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6篇

【篇一】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柬埔寨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机遇
作者:曹丽萍 徐涵
来源:《教育与职业(上)》2018年第04期

        [摘要]柬埔寨现行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包括正规及非正规两个类型,虽有一定的灵活性,但面临职业教育社会认知水平较低、行业企业参与水平较低、正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尚未健全等挑战,应提高社会认知水平,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度,完善正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借助“一带一路”发展契机,为职业教育带来“红利”。

        [关键词]柬埔寨 一带一路 职业教育交流

        [作者简介]曹丽萍(1993- ),女,山东诸城人,沈阳师范大学在读硕士;
徐涵(1964- ),女,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辽宁 沈阳 110034)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7-0085-04

        一、柬埔寨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

        柬埔寨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包括正规及非正规两个类型。

        正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是指在结构及层次上是系统的、适当的教育过程。根据柬埔寨“教育法”规定的法律标准和程序,由教育机构提供正规职业教育,并获得适当的教育许可或教育认证。义务教育阶段之后,学生既可以选择参加正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课程,也可以选择继续参加为期三年的普通高中教育。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项目在各个领域提供三种不同层级水平的教育,每一层级水平的学习时间均为一年,其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项目包括汽车修理、通用机械、计算机技术、农业机械、电力、电子、冷却机械修理和土木工程。

        正规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招收高中毕业生,培训的持续时间因课程而异,但最短为一年。例如,技术和专业培训机构提供持续2~3年的课程,学习期满合格可获得证书或高级文凭(技术员文凭)。在柬埔寨,正规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包括理工学院、科技专科学校和少数职业培训中心或职业培训学校。截至2016年,柬埔寨共有13所理工学院和科技专科学校提供正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课程及相关证书、文凭。

【篇二】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西部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尚晓娟
来源:《科技风》2020年第02期

        摘;要:随着“交通强国”、《中国制造2025》、高职扩招等国家政策的出台,高职院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职业教育担负着建设教育强国、交通强国的重要使命,本文从西部地区交通职业院校人才供给、专业课程设置、师资等方面指出了西部交通类院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西部交通;职业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8.2;;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随着“交通强国”、《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国家政策的出台,交通运输行业急需一批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优良、职业素养高尚、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综合型技能人才。西部地区交通运输行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产业,在经济生产发展过程中起到纽带作用,被称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动脉行业[1]。

        一、西部地区交通职业教育的现状

        十三五期间,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处于加快发展、后来居上的重要阶段;二是处于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三是处于强化衔接、综合发展的必然阶段[3]。根据中国年鉴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西部地区高职招生规模约为98.84万人,在校生规模约为295.8万人,毕业生约为88.3万人。加强西部交通职业教育研究,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提升西部地区交通类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是促进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促进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需求。

        二、西部地区交通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問题

        近几年,西部地区交通职业教育发展虽然不断取得成就,但仍然存在专业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交通职业教育发展不充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专业课程更新缓慢、师资队伍失衡等问题需要解决。

【篇三】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甘肃省庆阳市民俗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近几年,人们对于民俗文化的关注和认识逐渐提高,也越来越重视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民俗文化来自普通民众的物质生活土壤,又从物质生活反映了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且代表着普通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民俗文化的发展对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和其他经济产业发展的影响很有研究价值。

庆阳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被称为“香包刺绣之乡”和“民间剪纸之乡”。本研究以庆阳的香包、剪纸、刺绣为例,分析庆阳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民俗文化的内涵、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针对民俗文化发展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庆阳市;
民俗文化;
研究

一、绪论(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我国广泛提出政治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其中文化自信是核心。国内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角度还是从文化保护的角度,对文化的重视程度都远远加深。民俗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方面的发展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民俗文化作为我国各个地区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带有历史烙印、地方烙印的特色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瑰宝,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发展价值。最近几年我国关于文化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学者和专家也想从民俗文化中挖掘出地方性的文化内涵和经济潜力。

