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热点·展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述评

摘 要:
自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以来,学术界就掀起了研究这一思想的热潮。分析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主要的研究内容集中在思想渊源、理论内涵、价值意蕴以及实践路径等四个方面。但从整体来看,未来学术界对这一思想的研究还需在研究内容、研究方式和传播实效等方面不断深耕、创新和提升。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民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2.03.02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吴琼.现状·热点·展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述评[J].克拉玛依学刊,2022(3)11-19.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它既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体现着治国理政的方法论,需要持续不断地深化对这一思想的研究。本文尝试梳理和总结学界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展望,以期拓展这一思想的研究视野。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的现状解读

自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来,关于这一思想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尤其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这一思想,他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学术界对这一思想研究的热情更是高涨不退,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笔者使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的检索功能,输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检索主题,检索时间为“2011-2020年”,检索类型为“核心期刊”与“CSSCI”,手动剔除相关重复文献,共计有效文献448篇;再将检索类型切换为硕博士论文,篇名包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硕博士论文共计13篇。

在期刊论文中,其主要代表作有:何艳玲和李志军的《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构建的三重维度》、盛林的《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朱文琦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个系统思维的视角》、李冉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赵志鸿的《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创新》、盖逸馨和王占仁的《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涵与价值意蕴》、韩迎春和曹一鸣的《论“以人民为中心”对“为人民服务”的新发展》以及罗会德的《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逻辑》等。

在硕博士发表的论文方面,其中硕士论文有:王增男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研究》、付燕妮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伦理解析》、李颖的《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研究》、高昺的《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研究》、胡晋霞的《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以及蔡瑶的《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论述研究》;博士论文有王晶晶的《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姜广博的《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治理方式改革研究》和张忠华的《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研究》等。

在研究著作方面,书名包含“以人民为中心”的著作有4部,分别是孟振平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服务理念与实践》、彭名燕的《献给“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救助》、高燕、陈帆和周艳等共同合著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基层治理》等。

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时代、新实践、新理念的深层发展,融合时代新元素、着眼现实社会新事件、拓展理论内涵新视角,极大地丰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容,对我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们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当前学术界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的成果來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既有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动态研究,也有着眼于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静态研究。第二,既有考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概念性研究,也有对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研究。第三,既有探究马克思经典作家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研究,又有追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研究,还有论证历届领导人对这一思想的继承发展的研究。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的热点呈现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广大人民赢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取得了抗疫的阶段性胜利,用实践成果证明了这一思想的科学性,同时也成为了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之一。通过汇总和梳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渊源、理论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四个方面。

(一)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思想渊源研究

任何思想理论的形成都有其“根源”和“出处”,虽然经过时代的变迁和更替,但究其本质根源,可以发现其形成的基础和演变的起点。学者们长期以来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其思想渊源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1.马克思恩格斯继承说。多数学者共同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源头活水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如董振华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他着重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中加以论述,《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体现了马克思以选择“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为崇高理想,表明了马克思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实现人民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共产党宣言》表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为目标。[2]陈华兴、孙婉君一致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根本线索。[3]他们分别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中得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肯定了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指出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此外,还有熊志东认为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核心要义在于始终把人民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始终坚持从人民的立场出发,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为奋斗的目标。[4]学者们立足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汲取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宝库中的精华,并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增强了理论自信。96C475A7-7C7C-475D-9A71-FBAF1628FE9C

2.民本思想说。中国作为一个历史底蕴深厚的国家,民本思想在古代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基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者们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如盖逸馨、王占仁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缘起之一就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并且从孟子、管仲等古代思想家的理论主张论及,总结概括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包括重视百姓地位、注重解决“民生疾苦”等内容。[5]陈跃的观点与前两位学者的观点保持一致,他通过列举古代“重民思想”和“民本意识”的言论,指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吸收和提炼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使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文化因子持续闪耀着思想文化的光辉,迸发出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其形成发展的文化底蕴和重要思想来源。[6]罗红杰、平章起提出了“超越说”,他们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本质超越,在理论内涵上更为丰富,在实践基础上更为切实,在继承发展上更为全面。[7]

3.中国化说。中国历届领导人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有一定程度的丰富和发展,经过一系列的演进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系,为这一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如孙阳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继承和发扬。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始终贯穿于党的执政过程中;另一方面,中共历届领导人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进行完善与创新,中共历届领导人始终坚守立党“初心”,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借鉴经验和实践基础。[8]王露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是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为理论土壤,通过回顾中共历届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的继承与发展,从而进一步论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9]

