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设计符号下的泉州改良竹编传统工艺再生

莫芷姗 许瀚樱 郑黎

(华侨大学美术学院)

(一)传统竹编的历史渊源

据考证,距今两万八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以竹为材编织器物。而后,贵重金属的少量出现和竹子量大价廉,导致器物使用出现阶级分层。竹编工艺制品则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品存活下来,且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等方面。

唐宋时期,泉州竹编工艺盛极一时。随着商品经济逐步发展,从事竹业生产的手艺人日益增多。据史料《福建通志》宁国府记载:“竹,有数十种郡邑资之为利。”直至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时期,泉州竹编工艺品为当时的一种重要出口贸易商品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现今作为闽派竹编的代表,泉州瓶罐、永春漆篮的竹编器物最为经典,其造型古朴,色调浓重,编织纹样粗犷典雅,功能上以实用为主。

(二)改良竹编的发展与困境

改革开放后,李硕卿先生汲取传统国画中的艺术风格以及出土文物器皿的造型特点,增强了其艺术性和表现力,独创出“泉州改良竹编”。不同于传统竹编的编织形式,泉州改良竹编是在竹编胚体的基础上融合了多种编织技法,运用镶与编、插在竹编胚体上综合表现出了多种立体编织纹样。竹编艺品在上色及磨光后,红与黑双层颜色的竹篾编织突显出有层次与明暗分化的纹样。泉州改良竹编技法形式逐渐发展并综合多变,制作出的竹编品类也逐步丰富。

九十年代后期,泉州改良竹编步入了又一创新的阶段。笔者曾走访非遗传承大师凌文彬,其改良竹编艺品《花木兰》的创作是改良竹编发展历程上的跨越式迈进。在改良竹编艺品《花木兰》中,凌文彬大师运用竹皮和竹簧两种材料来交叉编织,一黄一白的颜色交织更加突出面部立体感。作品中为更加立体呈现花木兰面部细节所运用的编织技法也各有不同,凌文彬大师运用了8种改良竹编的编织技法,如鼻梁运用“小人字花”编织;
眼珠运用“一起一落”编织;
眼帘是由“十字花”和“三条盘”组成;
头发运用“大人字花”编织;
领子运用“三叶旋花”编织,领边是“鳗鱼骨”;
脸则是“六角旋纹隆点花”编织而成,粗中有细的编织技法立体呈现出人的脸部特征。凌文彬大师自述:“头部的制作历时7年才完成,但创作过程中最大的阻碍还是资金的紧缺,竹编编织后辈人才的流失。”凌文彬大师曾尝试将已被市场淘汰了的“竹编摇篮”由大改小,使其从日用品的体量转为工艺品的体量。作为改良后的工艺品“小摇篮”,被赋予了新一层的精神文化含义。但在现今文化消费市场中仍处于“小众”地位。

综上所述,笔者在走访与调研中总结出以下几点泉州改良竹编的发展困境:其一,资金链断裂,无法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发展路径。第二,工艺品的创作生产脱轨于当下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对于当下文化消费市场认知相对不足。第三,因储备人才的不足,改良竹编工艺品的完成时间成为最大的不稳定变量。

(一)改良竹编中的文化符号

符号学家查尔斯·莫里斯认为:艺术品是一种类象征符号,其独特性在于符号载体本身就传达出价值。某些类象符号载体直接蕴含着价值特征,符号功能和价值功能这两种价值特征是一致的。价值特征以直接与间接两种方式被感知,间接感知即为符号功能所意指的价值特征,而直接感知是符号自载体所蕴含的价值特征。

泉州改良竹编多以兽类和人物作为创作主体。例如改良竹编艺品《花木兰》的创作是泉州竹编从传统日用品类转化为工艺品类创作的一次跨越,象征泉州改良竹编中日用符号至艺术符号的转化,突出改良竹编艺品的符号功能被直接感知特征。竹编小摇篮的改良创作凌文彬大师曾叙述到:“传统的竹编摇篮代表的不仅在结构上是闽南竹编手艺人的智慧产物,传统的竹编摇篮对于老一辈人在情感上更多的是一种思念父母以及家乡情怀的归属寄托。”因此决定将传统的竹编摇篮的体量由大改小,将原本为婴儿用品的实用性价值转化成具有意指符号价值的竹编工艺品。而其中的意指符号价值,蕴含着改良竹编小摇篮被创作者重新赋予不同的情感语言,如作为新婚贺礼则祝福着新人早生贵子,作为新居乔迁之礼则寓意着家业兴旺,作为送别亲友的海外侨居之礼则寓意着顺风顺水、不忘家国的情怀。