甘肃省庆阳市为“香包刺绣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由于古老悠久的农耕文明和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貌,庆阳的民俗文化更多地受到周祖农耕文化和窑洞居民文化的影响。庆阳市的民俗文化发展现状是我国当前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发展的典型案例,对于全国范围内民俗文化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具有代表意义。

(二)研究目的

民俗文化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方风土人情的面貌,更多的表现在当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的时代变迁,不仅仅对于地方的文化发展、传播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于我国的文化资源的开发,也有借鉴意义。本文选取了庆阳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香包、刺绣、剪纸作为研究对象,力求为代代传承的民俗行为做出科学的解释,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身边显而易见的事物的渊源和来历,为民俗起源研究做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贡献。

对于庆阳市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方面的研究,最重要的目的是通过民俗文化的研究和发掘找到民俗文化发展的经济价值。所以研究的现实意义首先是庆阳的民俗文化蕴含着庆阳地区几千年发展的历史沿革,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都在民俗文化中或多或少的有所展现,是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
其次本文的研究可以让庆阳市对民俗文化的发展加以重视,作为庆阳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
其次,本文深入研究了庆阳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包括民俗文化产品研发现状、消费者市场发展现状以及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提出促进庆阳市民俗文化发展的良策,为庆阳市民俗文化中经济潜力的开发提供解决思路。

二、庆阳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庆阳的民俗文化是我国的地方文化、民俗文化发展的重要代表之一,庆阳的民俗文化和一些带有民俗文化烙印的民俗文化产品相互依托,互相发展,共同成就。庆阳的民俗文化产品以香包、剪纸、刺绣为代表,共同成为庆阳民俗文化的依托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一)香包--端午节驱虫辟邪的法物

庆阳香包与端午节相联系,主要还是因为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又叫“五月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庆阳市地区形成了在端午节佩戴香包的习俗。是表示母亲对娃娃的保护,不仅仅体现在世俗中母亲的关爱,还有神话中女娲对人类的关爱,是这样的历史发展的端午节。端午节的起源充分有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烙印,以及早期居住在庆阳地区的人们对于生活观察的智慧,慢慢积累下来,就会有充分的民俗意识的体现,香包作为庆阳地区端午节驱虫辟邪的民俗文化,传承下来。

(二)剪纸--古代巫术的道具

剪纸作为庆阳民俗文化载体的一种,一般有三种起源说法,首先是巫术说,在庆阳,常规的巫术活动是妇女职能的一部分,包括家庭的祭祀活动,因此每一个家庭主妇就是一个“巫师”。剪一个去病娃娃的剪纸,挑着它围绕病人身体转圈,然后用火点燃放入盛水的碗里,叫着病者的名字拿去泼在十字路口,这样就可以去病。这种简单的手工艺品也是代表了古代人类的驱邪祈福的简单愿望。其次是窑洞说。把剪纸的产生和庆阳窑洞联系在一起,认为剪纸的灵感来自于窑洞。窑洞的窗、门、炕、吊顶、箱柜、纸缸都是需要用粘一层纸,并且还有简单的装饰作用;
最后是皮影说。把剪纸和皮影联系在一起。皮影是庆阳知名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因皮影和剪纸艺术在艺术分类上同出一门,两者也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刺绣--大禹遗风的沿袭

庆阳市是中国远古传说中,大禹的所在地,对于大禹的遗风崇拜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民俗文化载体之一的刺绣也是承袭了大禹时期的民风,学者认为,坐落在庆阳的三姊妹池就是禹的出生地。禹最早倡导刺绣,首创了服饰纹样。在大禹遗风的感染下,庆阳地区的刺绣历史十分悠久,具有刺绣的传统,尤其在婚庆嫁娶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三、庆阳民俗文化的内涵

一个地方的民俗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结合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曲折发展出来的,而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往往也有自己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慢慢积累下来的,庆阳民俗文化中的内涵主要有图腾崇拜的原始文化遗存、阴阳平衡与天人相应的古老哲学思想和驱邪消灾与祈福迎祥的民俗文化心理。