总之,学术界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思想渊源研究主要集中于马克思恩格斯继承说、民本思想说和中国化说等三方面,较为系统地论证了这一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体现出学者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不懈探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以致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持久创新。

(二)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内涵研究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主体思想,发展了中国优秀民本思想,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彰显了极为丰富的理论内涵。积极宣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内涵,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是学术界一致达成的共识。

1.“目的方法价值”观。王林兵提出在发展实践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原则;在发展目标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政治立场上,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切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10]刘秀华、孙国栋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是新發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坚持发展由人民评判三方面回应了他们赞同“目的方法价值”观。[11]赵笑蕾对比分析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不同之处,一针见血地指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新视野,着重从其发展主体界定、主要依靠力量、发展的最终目的等方面进行了有力回应。[12]概言之,以上学者都赞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内涵是“目的方法价值”观。

2.“初心使命”观。郇雷认为党的初心和使命映射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源泉,他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切入点,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维度、中华民族近现代史的维度和党的发展历程维度,思路清晰地论述了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初心和最根本的政治立场,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3]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于静和高慧,她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通过论述关切民生问题和倾听人民呼声、坚持精准扶贫,追求美好生活、战疫以人为本,体现人文情怀三个方面,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诠释了党始终得到人民信赖和拥护的根本原因。[14]

3.“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观。何晓亮、马丽认为伟大抗疫精神坚持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遵循,这就折射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底色,他们通过论述抗疫斗争与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关系,得出了中国取得抗疫斗争胜利的“秘密”,并为全球抗疫斗争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作出贡献。[15]王淑梅和张正光认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对其宗旨最高境界的诠释和坚守,通过论述新冠疫情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是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全部过程,[16]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够经受住重大疫情的考验,始终是值得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和依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概括之,学者们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内涵研究较为全面且论证可靠,呈现出了“目的方法价值”观和“初心使命”观以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观的研究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对这一思想理论内涵的不断丰富、发展、创新,并最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三)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意蕴研究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新时代形成的最新思想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鲜明品格之一,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主要标志,具有浓厚的实践价值、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等价值意蕴,因此,学术界对这一思想的价值意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96C475A7-7C7C-475D-9A71-FBAF1628FE9C

1.实践价值意蕴。罗红杰、平章起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价值意蕴为总纲领,从这一思想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原则,是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思想纲领,是贯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主线,是衡量“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根本标准,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根本逻辑。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目的旨在得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意义。[7]孙阳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价值,即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是党成为国际性共产主义政党的基石和保障;有利于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党自始至终都要坚持的执政任务。[8]

2.理论价值意蕴。赵中源从理论价值的视角对“以人民中心发展思想”进行价值定位,他认为这一思想丰富了新时代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是对人民主体价值立场的全新阐释,是中国人民价值选择的历史必然,是人类的自由和解放的价值追求,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道路的基本价值立场这一归指意义。[17]此外,对于这一思想的理论价值意蕴,李影和韩喜平认为“人民至上”使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思想起点更加深厚科学,价值取向更加明确清晰,目标理想更加庄重赤诚,解析“人民至上”有助于未来道路上使其转化为强大动力,使中国共产党始终得到人民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18]陈胜锦、周起帆及梁发右都赞同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之一,即回应了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丰富和发展了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贡献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19]

3.时代价值意蕴。学者们也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时代价值进行诸多探讨,主要有:荆媛详细论证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群众史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四方面的重要时代价值。[20]盖逸馨和王占仁则认为新时代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仅是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凝聚器,还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助推力,更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心剂。[5]燕连福、耿嘉敏围绕扶贫工作的人民立场、扶贫成果的人民共享、扶贫工作的人民导向三个方面论证了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出了这一思想有利于落实人民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精准回应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时代价值。[21]

因此,以上论述表明了学者们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价值意蕴研究的重视程度,较为系统地论证了这一思想对于实践的价值、理论的价值和时代的价值,彰显了这一思想对于党、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意义。

(四)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研究

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2]对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这一方面,学者们也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拓展研究,主要涵盖以下方面。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路径。梁伟军、刘书婷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认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23]杨根乔表示赞同这一观點,他认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关键所在,具体表现在:一是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明确和规范权限和规则,理顺党、政府和其他部门的关系;二是强化党对经济的领导,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三是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四是深化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激活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五是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忧患意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深度发展。[2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够确保“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贯穿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条主线。

