学生表示数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枯燥,学习数学还能为人民服务、报效祖国;
还有学生认为华罗庚起到了一个带头作用,是他的身体力行影响了众多的海外华人,为我们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也有几位学生表示,将来学有所成后一定要像华罗庚一样为祖国做贡献.

数学家的故事在学生心中埋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不论将来怎样发展,其爱国热情不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数学的魅力,也是在教育中渗透德育的主要目的.

恩格斯认为:“数学是辩证的表达方式与辅助工具.” 数学中存在着很多对立而又统一的内容,如人们所熟悉的正负数、加减法等;
也有许多辩证法思想,如一般到特殊的思想、分析与综合等.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辩证法思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教学实践活动出发,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体验与感知数学的辩证法思想.

案例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

授课时,笔者先以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太阳从海平面上升的过程)回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再以奥运五环、自行车、奥迪车标等生活实例引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当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时,笔者鼓励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塑料透明薄片剪成两个大小不一的圆.如图2所示,其中一个圆固定不动,另一个圆从外侧逐渐向固定的圆靠近,直至重合.笔者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操作过程时,思考运动与静止之间的辩证关系.

图2

通过实践与思考,学生不仅自主获得了五种位置关系的知识,还对辩证唯物主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笔者在学生操作过程中用哲学家芝诺的一句话进行引导:“若小圆代表你们的知识量,大圆代表我的知识量,虽然大圆的知识量稍多一些,但两圆以外的空白部分是我们都不知道的区域.因此,我们都有很多无知的面需要学习.”[3]

学生在每门学科中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有哲理的话,而在数学操作中教师承认自身的普通,会让学生形成勇于面对现实的品格,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同时,学生对于一个低调而又有“文化”的数学教师,又增添了几分敬意,对待数学的态度也更加端正.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式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积极、乐观的品格,这比费尽口舌的说教效果显著.

总之,教师不能将数学纯粹地当成科学知识来传播,而应挖掘其中的德育教育因素,让德育无形地渗透于教学中.同时,教师要注意德育渗透的策略,切忌喧宾夺主的行为,只有多次、反复地进行渗透,才能将知识与德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实现智育与德育的双丰收.

猜你喜欢 华罗庚三角形图形 华罗庚、陈景润“弄斧”必到“班门”做人与处世(2022年2期)2022-05-26“海归”华罗庚的家国情怀华人时刊(2021年17期)2021-12-02华罗庚的信任文萃报·周二版(2020年8期)2020-03-05信任杂文选刊(2020年1期)2020-01-10三角形,不扭腰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7期)2018-02-10三角形表演秀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6期)2017-06-07如果没有三角形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3期)2017-04-01分图形小学生导刊(低年级)(2016年8期)2016-09-24画一画小学生导刊(低年级)(2016年6期)2016-07-02找图形小学生导刊(低年级)(2016年5期)2016-05-27

推荐访问:探究 渗透 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