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知识测试题(265个)【精选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最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知识测试题(265个)【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最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知识测试题(265个)【精选推荐】

最新2022年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知识测试题(265个)4篇

第1篇: 最新2022年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知识测试题(265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不得不书的一笔。它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是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社会发展史两条脉络的交汇点;
它的理论内涵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般性,又体现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的特殊性;
它的蓬勃发展推动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潮流。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4 ― 0017 ― 03

  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问世算起,社会主义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了。它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理论层面,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第二,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一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社会主义从思想理论运动变为现实的社会制度;
第三,实践层面,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二战结束后,欧洲、亚洲、拉丁美洲有一大批国家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第四,理论和实践的协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崛起并蓬勃发展,引领世界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前所未有的挫折,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引领下,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的红旗在中国不仅没倒,反而耸立得更稳了。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断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一条由西向东的清晰脉络

  社会主义学说始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的早期发展形态,反映了西欧先进知识分子对私有制罪恶的批判和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到了十九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无产阶级受到严重的剥削和压迫,残酷的现实对科学理论产生了急迫的渴求,科学社会主义由此应运而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社会主义学说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基石科学地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到了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使得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崩溃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了,社会主义的焦点从西欧转移到更东方的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超越了巴黎公社幼稚形态,第一次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过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得到空前的增强。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一边倒”地选择苏联模式来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经济上统得过死,压抑积极性;
政治上集权过多,权力不受制约。中国共产党人决心走自己的路,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戒”,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雏形。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全面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二)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前赴后继、上下求索,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先后宣告失败。历史充分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变革的正确理论和先进的社会力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中国。

  (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结合。

  一方面,社会主义本身是革命的学说,它越发展,越要求自身到那些阶级矛盾尖锐的国家去落地生根,去指导那里的无产阶级起来反抗,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复杂交错,日趋尖锐,不断激化,人民苦不堪言,为社会主义的生长、发展提供了现实而深厚的土壤。

  另一方面,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制度遭到废除,中国向何处去成了一个问题。农民阶级、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难以主导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唯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是最彻底的革命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最富有斗争精神。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的结合是中国的唯一出路,是近代以来党和人民尝试各种思潮、方案未果后作出的正确历史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作了精辟的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这里选取几点加以阐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的继承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未来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根本标志,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这样的立场,并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具体的,历史的,其最广泛的生动载体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说,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现实途径,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未来社会是分阶段的,根据其发展程度的不同,分为第一阶段(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和高级阶段(列宁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认为社会主义发展具有过程性和阶段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把它作为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论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和发展是多方面的,它的“特色”是基于社会主义一般性的特色,而不是另搞一套,改旗易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有继承,还有发展创新。“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恩格斯晚年的科学论断不仅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没丢老祖宗,还说了新话。

  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向我们描绘了未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美好社会,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前进的方向。无疑地,经典作家在如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方面论述很多,基本解决了“破”的问题。但是对于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即怎样“立”的问题,经典作家没有也不可能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个问题上填补了空白。

  在怎样“立”这个问题上,十八大报告用三个“总”进行了概括,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精准的战略定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和立论基础,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回答了我们处在什么发展阶段的问题。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

  明确的战略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回答了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的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但是我们现在搞的社会主义“事实上不够格”,生产力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一步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先发展生产力,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然后才能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去思考怎样实现共产主义。

  全面的战略部署: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既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战略部署,具体回答了我们该怎样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问题,使我们有章可循。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形成有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从“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再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每一次拓展都是一次理论认识的升华。

  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是对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全面回答,有目标、有定位、有途径。但是建设社会主义非一日之功,路漫漫其修远兮,这只是开了个头,今后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克服新困难,谱写新篇章。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

  当前,社会主义依然处在曲折发展之中。回望历史,社会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从一国实践拓展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更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到了八九十年代却遭遇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样的重大挫折,东欧社会主义各国纷纷改旗易帜,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大大削弱,但社会主义终究经受住了考验,守住了最后的阵地。

  (一)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了一系列干预和调节,使资本主义呈现出许多新变化,这些新变化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的发展。例如国家通过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逐步调整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实行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等。这些干预和调整改良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依然能够容纳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相比依然具有很大的优势,资本主义的丧钟还远没有敲响,两制并存的态势将继续保持下去。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调整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进行的,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根基。它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例如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工业化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等。

  另一个是内部因素,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巨大挫折。1991年的《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告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不复存在。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政党在东欧各国先后丧失政权。以福山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扬言这是历史的终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即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

  我们同样要看到,苏东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比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这次挫折只是社会主义运动一时的后退,不可能逆转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那样:“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

  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迷态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理论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的基础上,由邓小平同志和其他第二代领导集体成员开创的。内涵丰富,包括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基本内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已初步成形,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内容,注入了新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的行动指南。

  实践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治上,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保障。文化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产业空前繁荣。社会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使我们取得了成就,增强了自信心,也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稳住了社会主义的阵脚。苏东剧变后,中国没有改旗易帜,而是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继续走下去,顶住了压力。俄罗斯学者阿?雅可夫列夫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扭转了20世纪后期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的趋势,而且必将对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第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参考。历史充分证明,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不顾本国的国情,从来都是失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借鉴别国的经验和做法。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道路无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总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社会主义虽然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了,但是和资本主义相比,它依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发展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丧失信心,要看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要看到世界社会主义在一时的后退中蕴藏着的前进的巨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要看到我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已经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并坚定不移地大踏步向前迈进。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3.

