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定位、挑战与提升

孙玫璐 关珊珊

特约主持人:孙玫璐(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持人按语: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继教学、科研之后得到公认的第三大机构职能。高职院校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体职业生活直接关系更为密切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相比普通高等学校,在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上更具有独特优势。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无论是在办学思想定位上,还是在实践能力水准上,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亟待加以重视和研究。本专题围绕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这一主题,分析了终身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定位、挑战与提升;总结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实践现状,探讨了其发展策略;选取美国社区学院作为参照系,总结了其社会服务取得良好效益的成功经验并提出对我国相应实践的借鉴建议。期待本专题研究能为高职院校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摘 要:终身教育理念下,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职能的有机组成,能够激发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与创新,促进高职院校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与融合。当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不能满足终身教育需要,主要体现为缺乏满足多元化社会生源终身学习需求的顶层设计、缺乏切实适应区域发展需求的人才与智力资源供给机制、在终身教育与发展机会的公平性和包容性上还有待提升等。终身教育理念下系统加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需要建构政—企—社—校多维联动合作机制,从而实现服务对象全纳终身化、深化育人服务模式一体化、推动服务空间社区化。

关键词:终身教育;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多维联动合作机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视域下社区教育体系研究”(项目编号:AKA210019)

作者简介:孙玫璐,女,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成教国际比较、工作场所学习、职业生涯发展与教育等;关珊珊,女,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继续教育、比较教育政策等。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2)06-0011-07

终身教育强调教育要面向所有人开放,保障所有人的学习权益,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在人生各个阶段的学习需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将学有所教与终身受益作为衡量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准”“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發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从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和国家的政策导向上都可以看到,回应人们的终身学习需求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应当以终身教育理念来开展和指导社会服务实践。

一、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定位

高职院校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从狭义上来说,社会服务强调的是高职院校除常规教学、科研以外,通过社会教育与培训、科技应用开发、技术咨询服务等方式直接为社会作出的贡献;而广义上的社会服务,则可以涵盖高职院校作为教育和科研组织机构为社会作出的所有直接和间接的贡献,也即包括了教学和科研功能。终身教育理念提供了一个定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大视野,在此视野下,社会服务的狭义与广义概念可以获得一个连贯和内在统一的理解。

(一)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职能的有机组成

以狭义的社会服务职能而论,高职院校当前社会服务的主要实践形式和内容是直接面向社会的职业继续教育与培训,在传统上属于高职院校举办“成人教育”的范畴。故而,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实践中,社会服务是在常规教学职能、科研职能之外的延伸和附加,甚至是为了给机构发展和人员福利提供直接经济利益,也即“创收”的简单工具,往往呈现出被动、随机、追求短期功利性的状态。这种社会服务职能的“弱势”阻碍了高职院校整体职能的充分发挥。

终身教育理念中的教育,是一个系统而连续的贯穿人类全部生命过程的“进化活动”,因此,缺失了对成人群体终身生涯发展关照的职业教育是不完整的,不能充分履行继续职业教育与培训等社会服务职能的高职院校,在职能发挥上也是不完整的。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不应只是面向部分青少年学生的“断头”教育,传统上被视为社会服务职能主阵地的成人职业技能培训与继续教育,也应是高职院校办学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落实、落地的重要抓手,是终身教育在职业技能教育领域的体现。

(二)社会服务激发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与创新

终身教育理念下,“教育的任务不再是为一种刻板的职能、固定的情境、一时的生存、一种特殊的行业或特定的职位作好准备”[1],不是“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1]。这就要求不断挖掘教育机构的潜力,为更广泛的人群和学习需求提供服务。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主要实施的是三年制和五年一贯制的高职教育,是发展比较成熟的职前教育,主要招收和教育的对象是高中毕业生和应届初中毕业生,即“学龄段”的青少年学生。这是高职院校教学功能的体现,也是其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然而,在这块主阵地蓬勃发展的同时,高职院校也存在办学思路不开阔、办学体制机制比较僵化等问题[2],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未能真正基于终身教育理念来办学,没有把对象视野从学龄期青少年扩展到广大的成人群体,没有把教育目标从职业准备扩展到终身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在社会服务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面向多个年龄段的教育对象和学习主体,满足其更为多样的、终身化的学习需求;要在人才培养方式、专业设置、技术应用开发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改革,破除各种僵化桎梏,创新育人模式和管理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些探索经验和成果也可以有力地反哺高职院校在其它办学功能领域的实践活动,打破学历教育中易形成的整齐划一、固定封闭的思维定式,克服诸如产学研脱节、专业设置与需求错位、重理论轻实践等常见问题,激发其办学活力与创新。

