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探析新媒体如何做好政法新闻报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探析新媒体如何做好政法新闻报道,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探析新媒体如何做好政法新闻报道

探析新媒体如何做好政法新闻报道6篇

【篇1】探析新媒体如何做好政法新闻报道

浅谈中央媒体记者如何做好地方“两会”新闻报道
作者:白林
来源:《采写编》2016年第06期

        “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备受瞩目。随着中央媒体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编力量不断充实和加强,对地方两会的报道也愈发重视。但由于媒体定位不同,中央媒体驻地记者在会上关注和报道的重点与角度也不同于省区市的上会记者,如何将地方新闻讲出全国味道,凸显其新闻价值,是中央媒体上会记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作为中央驻冀媒体单位的记者,笔者从2012年到2016年连续五年参加河北省两会报道,2013年跟随河北团参加全国人代会报道,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跟随河北省政协参加全国政协会报道,播发稿件百余篇,多篇稿件在河北省人大新闻奖评比中获奖。

        一、 提前准备 蓄势待发

        2012年,笔者第一次参加河北省“两会”时,可以用四个字形容自己:狼狈不堪。人大开幕当天去拿《政府工作报告》稿,被告知已经没有了,只得稀里糊涂跟着大家去听大会(而大会主要内容是念报告);
听分组讨论,代表委员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热烈,但对笔者这个第一次参加两会的新手来说真的是听得一头雾水,全然抓不到重点。但稿子是要发的,没办法,就去政协提案组拷贝了一些提案拿回来编,却发现拿到的提案适合自己需要的内容有限。只好硬编两条试试,编辑部一般是不予编发这类材料稿件的,结果可想而知。那5天时间真是一转眼就过去了,稿子没发两条,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自己还累得够呛。

        两会报道时间紧?任务重。会后,我从这次失败的经历中总结汲取教训。报道计划安排上,万不能走马灯式地完全被会议日程牵着走,要变被动为主动。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报告?两院报告,必须提前一天拿到,要把时间集中用于收集和分析材料、研究问题,这样才能写出有内容、有深度的报道稿件;
对于分组讨论,要选择有新闻点的人大代表团和政协界别,带着当年和前一年的社会热点去听会,有的放矢,方能事半功倍。

【篇2】探析新媒体如何做好政法新闻报道

播记者如何做好突发新闻报道

当前,广播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激烈竞争和挑战,如何发挥广播优势,采取积极的措施,在当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在媒体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正成为广大广播人急于去做并应当解决的焦点问题。我认为广播记者可以在突发新闻、突发报道方面下大功夫,充分发挥广播“快”的优势,赢得最快的时效,以求在竞争中胜人一筹。本人作为一名广播记者,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际,就广播记者如何处理好突发新闻的报道提出个人一些粗浅的见解。

近年来,笔者仔细留意并收听了国内各大电台的播出新闻,发现突发新闻报道正在成为各台广播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像浙江之声电台在08年10月14日开设了《新闻110栏目》,在每个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九点到下午的五点整,安排了五个小时时间,和省内的地方电台互动,专做突发新闻的报道。这个栏目开设起来后,浙江之声的收听率直线上升,受众范围也不断扩大,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正确认识和理解突发新闻

突发新闻是对出乎人们意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例如,突然发生的灾难(空难,火灾,车祸等),突然爆发的战争,突然生变的政局,不期而至的天灾(地震,海啸等)的报道。   

突发性是突发新闻最显著的特点,在短促、瞬间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料,突如其来,毫无思想准备。而如果一条新闻的发生过程是循序渐进而非在瞬间发生,即便出乎人们的意料,也不是突发新闻;
同样,如果一条新闻是在短促、瞬间的时间里发生的,但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事先已经被意料到,也不是突发新闻。

