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嵌入移动互联技术实效性研究

王玉红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的一切工作包括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学科研、课程开设、学生管理甚至机构设立等都应围绕着“立德树人”来展开。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而言,其本质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品质培育和人格塑造”,因此,必须发挥好对大学生教育教学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教育方式单一、教学模式固化,加上思政课特有的理论性深、政治味浓以及思想性强等特点,导致当前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众所周知,思政课由于教材内容的直观性、教师讲解的政治性、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满堂灌输的枯燥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很难感兴趣,教学效果无法充分发挥出来。但随着现代科技发展,网络资源丰富性、信息传输快捷性,移动互联技术使用的便利性,目前思政课教学又出现了新的状况。

(一)课堂活跃度缺乏,“低头族”成常态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移动互联信息交流成为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当代大学生大都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使用而长大的,他们已习惯于使用电脑手机来交流,对填鸭式的传统教学不感兴趣,并且教师讲授的内容在网络上都有记载。因此,如今思政课堂上很多学生不再认真听课记笔记,玩微信、打游戏、手机刷屏或者睡觉等现象日益普遍,课堂上“低头族”成为常态化,教师驾驭课堂组织教学的难度加大。

(二)对思政课认同感缺失,急功近利普遍化

一是对思政课的认识存在偏差。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强,看问题很现实,认为思政课内容是大道理又空泛,虚无缥缈没有实惠,毫无现实用处,对课程不感兴趣。他们重视专业课学习,普遍认为专业课学好有助于职业发展,思政课学好与否对就业没有太大影响。加上现实社会大多人心浮躁,急功近利,过度关注眼前的利益,导致部分学生对理想追求过于现实,目光短浅。

二是从领导层面来看,部分高校存在重专业课而轻公共基础课现象。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偏重专业课程,对思政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在育人机制中的地位理解不足。部分教师在与学生平时交流中不自觉把对基础课的偏见传递给学生,从而动摇了学生对思政课的信仰问题。

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不是单一的,是合力作用。思政课教育教学需要和其他学科协同推进,而在现实教育环境中,专业学科建设和思政课教育教学形成了各自独立的体系机制,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推进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三)课程理论知识单一性,现实需求多样性难满足

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成为时代主元素,这种信息内容的丰富性、共享性对传统的思政课教材内容带来了冲击。我们知道,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内容是否具有丰富性和吸引力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由于思政课教材知识的单一和内容的固化,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教材和老师课堂的教学,同时教材的理论学科体系也存在与复杂繁多的现实现象冲突,导致教学理念内容和价值追求相矛盾。

(四)网络信息获取多渠道,教师主导地位受挑战

一是课堂教师主导地位受到挑战。网络时代信息内容的丰富性和资源的开放性,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互动性、平等性等导致学生在学习方面对教师依赖度的减弱,学生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实现自主学习,遇到困难大多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度越来越大,而在教学中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直接交流越来越少,动摇了教师原有的主导地位。

二是外在环境变化导致学生“三观”教育受影响。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微博、微信等全媒体传播方式已成为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他们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快速接受大量信息,而这些信息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由于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不足,难以分析其中真伪,势必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三观”。

三是教师的权威性逐渐减弱。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双向互动的过程,良好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高效教学的保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只有学生对教师心理认同,才能带着愉悦心情更好地学习,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和思想,才能真正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效。但由于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学生从网络获取大量信息与教师授课的有限内容相比,显现教师在信息占有和知识储备上的劣势,甚至有学生拥有的信息量超过任课教师,学生对老师教学观点有时持有不同意见,并且不再把教师讲课作为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五)教学理念固定化,课堂教学缺乏创新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飞快发展,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必然会引起教育方式的改变。当下思政课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仍在延续,教师长篇大论地灌输理论,学生全盘接受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现实的网络资源丰富性和学生获取知识便捷性,使得教材是获取知识单一途径已被淘汰,停留在“教师”、“书本”、“课堂”层面的教育理念已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推动社会巨大进步,也必然带来教育变革。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教育教学领域广泛应用,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正发生根本变革。与其对应,高校思政课也要紧跟形势发展需求,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习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第一,网络时代教学资源的丰富性、网络信息的共享性、虚拟社会的互动性、平等性、开放性,改变了过去教材单一知识面和课堂教学途径的唯一性,对思政课教学探寻新路径,教学效果的增强,思政课的创新有着重要启示作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教育教学资源详实丰富,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时空和途径等载体均不同于以往,降低了学习成本,提高了获取知识的效率;
知识传播呈网络化方式,教育教学突破时空局限,克服了传统以学校为单一的载体,教育教学日趋多样化。