虽然改良竹编小摇篮作品的创作已局部脱离了其日常用具的象征性特征,即作为婴儿用品的日用符号,仅是保留外观上的一些特有的符号特征。但仅仅改良竹编小摇篮的体量,想要达到提升消费者对其文化符号产生认同还效果甚微。改良的竹编小摇篮缺乏清晰的功能定位,使其对于消费者的直接感知价值过于单薄,且在文化消费市场中竹编工艺品定位相对模糊,缺乏清晰鲜明的设计符号特征,是其难以拓宽其在消费市场中发展的客观因素之一。

图1 凌文彬作品·花木兰(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2 凌文彬作品·小摇篮(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二)改良竹编的设计符号植入

传统的泉州改良竹编通常的创作多以“符号载体”形式表达,作品自身具有独特的审美性和独立性,同时改良竹编作品中艺术符号所表达的情感语言一般以间接或直接的表现形式使观者感知。改良竹编小摇篮是创作者将日常符号元素转化为艺术符号载体的一种尝试,改良竹编小摇篮作为文化商品在市场上销售,目的是为了引起消费者情感共鸣和情怀认同进而产生消费行为;
但仅从体量的变化以及创作者赋予作品的情感语言,难以适应现下的文化消费市场。

学者吴佳醍提出:“设计符号学是基于符号学与设计学所衍生与发展出的交叉性学科,设计符号学是由具体的物质材料构成的相对稳定、多义以及抽象的符号,具备表达综合性、交叉性的艺术文化形式特征。”当代社会人们对商品的消费已不局限于使用价值,更多的是消费附着在商品上的某种象征符号。

设计符号价值既可以是基于概念创作吸引消费者,也可以是以消费者需求为目的营造。笔者认为泉州改良竹编以其综合性的镶与编、插在竹编胚体中展现其编织技法的创新特点,在编织纹样中所呈现的综合性纹样:如雀目编织法、旋花编织法和辫形、平顺编织法等,这些具有特征性的改良竹编编织纹样,是作为符号化元素再设计的重要突破口。提炼泉州改良竹编中编织纹样以及编织技法为设计符号元素,结合设计创新突破原本传统、单一的符号载体类型,可使泉州改良竹编的设计衍生工艺品更好适应当下的文化消费市场。同时,通过设计衍生下的泉州改良竹编作为符号载体所蕴含的情感语言,会使消费者更加直观。以下两个方向可作为改良竹编设计符号创造价值的出发点:其一,泉州改良竹编作为设计符号元素。因泉州改良竹编的编织纹样有其独特性,设计中可充分发挥其纹样独特性的艺术特征,突破其具象的编织呈现。其二,泉州改良竹编融合设计后成为一种符号载体。改良竹编工艺品在创作体量与类型上可尝试跨品类融合,不局限于单一种类材质作为表现艺术形式的载体。

泉州改良竹编可以通过符号元素提取的方式,结合改良编织技法与设计理念融合出一个新的富有情感和情怀输出的“符号载体”。突破泉州改良竹编艺术品限于博物馆展示,可使泉州改良竹编艺术化被动为主动,融入现下的文化消费市场。例如2019年某法国奢侈品牌推出了皮革与竹编结合的竹编包,以及2021年西班牙品牌罗意威建立了工艺基金会与我国部分传统工艺达成合作,其中最为典型的四川竹编与其他物料相结合,通过设计四川竹编家具再一次进入轻奢家具的消费市场中。案例中四川竹编工艺自身作为符号载体表现设计,不仅以消费者的需求为目的营造价值,也达到了令消费者更直观感知其竹编艺品背后淡雅的符号语意。