(三)社会服务促进高职院校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与融合

终身教育是一种大视野的教育观,在此理念下,教育不仅是个人实现就业、创业和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也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和实现经济战略结构调整的驱动器”[3]。在终身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办学在满足个人职业技能获得与发展的需求之外,也应当不断畅通与社会的联系,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调整改革发挥动力作用。高职院校只有真正做到开门办学,才能在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与融合中实现机构职能的最大化,也即充分实现广义上的社会服务职能。

狭义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相比常规的教学、科研这两个传统职能,对接外部世界需求更为直接,能够更为敏锐地捕捉到社会在产业变革、技术进步、人才培养、产品开发、科技服务等各方面的需求信息,及时准确地把握学校与行业企业、与区域地方等各方的合作目标与重点方向,能够激发外部世界的多个利益相关主体有更直接和强烈的动机加入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建构中来,从而不断提升合作效率与融合水平。由此可见,即使是狭义理解上的社会服务职能,也能够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直接促进高职院校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和融合,甚至还能够反过来倒逼常规教学、科研功能的改进与提升,如使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精准对接到高职院校的多样化生源,对接到更能呼应市场迫切需求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使高职院校和社会的其他教育资源相互融通,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等。

二、终身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面临的挑战

以终身教育理念来审视当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无论是从狭义还是广义上看,都还存在很大挑战,不能较好地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求。

(一)服务对象上,缺乏满足多元化社会生源终身学习需求的顶层设计

终身教育理念要求高职院校突破单一的服务对象,为更多元的社会群体积极主动地开展终身学习服务,但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缺乏满足多元化社会生源终身学习需求的顶层设计。这种社会生源既包括已在狭义社会服务概念下实践多年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对象,也包括进入到学历教育系统的非传统社会生源,如在“双高”计划和高职扩招百万的背景下,以农民工、下岗职工和退役军人等为重点的社会群体。高职院校的传统全日制学历教育虽然业已成熟,是教育对象不断拓展下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底盘和支柱,但很多高职院校仍不得不面对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和问题,因为这些社会生源在多个背景和自身特质维度上呈现出高度多样性和复杂性,如教育经历、职业经历、家庭条件、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等,均与传统的应届生源相比有很大差异[4],所需要的条件保障也大不相同。应对多元化的成人生源进入高职院校后产生的师资匹配、授课安排、评价指标、证书颁发及就业支持等问题,已经突破了高职院校甚至职业教育部门内部的职权能动范围,需要社会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协商合作,但目前教育行政部门与人社、发展改革、财政等相关政府部门尚缺乏高效的协同联动,缺乏致力于战略规划、政策制定、制度设计及标准制定等方面的顶层设计,机制建设与政策保障不足,比较突出的如缺少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的制度等。

(二)服务供给上,缺乏切实适应区域发展需求的人才与智力资源供给机制

“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领域,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5],是当前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职能上的供给重点,而从长远来看,更要求建立健全一个切实适应区域发展需求的人才与智力资源供给机制。但当前高职院校在为地方服务方面还存在较为突出的短期性、随意性和简单功利性的问题。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真正做到立足地方、依靠地方、服务地方,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教育资源上没能真正做到与地方具体情况相结合,没能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形成稳定的沟通合作关系,没有形成招工—招生—培养—就业帮扶的一体化运行模式。同时,高职院校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融合上也存在不足,不能有效结合地方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缺乏地方性,导致其不能为增强当地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体系协同发展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三)服务覆盖上,终身教育与发展机会的公平性和包容性有待提升

终身教育理念下,国际职业教育的共同趋势和要求是“确保人人享有职业教育机会”[6],这要求职业院校在社会服务的覆盖面上应体现出公平性和包容性。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在狭义的社会服务职能上,高职院校面向在职和职后群体的继续教育与培训还不够充分,造成大多数技术技能工作者没有机会参与到终身化的职业教育中。受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经费、运行机制等影响,社会成人學生能享受到的高职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十分有限,与“学龄段”的学生相比,他们在接受高职教育的公平性方面相对不足。其次,从广义的社会服务职能来看,高职院校在面向社会生源的包容性上也没有达到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办学的地方性不足,导致区域内的社区并未真正参与到职业教育机会的分配中,高职院校没有切实关注到本地社区成员职业发展的需求,尚未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社区化办学,而高职教育社区化能够保障社区成员参与职业教育的机会,促进社会公平[7]。此外,这种服务覆盖上的不平衡、不充分在城乡社区之间的对比更为强烈,高职院校为当地农民提供直接服务并进而服务于农村、农业发展的工作,存在很大的短板和提升空间。

