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领导力提升的途径

◎ 王言锋(大连教育学院,大连 11602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更加受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和文件的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中,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以下简称心理教研员)这支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局面的进一步打开,心理教研员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领导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凸显。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工作基础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一些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起步相对较晚,相较于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教研员,心理教研员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会多一些,在区域工作中的领导力还不够强,尤其是在一些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这一现象更突出。提升心理教研员的领导力,有效发挥他们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发展,是当前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研员是我国教师教育工作中一支特殊而重要的队伍。《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研员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教研工作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教研员承担着推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职责,影响着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水平。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既面临着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着现实问题和发展困境。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文件,要求各地区认真落实;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还存在条件落后、观念滞后、发展迟缓的区域,即使同一区域也存在着校际间的差别。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心理问题越加突出,社会关注度、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要求也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和难题的解决、国家和区域有关政策要求的落实、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满足,不仅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大有作为、一线教师辛勤耕耘,还需要心理教研员这一特殊群体,通过专业化的教研、培训、指导、服务等工作,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有关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关键性问题。可以说,心理教研员在推进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面责任重大。

心理教研员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所担负的重要责任,要求其自身不仅要具备“政治素质过硬”、“事业心责任感强”、“教育观念正确”、“教研能力较强”和“职业道德良好”等基本条件,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区域工作领导力,能够引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目前,在一些区域,心理教研员的领导力不强,存在着和其他学科教研员相比地位较为边缘、认可度不高等现象。其原因既有区域教育环境方面的问题,也有心理教研员方面的问题。

在区域教育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区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迟缓;
学校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支持力度不够;
工作要求不高,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
对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问题,如师资、资金、条件等,没有很好地解决;
区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下简称心理教师)队伍不健全、不稳定,专业化程度不高等。

心理教研员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心理教研员岗位数量不充足,教研、培训、指导、服务等工作只能量力而行;
二是心理教研员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提升缓慢;
三是教研工作机制不规范,组织开展的教研、培训等工作质量不高,对基层心理教师缺乏吸引力。

心理教研员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可以通过强化八个方面的“引领”,进一步提升自身在区域工作中的领导力。

(一)“读懂学透”——准确把握政策,强化思想引领

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及其相关机构和人员的积极宣传、推动和落实。其中,区域教研机构的教研员是协助教育行政部门贯彻落实教育政策的重要宣传者、推动者和执行者。而教研员要想宣传好、落实好政策,首先要读懂、学透政策,做到准确把握好政策,实现对区域教育发展的思想引领。

进入21 世纪以来,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心理教研员不仅要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政策,还要了解和学习其他相关的教育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真正做到读懂、学透。在具体做法上,心理教研员要不断强化政策意识,高度关心和密切关注国家和区域有关政策的出台与实施;
要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增强政策研究、政策落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对政策的理解力和把握力;
要认真、深入地研究政策,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政策的内涵和实质;
要将政策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以便更好地将政策要求转化为现实行动;
要将政策学习与工作反思相结合,以利于切实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强化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再学习和再宣传,带领广大教师充分学习、理解政策,对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和解决,保证政策落地生效。总之,心理教研员要真正成为政策的传达者、宣传者、解读者,以及政策落实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二)“知己知彼”——充分了解业态,强化视野引领

受条件、认识等因素影响,一些区域的心理教研员对业态发展状况与趋势、先进地区的做法与经验等缺乏了解,信息闭塞,眼界不宽,影响了本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作为承担区域教研工作引领职责的教研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有宽广的学科视野;
既要走出孤芳自赏的自我限制,也要突破孤陋寡闻的小天地。有些区域的心理教研员因在业态了解和视野扩大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要想做好工作,切实解决好区域问题,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脚步,突破视野限制。要站得高、望得远,做到从全局的角度了解政策与形势,了解前沿状况和未来发展走向,了解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先进做法和创新举措,这样才能在区域工作上有目标、有动力、有劲头、有策略。为此,要做到“走出去”,即教研员在行动和视野上要走出区域,多参加国家及上级部门组织的相关会议、培训、教研、展示、考察等活动,加强学习和交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业态,丰富见识。同时,心理教研员还要俯下身子看得真,充分了解本区域的情况。为此,要做到“走下去”,即教研员要深入基层,经常走到学校、课堂、教师、学生之中,详细、全面地了解区域心育工作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如此才能做到“知己知彼”,产生差距感、压力感,增强目标性、前瞻性,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区域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快速发展,避免自我满足、停滞不前。

(三)“强身健体”——坚持自主学习,强化专业引领

教研员的领导力还体现在对区域教师的专业引领上,即带动和引领区域教师不断实现专业成长。因此,教研员的专业水平、专业能力、专业素养的提升,不仅是其个人专业持续成长的需要,也直接影响区域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研员在区域教研工作中的影响力和领导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要求很高,作为“师者之师”的心理教研员,是区域心理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强有力的指导者、引领者和示范者,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本领,并能与时俱进地提高专业技能和水平,如此才能在区域教研中发挥好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和困境亟须破解,亟须教研员发挥“领跑者”和“领军人”的作用。因此,心理教研员必须“强身健体”,树立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做到学习与工作并进,不断更新知识;
不松懈,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能根据工作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自觉补足短板,不断扩展和深化专业知识与技能;
能在不断实践、学习与思考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总之,心理教研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始终能站在区域的最前端,成为专业的引领者。