2.坚持新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现实路径。何晓亮、马丽首先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是坚持人民立场的发展理念,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五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旨在得出人民立场和新发展理念的深度融合;其次,他们还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是谋求人民美好生活的总体布局的观点,又分别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脉络清晰地进行论述和阐发,得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而全面协调推进社会整体发展的结论;最后,他们还认为“四个全面”是承载人民期盼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一个整体,是“四维并重”,少一个都不行。[15]此外,朱桂芬和余茂辉一致认为新发展理念能够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好指挥棒和信号灯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25]

3.坚持不懈地增进民生福祉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望是基本路径。许先春把增进人民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要求作为切入点,进而论证了党和国家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各方面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和满足人民美好期望。[26]李纪恒则与前者的观点略有不同,一方面他主张通过经济的发展来保障和改善民生,他认为经济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他提出了要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27]易昌良、王华春认为中国共产党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过程中蕴含着系统性的制度安排,主要体现在:经济上以共享发展为指导理念;政治上健全完善协商民主制度;文化上坚定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社会民生上重视人民教育、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生态上着力构建绿色和舒适的环境,无不体现出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28]96C475A7-7C7C-475D-9A71-FBAF1628FE9C

总体来看,学者们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突出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路径;坚持新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现实路径;坚持不懈地增进民生福祉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望是基本路径。这些路径措施为新时代更好地贯彻这一思想提供了明确方向和激励作用,为党和国家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办法。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通过汇总分析当前阶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研究成果可以得知,这一思想的研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有待于继续优化和完善。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的不足之处

首先,研究内容局限于政策解读,研究的成果缺乏实践创新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和丰富内涵。进入新时代以来,这一思想又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新冠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许多学者以时代背景为依据,以中国现实为基础,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但大多聚焦于思想渊源、价值意蕴、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等方面,且较为依赖于党和国家颁布的政策,缺乏对这一思想的创新性研究,如:缺乏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实践路径的具体可操作性研究,无法提供出把这一思想贯彻到人民群众实际生活中的现实路径;依赖于对政策的解读、概括和整理等方面,研究内容也呈现出大同小异的特点,特别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渊源等方面,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特点,因此,还需结合大量的原著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其次,研究成果不均衡,涉及的领域不够全面。一方面,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研究方面、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等方面,而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实践路径涉及较少,因此研究的成果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另一方面,研究领域有所局限,缺乏贯通性、系统性、全局性研究。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此,也使学术界更加关注“人”的主体地位,但所涉及的领域较为局限,在许多方面还有待于学者进行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如:在社会福利方面如何使广大人民群众真实地享受到党和国家的福利保障,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与此相关的还有妇女权益保障、儿童发展保障、孤寡老人保障、消费者权益保障、残疾人保障等,各种意外事故问题,居住环境问题,就业环境问题,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社会公平问题,收入差距问题等等。

最后,国外学者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较少研究。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世界各国深受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受到严重挑战。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挥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人民不仅取得了抗疫斗争的胜利,而且攻坚克难夺取了反贫困斗争的胜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更充分地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到实处,创造了尊重人权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奇迹。同时,中国共产党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念,将这一思想的理论内涵提升至更高层次,并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赞同和支持。中国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各国提供12亿剂新冠疫苗和原液,向150多个国家和1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抗疫物资援助,为各国抗击疫情、保护人民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重要作用。因此,学者们不能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研究局限于国内,还应着眼于国外学者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以期对全世界人民探索出更多增进福祉和谋求福利的可行路径。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的未来展望

学术界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思想渊源、理论内涵、价值意蕴以及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维度的研究,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学者们继续深入研究以弥补不足。笔者结合《中共中央关于黨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从研究内容、研究方式和传播路径等方面提出几点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的未来展望。

首先,研究内容方面要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行宽领域、多层次、全视角的研究。《决议》中较为全面地概括总结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分别在经济建设、深化改革、政治建设、依法治国、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等不同方面的重要作用,彰显出这一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中具有关键性意义。其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涉及的领域较多,关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涵盖了民主权利、收入分配、公平正义、生态文明等具体层面。未来,学术界要对这一思想进行宽领域的研究,避免出现某些领域研究空白或薄弱。其二,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人民”这一主体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决议》特别指出要“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29]因此,学者们要加强对人民主体的多层次研究,有利于不断深化拓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层次。其三,要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行全视角的研究。立足于整体、着眼于大局对这一思想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这需要学者们持久深入地研究,极其考验学者们的学识、耐心和意志。总之,对这一思想的研究要具有发散性的思维、全局性的眼光和敏锐性的判断,从不同维度进行全方位的阐释,使得这一思想的内涵不断深化,视角不断拓展,路径不断创新。

