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

李晓芸

(中山市第二中学, 广东 中山 528403)

“核心素养” 是指:
“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概念的落脚点在 “品质和能力” 上, 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把教学理念从 “知识、 技能为本” 转向“核心素养为本”。

我国教育以学科课程为载体, 不同学科的育人价值侧重点不同, 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体现则为学科核心素养, 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为运动能力、 健康行为、 体育品德三方面。

近几年, “核心素养” 的研究热点, 涉及核心素养的构成、 内涵、 意义等, 有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策略等, 多为理论性或探索性研究。

现状是改革的起点, 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依据, 在调研基础上, 结合现状提出改进策略, 可以为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 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是指导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航标。

学业质量标准与学科能力紧密相关, 是学生核心素养在某个学科当中的具体体现, 是促进核心素养进入学科和课程标准, 并用以指导教育评价的桥梁。

以基于核心素养体系建立的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 从评价学生的能力入手, 能科学合理地了解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现状。

现状是改革的起点, 了解现状才能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供现实依据, 有的放矢地提出改进策略, 为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2.1 研究对象

以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情况为研究对象, 对广东省8 所高中学校的50 位体育教师、 1000 名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2 研究方法

采用了文献资料法、 访谈法、 问卷调查法、 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其中问卷调查与访谈是以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标准和核心素养等级水平、 表现形式为内容依据。

学生问卷的主体部分是由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组成。

运动能力方面设置了体能状况、 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 体育展示与比赛3 个问题, 健康行为方面设置了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 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 情绪调控、环境适应4 个问题, 体育品德方面设置了体育品格、 体育精神、 体育道德3 个问题。

每个问题按照表现水平设置了零水平 (指连水平一的表现程度都没达到的水平)、 水平1-5 的6 个不同程度的答案。

教师问卷主体部分包含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情况、 学生问卷10 个内容的延伸两个方面。

问卷采用了专家问卷对指标和维度进行筛选和调整, 通过重测法进行问卷信度检验, 信效度均符合社会学调查意义。

3.1 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现状

3.1.1 学生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自我评价

问卷调查中得知学生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自我评价如下:
73%学生认为该课程非常重要, 无人认为不重要, 说明学生对体育与健康学科的重视度是值得肯定的。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行为自我评价 (见图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行为表现基本处于水平1-3 阶段, 在水平4-5 阶段的较少, 处于零水平状态的极少, 零水平状态中比较突出的是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和体育展示与比赛这两方面。

运动能力方面, 体能状况以水平1 和2 为主;

运动认知与技战术以水平1 为主, 水平3 次之;

体育展示与比赛以水平1 和3 为主。

健康行为方面, 体育锻炼意志与习惯以水平1 为主, 水平2 次之;

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以水平1 为主, 水平3 次之;

情绪调控以水平2 为主, 水平3次之;

环境适应以水平1 为主, 水平3 次之。

体育品德方面, 体育精神以水平2 为主, 水平1 次之;

体育品格以水平2 为主, 水平3 次之;

体育道德以水平2 为主, 水平3次之。

说明学生在体育品德方面的表现较好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方面的表现。

图1 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行为表现水平

3.1.2 教师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及重视程度

问卷调查得知体育教师情况如下:
80%为男性, 说明体育教师性别不均衡。

教龄方面, 6-10 年占53.3%, 11-20年占23.3%, 说明体育教师以青年和中青年为主 (参照中国年龄划分, 四个年龄组, 即29 岁以下青年组, 30—39 岁中青年组, 40-49 岁中年组和50 岁以上中老年组)。

学历方面, 本科占80%, 研究生占20%, 说明高中体育教师学历水平相对较高。

从体育教师的课改认知方面进行分析, 体育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还不够, 仅7%教师有清晰的认识, 大多数处于模糊认知状态, 而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更是知之甚少, 40%的教师不了解。

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 体育教师的课改认知跟学历水平无关 (P>0.05),而与教师的性别显著相关 (P<0.05), 说明学历高低与接受课改新理念的快慢无关, 女教师接受课改积极性更高。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第一观察者。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表现状况。

从图2 中可以看出, 教师认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行为表现一般, 其中对学生的体能、 运动技能、 技战术运用、 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 情绪调控、 体育精神表现较为不满意。

图2 教师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行为表现的评价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教师的重视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

从图3 可以看出, 教师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较全面, 但有所侧重, 100%重视运动技能, 其次是体能、 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 情绪调控、 体育精神,这也是图2 中教师对学生体能、 运动技能、 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 体育精神评价不满意的一个反馈。

但教师忽视了赛事组织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一定程度上与图3 中教师对培养学生赛事组织与分析能力的看法不一有关。