(一)图腾崇拜的原始文化遗存

远古人类从泛神的自然崇拜到有固定崇拜物的图腾崇拜,再到人面兽身崇拜、祖先崇拜,这个发展轨迹是社会不断进步,人们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个体与图腾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图腾保护人们,人们则以各种方式表示他们对图腾的敬意。人类社会虽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己经相当进步,但是图腾崇拜至今都在民俗信仰之中存在。在庆阳的香包、剪纸和刺绣当中处处都有图腾崇拜的印记。此外,这些民俗作品中还经常会出现具有超强繁殖能力的动植物,例如鼠、鱼、葫芦、石榴等。图腾崇拜的原始文化遗存在图腾崇拜的人类早期就慢慢的渗透到代表民俗文化的民俗载体中,类似于香包、剪纸和刺绣的这种民俗载体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更迭,经久不衰,还是能够完整的保存图腾崇拜的民俗意识。

(二)阴阳平衡与天人相应的古老哲学思想

阴阳平衡的思想主要起源于我国古代的道家思想,讲究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思想,阴阳观念在庆阳民俗作品上的体现有三个方面。第一,阴阳八卦作为一种神秘符号,常出现在香包、刺绣、剪纸当中,具有祈福、驱邪、消灾的神秘力量。第二,新婚夫妇的肚兜、枕顶、窗帘、门帘等绣制品上,还有婚庆剪纸上,所有花草禽鸟等图案多为成双、对称的组合,包含着“孤阳不生、孤阴不长”的深厚意蕴。第三,在制作手法上,很多香包作品分外套与内核两部分,外阴内阳、自由抽动,象征生殖乃牛命本原,体现了阴阳和合观念。

而天人相应的思想也在庆阳的民俗文化作品中体现的较为深刻,主要是民俗作品的造型上,无论是香包、刺绣、剪纸,都是以曲线条为主,民谚说:“曲生吉,直生煞”,曲线容易与环境相融合,中国的民俗文化中深刻的反映了中国长久以来的底层人们的处世哲学,就是尽量生存的圆滑一些,不要那么有棱角。

(三)驱邪消灾与祈福迎祥的民俗文化心理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作为庆阳民俗文化载体的香包、刺绣、剪纸,无论是从艺术考量还是造型的考量上,都是或多或少的有驱邪消灾与祈福迎祥的文化心理。主要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特别是早期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自然灾害的频发,对于古代人类来说的破坏力大得多,又因为人们认识水平有限,当时的人们将其自然界的自然现象更多的解读为一种超自然现象,所以当时的人们更愿意用一种代表吉祥的标志去对抗自然灾害,经过更多年的发展,这种代代相传的民俗意识在人们的思想里扎了根,慢慢的也就在这种代表民俗文化的载体中体现出来,并流传至今。

四、庆阳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研究

庆阳市的民俗文化研究一直是我国民俗文化研究方面的翘楚,庆阳市的民俗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也代表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当前为了指导庆阳市的民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从民俗文化产品研发现状、到消费者市场发展现状,最后到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三个方面,全面的对庆阳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深入了解。

(一)民俗文化产品研发现状

庆阳的民俗文化产品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民俗文化产业已经初见规模。21世纪初,庆阳市还针对本市的民俗文化发展,制定了针对性的发展思路。但是民俗文化产品的研发在近些年的不断发展中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

1.文化产业意识不强,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中国的产业研究方面,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代表我国传统文化或者优秀民俗文化产品的开发的程度也不够深入,没有看到文化的经济价值,造成很多文化资源闲置浪费的问题。进入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时期以来,关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关注也渐渐多了起来。但是当前的文化产品市场还处在一个早期发展阶段。目前,庆阳市的民俗文化产品市场还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市场机制,同时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比较模糊,使民俗文化产业产业的制作者心存疑虑,缺乏清晰、明确的发展规划。对文化产业所能带来的经济价值,以及对旅游行业的刺激作用,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也是不够的。