(四)“精耕细作”——深化教研培训,强化业务引领

教研和培训是提高一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教研和培训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教研员业务引领的力度和成效。

当前,学校心理教师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有上进心,渴望教研和培训学习,对教研员组织的教研和培训活动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二是因工作繁忙、认识不足,缺乏学习热情和成长动力,对教研和培训活动的参与意愿不强。心理教研员在开展教研和培训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两种倾向,既要让有上进心的教师在活动中满足需求,得到提升,又能吸引意愿不强的教师积极参加。近些年来,社会上有关心理技术方面的培训日益增多,分散了心理教师对教研员组织开展的教研和培训活动的关注度。在这种情况下,教研员更要以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创造力为目标,深化教研和培训工作,并通过长期“精耕细作”,开展高质量的教研和培训工作,吸引广大教师积极参与。

心理教研员深化教研和培训,一是要做好教研和培训的规划工作,根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业务要求、教师需求等情况,科学设计好每个年度和每次的教研、培训活动。二是要提高教研和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以提升与发展为目标,设计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主题化教研和培训。三是要丰富和创新教研和培训的方式方法,能够根据教研和培训内容、参与对象的情况等,采用适当的教研和培训方法,提高效果,同时强化反馈、交流和实践指导,形成长链条式的教研和培训方式,巩固效果。四是要坚持经常深入到教育教学一线,开展示范性教育教学活动,加强日常教育教学研究与指导。五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建设,强化基地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验、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为开展教育教学实验、案例交流、成果培育与展示、教育教学经验推广等搭建平台。六是要加强资源建设,为一线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更多的服务。此外,还要积极开展评估工作,精准了解教研和培训效果,随时改进。

(五)“牵头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强化科研引领

相较于心理教研员,学校心理教师存在科研意识淡薄、科研动力不强、科研能力较弱、科研水平不高等问题;
有的教师虽然想开展研究,但因对科研规范、方法等缺乏了解,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自主开展研究,影响了自身的专业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教研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优势,主动以课题为载体,吸纳和引领心理教师参与研究。在研究中,既要注意发挥一线教师的优势,更要让教师了解科研规范和流程,掌握科研方法,认识到科研工作对教育教学、专业成长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意义和价值,强化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帮助教师提升思维能力,感受成长快乐,提高工作热情,产生科研兴趣,能逐渐独立地开展科研工作。

要想发挥科研上的引领作用,心理教研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是教研员应具备的重要能力,研究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教研员走得远不远、飞得高不高。心理教研员既要有政策理论研究的能力,也要有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能力,同时还要有组织、指导科研团队开展科研的能力。

(六)“建章立制”——提高管理水平,强化组织引领

规范有序的教研和培训活动,有助于增强基层教师的参与意愿和组织归属感。在某些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上存在专职教师数量不足、人员更换频繁、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心理教师对教研和培训的参与意愿和归属感不强。因此,心理教研员一定要逐步建立科学的教研、培训工作机制和规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工作的策划、组织、协调、管理,不断提高管理、组织能力和水平,实现教研、培训等活动的规范化,提高基层教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此强化组织引领。

(七)“建言献策”——积极参与资政,强化责任引领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教研工作要“服务教育管理决策,加强基础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的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教研员的位置、视野和工作性质,决定了教研员对国家政策和区域教育发展有着深入的了解,容易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能较为自觉地进行思考,继而从专业的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教研员有能力参与到行政决策中来,也有责任为区域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正处在进一步深化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专业人员提供意见和建议。对此,心理教研员要强化责任意识,发挥自身特长,积极投身到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决策中来,以此实现责任引领。心理教研员要努力做到:为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和规划提供意见和设想;
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
对区域难点、热点等问题,积极思考解决对策,主动建言献策;
为政策出台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提供高质量的调研、测量报告等;
积极配合决策文件的起草和意见征求等工作;
为教育决策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八)“深情大爱”——开展公益活动,强化情怀引领

心理教师从事的是“心”育工作,自身必须要有强烈而真挚的爱心,有深厚的职业情怀。作为区域心理教研员,有责任在提升自身职业情怀的同时,引导心理教师不断深化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提升职业责任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爱人之心投入到工作中。为此,心理教研员除了在教研和培训工作中不断强化职业情怀教育外,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组织优势,组织心理教师开展针对青少年的公益性心理辅导和咨询等服务。教师通过参与公益性服务,既满足了社会需求,体现了自身的专业价值,提高了业务水平,又能在助人过程中体验到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培育自身的职业情怀。

猜你喜欢 教研员教研区域 分割区域发明与创新·小学生(2021年3期)2021-03-25擦桌子孩子(2019年9期)2019-11-07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师道(2019年9期)2019-09-28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中国中小学美术(2019年2期)2019-09-10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2期)2019-09-10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8期)2019-05-28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区域发展篇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年1期)2017-02-05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开心素质教育(2016年7期)2016-09-29

推荐访问:领导力 心理健康教育 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