说明教师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以对学生行为表现评价为依据, 且有所侧重。

运动技能是连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桥梁, 也是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呈现的载体, 重视运动技能无可厚非, 但培养过程顾此失彼就有失偏颇。

图3 教师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各途径的重视情况

3.1.3 影响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因素

学生的基本信息反映了学生的成长环境, 是影响其成长、 成才的潜在因素。

为此, 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对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 (见表1)。

性别对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有显著影响, 且女生明显低于男生, 说明运动能力的培养受性别的影响较大;

家庭住址对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 体育品格有显著影响;

家庭收入对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有显著影响;

父母对子女体育学科学习的支持态度对体育展示与比赛、 体育道德有显著影响。

表1 学生基本信息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 (P 值)

3.2 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现状分析

从前文分析中发现, 教师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非常重视, 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现状却不尽人意。

经访谈得知:
1、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2、 教师虽思想上重视, 但实际教学中不知如何落实;

3、 学生疲于教师教学呆板无趣, 敷衍了事。

从调查和访谈中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现状进行分析:
(1) 教师的业务能力是影响核心素养培育的首要因素。

一方面教师缺乏自我教学革新的动力, 学校及上级领导部门缺乏对体育教师相应的评价引导;

另一方面体育教师缺乏新课程改革相应的教学指引, 难以有效引导学生打破陈规, 回归到学生主体的地位。

(2) 社会文化导向问题不可小觑。

一方面高中阶段高考是人生重大关隘, 家长、学校、 社会以高考科目为风向标的行为无形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学习认知;

另一方面受中国传统女性的刻板印象影响,运动与女生柔弱美形象成了对立面, 导致女生运动积极性受挫。

4.1 强化教师课程改革培训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

一方面, 要宏观把握课改理念和方向。

核心素养的提出, 对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学能力、 知识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查显示, 体育教师的课改认知水平不够,职业培训觉悟有待提高。

当下课程改革培训应从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开始, 宏观把握课改理念和方向, 再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中基于核心素养构建的学业质量标准,更加切合课程和学科教学, 更加具体、 可操作。

能够为后续教材的设计与编写、 教师的教学实施以及学生的评估提供有力依据。

从而解决教学无从下手的困局, 创新课程实施的方法与策略, 将教育改革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 要微观地把握教学设计与实施。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由权威专家研制, 教材是由学科专家和优秀教师编写, 而课程实施则是由一线体育教师运作。

身份的差异、 分工的差别、 认知程度的差距, 使得普通体育教师不太可能像学科专家一样及时转变观念, 确立新的课程价值观、 教学过程观以及新的学生观、 教师观及评价观。

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可谓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终端, 终端的落实显然也是最难做的。

在一线体育教师还未树立新的教学观, 未形成新的教学思路时, 有着敏锐思维和实践经验的体育教研员、 名师等应结合教学实际, 钻研出一套教学指南或单元设计模板、教学模版、 教学反思模版等, 让一线体育教师有 “据” 可依。

体育教师在结合指南或模版先践行新的教学观和教学思路, 再逐渐领悟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

4.2 加强融合性校本教材的研修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

“核心素养” 的提出意味着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科内容的习得, 而且要求形成某种 “素质” 与 “学力”。

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与发展, 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 主体性、 校本性、 教育性。

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把握课程的整体结构, 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 开发符合本校校情、 学情的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应加强多维融合的开发力度, 注重多维度素养的融合, 深度挖掘教材内容的教育意义。

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 设计和实施要树立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的课程理念, 基于学生视角构建体育课程内容的价值, 贴近学生生活(见图4)。

校本教材的研修不仅体现在内容上, 还需要教师思考学生 “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 等问题的反思上, 以大观念、 大单元、 大问题、 大任务为 “线”, 将学科知识点这些单个“珍珠” 穿起来, 才能引导学生走入学科的主脉络, 真正把握学科核心素养。

图4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校本教材

4.3 倡导体育课内-外联动机制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保障

课内外联动机制是通过课内教学为引领, 大课间练习为辅助, 课外活动进行加强, 课外竞赛为促进, 校园公共环境宣传, 校园内共同推进体育的有效结合机制。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学习在知识与技能习得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能力与品质, 专家、 学者及名师等已针对改革的方向提出了深度学习、 大单元设计等新教学实施思路, 而以大单元、大观念、 大任务、 大问题为单元设计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的教学需要给与学生思考、 探索、 感悟的体验过程, 从技能的习得到学科能力与品质更需要学、 练、 赛情景中的真切体会与改进, 国家课程规定中高中体育每周2 节, 这就需要有效利用课外时间, 将课堂时空延伸, 将课堂内外进行联动。