事件性是突发新闻的又一个特点。所谓事件性,是历史上、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这里主要强调“不平常的大事情”。我们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突发事情不少,因为许多事情不是“大事情”,构不成事件,因而不是突发新闻。与事件性相关联的是突发新闻必须具备新闻性。时效性是突发新闻的核心。正由于它发生的很突然,时间慨念也就显得格外重要,这类新闻都要清楚表达准确的时间慨念,几月几日,几点几分,甚至几秒发生了什么事,就是这个道理。突发新闻在短促、瞬间的时间里发生,出乎人们的意料,因而也是多变的。突发新闻的发展过程瞬息万变,不好预测。在前一个小时或几分钟里是新闻,转眼就会变成旧闻,又有新闻发生,这也构成突发新闻的特点。

一条突发新闻,通常有四个现场。以火灾新闻为例:烈火升腾是第一现场;
火起之后人员疏散以及自发救火是第二现场;
消防、救护车赶到并实施救援,是第三现场;
伤员在医院,火灾清理完毕,是第四现场。作为一名记者,你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现场,争取赶到四个现场里面,更靠前的现场。比如,有人在大街上打架,或者群众在街头抓住了小偷,如果广播记者当时正好在现场,采制到了同期声,那么这会是一条很鲜活的现场新闻。如果别人打架结束,小偷已经被带上车了,那么你采写的这条新闻就会比较平淡了。

遇到突发新闻广播记者该如何正确处理并把它做好

由于突发新闻往往是短时间甚至瞬间以内,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作为一名广播记者,第一,必须要有一个非常畅通的新闻信息渠道,只有具备这个渠道,才能做好突发新闻。如果没有畅通的新闻信息渠道,几乎不可能做好突发新闻的报道。而对于这点,笔者在报道甬台温铁路黄岩段坍塌事故的新闻时,深有体会。2008年8月21日上午6时50分左右,还在睡梦中的笔者接到了消防部门通讯员的电话,说6时40分左右,在黄岩南城街道金寺堂村,在建的甬台温铁路发生桥梁坍塌事故,有施工人员被埋。听到这一消息后,笔者意识到这是一条新闻价值较高的突发新闻。马上睡意全无,立刻起床在第一时间驾车来到事故现场。在简单了解了事故发生时间、当时的施工人数、目前被埋人数以及人员伤亡等基本情况后,笔者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第一位媒体记者连线发布了这条新闻。随后,根据现场营救的进度情况,又发出了多条现场连线报道。这次经历让我感到“关系网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新闻关系网络”也是新闻资源,靠日积月累的培养和编织,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没有平时的积累,即使有突发新闻发生,但是到你手里的时候已经不是突发新闻了,或许已经变成了旧闻。

第二,在突发新闻现场,记者必须要保持清晰的思路,清醒的头脑。记者在赶到突发新闻现场之前的路上,心中对这个事件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图谱,只有这样,才能在你到达现场后,直奔有效采访对象而去,尽量避免在无效的底层采访对象身上耗费时间。笔者认为,记者在赶到现场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了解,基本确定事件大小、性质,然后,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采访对象,了解到突发新闻的基本情况,在第一时间内发连线报道,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快”的优势,或许,你发的就是头条新闻。还记得刚进单位那年,有一次甬台温高速公路上一辆运载化学物品的槽罐车发生了翻车事故,车上的化学物品发生了泄漏。接到这个采访通知后,笔者马上乘车来到了事故现场,发现高速交警、消防等部门人员正在对事故车辆进行喷水、施救,救护车停在路边等待接送伤员,双向两个车道中间的停车带上有许多人在围观。当时,由于缺少经验,笔者的大脑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应该先从哪里着手,也不知道应该找哪些人采访,也没有想到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将消息发布,更没有想到做连续报道或者跟进报道,最后,只是做了一篇简单的录音报道在本台播出。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在去采访之前,心里对这个事件能有一个清晰的采访图谱,那做这个突发新闻的时候就能胸有成竹,不至于那么慌张,乃至无从下手。