2.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

庆阳民俗文化产品的制作者绝大多数是当地的农民,教育水平有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有限,更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都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手艺传承,大多数的从业者都是为了生计,并没有产业经济意识,在民俗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上都欠缺专业的管理水平。紧接着是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的加快,早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缓慢落后的情况下,从业者并不能看到即时的经济收益,从业人员越来越少,民俗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正是缺乏相应的专业化人才,庆阳民俗产品的生产一直呈现出一种平庸化生产,从事民俗文化产品的生产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限制,没有市场卖点的产品在文化产品的市场上也缺少竞争力,也极大的限制了庆阳民俗文化产品的发展。

3.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

文化产业未来的趋势将是规模化和集团化经营,因为没有产业化的支撑,文化产品的发展会始终停留在小作坊的生产水平,发展的经济效益有限。但庆阳民俗产业的发展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但是发展水平始终不高,尚处在起步阶段,生产规模小,受到规模的限制,在生产方式上的投入也就不多,所以相应的生产效率也低,很难形成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链条化的发展模式,经济效益也受到限制。另外,其中不少的民俗产品的生产方式还是早期开发的生产模式,“公司+农户”的模式,这样的发展方式容易将庆阳民俗产品的生产技术革新,农户以手工的方式进行制作,这就容易导致民俗产品首先是产量跟不上,就无法形成规模效益,民俗产品的生产规模小,主要就是因为制作方式的落后,其次是民俗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产业的发展,质量不过关的产品流通到市场,还容易造成庆阳民俗产品的口碑的负面评价。

4.缺乏长远统一规划,品牌意识薄弱

当前的庆阳民俗文化发展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的经济效益,但是与发展完善的民俗产业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庆阳民俗的文化产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规模狭小,市场定位模糊。对产业的发展缺乏长远 统一规划,在发展过程中,相关生产企业对于庆阳民俗产业的未来发展走向并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长远计划,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也没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规划。民俗文化产业在市场的陈品定位模糊,大的民俗文化产品的品牌并没有发展起来,产品研发也没有统意的规划,这样对于庆阳民俗文化产品的发展形成不了品牌的附加价值。

(二)消费者市场发展现状

庆阳民俗文化产品的发展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在文化产品市场中能有一席之地,在非庆阳的我国区域内,扩大庆阳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和市场价值,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以庆阳民俗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和经济价值。研究消费者市场的发展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从产品销售的角度进一步指导庆阳民俗文化的发展。

目前,庆阳民俗文化的消费者市场主要有三,首先是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给集中展示展销庆阳民俗文化产品提供了机会和场所,例如香包节、农耕文化节、民俗文化产品拍卖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的各类博览会。这样的庆阳民俗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是对内对外都有针对性,一方面扩大了国内庆阳民俗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市场,另一方面,“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对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影响是深刻的,特别是对以甘肃为代表的我国西北部的经济发展,更是不容忽视的,进一步扩展庆阳民俗产品的欧洲,中亚市场。第二,部分龙头企业与国内进出口贸易公司签订订单。这部分庆阳民俗文化产品的出口,打开的是国外的文化产品的市场。最后是庆阳民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共同发展庆阳经济。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不仅仅受到全国范围内的广泛重视,甘肃省和庆阳市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是进行了多方面的规划,庆阳市的旅游业发展势在必行。在这样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民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庆阳市的主要景区专门有出售庆阳民俗文化产品的窗口,这样就形成了民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支持发展,共同进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三)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

庆阳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目前所了解到的,主要有两种发展途径,首先就是上述提到的以民俗文化的产品为载体进行民俗文化的发展,这种发展方式是文化发展中最常用的发展方式,因为民俗文化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特别是中国的民俗文化,往往是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各种复杂元素的重叠,多方势力的汇聚才得以形成,想要通过抽象的意识形态进行理解,特别是在对外发展过程,因此,依托民俗文化产品进行发展是最好的选择。