  〔责任编辑:谭文富〕

第2篇: 最新2022年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知识测试题(265个)


专题七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
【专题考案】一、选择题
1.1848年,两个德国人向全世界宣告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这种理论诞生的标[来源:Z§xx§k.Com]志是
A.《共产党宣言》发表B.《新青年》创刊C.《人权宣言》颁布D.巴黎公社成立
2.恩格斯说:“我们决不想把新的学说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来源:Z,xx,k.Com]
们两人已经深入到运动中”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应是
A.不想创立科学的理论B.只是创立科学理论
C.用科学理论去武装无产阶级D.创立科学理论,赢得学术专利3.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中,体现所有制变更的是A.公社委员会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B.民主选举公职人员C.建立工人阶级的司法机构
D.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4.英国宪章运动运动中流行这样一句口号:“普选权的问题是饭碗问题”。这说明A.宪章运动的主要目标是消灭私有制B.马克思主义思想被英国工人阶级普遍接受C.工人阶级希望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D.工人阶级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来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
5.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里的“三个最先进国家”是指
A.英、法、美B.英、美、德
C.法、美、德D.英、法、德[来源:Zxxk.Com]
6.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标志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A.二月革命的爆发B.《四月提纲》的提出C.七月事件的发生D.十月革命的胜利
7.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8.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了赋税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9.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较客观的评价了斯大林模式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10.据统计,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112%。这一成效的取得与某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这一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方针D.赫鲁晓夫时期的农业政策
11.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来源:Zxxk.Com]
12.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的,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的’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13.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
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14.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年份
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
3.33.23.1
1.81.O
—2一4—3
社会总产值4.2国民收入4.3劳动生产率3.3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15.下列苏俄、苏联历史上的农业政策或举措超越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①余粮收集制②固定的粮食税③农业全盘集体化④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6.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
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D.东欧剧变的影响
17.“1991年8月19日,在党和军队内甚至爆发了反改革的暴乱他们绑架了戈尔巴乔夫,并在莫斯科周围集结了3500辆坦克通过以俄罗斯总鲍里斯·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派的果断行动,反叛力量遭到了失败”对材料中的“反叛”行动解读正确的是

①由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的②实际上是一些苏共领导人挽救苏联的最后一次尝试③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④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4-1917年间,俄国有一千五百多万人被强征入伍;
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工



厂,工人们每天被迫工作十小时以上。物价飞涨,工人实际收入不断下降截至1917年3月,俄国约有一百五十万人死于战争,四百多万人伤残
材料二1917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革命犹如火山爆发,在短短几天之内就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这次革命历史上称为“二月革命”。
材料三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
——《土地法令》材料四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对于这种方法,过去在共产党内和共产党外,都有许多人表示怀疑。„„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
——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56年1月25日)请回答:[来源:Zxxk.Com]
(1)据材料一指出俄国参加了什么战争?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2)“二月革命”的性质是什么?革命后,俄国的政治形势有何突出特点?同时,俄国人民所特别关心的最基本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这又引发了什么革命?这场革命的性质如何?[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Com]
(3)十月革命后,苏俄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消灭私有制的?
(4)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采用什么方式来消灭私有制?有何作用?(5)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谈新政
材料二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布哈林谈新经济政策
材料三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
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世界历史》杂志



材料四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什么?举例说明什么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结果如何?
(2据材料二,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俄为什么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3据材料三,归纳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观点(4举例说明斯大林上述观点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5综合材料一、二、三,说明材料四观点的正确性参考答案:
1.A2.C3.D4.D5.D6.C7.B8.B9.A10.B11.D12.B13.C14.B15.C16.B17.D
18.(1)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爆发的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导致了二月革命的爆发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后,俄国政治形势的突出特点是: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但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的权力。俄国人民关心的基本问题:和平、土地、面包没有得到解决。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3)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4)用和平的方式。作用: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奠定了基础。
(5)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而在实践中,必须与本国具体国情相结合19:(1)严重缺点: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在维护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如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以工代赈等。结果: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特点: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原因: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来源:Z.xx.k.Com](3)建立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4)一五计划一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三大改造建立了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
(5)罗斯福新政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苏俄新经济政策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加强市场的调节作用,两者均取得了巨大成功。斯大林将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排斥市场价值规律,结果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挫折。


第3篇: 最新2022年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知识测试题(265个)

2020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党课讲稿
2020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党课讲稿
尊敬的XXX书记、XXX局长,各位领导、同志:
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兴能够在XXX市委党校与在座的各位见面。首先,请允许我代表XXX市委党校诚挚欢迎大家的到来!我们都知道,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从中国和世界两个区域视角来讲解。不同的取镜,就会呈现不同的直观感受和解读。那么,中国视域下的社会主义发展史又会让我们产生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呢?根据XXX书记的指示,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接下来我所要授课的主题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不吝指出问题。现在,课程开始。
一、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开篇序言
任何一部历史的撰写,都有它的时代背景。可以说,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也有它蹒跚学步的前奏。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百年黑暗近代史的序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恶化的过程之中,我国人民任人宰割,身陷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期间,多少仁人志士慨以当慷、前赴后继,为拯救国民探索出路、四处凿壁、呼号奋战。然而,由于他们始终奔走在资本主义道路之上,终究未能在救国之路上走通、走成、走完。
1917年十月革命为满目疮痍的中国送来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已麻木的广大工人、农民脱下沉睡的外衣,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发出摆脱压迫与剥削的呐喊与警醒。这个时候我们国人才发现,马克思
主义理论可以跟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尤其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事件再次印证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大胆尝试与无限智慧。随后,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顽固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的伟大胜利。
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论人民民主专政》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插上指路牌。可以说,国人也曾在1949年10月1日前思考过诸如新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应该建成什么性质国家等问题。庆幸的是,革命的成功让人们对资本主义道路报以坚定的否决。可是,除了资本主义道路之外,新中国难道要选择封建主义吗?就在国人议论纷纷、迷茫困惑之际,我们党伟大领袖毛主席大笔一挥,著文《论人民民主专政》,旗帜鲜明地告诉国人:“走俄国人的路。”没错,这就是最终的答案,即社会主义道路。由此,新中国的历史随着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书写同步进行,开启了中国人民的新历史。
二、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篇章基调
新中国的成立虽然成功搭建起社会主义发展主体框架,但还缺乏社会主义制度主心骨的支撑。因而,在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前,新中国致力于打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心骨。
1949年至1953年,中国陆陆续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下来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剿匪除恶霸、抗美援朝等一系列事件,有力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切实恢复了残破的国民经济。

