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人物形象教学初探

汤吟莹

【关键词】概括人物形象,教学偏差,教学路径

小学语文阅读试题较多选用以塑造或刻画人物为中心的文本,概括人物形象又往往成为必考题:“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的答案多为“某某是个好人”,或结合人物身份将“好人”具化为好爸爸、好老师、好警察……

小学阅读教材所涉阅读文本包括叙事类作品、说明文、诗歌、非连续性文本四大类,叙事类作品居首,其中塑造或刻画人物的作品更多些。因此,阅读试题文本较多选用此类作品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某某是个好人”之类的答案则揭开了笼罩于教学质量之上的面纱,显示知晓现状、剖析症结、对症下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概括人物形象的顶层设计

概括能力是阅读能力的要素之一,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对概括能力的要求分别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虽未直接提及“人物”二字,但概括人物形象的教学要求其实蕴含其中。以塑造或刻画人物为中心的叙事类文本,往往通过人物形象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文章或作者的思想感情深藏于人物形象中。从阅读的对话性质看,体会“文章或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对于阅读以塑造或刻画人物为中心的作品而言,对话的实现以走进或把握人物形象为标志。那么,走进或把握人物形象是否包含“概括人物形象”呢?统编教材中的课文后练习题或课文前导语等给了肯定的回答。除六年级教材直截了当地要求学生全面地概括人物形象外,四年级要求谈感受到的人物品质、五年级要求交流对人物的印象,其实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概括人物形象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学业质量”在第三学段要求“能借助与文本相关的材料,结合作品关键语句评价文本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评价人物,必须以概括人物形象为基础。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的设计,第二学段就要引导学生学习概括人物形象,第三学段要求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实践中,对于以塑造或刻画人物为中心的课文,概括人物形象往往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二、概括人物形象教学的偏差

审视教学实践,概括人物形象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偏差。

第一,未预设思维路径和方法。阅读相关的教学设计,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基本上是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態、语言等谈感受。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是概括人物形象教学的起点,用简要的语言提炼出内隐的精神品质是终点,从起点到终点,须一步一个脚印地经历必不可少的路径——思维的路径和方法。可是,思维的路径和方法恰恰不在那些教学设计中,也看不出教师的计划是让学生通过何种路径抵达终点的。

第二,教师点拨思维路径和方法的能力有待提高。预设的教学方案况且如此,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对思维的路径和方法进行即时引导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

第三,学生深度参与学习的举措有待加强。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谈话法依旧盛行。不能简单否定谈话法的优势和作用,但其也有一定的局限,学生的参与受到一定的制约,容易出现浅学习和假学习的问题。

三个问题叠加,导致教学质量较低。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学生学习任务不明、学习路径不清、学习参与度不够、学习结果未得到及时评价与调控等问题。概括人物形象教学的偏差,正是上述问题的组成部分。

三、概括人物形象能力的密码

现代心理学家林崇德先生指出:“每一种学科能力,都是以概括为基础,都是概括能力在其中的表现。”[1]林崇德先生认为,概括是指“在思想上将许多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事物,或将某种事物已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特征结合起来。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2]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概括”有两个义项: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总括;简单扼要。林崇德先生提出的“将许多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事物”“结合起来”是归类,归类也就是概括,这符合多数人的认知。“将某种事物已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特征结合起来”即《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第一个义项;第二个义项“简单扼要”不在其界定之内。陈玉华的诠释与《现代汉语词典》则有更多交集:“从认识的角度说,就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从思维的角度说,就是从分析到综合,从具体到抽象;从表达的角度说,是从含蓄到直白,从间接到直接,就是以简驭繁、化繁为简的语言运用过程。”[3]任何界定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或多或少存在不周延之憾。综合现有研究成果,结合实践考察所得,“概括”至少有三种情形:一是将具有相同特点或属性的事物归结在一起,即归类;二是辨别主次,把握事物的主要方面和关键所在;三是从外显到内隐、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叙事类作品中,塑造或刻画人物的作品更为多见,显示出概括人物形象在培养概括能力中的分量。但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仅仅是概括人物形象的起点,若无其他思维活动跟进,便无法达到概括人物形象的目的。作者通过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精神品格等,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这一个”。文学作品借助语言塑造或刻画人物,其语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含蓄蕴藉,即读者要走进或把握文学人物形象,必须“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但“知”和“辨”不会自然、自动地发生,须要经历一番曲折的思维过程,甚至需要冥思苦想。