其次,研究方式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方法。其一,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和中国民本思想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实际而确立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所以,在新时代要使这一思想植根于中国大地之上,着力探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中国实际的契合点,充分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优势。“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9]其二,运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不断丰富对这一思想的研究成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多种学科都存在着内在关联性,贯穿于金融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多种学科之中。所以,在研究这一思想的过程中,学者们应该运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注重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基点,尝试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学科之间达到完美融合,共同促进彼此之间的发展创新。同时也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变革作用,在合理范围内正确使用科学技术,使科学技术能够更好地造福于人类,促进“人”与“科学技术”的和谐发展。96C475A7-7C7C-475D-9A71-FBAF1628FE9C

最后,要注重话语体系的构建,提升中华文化传播的实效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并经过时代的洗礼和锤炼、日久弥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30]但西方媒体对这一思想进行恶意抹黑与曲解误读,以达到弱化中国话语体系和打击中国国际形象的目的。面对这种困境,国内学者们应该注重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不断提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传播路径和实效。正如《决议》中所提到的,“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29]因此,一方面,学者们不仅要专注解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丰富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等,还要注重国外学者对这一思想的研究动态,立足于本国视角对外进行阐述和研究,增强中国的话语权和话语体系建构。另一方面,学者们还要学会换位思考和深入反思,注重话语表达方式,避免落入“西方民主”的“人本主义”陷阱,同时也要克服西方个人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干扰。此外,中国还可以邀请国外学者,传播中国声音,提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影响力,增强其传播实效,以促进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N].人民日报,2021-08-27(1).

[2]董振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和政治价值[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6):27-33.

[3]陈华兴,孙婉君.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J].浙江学刊,2018(6):33-39.

[4]熊治东.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兼论习近平新时代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之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3-29.

[5]盖逸馨,王占仁.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涵与价值意蕴[J].科学社会主义,2019(2):45-51.

[6]陈跃.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发逻辑与价值分析[J].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21(2):33-42.

[7]罗红杰,平章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诠释和价值意蕴[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1):3-12.

[8]孙阳.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24):5-6.

[9]王露.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内容和价值意蕴[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1(5):26-31.

[10]王林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内核与实践路向[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9(3):20-27.

[11]刘秀华,孙国栋.新发展阶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26-131.

[12]赵笑蕾.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意涵[J].理论学刊,2020(4):5-13.

[13]郇雷.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整体性结构[J].理论学刊,2020(5):5-13.

[14]于静,高慧.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内涵[J].大庆社会科学,2021(1):18-22.

[15]何晓亮,马丽.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生成与当代诠释[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1(2):9-15.

[16]王淑梅,张正光.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根本动力[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22-24.

[17]赵中源.以人民为中心:中国道路的价值坐标[J].求索,2020(1):38-44.

[18]李影,韩喜平.“人民至上”对共产党人初心使命三个向度的诠释[J].长白学刊,2022(1):9-15.

[19]陈胜锦,周起帆,梁发右.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20(9):1-6.

[20]荆媛.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及其时代价值[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21-125.

[21]燕连福,耿嘉敏.新时代中国扶贫思想的人民观探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21-29.

[2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0.

[23]梁偉军,刘书婷.建党百年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7-46.

[24]杨银桥.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2):93-99.

[25]朱桂芬,余茂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2(2):129-131.

[26]许先春.深入理解和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4):59-66.

[27]李纪恒.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引——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J].中国民政,2020(16):10-12.

[28]易昌良,王华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J].人民论坛,2019(31):64-65.

[2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30]中共中央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举行新闻发布会[EB/OL].http://news.youth.cn/zt/zbzt/zbztlm/202111/t20211112_13307296.htm.2021-11-12.96C475A7-7C7C-475D-9A71-FBAF1628FE9C

猜你喜欢 人民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飞天(2021年10期)2021-10-13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廉政瞭望(2021年7期)2021-08-0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伙伴(2019年11期)2019-12-1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新民周刊(2017年43期)2017-11-22“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21期)2016-12-26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法制与社会(2016年32期)2016-12-01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人民论坛(2016年16期)2016-07-15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说人民论坛(2016年1期)2016-05-1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前线(2012年12期)2012-07-13

推荐访问:热点 述评 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