1953年至1956年,中国通过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3年,我们党适时提出渡时期总路线,指出国家要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所谓的“一化三改”。期间,我们党依据当时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一化三改”运动之中。1956年,新中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这标志着我们这样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的新民主主义大国,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的变革,更是一个国家历史基调的奠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是完全正确的。整体上来说,在一个4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制度转型,促进工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胜利。不得不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基石。
三、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曲折探索章节
新生事物的成长难免遭遇碰壁和挫折。新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经过了两个曲折的探索阶段,虽然有所失,但也有所得。总体来说,这是一种曲折的前进。
1956年至1966年,新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十年。需要着重指出的是,1956年毛泽东主席《论十大关系》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树立了一个良好开端。不同于苏联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观点,新中国准确判断社会主义社会状况,表明敌我矛盾
并非社会主流,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即人民内部矛盾,确实占了主体。这一论断在当时的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都起到了振聋发聩和独树一帜的作用。但是,1956年苏联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引发了世界性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由此,新中国1957年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发动进攻。进而,国内的反右派斗争被扩大化,大量人民内部矛盾被当作敌我矛盾。在这样的国内外不稳定发展趋势影响下,我们党在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虽然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但却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催生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因此,我国被迫在1959年至1961年进入生产生活困难时期,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好在国家领导人及时调转航舵,通过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及1962年“七千人大会”,国民经济得到顺利恢复与发展,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66年至1976年,新中国迎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个曲折十年。不得不承认,这十年间的探索虽然防止了像西方世界资本主义复辟的预演,但付出了较为惨重的代价。我们应该看到,国家领导人发动思想文化领域革命运动的初衷是为了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苏东剧变便证明了关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思想具有战略意义,富有远见。而且,这种思想至今仍不失深远意义,应该给与肯定。只是,探索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指导方略缺乏科学的分析,使党和国家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理应加以抛弃。当然,在这十年间也取得
不少成绩,如:三线建设、两弹一星、中美中日恢复外交关系。这些都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腾飞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四、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起承转折段落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哲理同样适用于勤劳、勇敢、奋斗的中国劳动人民身上。当新中国沉浸在碰壁、迷茫、挫折的困境之中时,改革开放一声炮响,将步履蹒跚的中国推向新世纪的迎风潮头。
1978年,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扭转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进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钥匙打开了人民群众身上的教条主义枷锁,让人们的内心从曲折的过去解脱出来,重新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完善社会主义及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创造新动能、提供新动力,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再次节节高升、蒸蒸日上。
1982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社会主义加上“特色”内涵。我们根据国情实际和时代特点,通过艰辛探索赋予了鲜明的中国发展特色。自此,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愈加“特色”、更加闪耀。由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逐渐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理论、基本道路、基本路线。在这里,我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毛泽东主席时期开始探索的,但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机制,则是在邓小平同志时期完成的,两者属于前后继承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始于毛,成于邓”这个说法。
新时代,我们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经济上,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
基本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及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在文化上,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红色革命文化为基因,同时吸收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中积极内容的文化制度。经过实践的证明以及时间的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已经成熟,有力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受住了国际复杂形势的考验。因此,我们充满了新时代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同志们,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一段从建立到建设再到完善的历史,是一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发展、在挫折中前进、在困难中成长。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劳动人民的汗水与心血,让我们为国人、为自己鼓掌致谢。
同志们,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世界上的不平凡历史。我们经历多少风风雨雨,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经历多少坎坷磨难,才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逐步强起来;我们经历多少泪眼婆娑,才最终走向了伟大复兴。应该说,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我们走对了。
最后,希望对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们十四亿中华儿女奋力在新时代阳光普照下,继续谱写华丽新篇章。
我的授课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2020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党课讲稿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历史,是社会主义建立、建设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这是不平凡的70年,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不仅同敌对势力作斗争,而且也同自己的错误作斗争。我们经历了风风雨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逐步强起来,走向伟大的复兴。这些成就,连敌人也难以否定。历史证明,走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宣布,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对了。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境地,任人宰割,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当时人们想走的都是资本主义道路,但怎么走也走不通。正当人们四处碰壁,迷惘困惑,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人们发现还有一条劳动人们摆脱压迫、剥削,获得解放的道路,那就是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几十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建国前夕,人们都在思考,新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应该建成什么性质的国家的问题。这时毛泽东撰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回答了这些问题。文章回顾了中国的近代历史,总结了建党28年革命斗争的经验,旗帜鲜明地指出:“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走俄国十月革命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绝不走英美的资本主义道路。这
就确定了新中国建国的基本方向、道路。从此中国的历史就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史。社会主义是新中国的主题。
二、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我们基本上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完成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剿匪、清除恶霸等等,同时进行抗美援朝。到1953年,新政权已经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这时,党及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实行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农业、手工业的个体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私营工商业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简称“一化三改”。我们党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许多新的观点,领导广大人民群众顺利地开展这项巨大的社会改造工程。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们这样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的大国里,短短几年时间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这么大的社会变革,却同时保持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应该用浓墨重彩载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史册。
改革开放以来,经常有人提三大改造有没有必要,理由是,现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不仅存在,而且得到很大发展,私营经济的资本总额、产值、雇工人数都大大超过建国初期的私营工商业,于是便认为三大改造不应该搞,多此一举,“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是错误的。第一,三大改造是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要求的。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许多大型工业企业的建立,
具有社会性质的生产力发展起来了。这时,个体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了,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这些矛盾,只有通过把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解决。我们的毛病是搞得急了,实行了单一公有制,而不是不应该搞三大改造。第二,还应该从政治上考虑这个问题。为了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从新民主主义性质转为社会主义性质,也需要这样做。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原来是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历史的发展要求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重点是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切断农民与资产阶级的联系。从这个角度看,也需要实行三大改造。第三,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制度基础。作为完善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只有在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谈不上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不能因为后来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纠正单一公有制的毛病,调整所有制结构,就否定三大改造的必要。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应该坚持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评价: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是“完全正确的”。三大改造虽然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和偏差,“但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三、从1956年4月到1966年4月是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刚起步的时候,我们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毫无经验,只能向已经有了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苏联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是应该学习的,包括政治上坚持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等等,它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共同规律,具有普遍意义,所以,我们始终把自己的社会主义事业看作是十月革命的继续;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经验(包括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等具体制度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方针、政策等等却需要作具体分析,其中有的是对的,可以学习,有的仅仅适合苏联的国情,不能照搬到国情不同的其他国家去,有的则是错误的。很快毛泽东就发现了这些问题。他总结了我国头几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要结合本国的国情,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走自己的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这突出地体现在《论十大关系》中。这就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直是沿着这条探索道路展开的。70年的历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一切成就与问题都是在探索过程中产生的。我们必须用这种眼光看待我们的历史。
我们党在这十年中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有许多创见。最突出的是,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准确地判断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状况。他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只是矛盾的状态同资本主义不一样罢了。社会主义社会虽
然还有敌我矛盾,但已经不是主要的,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办法来解决。这个论断,纠正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长期盛行的否定社会主义社会仍存在矛盾的形而上学观点。列宁曾经预言,社会主义下,对抗将消失,矛盾依然存在。但苏联以斯大林为代表的理论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完成以后,就宣布社会主义不再存在矛盾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似乎辩证法到社会主义社会就中断了、不灵了。声称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再是矛盾的运动,政治上、道义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否定了矛盾的存在,必然导致否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也就从根本上否定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他们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对于社会中出现的矛盾,他们就用国外的因素来解释,仿佛一切矛盾都是敌我矛盾。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观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度成为主流。在这种状况下,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面临的各种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在这十年的具体工作中,我们党还提出许多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例如,1958年毛泽东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他在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提出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强调
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主张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观点。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包括两大类,一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一是如何巩固社会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我们结合自己的国情探索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探索过程中,既取得伟大的成就,也犯过错误。这十年充满了曲折、反复。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调动了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由于对我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加上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起来,造成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召开有7000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由于这些措施,从1962年9月到1966年国民经济得到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重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左”的指导思想虽然没有得到彻底的纠正,但当时还没有达到支配全局的程度。
事实证明,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件复杂、艰苦的事情,人们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犯错误是很难避免的。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
谁也没有干过,没有先学会社会主义的具体政策而后搞社会主义的。”要总结经验,“我们有两种经验,错误的经验和正确的经验。正确的经验鼓励了我们,错误的经验教训了我们。”我们党正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在这十年里,成绩与失误交织在一起,但总体上说,成绩是主要的,失误是第二位的。1966年与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增长了3倍,棉纱、煤炭、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长。一大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立了起来,工业布局有了改善。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始大规模展开,并取得成效。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指出,“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这一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我们面临的不仅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如何巩固社会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过去由于否定矛盾的存在,还很少有人把这个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当时苏联理论界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就不存在了。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实践,明确指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性的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但是,被推翻的地主买办阶级的残余还是存在,资产阶级还是存在,小资产阶级刚刚在改造,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
