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托管对推进农业现代化重要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生产托管对推进农业现代化重要作用,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农业生产托管对推进农业现代化重要作用

农业生产托管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5篇

【篇1】农业生产托管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作者:赵明辉
来源:《吉林农业·下半月》2015年第06期

        摘要:城镇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农村发展的目标;
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剩余人口;
城市居民;
劳动生产率;
小康社会;
城镇化道路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01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和现代化进程,也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农业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可靠、稳定的生活资源,工业等部门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依赖农业,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起着支撑作用。我国有近8亿农民,他们是否参与现代化建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改变广大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才有可能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小康。

        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关键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包括三个方面:

        1城镇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农产品,特别是粮棉等不具有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在进口量不断加大,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的情况,必然受到冲击,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从粮、棉这些领域退出,寻找新的就业机会。部分农民来到城市,同城市融为一体,他们就业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由于机械化、现代化劳动生产率提高,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他们的身份也由原来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这种转变,使他们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篇2】农业生产托管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br>农业现代化

定义: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

原理: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对农业现代化内涵及特点的认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动态性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性比较强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现代化只有阶段性目标,而没有终极目标,即在不同时期应当选择不同的阶段目标和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水平层面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根据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历史进程,一般可将农业现代化分五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阶段及发达阶段。一个国家、地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农业发展现状,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符合实际而又便于操作的决策。

区域性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非常丰富,但它们有自身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态资源条件的。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经验时,需要对其实现的条件进行分析。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国家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即使同一个国家不同区域,同一区域的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现代化内涵具有区域性特点。

世界性和时代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推进,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农业将全面融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之中,面临着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挑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分析农业现代化,将区域农业现代化放在国际大舞台之上,依据国际公认的标准来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否实现了。

整体性

有的学者提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同时也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因此,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就要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软件”建设,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相协调,与农村制度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配套。如果忽视“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将无法顺利实施,,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农业,大大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在一些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总体和平均水平上大体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虽然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条件和情况各不相同,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但是,在最基本的特征方面,应当是共同的,这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

概括地说,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
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过程;
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

特征

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农业现代化可以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科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将机械化排在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位置。所谓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理论上讲是这样,但在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土地面积较小,限制了机械化的应用,甚至无法利用机械。

2,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3,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过程。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的发展;
另一方面,反过来,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又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需要指出的是,农业产业化模式不是万能的,不同区域采取农业产业化模式时,需要对该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运做机制、绩效评价等进行评价,盲目引进外界模式往往会导致失败。

4,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过程;
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以信息化的方式改造传统农业,把农业发展推进到更高阶段,实现信息时代的农业现代化。

5,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实现

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

农业现代化必须有高素质的农民这一主体来推进,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为农业不仅要依靠现代的工业装备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而这些都要由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来实现。反过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以使之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即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素质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总之,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工具靠人去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靠人去摸索,先进的管理经验靠人去总结,先进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靠人去应用。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

6,农业发展可持续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农业现代化既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反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程度的反映。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工生态系统的产生及普遍存在。这种系统具有双层含义:一方面要求尽可能多地生产满足人类生存、生活的必需品,确保食物安全;
另一方面要坚持生态良性循环的指导思想,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不滥用自然资源,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作用

1,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特别是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大大降低农业劳动者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2,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

3,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主要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有机结合,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4,农业服务社会化。形成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整个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有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专门服务。

5,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各地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根据自身的资源、地理和环境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并有一定规模的农业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6,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既有利于增强农业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有利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发展后劲大为增强。

7,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用现代化的手段保护生态环境,不但不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使农业生态环境变得更优更美。

8,农业劳动者现代化。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使农业劳动者熟悉农业生产的相关政策和法律知识,掌握2-3项农业实用新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9,农民生活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过得更加美好,这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篇3】农业生产托管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1、概念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同时,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

二、特征

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农业现代化可以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科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将机械化排在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位置。所谓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理论上讲是这样,但在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土地面积较小,限制了机械化的应用,甚至无法利用机械。

2.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3.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过程。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的发展;
另一方面,反过来,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又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需要指出的是,农业产业化模式不是万能的,不同区域采取农业产业化模式时,需要对该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运做机制、绩效评价等进行评价,盲目引进外界模式往往会导致失败。

4.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过程;
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以信息化的方式改造传统农业,把农业发展推进到更高阶段,实现信息时代的农业现代化。

