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

王 伟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100)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在全国人民的努力拼搏下,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性的辉煌胜利。

为了进一步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中国共产党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转移到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任务上。为了确保从脱贫到共富有效衔接, 为了缓解我国社会现存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探究共同富裕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对共同富裕的艰难性、曲折性、可行性进行深刻理解,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总结经验教训的硕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着重体现。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锲而不舍的追求目标, 古代思想家的思想理论是中国式共同富裕的理论源头, 是中华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封建社会中,贵族和平民之间尊卑有别,贵贱有分,地位天然不平等,财富成了达官贵族的代名词,底层百姓的合理权益得不到基本保障,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一)与天同毕、天道均平

《周易》第一次最系统最完整的论述了“三才之道”学说,即“天、地、人三才之道”,其认为天、地、人是宇宙中最基本且相互对立的三个要素,要正确看待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人的发展。

除此之外,《周易》还提出“与天同毕,共享财富”的思想理念,提倡天下百姓都有追求富裕的权利。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在《道德经》里写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他认为对于社会的物质分配应当听从自然界的安排, 像大自然间的雨露一样人人均沾。

虽然老子看到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但是他割裂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联系,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找到缓和贫富差距的关键之处和有效措施。总之,这些天道均衡、平均财富的观点,突出了古代思想家尊重天道和自然的价值观念,首次体现了民本理念。

(二)谋求富贵、惶恐不均

“等贵贱、均贫富”思想是在社会等级分化严重、贫富差距过大的状况下产生的,体现了越来越多的底层劳动人民对于改变社会现状、 改善贫困生活的美好诉求。尤其是秦朝以后,等级制度更加严格,等级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矛盾越来越激化, 官民双方势不两立。

南宋钟相认为按照法律和道德, 人与人之间理应没有贵贱之分, 没有贫富之别。《吕氏春秋》也认为:社会的不公平易造成社会不稳定、人民聚众起义和朝代的更换等后果。此时,人民渴望的公平大多停留在经济层面, 希望可以获得相对公平的生产资料。

孔子提出的“济贫”“足实”等思想为后人构建共同富裕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反映了孔子对于建设大同社会的思想主张, 即封建主义制度下的平均主义。

孔子认为人是有等级贫富贵贱之分, 包括财产的占有和分配也必须遵循等级制度。

孔子认为个人财产的多寡应与等级相匹配, 财产的均衡也应当在同一等级流动,一旦超越等级的界限,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孔子的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封建等级思想, 但也为中国式共同富裕思想的发芽提供了沃土。

由于近代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掠夺, 以及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双重压迫, 我国土地主要集中在地主阶级、买办阶级手里,广大农民流离失所,生产力受到严重摧残。为了实现富民强国的伟大愿望, 各个阶段的探索者尝试不同的发展方案,探寻走向富强和自由的出路。

(一)抑强扶弱、鼓励农民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水平不断下降,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农民为了重新获取土地以谋求生存发展,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农民起义运动,其中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规模空前巨大且影响深远。

洪秀全提出:“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口号,提出了以平均土地为核心的分配思想,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要求消灭地主阶级,营造人人平等的社会环境。洪秀全将土地分为三六九级,按人头分给各家各户,以此方式实现财产的均衡。

土地的平均分配不仅解决了农民的生产资料问题,而且还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尽管洪秀全的思想本质是平均主义, 具有宗教的成分,且过于理想,但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仍具有一定的革命色彩和进步意义, 正确地把社会斗争的对象对准了封建统治阶级。

(二)平均地权、解决民生

1911 年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取得建设国家的主导权, 作为领导核心的孙中山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了巨大努力。

孙中山将富民强国作为毕生理想而奋斗至终。

孙中山所领导革命中的民生主义既有儒家公分天下的思想成分,也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中构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大同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

孙中山提出 “人能尽其才, 地能尽其利, 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的口号,他认为社会是全体人民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治理、建设和享受社会。孙中山非常重视土地问题,将“平均地权”作为民生主义的重中之重。

在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研究中, 孙中山尖锐的总结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国强民困。

为了消除由私有制引起的危害,他主张通过革命手段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种政策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手段,建立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美好社会。

“平均地权”是指地主定价并由政府征税,土地增长部分归国家所有,农民有经营土地的权利。

“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实施就是为了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和避免出现国强民困的情形。为了实现民富国强,孙中山把实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并在《实业计划》一书中提出解决民生问题还需要发展交通运输和修建大坝等基础公共设施。