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时很激烈的。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谁胜谁负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依然存在。1957年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利用共产党整风的机会,鼓吹所谓的“大鸣大放”,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地发动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当时对这种进攻进行坚决的反击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错误只是在于,反右派斗争被扩大化了,大量人民内部矛盾被当作敌我矛盾处理。反右派斗争的实践证明,仅仅有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才能得到巩固。
1956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一件大事,那就是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了一个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由此引发了世界性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思想一片混乱,社会主义阵营发生波匈事件,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三分之一党员退党。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造成了严重后果。我们党接连发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文章,回击了这股思潮,稳定了大局。这场斗争引起了我们党的警觉,提出了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问题。经过这个事件,我们意识到,最大的危险是党内出修正主义,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我们党开始探
索我国如何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问题。尽管在斗争的实践中警惕过当,出现夸大复辟危险的现象,但提出这个问题,意义十分重大,探索中积累的经验也值得认真吸取。
在1956—1966年的中苏十年论战中,毛泽东就这个问题阐述了许多重要思想。概括起来,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重视。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还存在阶级斗争;第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谁胜谁负的斗争还没有完全解决,还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第三,最大的危险是党内出修正主义,要把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当作一件大事来抓。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的政局剧变、社会制度演变,充分证明这些观点的正确性,许多預言不幸而言中。在35年前毛泽东就做出了这样的判断,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的战略远见,事情确实像王震同志说的那样,毛主席比我们早看50年。
四、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十年,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预演,但是,应该说是不成功的。
怎么分析这十年的历史?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我尝试着提几点看法。
必须把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初衷、出发点同“文化大革命”的具体做法分开进行评价。“文化大革命”的做法是错误的,但不能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错误的。毛泽东提出“文化大革命”是为了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这个出发点是正确的,
后来的苏东剧变证明了这一点。不能因为“文化大革命”做法的错误就否定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初衷。
薄一波同志曾经指出:如果实事求是地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具体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毛主席当时提出这些问题的出发点是好的,他的这一战略思想有不少重要之处,至今仍不失深远意义,这是应该肯定的;同时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毛主席对当时形势的估计有重大失误之处,由此带来的许多做法则是应该加以抛弃的。”这一分析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
“文化大革命”的做法是错误的。这些错误归结起来主要是三条:一是指导思想是错误的,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主要矛盾,并把这一指导思想错误地发展成为具有特定含义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二是对我国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认为一大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相当大的一个多数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党内已经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三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采取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做法,既脱离了党的组织,又脱离了广大群众,党的各级组织普遍受到冲击并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受到批判和斗争,给一些阴谋分子、野心家以可乘之机,造成了全面内战。然而这不等于说毛泽东提出的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必须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思想是错误的。恰恰相反,苏东剧变证明了毛泽东关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思想具有战略意
义,是富有远见的,绝不能因为“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予以否定。对这个问题应该作科学的分析,切忌把脏水同孩子一起泼掉。
必须把毛泽东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思想与党内野心家、阴谋家别有用心的利用、扩大错误的做法分开。“文化大革命”中一些荒唐的做法,是林彪、“四人帮”这些野心家、阴谋家搞的,毛泽东本人一直是反对的,但碍于形势一时难予纠正。不能把野心家、阴谋家的作为算到毛泽东的头上来。应该把“文化大革命”本身同“文化大革命”时期十年的历史进步分开来评价。“文化大革命”本身是错误的,它使得党和国家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时间里还是取得不少成绩的。不能因为否定“文化大革命”就把这十年说得一无是处。这十年里,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33.54%,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72.6%,平均每年增长9.55%,农业总产值增长35.3%,平均每年增长2.8%。这一时期的三线建设、对外技术设备引进、农田基本建设、地方“五小”工业和社队工业的大规模兴起和发展,为以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腾飞准备了重要的物质条件。两弹一星是这个时候上天的,中美、中日恢复外交关系也是这个期间实现的。这一切都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辛勤劳动的成果,不能抹杀。
应该看到,“文化大革命”十年时间里,尽管出现许多混乱,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仍然保留并运转着,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仍然坚持着。也就是说,并没有乱到否定社会主义的地步。后来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恰恰是依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的。应该把“文化大革命”
的历史当作社会主义国家对巩固社会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一种探索来对待。我们必须认真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而不是简单地予以谴责。
五、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
三中全会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人民群众从过去盛行的教条主义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努力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毅然抛弃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作为解决客观存在的矛盾的手段、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被提上日程,首先在农村,进而在城市拉开改革的帷幕,同时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国的改革一开始就十分明确,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开展的,目的是完善社会主义。随后又明确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政策、措施都要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来制定。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重新蒸蒸日上。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致辞,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理论、基本道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是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前中国具体实际(首先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最基本的国情和时代特点(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要问题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党的十七大、十八大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了一个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点赋予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子和源头。这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在本质层次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共性(“科学社会主义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在这个层次上,没有中国特色。离开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丧失了根本,就会变成一个什么东西都可以装的框子,就没有准头了;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层次上,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特点进行了探索,赋予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指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这一层次说的。
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整个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它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阶段,它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是一脉相承的,都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不同阶段。决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是否定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去苏联化”的结果,两者本质上是统一的,只是在本质的实现形式上不同
而已;也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用前者否定后者(例如说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非毛化”的产物,或用后者否定前者。要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毛泽东开始探索的,但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则是邓小平时期完成的(“始于毛,成于邓”,两者是一个继承关系。
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我们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上我们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政治上,我们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在单一制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国家结构,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党制度;在文化上,我们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红色革命文化为基因、同时吸收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中的积极内容的文化制度。
几十年实践证明,这一整套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成熟,它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经受住了国际国内复杂形势的考验。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和制度充满了自信。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道路、基本制度依然是正确的。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我们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六、我们可以把建国以来70年的历史概括如下:一个主题,70年都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发展的,从建立社会主义到建设社会主义,再到完善社会主义,是一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离开社会主义就不能理解70年的历史;一根主线,那就是探索,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一直是在探索中发展的,正因为是探索,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曲折、反复,用探索的眼光来看待这70年的历史,许多问题就完全可以理解了;一个主流,成绩是主要的。任何事物都应该一分为二,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应该这样看待,既有成绩,又有失误。十全十美的事情是不会有的。但70年的实践表明,成绩是主流,问题是第二位的。我们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
2020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党课讲稿
同志们: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正如xxx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的,“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与新蓝图同向、与新征程同步、与新时代同行。这次课程主要目的就是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如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打造“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干大事、不出事”的新时代干部队伍,使重实干、敢担当成为主流,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
性和创造性,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激流勇进、扬帆远航。这堂课我主要围绕三个问题来讲:
第一个问题,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我们要如何正确认识? (一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是履行新使命、落实新任务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比如:在农村,提出了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城市,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努力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xxx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提出总结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党的建设方面,提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
执政党。在经济建设方面,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如,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落实好党中央确定的这些新任务新部署,迫切需要把干部队伍建设得更有理想、更有力量、更有干劲,迫切需要广大干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二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是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现实需要。
新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xxx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大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力度,推动政治生态持续改善、党风政风明显好转,不守纪律规矩的现象大大减少。新问题: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向纵深推进,党员干部问责追责机制日益完善,干部履职尽责管理日趋严格,大家普遍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的要求更高了。有些党员干部怕被追责,不敢担当,不会担当,产生了“工作越来越不好干”“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错误思想,有的党员干部整天抱怨“不自由”“被监督”“担责任”受约束”,成了名副其实的“六机干部”。什么是“六机干部”?拖拉机式的干部:办事拖拉,行动迟缓,接到任务能缓则缓、能拖则拖。推土机式干部:对上级决策部署,敷衍塞责、推诿扯皮,该办的事不办,该管的事不管,能推则推、一推了之。压缩机式干部:上头热、下边冷,任务交代下去,
从领导到负责人、到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递减,要求层层缩水。洗衣机式干部:把“不出事”作为最大原则,爱惜羽毛、患得患失、畏首畏尾,一心就想把自己洗白、把自己撇干净。搅拌机式干部:一天到晚瞎搅和、和稀泥,无事还在一旁指手画脚、说三道四,蛊惑人心、动摇军心。复读机式干部:习惯于照搬照抄、机械教条,不会想、不去想,不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善于说“这么干不行”,不善于说“怎么干才行”,不敢也不愿用创新的思维解决问题。新对策:针对干部队伍当中出现的“为官不为”等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发挥干部考核评价激励鞭策作用、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增强干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本领能力等七个方面,向广大干部发出攻坚克难、奋发作为的动员令、集结号。
(三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是创造新业绩、树立新形象的现实需要。
我们XX是首善之区,首善之区不仅要有首善之名,更要有首善之为、首善之功、首善之实。县五届党代会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的经济社会和党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短板。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发展不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比如: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产业特色不够鲜明、城乡发展不够均衡、新旧动能转换不够充分,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和短板,县委完善明确了“三个三”的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路径。统筹推进一圈三带、一河两岸、一区六园“三个一工程”,精心做好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
全域旅游“三篇大文章”,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推动县委“三个三”战略部署落地生根,需要全区党员干部进一步提振干事创业的心气,鼓起攻坚克难的士气,激发改革创新的锐气,主动担当,奋勇争先,努力创造新时代XX高质量发展新业绩。同时,机构改革后,有的单位裁撤了,合并了,有的同志来到了新单位,走上了新岗位,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需要树立新形象,展现新作为。
第二个问题,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组织部门将会做什么? 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组织部门作为党委重要部门,担负着为党和国家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的重要使命和职责。按照党中央制定出台的《意见》要求,推动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组织部门将会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即“五个坚持”:
(一坚持选准用好,树正干部担当作为的“风向标”。