5.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

农业现代化必须有高素质的农民这一主体来推进,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为农业不仅要依靠现代的工业装备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而这些都要由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来实现。反过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以使之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即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素质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总之,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工具靠人去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靠人去摸索,先进的管理经验靠人去总结,先进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靠人去应用。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

6.农业发展可持续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农业现代化既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反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程度的反映。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工生态系统的产生及普遍存在。这种系统具有双层含义:一方面要求尽可能多地生产满足人类生存、生活的必需品,确保食物安全;
另一方面要坚持生态良性循环的指导思想,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不滥用自然资源,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三、作用

1.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特别是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大大降低农业劳动者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2.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

3.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主要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有机结合,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4.农业服务社会化。形成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整个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有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专门服务。

5.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各地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根据自身的资源、地理和环境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并有一定规模的农业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6.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既有利于增强农业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有利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发展后劲大为增强。

7.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用现代化的手段保护生态环境,不但不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使农业生态环境变得更优更美。

8.农业劳动者现代化。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使农业劳动者熟悉农业生产的相关政策和法律知识,掌握2-3项农业实用新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9.农民生活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过得更加美好,这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篇4】农业生产托管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世界农业现代化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启示

邱凤林

【期刊名称】《理论与当代》

【年(卷),期】2009(000)007

【摘要】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条具体路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确定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时,提出:“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结合我国面l临的国内、国际背景,中国在吸取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经验时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总页数】3页(31-33)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农业现代化道路;世界;农村改革;三中全会;国际背景

【作者】邱凤林

【作者单位】贵阳市委党校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D616

【相关文献】

1.在应对全球粮食危机中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高层论坛”述要 [J],

2.研究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径的力作——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 [J], 祝福恩

3.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走新型集体化道路——《湖南农业现代化研究》后记 [J], 朱有志

4.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全力保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J], 胡锦涛

5.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J], 任闻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篇5】农业生产托管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农业现代化发展论文农业发展论文: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 要:我国一直把农业当做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但惠农政策在实施过程所需的相关配套性政策措施还不够。国家应从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与生态化,农业服务与市场化,农村向城市化转型,小康、藏富于民与国家复兴,农业对抗通货膨胀的定海神针作用等五个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使之成为第一国策。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三农”问题;
农业安全;
农业战略

一、 我国“三农”问题及农业现状

“三农”问题是指我国由于历史因素形成的彼此关联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实质是涉及国家现代化建设、社会公平、共同富裕以及国家的产业战略布局的大问题。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看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是明确的、迫切的。但是,对于影响“三农”问题的主、客观因素的认识及如何解决、处理和平衡三者的关系问题,理论界尚存争议,需进一步厘清。有人说,解决“三农”问题要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入手,对宏观政治体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派遣大批“小康工作队”与广大农民“三同”,在实践中探讨、创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1]也有人把新农村建设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模式和基本方向。更有一些地方政府受利益驱使,以发展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名义,违反农民意愿,在农村大搞“并户拆村、进城上楼”的政策,对农业生产资料强行征购和整合。

本文认为,改变“三农”问题现状及诠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从彻底改变农业生产力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落后的状况入手,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变出口导向型增长方式为内需导向型增长方式,带领农业人口和地区走向共同富裕,使农业在防止未来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可能造成的冲击、扭转通货膨胀长期向上的趋势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占比较高。由于政策鼓励和利益驱使,城市化需要的劳动力通过各种途径的筛选,吸纳了农村中的精英人才,使得目前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普遍文化素质较低。[2]而以耕种、养殖业为主的产业,主要还是依赖于当地水、土、日照、气温等天然资源,在包括耕地、水资源、生态、科技等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生产力及其经济效益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另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在农业上投入的比重越低且农业经济规模还有萎缩的现象,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及传统的农业大省,随着本地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良田被大面积占用,可耕面积正在不断缩小。我国农业的社会服务体制不配套,产业链体制遭轻视,整体农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更谈不上集约经济和具有国际竞争力了。目前,我国落后的农业现状与巨大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已为心怀叵测的外商提供了占领国内市场的机会,他们试图通过控制农业及其上下产业链,进而控制我国经济命脉。比如,我国大豆的生产、加工领域是最早丧失话语权的。而现在,种子、化肥等诸多行业也都面临同样的危险。这样的农业现状不但威胁我国的食品安全,还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推荐访问:重要作用 农业生产 推进 农业生产托管对推进农业现代化重要作用 农业生产托管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推进农业生产托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