第三,广播记者在报道突发新闻时,必须保持良好的状态。记者的状态决定突发新闻报道的成败,记者和突发新闻是浑然的整体,记者的亢奋状态决定突发新闻稿件的状态,四平八稳、不紧不慢地去抓突发新闻,断然不再适应激烈竞争的需要。记者一定要到现场,一定要立足于“抢”。“抢”是什么感觉? 就是动若脱兔、奋不顾身,具有老虎见到猎物一样的快感,瞬间激活所有潜能,保持昂扬状态。 

第四,广播记者在报道突发新闻时,对新闻要素的拿捏要懂得如何取舍。新闻要具备五个“W ”是常识,不论是普通新闻,还是突发新闻,记者理所当然该不遗余力地搞清楚新闻的所有要素。但由于突发新闻的突然性和多变性,在广播报道突发新闻的实践中,广播记者很难把新闻要素找齐全后再发稿。所以不必过分追求齐全的新闻要素,内容宜粗不宜细,这是突发新闻的突然性和广播“快”的特点决定的。第一时间能得到多少新闻信息,第一时间随时发布。

第五,广播记者在报道突发新闻时,要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突发事件发生后,记者在报道突发新闻时,正确的舆论引导可以妥善、迅速地处理突发事件,甚至化危机为转机,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
而不正确的舆论引导,容易造成民众思想和行为偏激,舆论引导一旦失误,会酿成不可设想的后果。2007年2月4日凌晨1时43分,黄岩区东城街道绿汀路224号发生一起特大火灾,17人死亡,6人受伤。由于伤亡人数多,影响面大,一时间,黄岩坊间议论纷纷,人心惶惶。火灾发生后,笔者所在的台也在第一时间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但是报道的重点放到了各级政府对这一事件的高度重视和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措施,包括受伤人员的救治、死亡人员的妥善安置等等,让这些受害者的家属情绪稳定下来,配合政府做好善后工作,维护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笔者认为,在这种突发事件面前记者一定要实事求,正确发挥舆论引导作用,配合政府做好工作,使事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六,广播记者在报道突发新闻时,要确保自己的采访工具、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处于临战状态。从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讲,笔者认为,广播记者报道突发新闻时,需要携带的工具主要以录音采访机和手机为主,有笔记本电脑当然更好。虽然设备不多,但是一定要使这些设备时刻处在临战状态,随时随地拿出来都能正常使用,千万不能存有侥幸心理,因为笔者在这方面有过深刻的教训。2007年的8月23日下午,笔者接到台州高速交警的电话,说甬台温高速公路上发生一起五车追尾事故,有人员伤亡。得到消息后,笔者匆忙拿上采访机,打的来到了现场。到达现场后,市区有关领导以及消防、高速等部门的人员正在现场营救。现场的营救指挥以及医护人员通过喊话的方式提振重伤员精神的同期声都非常精彩,笔者立即拿出采访机想把同期声录下来,但是当准备打开采访机的时候,提示电已经耗完了,附近也没有服务区,在高速公路上买电池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没有办法,最后只好做成了一片简单的文字稿。因此,笔者认为,广播记者平时一定要养成保养设备的好习惯,让设备处于完好状态,这样,再有这种突发新闻发生就不必担心了。

【篇3】探析新媒体如何做好政法新闻报道

如何做好扶贫类新闻报道

高大涛

【摘 要】眼下,各贫困地区正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很多一线新闻记者深入乡村,记录农村、农民生活的新变化。大量反映精准扶贫的新闻报道也在各大报纸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作为一名深入驻村一线的党报记者,笔者认为要想写好扶贫类新闻还得从接地气的新闻采访、写作、策划方面做起。

【期刊名称】新闻窗

【年(卷),期】2017(000)005

【总页数】1

【关键词】扶贫工作 新闻报道 贫困地区 新闻记者 农民生活 党报记者 新闻采访 报纸

眼下,各贫困地区正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很多一线新闻记者深入乡村,记录农村、农民生活的新变化。大量反映精准扶贫的新闻报道也在各大报纸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

作为一名深入驻村一线的党报记者,笔者认为要想写好扶贫类新闻还得从接地气的新闻采访、写作、策划方面做起。

一、亲临一线,采访要详实

对记者而言,亲临一线采访是最基本的要求,当下,贫困农村成了脱贫攻坚主战场,那里汇集了大批帮扶单位及驻村干部。哪里人多哪里故事就多,就有可能成为新闻资源“富矿”。如果记者不去“挖矿”岂不可惜?