一是亮出选人用人标尺。坚持好干部标准,突出“五个过硬”选拔干部。突出信念过硬、政治过硬,选那些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干部;突出责任过硬,选那些坚守正道、弘扬正气、担当负责、敢抓敢管的干部;突出能力过硬,选那些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专业精神的干部;突出作风过硬,选那些律己严、干事实、做人实的干部。二是改进知事识人方式。坚持从对党忠诚的高度看待干部是否担当作为,注重从精神状态、作风状况考察政治素质,既看日常工作中的担当,又看大事要事难事中的表现。坚持
有为才有位,突出实践实干实效,看干成过哪些事、干得怎么样、管得好不好,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干部,公平公正对待干部,对个性鲜明、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的干部,符合条件的要大胆使用。三是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坚持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对贯彻执行党中央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全面不到位的干部,对不作为、慢作为、不愿负责、不敢碰硬的干部,坚决处理、果断调整。同时,妥善做好被问责干部的工作安排,确保干部下得合规、下得合理、下得服气,切实发挥问责处理惩前毖后的警示教育作用,促使干部改进作风、敢于负责、勇于担当。
(二坚持精准培养,锤炼干部担当作为的“铁肩膀”。

一是在培养内容上注重聚焦。一方面,坚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经验成果,完善严格落实责任、发挥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加强考核评和监督检查的制度,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另一方面,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培训,促使广大干部全面提高八大本领(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注重培养专业作风、专业精神,引导广大干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管一行像一行。二是在培养方式注重创新。突出精准化和实效性,围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
署,帮助干部弥补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全面提高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三是在培养路径上注重优化。优化干部成长路径,坚持多岗位锻炼、基层墩苗磨练、中心工作锤炼、必要台阶历练和急难险重任务考验相结合,积极推进干部轮岗交流、挂职锻炼、援藏援疆,注重在基层一线、“吃劲”岗位和困难艰苦地区培养锻炼干部,让干部在实践中砥砺品质、增长才干。
(三坚持科学考评,用好干部担当作为的“指挥棒”。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明确“考什么”。适应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把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情况作为考核重点,突出政治考核、作风考核、实绩考核,体现差异化要求,合理设置干部考核指标。特别是完善政绩考核,引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二是坚持目标导向,明确“怎么考”。要围绕《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构建完整的干部考核工作制度体系,优化考核方式方法,改进年度考核,推进平时考核,增强考核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特别是要扎实推进疫情防控一线考察选用干部工作,把疫情作为镜子、尺子、锤子,检验和提升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能力素质、党性作风。三是坚持效果导向,明确“结果怎么用”。将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依据,使政治坚定、奋发有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鼓励,使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同时,加强考核结果反馈,引导干部发扬成绩、改进不足、忠于职守、担当奉献,更好地调动和保护各区域、各战线、各层级干部的积极性。
(四坚持激励厚爱,提振干部担当作为的“精气神”。

