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

王可煜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西宁 81000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理论路线。

众所周知,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们就对自身社会的发展是否有规律可循?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什么?等问题进行过很多的研究思考,但答案都莫衷一是。近代以来,黑格尔首先提出把历史看作是按照自身客观规律发展的过程。恩格斯对此曾评价道:“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然而,黑格尔在历史发展的动力方面,又陷入了“绝对精神”的泥潭中难以自拔。随后,费尔巴哈的哲学提出了唯物主义的人道主义原则,突破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藩篱,使得近代以来的唯物主义又重新登上哲学的高峰。同样遗憾的是,他在抛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也抛弃了相对科学的辩证法。费尔巴哈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是唯物主义的,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又认为是人的精神起着决定作用和主导地位,因此使得他的唯物主义只是一个“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思想的接力棒传到了马克思的手中。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通过对鲍威尔的论战,反复说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即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在历史活动中重要的是行动着的群众,是他们的实践活动和他们的实际利益,而不是什么神秘抽象概念,从而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无视社会现实基础,“只看到元首和国家的丰功伟绩”的唯心史观,制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生产关系。科学地阐明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辩证关系,“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最终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因。

另外,作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的剩余价值理论,其重要性也自然不言而喻。可以看到,资本家雇佣工人劳动、支付其工资,在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十分公平的交换中,马克思却对其提出了批判。他通过严谨、科学的论证指出了工人所创造的价值大于他劳动力的价值,因而资本家就获得了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的大小等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差额。

最后,恩格斯也对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的相关理论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如在1886年,恩格斯写作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在文中恩格斯明确提出社会的发展不是取决于社会中发生的偶然事件,不是取决于一些英雄领袖人物头脑中的想法,而是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取决于深藏在这些偶然性、表象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历史必然性。这一原理的核心就是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即要找到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就不能只研究个别人物活动而是要研究广大人民群众的活动。要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了解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要求。

因此,我国推动共同富裕这一伟大目标也要严格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做好相应的规划和举措。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已经从根本上回答了推进共同富裕是“为了谁”的问题。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第一,融入创意旅游思维,开发新业态类型产品。挖掘乡村旅游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农业文化,并进行提炼、解析和延伸,[3]创造性转化这些文化,去深度创意乡村旅游产品,拓展与开发原乡休闲、国家农业公园、乡村营地、乡村庄园、休闲农场、乡村博物馆、市民农园、民宿等新业态产品,使旅游者在享受乡村田园风光的同时,获得发掘创造潜能的机会,学习并体验乡村旅游地文化、艺术、传统及生活方式,实现乡村旅游由农家乐、采摘园向乡村休闲度假的跨越。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我们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都必须遵循这个基本原理。坚持把这个基本原理作为执政的根本价值观,也是我们区别于世界上其他绝大多数国家的重要标志,并且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着实实在在地证明。

我们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我们要明确: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我们既不能为了发展而发展,也不能把发展的成果只供少数人独享。只有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从中得到实惠、获得利益,才是真正有效的政策措施;
而失去人民这个主体,追求共同富裕也就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

促进共同富裕,必须依靠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奋斗。

首先,从理论逻辑来看,众所周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因此,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离开人民群众这个主体,不仅会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难以顺利实现,同时共同富裕建设也会失去最大的动力源。

其次,从历史的逻辑来看,我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之所以都能取得巨大成就,其中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要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之源,是做好一切事情的主体承担者,因此在新时代想要继续推动共同富裕建设,我们也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最终实现这个宏伟目标。

最后,从实践的逻辑上来看,共同富裕的实现也需要团结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如关于“分配”问题:第一次分配靠市场,这里主要看人民群众的辛勤拼搏和努力程度。当然由于禀赋等各种因素,会使得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二次分配在政府,主要看政府调节,这个环节主要讲的是制度的正义与人民的奉献。此外,我们还提出了第三次分配,在这次分配中主要就是看社会道义与人民慈善。可以看出,在这三次分配中都需要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奉献贡献,因此在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过程中,离开人民群众的奋斗实践是不可能实现的。

总之,我们强调一切为了群众,同时也要一切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根本决定性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增强其主人翁地位。我们不是把人民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性”存在,不靠一时的“输血”,而是注重自我“造血”走向富裕,这也是我们区别于西方“作秀式慈善”和“表面式扶贫”的显著特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实现共同富裕成效的重要尺度。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重要历史交汇期。国际国内“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那么在如此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我们如何更好地克服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得经济能够健康快速发展,进而在21世纪中叶实现“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另外,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也明确提出了促进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这里可以看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共同富裕这两者的时间点是精准对接的:走共同富裕道路无疑会促进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标准是要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都得到全面提升——这些同时也正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我们要以这五个方面为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并以此作为衡量标准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征程中,针对不同人群所要采取的标准和方式方法也要有所不同。比如,首先,对于低、中等收入群体来说,就要坚持按劳分配,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的同步提高;
其次,我们要在国家和社会层面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建立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化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制度体系,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提高人们的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最后,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地回报社会。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要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学术界也对共同富裕进行了很多的阐释,但是社会上还是有一些错误的思潮和认知。比如,共同富裕是否只是强调物质上的“大家都有钱”,是不是就没有了“贫富差距”,是不是大家“同时”富裕?等等。那么如何科学地理解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实际上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视域出发,这些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

众所周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除了物质方面,我们还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比如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共同富裕的内涵实际上是非常丰富的。

首先,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人民群众的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把保障人民的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落实健康中国行动。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非常重视体育强国的建设,毕竟两者相辅相成,体育的发展不仅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

其次,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使绿色成为共同富裕的底色。我国经过长期的高污染、高耗能的发展模式,经济实现了极大的增长,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给人民的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新时代以来,我们对污染治理的力度之大、成效之明显前所未有,生态环境的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同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更是为解决共同富裕问题开辟了新的道路,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借鉴。我们今后的致富道路,也一定要坚持绿色生态优先,坚决抛弃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老路,坚持高质量发展,把生态农业、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及生态旅游等做大做强。

最后,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富裕”问题。“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我们要注重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益人身心的优秀文艺作品。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比如,全面落实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免费开放政策,做好延时、错时和流动服务,确保高质量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当然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中。共同富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但是共同富裕首先必须是全体人民的富裕。因此,我们要时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要真真切切地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过程中。

总之,共同富裕不仅是发展目标,也是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将会更加彰显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也必将会顺利实现。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群众历史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中州学刊(2022年4期)2022-11-04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莫愁·小作家(2021年12期)2021-12-16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多让群众咧嘴笑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杂文月刊(选刊版)(2018年9期)2018-05-14新历史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延河(2016年6期)2016-08-04历史上的6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6期)2015-10-13历史上的八个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8期)2015-08-14

推荐访问:共同富裕 推动 坚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