除此之外,孙中山还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将“教育救国”“教育立国”也纳入实现振兴中华的伟业中, 由此来整体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和文化素养。总之,关乎民生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孙中山的初步探索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当作崇高的使命, 追求富强的恒心不改,爱戴人民的初心不变。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先后经历了国家独立、建设社会、发展经济,再到改革开放、先富带后富,最后把以人为本、注重民生作为落脚点。

(一)独立国家、发展经济

在建国之前,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强调:“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

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祉,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国家的独立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政治前提, 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只有国家强盛和经济繁荣才能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加富裕的生活。

毛泽东敏锐察觉到共同富裕和平均主义的根本区别,认为公平劳作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按劳取薪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手段。

他主张公平主义分配, 提倡以按劳取酬的原则分配物质,鼓励多产高质的合作社。

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人民福利, 而且增强了人民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改革开放、先富带后富

改革开放新时期, 邓小平同志带领中国人民继续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 并将最终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根本目的, 对共同富裕的本质做出了高度总结和完整阐述。

1978 年,邓小平在深度了解我国人口分布及地区发展的基础上,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中强调:“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然后再带动其他地区和群众,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此,党中央决定通过改革开放, 加快生产和发展商品经济,支持鼓励人民群众用劳动创造财富。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恰恰相反,社会主义社会以公有制为基础,追求效率兼公平,为社会全民谋求利益和发展。

而资本主义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支持少数人追求财富,社会群体差距过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三)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 世界社会主义史无前例地走入了新困境, 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继续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如何继续推进共同富裕问题做出了新的尝试,提出了新共识: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念要更加坚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共识要更加凝聚, 坚持为人民百姓谋幸福谋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体现和要求。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胡锦涛同志强调开创新型发展模式, 继续带领人民群众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

胡锦涛同志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我国现阶段实情, 提出了以人为主体的科学发展观,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利用税收政策缓和高低收入,增加中低等群体的收入,调整影响因素的分配比重,设置最低的生活保障,把民生工作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富裕机会, 将公平效率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作用体现在带领全体人民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稳步前行, 稳扎稳打的走好实现共同富裕的每一步。

十八大后, 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针对新变化新常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研究提出了相应的顶层设计即两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步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一顶层设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时刻为人民谋利的初心和决心。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步走”战略,是新时代下我们国家所面临最迫切的任务,也是缓和当前社会矛盾最佳战略,是实现复兴梦强国梦的战略支撑。

(一)顶层设计拓宽了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前沿, 对共同富裕的实现进行思考和科学判断, 拓宽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指明了继续前行的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 完成了脱贫攻坚战, 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速了共同富裕的进程。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过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富强梦的关键一步,从内涵要求、各项指标、治理成效上来看,我国小康社会已经全面建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卓越实践,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节点。在新时期、新征程、新目标,我们仍然坚持以下宝贵经验:第一,共同富裕的新阶段仍需要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以科技创新带动发展,以发展鼓励创新创造。

第二,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 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经济新体制。

第三,继续共同打造人类命运体格局,为世界和平、共同发展献计献策。

第四,把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更加舒适、和谐、民主、幸福、绿色的社会环境。

第五,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产生活理念,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效能, 保护好人民群众赖以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居住环境。

总之,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使我国经济实力、政治地位、文化自信、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新的台阶, 我国人民不仅鼓了“口袋”,还富了“脑袋”,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也愈来愈高。

全面小康社会的成功建设深化了我国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与把握, 加强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的探索和使用, 为解决世界贫困问题注入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2.精准扶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措施

精准脱贫理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措施,实现共同富裕是精准脱贫的最终归宿。

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最大的障碍, 是影响人民幸福指数的首要因素。我国前后经历了三个脱贫环节,人民生活水平经历了由解决温饱到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跨越, 现在正在处于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过渡阶段, 每一个环节都大幅增强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幸福感和参与感。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关注偏远地区、低收入人群的贫困问题,将消灭绝对贫困这一项艰难而又伟大的工程再次推向高潮。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使赤贫人口全部脱贫,解决了几千年以来的贫困难题, 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和组织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

精准扶贫是力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重大战略决策, 证实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脱贫道路上坚定不移的决心。精准扶贫思想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遵循, 是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真实写照。