一是重交流多关怀。完善和落实谈心谈话制度,注重围绕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等重大任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时为干部释疑解惑、加油鼓劲。落实体检、休假等制度,关注心理健康,丰富文体生活,保证正常福利,保障合法权益,增强干部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二是重激励多关心。健全干部待遇激励保障制度体系,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完善公务员奖金制度,推进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做好平时激励、专项表彰奖励工作,从政治上经济上激励关心干部。三是重基层多关爱。给基层干部特别是工作在困难艰苦地区和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干部更多理解和支持,主动排忧解难,在政策、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让他们安心、安身、安业,更好履职奉献。
第三个问题,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广大干部需要怎么做?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但是,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人生没有四季,努力就是旺季,不努力就是淡季,不努力,听到的永远是别人的好消息。进入新时代,广大干部要做到新担当新作为,经常听到自己的好消息,我个人认为,关键要做好“五个字”:
(一“忠”字铸魂,一分不打折。“忠”字,上面一个中国的“中”字,讲的是要有中正的态度,认准一个了方向,就要不偏不倚、不离不弃地去追求;下面一个心情的“心”字,讲的是要有专心的品质,明确了一个目标,就要用心用情、用劲用力来做事。习总书记曾经说过,忠诚
要讲绝对,绝对忠诚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绝对忠诚,没有“差不多”,没有“基本上”,没有99.9%,而是100%纯度的忠诚,不能打任何折扣。简单一句话: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组织绝对忠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组织培养一个党员不容易,培养一个干部更不容易。我们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把“讲政治”放在首位,自觉做到思想上认同组织,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做到真学真信真用;政治上依靠组织,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工作上服从组织,对本职工作“安下心来、专心致志、迷恋至深”;感情上信赖组织,矢志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二是对事业绝对忠诚。大家都知道,随着时光的推移,树木就会有年轮,年轮是树木生存的价值。如果说流行语是时代的年轮、皱纹是脸庞的年轮、情感是内心的年轮的话,那么,事业则是我们干部的年轮。我们的年轮。哪怕一瞬,都会留痕。要想留痕,必须忠诚。把从事的事业作为一种追求,对待每项工作、每件事情,都要尽到一个党员的忠诚、尽到一个干部的职责。其实,在每个人的事业当中,需要用智慧来作出决策的大事很少,需要用勤奋来努力落实的小事很多。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工作中要多从小事做起,从细处入手,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好,把好事做精。三是对家庭绝对忠诚。家是我们的根,是筋疲力竭的时候,可以休息的驿站;是风雨无助时,可以依靠的港湾。家人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心血和艰辛,对我们给予了很大支持和帮助,忠
于家庭是一份责任,要忠于父母,要忠于妻子,哪怕是几句日常的嘘寒问暖,哪怕是一顿温馨的晚餐,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家庭聚会,都会给家人带来不小的感动。私德连着公德,“家德”折射“官德”。一个不能清白为人者,何以清白为官?一个不能善待父母者,何以善待百姓?一个对家庭缺乏道德责任感的人,怎么能指望他对国家履责、对社会负责、对人民尽责?所以,对家庭绝对忠诚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的人生信条和重要责任。