其次就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民俗文化传播,文化需要长久的发展就要进行传播和不断的融合,多种形式的民俗文化宣传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第一,节会展会宣传。庆阳连续举办多届香包民俗文化节、庆阳农耕文化节,多次组织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将庆阳名片带出了地区带出了国门;
第二,文化旅游宣传,这种宣传方式是近几年着手开始打造,目前还处在探索期,但是民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互结合,共同发展促进也是未来庆阳民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良策;
第三,地面广告宣传,地面广告宣传虽然相对来说,针对性不强,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也比较高,但是对于大面积普及阶段的青阳文化发展现状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第四,借助于大众媒体和新媒体进行宣传,新媒体作为近几年迅速发展的宣传方式,影响力度大,成本低廉,是一种收益比例较大的宣传方式,庆阳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借鉴新媒体的力量,在微信、微博和其他类型的门户网社交软件中进行对庆阳民俗文化的发展,扩大其影响力。

五、网络媒体时代庆阳民俗文化发展的对策

庆阳的民俗文化发展的未来走向,对庆阳未来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面对当前情况下庆阳市民俗文化发展的窘境,应该选择两种对内、对外的发展对策来引导庆阳市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分别是对内传承民族文化、对外发展民俗文化产品,双管齐下,共同促进庆阳民俗文化的有序发展。

(一)对内传承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的发展应该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共同发展,并不是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越成熟,民俗文化的发展形势就越好。单纯的开发民俗文化产品会渐渐的以往民俗文化的内核,对于民俗文化的发展来说就是本末倒置。因此需要兼顾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对民俗文化的内核的宣传加以重视,让这些代表庆阳地区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也在人们的心中扎根。

所以对内的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也应该受到民俗文化发展研究的重视,而传统的宣传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年轻人普遍能够接触到的方式。对于网络时代下的庆阳民俗文化的对内传承而言,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接受民俗文化,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才能使民俗文化的发展更有生命力,也就更长远。在对内的民俗文化的传承上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互联网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媒体集三大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为一体,具有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多媒体性。庆阳民俗文化一定要借助新媒体力量做好宣传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我们很早就有了认识。尽管人们知道要利用好网络媒体,也做了一些尝试,但是大部分却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专业的广告和营销人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庆阳民俗文化一定要利用好网络媒体,这样才能让庆阳民俗文化的影响力更深远,而且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也是年轻人能够接触到,并且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这样才能让民俗文化与年轻人有一个接触的窗口,更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

(二)对外发展民俗文化产品

庆阳的民俗文化发展也是庆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资源,面对庆阳民俗文化发展的现状,庆阳民俗文化的发展怎样哎借助网络媒体时代的力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为庆阳市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对外方面发展民俗文化衍生品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式,笔者从推进政府行政职能的不断完善、树立精品意识,提高香包质量、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加大创新力度,实施品牌战略。

1.推进政府行政职能的不断完善

民俗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当然在网络媒体时代下,政府的行政职能的建设要有更多的考虑,比如说在制定民俗文化产品的标准时,应该更多的在庆阳市的政府官网上发布有关民俗文化产品的标准的制定。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关于民俗文化产品的标准,包括质量评估标准、制作手艺标准、市场准入标准等,制作的标准要张弛有度,充分考虑民间民俗文化产品手艺人的意见,及时地在网上进行标准公开。庆阳市政府在庆阳的民俗文化的发展和相关的民俗文化产品的市场化中,起到应该是保驾护航和兜底的作用,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只有在政府强有力的保障下,庆阳市的民俗文化产品的发展才能有足够的动力。

2.树立精品意识,提高产品质量

利用现代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标准,更重要的时民俗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结合,共同生产精品民俗文化产品。比如说,将带有民俗文化烙印的剪纸与服装行业相结合,这种就不再是初级加工产品,附加价值更高;
当然离不开的还是旅游产业的结合,将一些可以精品化的民俗文化产品,精细化生产,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也是精品意识的体现。除了上述提到的政府对于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制定相关的标准之外,庆阳市应该组织成立有关的民俗文化产品的组织,将政府的各项标准细化,更符合行业发展实际。