3.乡村振兴战略是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脱贫攻坚战胜利的有效衔接战略,是精准扶贫的延续和发展, 是向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必要措施和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矛盾中的 “不充分” 主要是指农村区域的不充分,”不平衡“主要是城乡之间存在差异,所以解决农村问题是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乡村振兴战略就要着力解决农村产业发展问题,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缩小收入差距。首先,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农民为对象和受益群体, 不仅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 更要让全体农民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受益者, 享受农村现代化带来的便利和舒适。其次,农村现代化的建设需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鼓励和支持农民劳动致富,激发内在动力, 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农村物质资料增加的同时,分配机制仍然需要不断完善, 确保农民获得应有的稳定收入。最后,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振兴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机统一,是产业、人才、文化和生态等多种因素交杂的有机整体, 是缓和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对接的重要基础。

(二)顶层设计深化了共同富裕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丰富和发展了关于共同富裕的相关理论,形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富裕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把握新时代新风向,深化了共同富裕相关理论。其中,共享发展理念是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人民至上是共同富裕的价值关怀,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

1.共享发展是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

共享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有关发展的最新要求, 是在先富带动后富理论基础上的深化和创新,是稳扎稳打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的实现不仅要依靠发展和创新的带动, 还要重视效率与公平。“蛋糕”不仅要做大,还要分的公平,让人民平等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共享发展理念和共同富裕道路二者理念一致、目标统一,致力于拉近贫富之间的差距,消除贫富两极分化。

“大蛋糕”是合理分配的前提和基础,合理分配是“大蛋糕”是保障和激励。“蛋糕”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力的进步,“共享”从属于生产关系。共享发展理念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配合,目的是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共享”是“共富”的进一步深化,是合理分配社会财富的必循理念。

要实现“大蛋糕”和“共享”之间的有效结合,就必须保持公有制经济处于主体地位不改变,合理使用“看不见的手”进行宏观调控,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多种分配方式,发挥好再分配制度的平衡作用,将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作为收益分配的比重因素, 调节城乡收入差距,为社会营造公平的良好氛围。

2.人民至上是共同富裕的价值关怀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推动者。共同富裕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关键在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人民至上作为共同富裕的崇高价值,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为中华民族谋幸福谋发展。

无论是脱贫攻坚战还是疫情防控, 中国共产党人都充分展现出对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怀,想人民之想,急人民之急,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社会谋发展作为终身奋斗的目标。

历史和经验表明,只有走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根基作用,伟大工程才能成功,社会才能更加繁荣多彩,我们才能尽快尽好地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宏伟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一伟大事业。

3.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强调:“通过社会化生产, 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 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恩格斯认为,共同富裕由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两大部分构成,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成员因生产力的发展可以按需分配物质, 享受到丰厚的物质供应,实现物质富裕;
在精神层面则实现个人完全自由,专注于促进自身发展,从而体现自身价值,这就是精神富裕。

进入新发展阶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察觉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以及精神文明的进步对破解贫困问题的积极作用。

实现共同富裕, 既要在物质领域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深度改革优化结构制度,也要同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尤其是大力弘扬和发展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凝缩,核心价值观精准凝练了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有利于团结民族力量,形成民族共识,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正确价值取向的培育既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又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激励劳动者创造价值、 展示我国新时代风貌的重要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会议中强调必须重视精神文明的重要性,要激发文艺的创造,积极改革文化体制,不断完善文化服务,积极创造和传播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引导社会新风向,弘扬真善美。

总之,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坚持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有机统一, 突出精神富裕的价值理念,推进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它既有丰厚的历史感,也有鲜明的时代感,我们对共同富裕的诠释要兼顾其历史含义和现代精神, 既不失其本源又要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

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党和人民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有了深刻的理解, 形成了完善的思想体系,确立了以人民发展为核心的理念,制定了以全体富裕为目标的指导思想, 对我们更快更好地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发展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今日中国·中文版(2022年3期)2022-03-23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莫愁·小作家(2021年12期)2021-12-16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时代邮刊·上半月(2021年11期)2021-11-18共同富裕,传递企业力量人力资源(2021年10期)2021-10-29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绵薄之力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1年9期)2021-10-09以法治力量保障共同富裕公民导刊(2021年9期)2021-09-23区域发展篇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年1期)2017-02-05图说共享发展群众(2016年8期)2016-08-15图说协调发展群众(2016年4期)2016-04-18图说创新发展群众(2016年3期)2016-03-09

推荐访问:逻辑 共同富裕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