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泗浦的时光记忆

丁 东(江苏)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今日的黄泗浦,河面仅10余米宽。她穿越2260多年的历史,以一种谦卑的模样,在北距长江约14公里、隶属今张家港市塘桥镇、因吴王夫差于此养鹿而得名的鹿苑古镇,寂然无声,静静流淌。黄泗浦虽芳华不再,却挡不住远古的气息。凭水而立,一阵暖风从流年的深处飘来。

黄泗浦何人何时开挖?从名称入手,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春申君黄歇,生于公元前314年,卒于公元前238年,祖籍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黄歇相貌俊伟,博闻善辩,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足智多谋、礼贤下士、门客众多、辅佐治国而闻名于世。

公元前272年,秦国联手韩魏攻楚。在楚国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42岁的黄歇担当“和谈大使”,出使秦国。黄歇不辱使命,说服秦昭襄王与楚国缔结盟约,使楚国获得了近半个世纪的喘息振作。这一非凡的外交作为,是黄歇在战国历史舞台上的一次华彩亮相。不久,为强化与秦国的盟约关系,黄歇随从沦为人质的楚太子熊完,在秦国住了近十年。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36年),52岁的黄歇设计助太子逃回楚国。此又一精彩之作,被司马迁誉为“何其智之明也。”三个月后,楚顷襄王去世,太子熊完继位。上位后的楚考烈王没有亏待黄歇,任命他为令尹(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官衔,相当于相国、宰相),并封其为春申君,与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并称为“战国四君子”。黄歇就此被推到了战国晚期的风口浪尖,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艰辛的政治实践和人生经营。

公元前241年,楚国都城由淮阳迁到了“古之都会,襟带汝淮,控引河洛,得之则安”的今安徽寿春,在地域上避开了秦国的锋芒。黄歇伺机向考烈王进言,考烈王分封给他的淮北12县封地,离齐国太近,应划归军政一体的地方行政管辖,不适宜作为封地。念及旧恩,考烈王听从建言,把原属吴地的江东12县,即今苏锡常、上海、湖州一带改为黄歇的封地。

提及春申君黄歇,人们最在意的是他在政治、外交及军事上的功绩,诸如辅助楚王、舌退秦兵、合纵抗秦等。其实,他在经营地方、发展农商、改善民生,尤其在治理水患、兴修水利上同样政绩显赫,赢得了吴地百姓久远的称颂与敬仰。

话说当年,年近古稀的黄歇所获取的江东封地,因连年战争,田地荒芜,民生凋敝。就拿昔日繁盛的吴郡来说,其城内的宫殿也是一派衰草枯杨、陋室空堂的颓废景象。春申君举家迁至吴郡后,即建都邑、修城郭、筑宫室、开吴市……鸠工庀材,苦心经营,在封地上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翌年七月,地处江尾海头、北距吴郡约160里的鹿苑,因连续多日强降雨,洪水泛滥,水灾严重,淹死人畜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难。春申君闻报后,即带人冒雨赴现场察看。乘马车颠簸一整天,春申君等人莅临位于鹿苑西南约30里的河阳山。登高北眺,目之所及,芦苇菖蒲,水天一色,早已分不清哪里是长江、哪里是田畴。“哎呀呀!连日暴雨,洪水滔滔,殃祸生民,这可如何是好?如何是好?……”春申君见此情景,不禁悲从中来,哀叹不已。随从的门客赶紧趋前一步,进言道:“眼下水患,乃此地依江襟湖、地势低洼、积水不泄所致。从长计议,亟待开挖浦塘,导流入江。”“此言何尝不是?为民祛患,惟此良谋,别无他策!”春申君扼腕叹道。

时年冬至,春申君筹足钱粮后,亲临现场,组织河阳山一带数万民众担土筑堤,开挖河道。历经两百余天的奋战,一条长逾百十里、南北走向、面阔三丈、连通长江的河道终于开挖而成。按“纵则有浦、横则有塘” 的古人治水之道,河道以春申君名字命名,称“黄歇浦”(后衍变为黄泗浦)。对此,熙宁年间应天府户曹参军郏亶的长篇奏章《吴中水利书》中有记载。