3.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在高端人才的保证下,民俗产业的发展才能迸发出新的活力。第一,庆阳市应该重视民俗文化开发的相关的人才建设以培养新的民俗文化传承人,在文化传承人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年轻人的创新意识,给庆阳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注入新鲜血液,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民俗文化床传承人的经济利益;
第二,需要着重去培养一批懂经营、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此外,新媒体时代下,懂得利用新媒体进行合理营销的市场专业人才的引进,对于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益处,所以也要重视营销方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第三,庆阳市可以在目前人才固有的情况下,引进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产品的成熟人才讲座或者外派相关人员进行外地优秀经验的学习,也是迅速提升民俗文化发展人才质量的可行方法。

4.加大创新力度,实施品牌战略

庆阳的民俗文化发展也要树立品牌意识,首先是复制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产业重组,并购小企业,实现生产资源的合理再分配,其次时鼓励民俗文化企业进行品牌申请,加强对相关原创产品的鼓励和保护。加大创新力度,首先是营造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引进,进一步将庆阳民俗文化产品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庆阳市在加大创新力度方面,应该注重品牌形象的维护,最重要的是保证民俗文化产品的质量,质量一旦不能保持,对于品牌形象来说是致命打击。

六、结论

庆阳的民俗文化十分丰富,具有深厚的底蕴,是庆阳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香包、刺绣、剪纸的产生都源于古代生活的某种特殊需要;
不同的民俗文化产品虽然形态不同,但在表达的文化内涵上具有相通性,无论是香包、刺绣、还是剪纸,我们都能从中触摸到图腾崇拜与生殖崇拜的原始文化遗存;
体会到阴阳平衡与天人相应的古老哲学思想;感受到驱邪消灾与祈福迎祥的民俗文化心理。本文主要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主要的关于甘肃省庆阳的民俗文化,从庆阳的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入手,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可以促进庆阳民俗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在我国重视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确定庆阳民俗文化发展的定位和市场方向。

七、参考文献

[1]甘肃庆阳香包赴京展“端午盛宴”传承民俗文化状[Z].中国新闻网,2016.06.08

[2]闫仁轶.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05):23-24.

[3]张娜娜.陇东原上的女红奇葩--甘肃庆阳香包文化产业调查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

[4]张永生,张彦喜.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甘肃农业,2006(03):103-104.

[5]李群.以品牌建设提升文化产业[J].求是,2009(14):29-31.

[6]侯凤斌、马千里.中国视觉艺术民俗符号演绎的探析[J].包装工程,2010.

[7]刘勋、胡文静.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战略规划研究[J].社科纵横,2013.

[8]崔玲.庆阳香包绣制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J].教育观察,2014.硕士,2016.

[9]韩瑾琦.内蒙古蒙古族传统刺绣区域特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2017.

[10]许超.基于中国传统手王艺类新传播设计研究--刺绣类APP为例.西南交通大学,硕士,2014.

[11]王倩.山东刺绣技艺研究及传承以济南地区画绣为例[D].东华大学,硕士,2017.

[12]曹又允.从符号学角度解析中国民间剪纸艺术[D].江南大学,硕士,2009.

[13]丁川.剪刀下的民俗--滨州剪纸芝术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2017.

[14]别淑花.剪纸艺术的形式特征及象征意蕴[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2010.

[15]张群.剪纸艺术的现代转型及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2011.

[16]王丽朋.中国传统民间吉祥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2008.

[17]赵宽坡.地方性产业的社会建构--以庆阳香包产业化为例[D].南京大学,硕士,2016.

[18]庆阳市文化出版局、庆阳市文化馆[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2.

[19]李建荣.文化呼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5.

[20]镇原县文化广播影视局、镇原县文化馆.庆阳剪纸纹样[M].西安:陕西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2014.

