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可借鉴少套仿

郑芳

无论是批改学生作文,还是期末考试的作文阅卷,笔者注意到,小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的作文中,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雷同现象特别严重,一个班的学生写同一文题的作文,题材大同小异,内容几乎一致,甚至个别语句都如出一辙;二是这些作文无论还是写人、记事、描景、状物,还是议论、说明,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三是选材不实,生搬硬套,不像是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四是作文语言充满虚假,套话、假话较多。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作文教学指导方面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是教师的指导阅读不能引导学生认识正确的生活,仅仅引导学生理解了文章内容,对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内容,是怎样由表到里表达这些内容等的正面指导不够。少部分教师为提高考试成绩,甚至让学生大量背诵作文示范,明确告诉学生答卷时加以借用。

二是教师对学生学习优劣的评价有问题。教师批改作文时,不能只着眼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更重要的是注意文章是否是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有没有倾注自己的感情。

世上有很多事情是可以模仿的,但写文章不能模仿或者套作,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学生要写什么东西,要看他们自己在生活中的感触,而有无感触又取决于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没有认识。如果对某人某物全无感触,且没有写作欲望,再加上作文命题选材范围太窄,学生也就只有模仿这条路了。尽管模仿后的文章文从字顺,但表达的不是自己的意思,写的不是想写的事情,表达的也不是自己的感情,这样的文章写出来也是没有用的。

第二,文章所写的内容是作者对生活认识的结果。这个认识过程只有被学生理解之后,由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重新发生,重新经历,成为自己的认识过程,产生自己的认识结果,才可能行文。

第三,别人的文章是他们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带有明显而生动的个性特征,而且是有着区别于他人生命体验的具体内容。尤其是文章抒发的思想感情,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这是模仿不来的。倘若心中无物、无识、无情,硬要模仿,那必然会贻笑大方。

第四,文章内容的选择、情感的抒发,是绝对不能模仿的。那么,文章的形式可以模仿吗?其实也不可以。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同文章的内容,要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倘若学生的认识能力得不到提高,而只是模仿一定的形式 ,那么这个形式也无法得到准确运用。模仿忽视了认识能力由低到高的质变过程,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教学要切忌模仿,而应该提倡借鉴。

所谓借鉴,就是与他人或他事相对照,吸收他人之长处,补自己之短处。学生要明确自己“短”在何处,他人的文章“长”在哪里。学生每天都能听到、看到和经历许多的事情,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认识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人和事并没有什么感触。即便有触动,也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能力上,没有去做深入的思考。这就是说,只有对生活现象、客观事物产生了一定的认识,才能真正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要想弥补认识能力的不足,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历练,这是一个自然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果缺乏指导,提高是缓慢的,因此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学习一些认识方法和生活经验,如此才能顺利提升认知。因此,教师要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在阅读中透彻理解文字内容,不仅要知道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还必须知道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由表及里地叙述所写内容的。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掌握认识事物的过程。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的认识能力才會不断提高。以此为指导,学生再回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用学到的认识方法去看待那些熟悉的事物,此时才会发现这些事物中原来蕴含着许多道理,还有许多有意义的东西在里面。到了这一步,学生就觉得这些事情是值得写的,而写出来的东西就是自己眼睛里的世界,就是与别人所见不同的内容。只有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认识过程,学生也才能够懂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从而真正找到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再回到自己要写的作文中去,才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写出来的文章才是自己的真情实感。由此可以看出,借鉴的立足点是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借鉴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能力由低到高的质变过程。

猜你喜欢 事物内容文章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当代经济科学(2017年3期)2017-07-03单独中的洞见读者·校园版(2016年22期)2016-11-17A REAL HIT">TINY TIMES 3:
A REAL HIT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2014年10期)2014-10-27春天来啦(2则)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读写(2009年5期)2009-06-11小排经“点化”大文章小雪花·小学生快乐作文(2009年4期)2009-04-27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7期)2008-12-19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祝您健康(1991年2期)1991-12-30

推荐访问:借鉴 文可 少套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