思维包括分析、比较、归纳、抽象、综合、判断、推理等活动,这些活动并不截然分开,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学者指出,“思维的全息,不仅表现在概念的全息,而且表现在思维过程的全息”[4]“概括,就是在抽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出同类事物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和共同性质”[5]。具体到概括人物形象,至少要通过联系生活体验、想象、比较、归因等思维活动,才能抽象出其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比较和归因更是不可或缺,因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独特的“这一个”,有比较才有鉴别,将人物与生活中的人、文中其他人作比较,便可彰显其个性;归因更是由表及里的重要路径,易于发掘人物内隐的精神品质。以下是五年级上册课文《慈母情深》的片断: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書哇!”接着又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联系生活体验,从外貌描写“龟裂的手指”中可以悟出母亲劳作的艰辛,从动词“掏”可以体会到其挣钱之少,从“揉得皱皱的毛票”可以感受到母亲对钱的珍惜。再联系上文,我们便可从这些具象中概括出这是一位辛勤劳作以养家糊口的母亲。“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联系生活体验,不难看出母亲给钱时的毫不犹豫。挣钱艰辛与给钱干脆形成对比,可体会到这是无私和慈爱的母亲。“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孩子看书需要花钱,挣钱如此艰辛的母亲因何高兴?设想母亲的内心活动:母亲应该是为孩子与众不同的高雅情趣而高兴;进一步设身处地走进其内心:她或许深知读书是改变命运之道,从孩子喜欢读书的行为中,她隐约地看到了孩子的美好前程,她为此高兴。所以,尽管挣钱艰辛,但母亲愿意为栽培孩子倾力付出。如果将为养家糊口辛勤劳作的母亲与文中“旁边一个女人”相比,高下立判:她们更多顾及孩子的温饱,而“我”的母亲则不满足于此,她站得高、看得远,是一位更在乎孩子前程的有梦想、有眼界的母亲。正是有了调动生活体验、想象内心活动、比较等多种思维活动,让人物形象充分还原,为“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提供充足的“证据”,如此才比较全面而准确地完成对母亲形象的概括。

概括人物形象是一系列思维活动合力的结果。而“某某是个好人”之类的“概括”不过是读者的直觉,而非思维加工的结果。不提供思维的路径和方法,概括人物形象其实更多是教师直接“授之以鱼”,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教师的结论,其阅读思维力并未得到有效提升,不能举一反三。

四、概括人物形象的教学路径

下面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为例,谈谈概括人物形象的教学路径。

第一步,深入研读课文,领悟课文主旨,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根据学段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合适的学习任务。

《青山不老》是作家梁衡创作的散文作品,写的是一位晋西北山野老农用15 年时间将荒山变成绿洲的事迹。文中点睛之笔是:“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那么,老农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另一样东西”指什么?显然是指老农的精神,因而颂扬老农精神永存就是本文的主旨。根据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目标和本文的主旨,领悟老农的精神应是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可确定以下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默读课文第3 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相关词句,思考:老农靠什么创造奇迹?再与同桌分享你的体会。

学习任务二:默读课文3~8 自然段,画出描写老农行为、语言的语句,运用刚才学到的联系上下文、与其他老人对比、想象人物内心想法的方法进行学习,体会这些语句体现出老农什么样的精神。

第二步,根据走进和把握人物形象这一学习任务的特殊性,授予新的或激活学生已经掌握的、有针对性的思维路径和方法。教学时,教师出示第一个学习任务,并及时跟进指导。一般操作是:在学生接受任务初步自学和与同桌交流之后,教师出示第3 自然段的关键句,精心设问和点拨,进行思维路径和方法的指导:

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点拨指导:中国的晋西北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千百年来,有人想去治理吗?为什么?(听天由命、屈服环境……)但老农却要治理这条沟,如果你是老农,你是怎么想的?从中你体会到老农身上的什么精神?

接着点拨指导:我们身边六十五岁的老人一般都在做什么?文中老农却在山沟里植树造林,历经艰辛,你体会到老农的什么精神?

继续点拨指导:面对同伴的相继离世,老人会想什么?从中你又有什么体会?

我们将学生的回答整理成一段完整的文字:

千百年来,祖祖辈辈都屈服于恶劣环境、任由环境恶化,老农却挺身而出,硬是以微薄之力改造环境,体现了老农不屈服天命、敢于作为的精神。65 岁的老农,劳作了大半生,本应与大多数老人一样安享晚年清闲的日子,但他却在恶劣的环境中终日植树造林,那是因为他具有不畏艰苦的精神。同伴的相继离世,只留下老农一人准备把自己献给这片山川,体现出老农勇于献身的精神。

在学生阅读之后,小结出学习方法:联系上下文、与其他老人对比、想象人物内心想法。

第三步,发放学习单,人手一份。学习单上印好学习任务二;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人人动脑、动手,模仿刚才所展示的那段文字,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写在学习单上。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第四步,在学生基本完成学习任务二之后,出示评价标准。同时将评价标准印在学习单的适当位置以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二,再让学生对照标准自评。最后展示部分学生做好的学习单,展开互评。评价标准是:画出体现老人精神的关键语句;运用学过的方法,写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写出自己所体会到的老农的精神。

任何能力的提升都必须以学习真正发生为基础,概括人物形象能力亦然。知晓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路径方法,充分参与学习以及及时评价和调控学习过程与结果,是学习真实发生的必要条件,也是概括人物形象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教学路径 中职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的创新路径刍议职业·中旬(2016年11期)2017-02-21激发小学生语文教学主动提问的课堂教学路径未来英才(2016年13期)2017-01-13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现代养生·下半月(2016年5期)2017-01-09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黄钟(2016年3期)2016-12-26小学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路径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4期)2016-11-30小学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路径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4期)2016-11-30基于能力本位、探索汽车检测维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路径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18期)2016-09-0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14期)2016-06-08强化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考试周刊(2016年14期)2016-03-25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形成的教学路径化学教学(2015年8期)2015-10-15

推荐访问:初探 概括 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