【篇四】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河南省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研究

作者:秦其良

作者机构: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南阳,473009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ISSN:1004-9290

年:2006

卷:000

期:032

页码:53-55

页数:3

中图分类:G7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职业教育;河南省;教育现状;“十五”期间;经济欠发达;农业大省;人才强省;规模发展

摘要:河南省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又是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在“十五”期间,河南实施“科教减豫,人才强省”战略,努力实现农村职教规模发展,城市职校质量提高,使全省职业教育走上了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

【篇五】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作者:江娜;林芃
作者机构:甘肃省电化教育中心,甘肃兰州730030出版物刊名:甘肃教育页码:22-22页
年卷期:2018年第19期
主题词:教育电子政务;数据共享;教育管理信息化;服务水平

摘要:为适应建设"透明、服务、民主"政府的要求,甘肃省教育厅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发展,大力支持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优化工作机制,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规范、透明、便捷的政府教育管理和服务。

【篇六】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天津农学院
毕 业 论 文


中文题目:甘肃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英文题目: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of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Gansu province


学生姓名


二级学院 人文学院

系 别 旅游管理系 专业班级 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1班 指导教师 成绩评定

2015年6月



目 录

1 引言 ................................................................ 1 1.1 背景与意义 ......................................................... 1 1.2 思路与框架 ......................................................... 1 1.3 研究的方法 ......................................................... 2 2 文化旅游的概念 ...................................................... 2 3 甘肃省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 2 3.1 甘肃省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 3 3.2 甘肃省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 10 4 甘肃省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1 4.1 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但对资源的挖掘深度不够 .......................... 11 4.2 营销体系初步建立,但市场知名度低,缺乏品牌效应 .................... 12 4.3 化旅游发展迅猛,但缺乏资金支持,基础设施落后 ...................... 12 4.4 文化旅游发展良好,但服务水平低,人才匮乏 .......................... 13 4.5 文化资源得到开发,但文物古迹损坏严重,欠缺保护 .................... 14 5 甘肃省文化旅游的发展对策 ........................................... 14 5.1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和商品的文化品位和特色 .............. 14 5.2 提升旅游形象和打造知名品牌,扩大知名度 ............................ 15 5.3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 15 5.4 把发展文化旅游和保护文化旅游资源统一起来 .......................... 16 5.5 加强省内和周边区域的联合开发,促进旅游大发展 ...................... 16 6 结论 ............................................................... 17 参考文献 .............................................................. 18 致谢 .................................................................. 19






摘 要
近几年随着整体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者更加追求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文化旅游有着非常独特的文化品质和文化吸引力,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甘肃省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甘肃文化旅游处于刚起步的发展阶段,本文研究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对甘肃文化旅游的内涵进行充分挖掘,以甘肃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为基础,研究了当前甘肃文化旅游发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对策,希望为实现甘肃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甘肃省;
文化旅游;
旅游产品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tourism industry, tourists have more pursuit of cultural taste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cultural tourism has a very unique cultural quality and cultural attractions, has become a new trend of tourism development. Rich cultural resources in Gansu provinc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has a unique advantage.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 Gansu province in the start-up phase, this paper analy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results, to fully excavate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in Gansu province, in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and cultural advantages of Gansu province as the foundation, to study the current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Gansu,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hope to achieve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 Gansu province, create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to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reference.
Key words: Gansu province; Cultural tourism; analysis



甘肃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陈 瑞 (天津农学院 人文学院)
1 引言
1.1 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文化旅游发展迅猛,而且也成为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不可替代的旅游类型。但对于大多数的旅游者来说,这种旅游形式是比较新颖的。目前,甘肃旅游发展相对薄弱,要发展甘肃省旅游业,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将其作为突破口,丰富甘肃旅游产品的形式和内涵,增强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本文分析了文化旅游的内涵与特征,并针对甘肃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探讨甘肃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对于甘肃文化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1.2 思路与框架