第4篇: 最新2022年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知识测试题(265个)

社会主义发展史
在人类历史上是先有社会主义思潮,后有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四个阶段,恰似直线与曲线的交叉发展,呈抛物线前进与螺旋式上升。纵观社会主义的严谨理论和颇具色彩性的实践,充分证实,社会主义确是大势所趋,真理所在,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使读者认清社会主义的真话,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激发对社会主义的热情,并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从15____年托马斯 莫尔发表《乌托邦》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之前,这段时间有330多年,在整个社会主义五百年中占三分之二。这300多年,在生产力上,是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时期;
在社会制度上,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
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空想社会主义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讲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听起来很像科学社会主义,那为什么还说他们是空想社会主义呢?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有一个非常公允的说法,他说:
所有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都 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但是,这些模范社会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他们对于从富裕的或有权势的资助人那里得到帮助这一点抱有模糊的希望。

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
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所谓现实,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讲,机器大工业逐渐成为主流,生产越来越成为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工人运动也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代表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恩格斯纵览时代风云,吸收时代精华,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1867年,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系统地阐释了剩余价值学说。1880年,恩格斯发表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19世纪最后____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从 蒸汽时代 进入 电气时代 。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时代。作为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俄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温床。19____年首先爆发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但软弱无力的资产阶级无法解决日益激化的国内各种经济、社会、政治矛盾,列宁毫不迟疑地领导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直接成果就是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十月革命之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先
后实行了 战时共产主义 和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斯大林在列宁逝世之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以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三位一体 的苏联模式,以及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苏联模式逐步形成,不完全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更多是苏联国情、历史传统和时代特征的产物。苏联模式的短期成功导致大多数人忽略了其暴露的和潜在的问题,反而将其神圣化为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和基本制度。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以及勃列日涅夫早期的改革都没能真正触及苏联模式的核心。苏联解体证明这种模式的根本问题是逐渐背弃了十月革命道路的 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