第二,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涵盖感官体验的视觉、听觉、触觉等,还有图片、声音、影像等全媒体形式的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既增强思政课堂的生动性、伸张性和广延性,也提高了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和时效性,可营造“学生主体活跃”的互动课堂。

第三,随着网络科技手段的不断丰富,“互联网+”的作用力越来越强,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效果和可行途径更为宽泛,从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思政课堂智能化时代已经到来。

一是移动互联技术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提供实践平台,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微课、MOOC课、智慧课堂等改变过去单一灌输这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得以呈现。

二是移动互联技术为学生学习思政课提供展示舞台,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主题,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围绕知识点上网查阅资料,拍摄视频,编制案例,在课堂上通过讨论、演讲、案例展示、学生自己讲授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得以真正体现。

三是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教师可以在课前把相关内容上传,学生利用网络终端提前预习关注重、难点和热点问题,教师利用信息、数据系统分析构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体系,包括针对不同学生个性方案,真正实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教学的针对性得以提高。

四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极大拓宽学生对知识获取的途径,对课堂讲授内容的消化和巩固,使思政课由原来停留于课堂和教材上延伸到课外和生活之中,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得以增强。

(一)运用移动互联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我们知道,当代大学生主体已经是“零零”后了,由于他们生长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从小就接触电子产品,对手机和电脑使用频繁,获取知识和信息往往比教师更快捷更广泛甚至更早,由于移动互联网突破了时空限制,可以利用移动互联技术的互动性、共享性、及时性和平等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可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平等互动开放的表述自己的内心情感和知识愿望,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直接获取知识,及时平等有效与教师沟通交流,比过去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功能,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课堂上利用学习通、云班课堂设置相干问题如“案例呈现”、“重点温习”、“疑点讨论”、“难点寻案”等,师生即时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课堂由过去的“教师唱独角戏”转化为“师生共同探讨交流”。

(二)构建全方位的育人平台,拓展教学时空

当今,移动互联技术飞速发展,造就了平等、开放、共享的环境,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容量大、传递快捷、交互性强等特点,拓展思政课堂教学时空。教师通过网络技术建立教学活页及网站,把教学相关内容放上去,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讨论互动,课后教师答疑辅导,与学生展开多层次多渠道的对话交流,丰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增加教学手段的灵活性,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感的教育教学平台,提升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构建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合力的开放式立体式的教育教学平台。

(三)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增强综合能力

移动互联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传播、知识占有、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教师独有的优势逐步丧失,学生能轻而易举获得大量教学资源和丰富信息,甚至教师授课内容都可提前查阅,有可能更加丰富多彩,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威胁。信息时代,学生思想独立开放且多元,有时课堂上教师很难回答好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必须提升业务素质,增强综合能力。

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课程的地位,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自身责任感,增强使命感,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形势,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认真学习,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奠定基础。

第二,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当代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主要使用者,而很多“60”“70”的教师在移动互联技术使用方面却滞后于学生。思政课教师必须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更新知识,增强专业素质,学会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

第三,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注重教学趣味性。教学内容感染力和吸引力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手机和电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会运用移动互联技术来进行教学,把握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资源信息的复杂性、特殊性,注重思政课的思想性、政治性,科学组织教学,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的理论性。把授课内容和国内外形势、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的鲜活事例有机结合,丰富教学内容,使其更具有趣味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改变课堂低头族状况。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充实自身理论功底,同时还要关注现实社会的热点、焦点和主要时事,正确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自身各种困惑和现实社会诸多问题,特别是帮助学生要学会辨别互联网良莠不齐的信息,正确树立“三观”,为成人成才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思政课堂教学课堂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在线学习(2022年4期)2022-05-31甜蜜的烘焙课堂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欢乐的课堂作文与考试·小学低年级版(2021年17期)2021-10-01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0期)2019-05-28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最好的课堂在路上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师道·教研(2017年11期)2017-12-10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互联 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