泉州改良竹编融合设计后成为新的“符号载体”。基于设计符号学理论,符号语意构成一般分为艺术符号和情感符号,泉州改良竹编的情感符号语意恰需要通过设计去传达。传统泉州改良竹编作品中的艺术符号主要体现在编织纹样和竹篾色彩的编织构成,为保留泉州改良竹编独特的在地性文化,在改良竹编纹样通过设计可“化繁为简”,例如,常见的有提炼并简化构成泉州特有的城市元素图样,在编织技法运用不变的情况下,将相对复杂的编织纹样做减法创作出既能保留改良竹编的艺术性也能突出其情感符号的文化商品。同理,设计相关的颜色主题都可令人关联想象,选择代表泉州以至于闽南的颜色记忆,有石雕的灰、古厝的砖红、古寺樱树的粉、岛屿海湾的蓝以及惠安女的色彩缤纷等。回归上文中,改良竹编小摇篮目的是为了触发老一辈人孩童时情感记忆。但作为文化商品,对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情感记忆是具有一定年代时效性,把文化商品中情感符号价值营造落点于城市、地域特色上,使改良竹编自身成为一种符号现象,其中的符号语意能使消费者从一件文化商品触发对这座城市的记忆与情感,强调出改良竹编源于泉州古城的文化意义。

(三)品牌推动符号具象

现今,文化消费市场中品牌是大众消费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品牌需要文化商品传递其个性符号意义,品牌与文化商品二者关系相辅相成。例如,致力于研创有温度的手作产品,介入传统民艺复兴务实的品牌慢物质,其品牌核心是通过设计将传统手艺作品转译成现代语言并留存下去。其中作品《胜利在望》诞生于“年画复活计划”,运用木板年画传统技艺结合设计后的年画进行创作,年画表达“百业隆胜,万事通利”的寓意,印制技艺上着重保留手工痕迹,画面中的虚实、浓淡变化,向消费者传达年画的质感与情绪。打破了传统当做门神年画的用途,延展出一套具有收藏价值的年画文创礼盒。

无独有偶,不同于慢物质的另一品牌自然造物,则以“再造”为核心。通过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再传播”非遗手艺文化,再设计后的一系列非遗文创商品能契合当下消费者在精神文化与实用功能上的需求。自然造物的设计再造并不抛离非遗手艺自身作为“符号载体”的传统,例如,“铁艺新生”企划诞生于手打铁器行业没落的现象,随着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冲击使得打铁匠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自然造物团队通过对铁器制造的体验调研,基于文化消费市场上推崇具匠人精神的个性化商品的需求,设计并创作出符合现代茶道的铁艺器皿。这种方式使得铁艺“活化”转型为手艺者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并让消费者感受到了其中的人文温度。

上述案例中,民艺的情感符号通过设计得到了新的诠释,借助品牌将设计后的民艺文创商品所蕴含的艺术符号与情感符号更好的转译给了消费者。目的上是将步入博物馆中的非遗手工艺,通过设计让非遗手工艺品更好地回到文化消费市场,而品牌则是作为其中的助力的客观推动因素之一。泉州改良竹编在文化消费市场中仍旧处于探索阶段,为解决资金链的断层,除了政府给予的资金扶持,亦可以尝试与品牌合作;
不仅打开了在文化消费市场中的知名度,也可了解当下文化消费市场中贴近时势的消费需求,从而更好地更新泉州改良竹编的创作载体或符号特征。

竹编作为民间工艺的瑰宝,提升其文化消费传播、打开新的生存路径对提高地方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传承传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改良竹编的现状分析,加入品牌概念结合新时代下的审美和设计创新,对文化符号的提炼和融合从而赋予其新的传承意义,融入改良竹编本身独特的情感化传承,对打开文化市场,提升竹编可持续发展打开了新角度,让竹编工艺重新回归生活,迎来新的符合当下的生存路径。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非遗文化的流逝亟需扩展产业链、和文化市场相接轨,使消费者能更直观、更多方面地感受到手艺人所赋予的情感意义。

猜你喜欢 竹编消费市场泉州 ——泉州宋船">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奇妙博物馆(2022年3期)2022-03-23游伟 《竹韵金沙》现代艺术(2021年5期)2021-07-01善意谎言,真心守护雷锋(2021年2期)2021-03-04竹编存钱罐工业设计(2021年1期)2021-02-22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1期)2020-05-28福建泉州推进与印度金奈建立友城关系布达拉(2020年3期)2020-04-13非遗“竹匠”醉心竹编50余载北广人物(2020年1期)2020-03-17挖掘消费需求潜力助推宁德经济发展中国市场(2016年31期)2016-12-19浅析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状况及对策科学与财富(2016年28期)2016-10-14对快时尚服饰的下游价值链及消费市场反馈的研究大众理财顾问(2016年3期)2016-06-13

推荐访问:泉州 改良 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