第五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用了30多年时间从思潮、运动发展到制度,为社会主义实现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崭新课题。刚开始,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实践中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____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在后来的实践中,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我们党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六个时间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次科技和产业革命是向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迈进
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是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合作和斗争的时代,给社会主义提出了全新的问题。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社会主义要发展,必须证明自己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发展生产力,更有效提升综合国力,更好满足人民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系统回答了时代之问。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革命性地改变和深化了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在社会主义最根本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理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三位一体的,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规范理论的革命性发展,为真正超越苏联模式、跟上时代步伐提供了基本理论支撑。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等,都是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的重大创新,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领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理论,进一步厘清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现代化建设奇迹,初步用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
1981年7月,____在与金庸的谈话中提道:
我看世界上的社会主义,总有100多种吧 , 没有定规么,中国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次表述。到第二年9月,中
共十二大开幕,小平同志第一次在正式场合提出我们要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是____。____大胆尝试,推动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才使人们的思想重新回到建设现代化的事业中来,真正统一了思想。

1.什么是社会主义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____大胆地将社会主义本质界定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小平同志认为对内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外要实行开放。

____先后到日本、美国等国考察,通过考察,____更加坚定了这种看法,就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他主张先找几个地方先行先试,也就是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设立之初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从1980年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开始,就遇到了特区到底是姓 资 还是姓 社 等诸多质疑,小平同志说我们要 杀出一条血路来 ,后来又设立了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开放了天津、上海十四个沿海城市,再到对外开放成为基本国策,这一路下来确实是突破重重困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历史走到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以____为核心的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这一届领导集体解决了建立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党的建设问题在这一阶段被提上日程,原因起码有两点。
一是外部原因:1991年底苏共垮台,东欧剧变。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深受苏联的影响,它又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这么一个政党的垮台对我国影响非常大,让我们开始思索,怎样才能保证长期执政。和平年代,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执政党?
二是内部原因:腐败问题。____的政治交代里面说:一是要更大胆地改革开放,另一个是抓紧惩治腐败。我请你们把我的话带给将要在新的领导机构里面工作的每一个同志,这就算是我的政治交代。
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狠抓党建就显得至关重要。于是就有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提出。

三个代表 归结到一点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永葆先进性。
新时期,以____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不断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十八大以后,以____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要求我们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下去。也就是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按照四个全面的总布局,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我们的新发展。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中国梦的实质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个大前提,所以我们要将我们自己的梦想与我们这个国家的梦想联系起来,只有大家心向一块想,劲向一块使,才能汇成强大的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不是梦。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目标,在这个总目标下,结合经济进入新常态,矛盾三期叠加,这样一种大环境,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支撑,让法律为我们的发展保驾护航;
全面从严治党是保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葆我党的先进性。
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
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努力做到五位一体。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借力发展;
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可以说 四个全面 是 五大发展理念 的战略统领, 五大发展理念 是 四个全面 的具体展开。
各级各部门面对新情况,要拿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一手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一手抓补齐民生短板,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打赢脱贫攻坚战。

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我们知道道路来之不易,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选择。

社会主义从提出到现在,已经走过了500多年的发展历程。回望历史,社会主义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从中国创造到世界旗帜的漫漫历程。根植于历史深厚的思想土壤中,___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而生。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社会主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是相对资本主义而言的一个概念。个人本位、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社会本位、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因此人们容易认为资本主义灭亡了社会主义才会出现,起码要比资本主义晚很多。其实不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世界历史的产物,相伴而生。
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有弊端,相应的批判和试图推翻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就应运而生了。因此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致也是5____年,一般我们从15____年算起。所以说,社会主义五百年这个概念是科学的。当然,在资本主义作为统治性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存在时,社会主义一开始只能作为思潮和运动存在。

社会主义发展的五个时间段
1
从无到有的思想先声
社会主义思想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伴随着资本主义产生而产生的。15 16世纪,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和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资本主义在欧洲尤其是在英国得到迅速发展,社会主义思想也最早产生在英国。15____年,托马斯 莫尔发表《乌托邦》一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该书用著名的 羊吃人 的命题,最早揭露和批判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王国。
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也在不断完善。到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达到其思想最高峰。这就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他们无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和弊病,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合理性,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些积极主张和天才预测,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但是,由于受不成熟的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和唯心史观的局限,空想社会主义无法找到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因而具有 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 。
2 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状况,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等一系列人类文明成果,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再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主观愿望,
而成为现实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然而,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理论上的,至于如何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实践,还有待后来者来解答。
3 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不平衡矛盾日益激化,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和帝国主义链条上的 薄弱环节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心逐步从西欧转移到俄国。列宁在革命的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转变。
十月革命为世界其他各国无产阶级树立了榜样,推动共产党在世界各国普遍建立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高涨。列宁领导俄国党和人民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初步进展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4 从一国到多国到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一个也未能解决。19____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一步激化了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并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联共(布)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其他欧洲各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法西斯斗争,中国共产党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共产党,领导和参与了本国人民抗
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1945年5月,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把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在苏联的帮助下,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民主德国等在二战结束后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亚洲的中国、越南、朝鲜、蒙古以及美洲的古巴等国二战后也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样,社会主义建设就越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世界大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5 从中国创造到世界旗帜
我们党较早认识到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要独立自主探索出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经受住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来的严重冲击和其他各种风险考验,带领人民成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社会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没有灭亡,也不会灭亡,而且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用事实宣告了 历史终结论

的终结,彻底荡涤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阴霾,重振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使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自己的伟大创造,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和引领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旗帜。

推荐访问:发展史 测试题 中国社会主义 最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知识测试题(265个) 最新2022年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知识测试题(265个) 新中国发展史知识选择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