2015年10月18日,《毕节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跪着走,也要给孩子幸福》一文,讲述了毕节市大方县八堡乡八一村残疾人王敏军身残志坚的故事。

2015年,毕节日报社帮扶联系八一村,笔者受命蹲点帮扶。在走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个衣着褴褛、头发蓬乱的中年男子整日围着一台切木机干活。由于患有小儿麻痹症,他工作起来要比别人费力得多。但与体力上的超负荷相比,他一边做活路还一边用自己拼装的音响放着音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王敏军因此进入了记者的采访计划。

为了尽可能详细了解王敏军的生活,笔者曾先后8次到王敏军家与之长谈,前后共花了1个月时间与他的父母、儿子、叔叔及隔壁邻居打成一片,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随后写成《跪着走,也要给孩子幸福》。

文章见报当天的《毕节日报》阅报栏前,笔者欣喜地看见大批读者驻足阅读。

【篇4】探析新媒体如何做好政法新闻报道

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时政新闻报道
作者:罗耀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09期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媒体时代不期而至,尤其是近几年来突飞猛进发展的网络技术更加显示出其强大力量,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时政新闻报道所积淀的规范以及模式不断被淘汰。因此,如何在全媒时代背景下,县级台怎样做好时政新闻报道是摆在每一个新闻记者面前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关键词:融媒体;
时政新闻;
报道

        众所周知,时政报道担负着宣传国家和党的政策、方针以及路线的重要任务。因此这也就决定了其题材的重要性及重大性。时政新闻作为主流媒体的至关重要的报道内容,与此同时,这也是媒体获取影响力以及公信力的关键途径,但现阶段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差强人意,最大的弊端就是语气说教、内容死板,互动性差,倘若能有效改善和解决上述问题,那么市政新闻的传播影响力必定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层次。所谓融媒体,其主要是充分利用不同媒体的特点,有效地进行融合互补的一种新型媒体载体,倘若新闻工作者将其时政报道搭载在融媒体之间可充分发挥其优势,更好地的报道时政新闻,同时也会增强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提高县级媒体的影响力。

        一、搭建多媒体平台,让报道多元化发展

        时政新闻是同国家政治、政党以及国家等政策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报道形式。时政新闻的主要发布平台就是这正统、权威的传统媒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时政新闻也颠覆着传统的报道模式,走上了融媒体道路。我们深知,融媒体是诸多媒介之下的一种全新组合,其目的就是为达到 1+1 > 2 的效果。为顺应时代发展,勇赶传播浪潮,2014年两会期间,诸多媒体都打造了全新媒体报道平台。在2017年的两会期间,新华报社派出四十多人的全媒体庞大记者团队到京进行采访。视频、网络、微博以及报纸等,打通了各种媒体之间的阻碍,搭建的全媒体发稿平台,实现资源整合,因此,在2017年的两会报道中,新华报社的报道成为一大亮点。为最大化的发挥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我们必须要借助微信、微博、手机APP等传播形式来进行时政新闻的全媒体报道。故而,这就需要我们县级台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多媒体报道平台,实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深度融合,共享新闻线索和素材,发布终端的各媒体编辑根据平台特点再对素材进行深度加工,生产出不同形态的终端新闻产品发布在不同的平台上,并让广大观众通过不同的方法及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浏览以及阅读时政新闻[1]。

【篇5】探析新媒体如何做好政法新闻报道

如何做好煤矿安全的新闻报道
作者:张富强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7期

        近年来,煤矿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广大新闻工作者心忧天下、勇于担当,对此表示深切关注,并付出大量的心血,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和全方位报道,对于煤矿安全生产总体向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助推作用。笔者作为煤矿企业报的一名记者,在煤矿安全新闻报道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和认真思考,以下就有关问题谈些看法。