两年后,为沟通水系,终绝水患,在春申君的主持下,又开挖了一条与“黄歇浦”相交、东西走向的河道,取名“歇浦塘”(后衍变为奚浦塘)。自此,鹿苑、河阳山一带再无水患之虞。时年盛夏,站在江尾海头之堤岸高处,凝望阡陌纵横、绿意盎然的平畴旷野,远眺白浪翻滚、水流不息的黄歇浦、歇浦塘,春申君不觉眼眶湿润,开怀大笑。

犹如一支翡翠玉搔头斜插在长江发髻上的黄泗浦,从长江出发,一路浩荡向南,在沉默的时间中,风情万种,流淌千年,写就了千古传奇。

据专家考证,自春申君之后,几经疏浚、拓宽的黄泗浦,是吴地出江人海的一条重要河道。及至隋唐,演变为中国一个十分重要的出海港口。其浦口最宽处逾100米,距海岸线400余米,能通过当年最大的海船。

称其为港口,离不开天然的地理条件。黄泗浦开挖之初,其浦口外乃长江口海域,波涛万顷。及至南北朝,始有胡逗洲、南布洲等数块沙洲浮出江面(见《南通县志》第106页、《张家港市土地志》第58页),这些浮出江面的沙洲,成了南岸黄泗浦浦口的天然屏障。此外,查阅其它旧志,也能找到黄泗浦浦口为港口的依据。清康熙《常熟县志》记载:“黄泗浦在县西北,南通江阴,古代志书所称‘江尾海头’”;
《重修常昭合志》记载:“黄泗浦为出江大口”(见《山川志》卷四);
“北入扬子江,设巡检司守其要害”“巡检司设巡检一员,弓兵一百名,还设置多座烽火墩”“亦循(宋代)建炎时遗制也”(见《山川志》卷二《水》、卷十二《兵防》)。

除文献外,印证黄泗浦为出海港口的重要依据,是古黄泗浦遗址的重大发现。江苏省市考古专家自2008年12月至2018年12月,历时10年,先后对遗址进行了六次考古发掘。据南京博物院所撰《张家港市古黄泗浦遗址考古成果汇报》,发掘发现了六朝至隋唐时期的水井1口,灰沟、排水漕、路面各1条,以及唐宋时代的砖砌墙基、夯土台基、木桥、仓廒等诸多遗迹,出土了陶器、瓦当、白瓷、黑瓷、酱釉器、青瓷器、石佛像等200多件标本。尤其是从一口水井中出土的一面葡萄纹饰的唐代铜镜,相当精美。“别小看了这个铜镜,在唐朝一枚这样的葡萄纹铜镜可以换一个婢女。”考古专家林留根说。此外,除出土的来自全国20多个窑口的瓷器外,最能证明当年港口繁荣景象的,是从河道打捞上来的数千枚“开元通宝”等唐宋时期的钱币。据专家称,这些铜钱有的整串落水,有的甚至是整箱沉下去的。

2019年3月29日,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正式发布,黄泗浦遗址入选。专家们得出了黄泗浦浦口曾为繁华出海港、是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的结论。黄泗浦浦口作为一个国际性港口及货物集散地,北方瓷器、南方丝绸、茶叶等货物,在此装船,运往罗马、波斯、东南亚及日本等地。

穿越历史,你可以想见当年黄泗浦浦口帆檣林立、舟楫纵横的景象。商贾南来北往,船工成群结簇,小贩沿街叫卖,店肆顾客盈门,住民枕河而居……好一幅繁华图,好一方江南景!

据日本天平时代(公元710年~794年)著名作家真人元开所撰《唐大和尚东征传》记载,公元753年,66岁高龄、双目失明、被日本人称为“天平之甍”的著名律宗大师鉴真(688~763),在历经五次失败后,第六次从黄泗浦起航,经过一个多月的海浪颠簸,抵达日本萨摩国阿多郡的秋妻屋浦(今日本鹿儿岛县川边郡坊津町),并于次年(754年)二月到达日本遣唐使船队的始发港——难波港,带去了佛学、医药、建筑、雕塑、绘画、文字、印刷、丝绸、瓷器等,被日本人尊为建筑之父、律宗之祖、文化恩人。据此,黄泗浦成了佛天云护、吉庆并臻的人间福地,成了自加压力、百折不挠的精神源泉。从这里起航,什么样的彼岸不能到达?