三、建构政—企—社—校多维联动合作机制,系统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

终身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提升需要系统思维。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政府各部门的协同合作有着紧密的联系,涉及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劳动等多部门,需要各职能部门、各行业企业的通力合作、协同治理[8]。终身教育理念下的职业教育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重新审视其与政府、企业、社区这三类利益相关方合作的意义与方式,促进整个社会建设一个政—企—社—校多维联动合作机制,才能系统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一)通过多维联动合作机制吸收社会生源,实现服务对象全纳终身化

首先,地方政府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终身化发展的推动者、政策的制定者、利益的协调者、过程的监管者、成果的评估者。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当地职业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保证当地高职院校有充足的师资和教学力量来实现社会服务对象的全纳终身化,保证社会生源的学习条件。与此同时,各地要建立健全由各级政府牵头,教育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单招考试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协商协调机制,精准落实好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的招生办法,落实好招生计划[3]。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的顶层设计师,在推进校企合作中应该统筹把握产业与教育共同发展大局。一方面,政府要对地方产业结构、行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并作出合理的预测;另一方面,还要主动摸清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层次以及人才供给的数量、结构及类型等状况。只有建立在教育链与产业链高度融合基础上的校企合作规划,才能真正促进政校企间的资源互补与协同发展[9]。

其次,企业在服务对象全纳终身化的过程中应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与政府对接劳动力类型缺口,并与院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进而吸收所需劳动力。高职院校不但要在宏观上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更要分析对口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企业的要求设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结构,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在高职扩招社会生源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教育教学资源紧缺的重大挑战,为此要强化企业的育人主体作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充分挖掘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资源互补。企业应该为高职院校提供设备先进的实训基地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缓解其设备投入和师资培训方面的经济压力;帮助高职院校了解最新的专业技术发展现状,提高其办学质量;与高职院校共建现代化的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平台和师生实践实训基地,为高职社会生源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最为重要的是,企业要与政府和院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合同,接受和聘用专项培养的社会生源,保障其就业,通过就业保障来吸引社会生源,保障社会生源的学习稳定性,并同时解决自身劳动力需求问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最后,社区应在政—企—社—校多维联动合作机制中担当信息传递者和协调者。随着社会服务职能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吸收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成人学员,而成人学员在学习动力和学习信息获取上不如“学龄段”的在校生,尤其是以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为代表的重点社会生源对相关信息的获取存在较大困难。因此,社区应该成为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与社会生源间的媒介和信息传送者。一方面,社区应该将地方政策、企业劳动力需求和院校招生政策及时传递给社会生源;另一方面,社区应该全面了解他们的教育程度、工作经历、就业现状、专业技能、经济条件、职业兴趣和就业方向等,同时要初步了解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所期望的目标,包括学历文凭、职业证书、专业方向,以及学习内容是侧重于文化基础、专业理论还是实务与实操,是希望获得更高的工作技能、转岗转业的本领、晋升需要的高学历还是以自主创业为目标[10],进而将社会生源状况传递给当地高职院校,帮助其有针对性地进行招生宣传,协助其将专业设置与社会生源需求进行匹配,以实现学习需求方与教育供给方的精准对接。

(二)通过多维联动合作机制,深化高职院校育人服务模式一体化

全面发展继续教育与培训,是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最直接也是非常重要的抓手。高职院校通过多维联动合作下的社会服务,在不断畅通技术技能人才终身成长通道的同时,也能够推动自身真正实践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重、职前职后育人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为构建终身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出贡献。

这种一体化的育人服务模式,首先需要坚持政府主导。政府应在政策支持、计划安排、就业指导、经费保障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要与当地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合,推动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重点发展与当地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专业;帮助高职院校构建“招工—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全面发展面向社会生源尤其是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探索实施工学结合的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持。

在社会服务的传统主阵地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上,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资源、师资资源等教育资源和培养优势,与行业企业合作,为在职职工提供高质量的在职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这块主阵地应该成为职前职后一体化育人服务模式的“试验田”和“资源库”,如:采用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方式进行精准的“校企双导师制”培养,即企业师傅指导与学校教师指导相结合,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强调学员一边工作一边学习[3];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针对企业和培训人员的不同要求开发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项目和继续教育课程,强化其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为其提供促进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的课程;在教学上应积极探索“学工交替”“项目化教学”“订单式培养”等继续教育育人模式,开展“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教学[11],把教学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这些在继续教育领域进行的实践探索对高职院校的职前教育工作也能够发挥影响和带动作用,二者共同在理实结合、技能导向上统一发展,着力提升学习者的专业实践技能。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的教育与培训,高职院校都能够通过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递进迭代训练,确保学习者从毕业到就业的顺利过渡,实现其专业知识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的终身提升。