        放在大背景下考量。要进行煤矿安全的新闻报道,必须了解煤矿安全生产总体形势,不但要了解一个煤矿、一个集团,而且还要了解全省、全国的煤矿安全生产态势,要认真学习国家、省、企业有关领导关于煤矿安全生产的指示精神和会议精神。只有吃透精神、洞察全局、站位高远,才能围绕大局和工作重点,采写出有深度、有见地、有指导意义和针对性的新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安全、关爱生命,进一步认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不懈地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细抓实抓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稳定好转。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安全生产体制,切实落实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要继续打好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针对河南不容乐观的安全形势,一针见血地指出,安全生产人命关天,安全监管责任重于泰山,切实抓好安全生产,真正对人民负责!省长郭庚茂对新闻工作者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加快中原崛起,需要河南全省上下万众一心、奋力拼搏,需要新闻媒体鼎力支持、热情帮助。党中央、国务院和省领导的指示,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企业安全、社会稳定、科学发展、中原崛起,我们新闻工作者责无旁贷,必须投身其中、有所作为。在搞好煤矿安全新闻报道方面,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放眼时代和全局大背景,进行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舆论监督要选准党和人民的结合点,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注重社会效果。在报道煤矿安全新闻时要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注意并善于发现典型,总结经验。近年来,《中国平煤神马报》先后推出了吴如、白国周、六矿大学生班、四矿掘进一队李保田班等安全生产典型,形成了个人自保、人人互保、个人保班组、班组保区队、区队保煤矿、煤矿保集团、集团保省和国家大局的局面,引领着煤矿安全生产步入良性运行轨道,形成了良好的安全舆论氛围,本质安全人、本质安全岗、本质安全型班组、本质安全型企业不断涌现,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景象。

【篇6】探析新媒体如何做好政法新闻报道

如何做好校园新闻报道
作者:王怡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2年第03期

        摘 要:校园新闻报道是高校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新闻报道要求校园新闻记者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要求其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做到新闻采写多角度、挖掘新闻价值有深度、新闻报道有新鲜度。

        关键词:校园新闻;
深度报道;
采访

        一说到校园新闻,一般理解为校园里发生的新鲜事、有趣事。正面的有某某学生攻破科研难题,“神童”出现,校园志愿者积极参与校内校外的志愿工作;
负面的如学校治安不好、校园偷盗问题

        等等。

        一、思考:要从“记者被狗咬”想到“校园是否准许养狗”

        《纽约太阳报》博加特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种描述对于校园新闻来说是不确切的。

        现如今网络及时、海量的新闻信息使报纸削减了传统优势,更不用说半个月、一月一期的校园报纸。受众选择报纸的理由也随之发生改变,受众对报纸的期望更多地倾向于新闻报道的深度与

        宽度。

        热点新闻深度化报道是这一观点的可行办法,它大多有三个

        特征:时效性、多数性、关键性。要想抓住好热点题材,校园新闻记者首先要有敏锐的嗅觉,要在第一时间里感觉到热点所在,在第一时间里搜集到最多的相关信息,准确地抓住新闻事件的报道点,及时地把握住新闻报道时机。

        同时新闻记者要有平民视角,这里的“平民”指的是校园中的广大师生和员工。因为校园新闻热点通常是广大师生员工有所见、有所思、有所议的新闻事件,所以校园新闻记者要从广大师生员工的心态和角度出发。

        二、采访:重视发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在校园新闻采访中,不外乎要采访的问题就是举办此活动的

        初衷与意义,形式则是找来一位负责此项活动的老师访问其举办活动的意义,搜寻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谈谈参加活动感想,不难看出其同质化倾向特别严重。

推荐访问:探析 新闻报道 政法 探析新媒体如何做好政法新闻报道 探析新媒体如何做好政法新闻报道 政法新媒体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