中国的古代史,其实就是一部与水抗争的历史。在改善生存条件、争取发展空间的种种举措中,抑制水患、兴修水利是各个朝代的君主及地方大员无法回避的主要职责。受河南老乡、楚国前任令尹孙叔敖影响众多的春申君黄歇更不例外。他除了在鹿苑、河阳山一带开挖了黄泗浦、奚浦塘之外,在吴郡堵塞胥门水门,让太湖来水绕道盘门水门入城,避免了汹涌来水直冲吴城。同时,整治了吴郡内河水系,营建了吴郡“人家尽枕河”的水乡格局;
在江阴开凿通达长江的申浦河、黄田港;
在无锡“治以为陂”,拦堵芙蓉湖湖水漫溢,并引渠入太湖,令芙蓉湖(又名射贵湖、无锡湖)在雨季得以安宁;
在上海开浚黄浦江……他偕大禹、吴太伯、伍子胥、范蠡、范仲淹、赵霖等贤达,共同演绎了太湖流域的治水传说谱系。只不过,春申君与他们的治水传说相比,流传范围更广、流传影响更远。在吴地江南,流淌着许多以他名号命名的河流。时至今日,民间仍传唱着一首与他治水相关的儿歌:“嘟嘟嘟,嘟嘟嘟,爷娘去开黄浦江,回来又开春申塘,领头的爷爷叫春申君,住在伲村头黄泥浜。”

《越绝书》记载了黄歇在吴十一年,疏浚河道、抑制水患、兴修水利、造福生民的种种事迹。经过十余年的励精图治,他让洼地变身良田,让泽国变身水乡。从此,江南的财富一如打开的魔盒,汹涌喷礡,汩汩不绝,源源不断。

春申君黄歇这位吴越之地的统治者与管理者,以古稀之高龄,“创泰伯开发江南于前,春申君继之于后”,在自然环境治理方面创下如此伟业,实属不易,无可争议地被后世广为称颂。苏州人将春申君奉为城隍神,并兴建了内设戏台的城隍庙。敬奉香火之外,每年演戏给春申君看,谓“酬神”。位于姑苏区景德路94号的城隍庙,至今香火旺盛。无锡人也在春申君行辕所在地城中公园大河池建祠庙奉祀,因祠庙建筑雄伟、规模宏大,被称为“春申大王庙”,庙址所在地被称为“大王庙弄”。该庙在太平天国年代毁于战火,仅留有庙基,谓“大王基”。唐张继于此留下了经典诗作——《过历山春申祠》:“春申祠宇空山里,古柏阴阴石泉水。日暮江南无主人,弥令过客思公子。萧条寒景傍山村,寂寞谁知楚相尊。当时珠履三千客,赵使怀惭不敢言。”

公元前238年,因“移花接木”之事,内心嫉恨春申君权势的李园,“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阴养死士”,秉权杀春申君以灭口。春申君死后被葬于瞰江山,江阴百姓为纪念春申君,将瞰江山更名为君山。至今,君山上还保留着黄歇的衣冠冢。对春申君遭此无妄之祸,司马迁在《史记》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万分的叹惋和遗憾。南宋文人徐钧也赋诗感喟道:“输忠世子得逃秦,二十余年相国荣。固位但知迷孕女(指的是李园之妹),防身惜不用朱英”。

滔滔历史长河,浪花淘尽几多风流人物。抚古思今,2260多年前的春申君,在吴地江南播下了无处不在的功绩,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烙印。其情系苍生、福祉百姓的民本情怀,不啻是华夏文明的宝贵财富,更是雄踞青史的精神高地、强国富民的光辉典范。

推荐访问:时光 记忆 黄泗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