为了使课内外联动机制更具体、 更系统、 更有可操作性, 学校根据学生特点、 学情分析、 年龄特征、 课程标准等制定校本课程和具体实施方案, 以校本教材为载体,确定全员参与的课内外联动实施框架。

框架的主旨是:
逐步建设立体的、 多元的、 高度融合的、 具有浓郁特色的校园课外体育活动圈, 让孩子们在这样的校园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4.4 改进体育教师教学评价机制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动力

教师课程改革领悟能力直接影响参与课改的实效。

调动体育教师走出舒适区, 提高教师自我革新的动力, 则需要改革绩效考核中教学评价机制, 使用配套的教学评价来约束或提示教师顺应改革, 主动求变。

受社会文化和家长需求影响, 学校为争取生源和教育资源, 大多以学生成绩作为教师教学评价重点, 且学生分数能够量化、 容易操作。高考统考科目可以以学生市统考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客观依据, 而非统考科目多以主观问卷进行, 而非统考科目的学科差异较大, 大同小异的问卷基本很难准确评价各科教师的教学情况, 最后变成随机评、 随便评, 这其中不乏有一定的人情味。

有些学校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作为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这无疑将课程教学导向体质测试项目训练, 阻碍课程改革的落实。

为此, 针对课程改革的教师教学评价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

课程改革配套教学评价应考虑:
①课堂教学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 应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情况作为教学评价的内容, 学业质量评价是最好的参考依据;
②从继续教育研习、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等多方面评价教师落实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③组建校内课堂观察团, 行政带队随机进行课堂观察, 评价教师教学自我革新情况;

④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的学生问卷应结合课改理念表达教学情境和还原教学实际, 如 “教师教学中德育渗透情况” 改成“教师会结合教学中的问题给予人生观、 价值观的启发”。

4.5 分清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是探寻发展核心素养策略的前提

不同性别气质类型与体育行为、 体育态度存在显著相关。

在运动项目选择上性别差异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但若教学中女生以此为特权来降低运动能力的培养要求,则是一个错误的导向。

调查发现,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运动能力的培养受性别影响较大。

高中生虽寄宿, 但家庭成长环境仍不可忽视。

这要从社会环境说起, 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时常界限模糊, 比如女子太强会被贬为 “女汉子”、学习不好进职业学校等, 所以在教育纠偏时应借助社会各界力量来共同应对社会问题, 从社会文化变迁中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通过行政干预、 文化宣传、 活动体验等,让学校教育走向健康轨道, 从而引导学生和家长能够建立新的文化认知, 从而笃行新的教育理念。

学校教育应引导女生弱化性别差异, 消除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壁垒。

一方面, 从个性化的项目选择上, 充分发挥项目特色来强化女生体能、 运动技能等, 结合女生的爱美心理, 引导女生认识体能与体育艺术类项目特色发展的联系。

另一方面, 应引导女生弱化性别差异, 提升人人应培养的运动能力。

将运动与阳光、 自律、 自信、 体态美等联系起来, 树立女生运动典型, 让女生感受到运动之美。

家庭是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交合点, 家长对运动的认知直接影响孩子的体育态度。

以家庭为切入点, 开发 “家-校联合” 拓展课堂是填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特色。

家校联合拓展课程分三个部分:
①邀请家长走进校园, 为学生做健康知识讲座;

②让家长走进学校, 一起参与学生的课外运动;

③让家长参与到学校体育竞赛中, 如组织亲子羽毛球双打比赛等。

在家校联合拓展课堂上, 让学生家长共享健康知识讲座, 互促健康行为习惯, 共建良好体育品德。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改革是对中小学教育的一次大换血, 需要先导者和先行者。

专家引领和名师先行要真正落实到教育一线, 必须激发教育一线教师的内驱力, 通过培训、 教学研讨活动等不断地对一线体育教师进行熏陶,刷新体育教师教育知识储备, 紧跟教育改革步伐, 提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实践操作能力。

无论校本研发还是课内外联动机制, 都是在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实施。为此, 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撬动教师主动求变的内驱力。

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表象为教育问题, 实际为社会问题, 仅靠学校来解决很难凑效,追根溯源, 联合 “学校、 家庭、 社会” 多方力量, 从社会文化和就业导向上精准施策, 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核心学科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近观天和核心舱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体育科技(2022年2期)2022-08-05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运动精品(2022年1期)2022-04-29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教育家(2022年17期)2022-04-23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当代体育(2021年10期)2021-09-10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中国学校体育(2020年9期)2020-12-31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超学科”来啦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7年4期)2017-06-20

推荐访问:素养 培育 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