(三)通过多维联动合作机制,推动高职院校服务空间社区化

高职院校相比普通高等学校,更需要立足本区域,服务社区发展。早在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就指出,要“推动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一些高职院校通过与当地社区的合作,在学校内部的继续教育部门增设社区教育工作机构以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主要面向社区教育机构、企业大学,承接社区成员的职业培训、技能训练任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技能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市民生活教育、素质提升等多方面的继续教育,并与社区学院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职业资格鉴定等,基本属于狭义理解的社会服务职能范畴,在社区化办学道路上积累了一定的探索经验。当前,高职院校要继续开拓思路,通過多维联动合作机制,实现与社区的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整体事业中,全面依靠和服务社区,充分履行广义上的社会服务职能。

高職院校服务空间社区化,意味着全方位地利用自身人才、技术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借鉴社区教育“全员、全程、全面”的特点,服务社区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为其提供终身化的学习服务,包括职业准备教育、职业与生活技能培训、就业与创业指导、生涯发展咨询等,践行“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社区化职业教育模式[12]。此外,社区事业平台广阔,既有企业机构又有事业单位,还有许多社会团体及群众组织,高职院校与社区不同机构组织的深度合作,能够切实拓展人脉资源,为学校带来许多发展机遇[13],在做好服务社区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实力。

在高职院校服务空间不断向基层社区延伸的过程中,在多维联动合作机制上,政府更需要加强对高职院校社区化办学的资金保障和实践监管。即不能让社区企业由于短期投入产出失衡而放弃对社会生源的培养和接收,也不能让高职院校由于教学资源和师资的匮乏而无法满足社区职业教育需求,更要避免社区因政府支持的缺乏而在政—企—社—校的多维联动合作中丧失话语权和主动权。

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定位,要求高职院校改变传统观念下办学趋向单一、分割、封闭和孤立的状态,激发指向教育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的全面变革,通过建立政—企—社—校多维联动合作机制,切实促进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各利益相关方的对话合作,使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获得系统提升。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8.

[2]郭广军,李树生.扩招背景下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供给结构与质量改革路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15):11-16.

[3]郝克明.跨进学习社会——关于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4]董刚,周建松,陈秋明,等.对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9(4):1-5,73.

[5]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Z].教职成〔2019〕5号,2019-03-29.

[6]王继平.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的主旨演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19):17-19.

[7]陈新文,周志艳.大职教观下高职教育社区化发展的目标、挑战与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5):92-96.

[8]李珺.高职扩招“生源结构多样化”的新解读——基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视角[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9(32):36-40.

[9]许正环.地方政府推动高职校企合作长效发展机制探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71-73.

[10]余祖光.发挥高职扩招生源优势 培养产业升级紧缺人才[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1):19-24.

[11]张晓亮.终身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22):100-101.

[12]马福生.高等职业教育社区化办学的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2):45-49.

[13]王升,赵双玉.论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保定学院学报,2019(32):105-111.

[责任编辑   贺文瑾]

Orientation, Challenge and Promotion of Social Service Fun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SUN Meilu, GUAN Shanshan

Abstract:
Under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social service is an organic component of the function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can stimulate the vitality and inno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outside world. At present, the social servic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lifelong education,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lack of top-level design to meet the lifelong learning needs of diverse social students, the lack of talent and intellectual resource supply mechanism to effectively meet the need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fairness and inclusiveness of lifelong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in order to systematically improve the social service fun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multi-dimensional linkage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 among government, enterprise, society and school, so as to realize the lifelong inclusion of service objects,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service mode, and promote the community-based service space.

Key words:
lifelong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ocial services; multidimensional linkage cooperation mechanism

猜你喜欢 社会服务终身教育高职院校 关于高校教师对终身教育认可度的研究报告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20年12期)2020-10-21我国终身教育立法的特点、偏差与改进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31期)2019-02-14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31期)2016-12-07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1期)2016-10-20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大众理财顾问(2016年8期)2016-09-28两岸终身教育法律比较研究高教探索(2015年8期)2015-10-15

推荐访问:社会服务 职能 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