结论
图1 论文框架
甘肃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甘肃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
明确研究背景与意文化旅游的概念 甘肃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与评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阐述了文化旅游的相关研究,包括文化旅游的本质内涵和外在特点。第三部分对甘肃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第四部分探讨甘肃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
1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最后探究结论。(见图1) 1.3 研究的方法
文本运用了文献阅读法、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了解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前人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甘肃省的文化旅游资源,并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2 文化旅游的概念
界定文化旅游的概念是开展文化旅游研究的前提条件,学术上对文化旅游的定义有很多。目前,学术界对于文化旅游的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为产品论,该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产品,如蒙吉军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或地区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Jamieson认为文化旅游应该包括:手工艺、语言、艺术和音乐、建筑、对旅游目的地的感悟、古迹、节庆活动、遗产资源、技术、宗教、教育等[3]。
第二为思路、方法论,这种观点是从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两个角度来分析和界定文化旅游的概念内涵的,如郭丽华、丁丽英认为,站在旅游经营者角度而言,文化旅游是一种产品设计的战略思路;
站在旅游者的角度而言,文化旅游则是一种旅游的方法[4]。
第三为类型论,该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类型,如马波认为文化旅游属运动范畴,是旅游的一种类型网;
任冠文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主要是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旅游活动。
可以说,以上几位学者对于文化旅游概念的定义都有其合理性,它们的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等对于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2]。本文认同与第一种产品论。
3 甘肃省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甘肃省文化历史悠久,建制约有700多年,拥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之地,也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域。这种地域性质,使得甘肃省的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而且资源文化底蕴深厚,民俗特色浓郁,甘肃文化旅游的发展具有良好的资源基础。从表1为甘肃省主要
2
旅游资源类型分类表,从表一可以看出,古迹与建筑类、俗风情类、品饮食类三个部分分别占总资源的42.1%、6%、24%,而这三个部分都属于文化旅游资源,由此可见,甘肃省的文化旅游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表1 甘肃省主要旅游资源类型分布表
资源分类 地方景观类 水域风光类 生物景观类 古迹与建筑类 民俗风情类 商品饮食类
资料来源:甘肃省旅游局网站
所占百分比
4.4% 3.6% 9.8% 42.2% 16% 24%
3.1 甘肃省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甘肃省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按照资源类型对其进行细分,可以分为文化古迹与古建筑类、民俗风情类、商品饮食类等。从表2到表4为这三种类型的分类表。
表2 甘肃省文化古迹与古建筑类文化旅游资源
类型 石窟
宗教寺观古塔 古城古建筑地址

景点景区
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甘谷大像石窟、西千佛洞、武威天梯寺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群、仙人掌石窟、武山水帘洞石窟、泾川南石窟寺、合水莲花寺石窟、庆阳北石窟寺、庄浪云崖寺石窟、永靖炳林寺石窟、瓜州榆林窟、安西东千佛洞
兰州白云观、敦煌雷音寺、白马塔、张掖大佛寺、木塔寺、山丹大佛寺、武威海藏寺、大云寺、天祝天堂寺、武威罗什寺塔、临夏南关清真大寺、夏河拉椤寺、夏河贡唐宝塔、合作 寺及米拉日巴佛阁、碌曲郎木寺、天水玉泉观、南廓寺、城隍庙、平凉崆峒山道观、龙隐寺、崇信龙泉寺、庄浪云崖寺、华池双塔寺石造佛塔
兰州中山桥、邓家花园、连城鲁士司衙门、引大入秦工程、白塔山、自塔、五泉山、仿宋敦煌古城、阳关、玉门关、河仓 古城、敦煌古城、悬泉置遗址、锁阳城、安西桥湾古城、安 西左公柳遗存、玉门油田、酒泉鼓楼、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嘉
峪关关城、悬壁长城、万里长城第一墩、民勤瑞
3


安堡、临夏红园、蝴蝶楼、东公馆、渭源灞陵桥、张掖高台骆驼城遗 、张掖钟鼓楼、张掖黑水国遗址、武威文庙、陇西李家龙宫遗址、陇西堂 、威远楼 、天水伏羲庙、古街亭、泾川王母宫、灵台、合水秦直道、礼县大堡予山秦人发祥地、成县杜甫草堂、成且西峡颂、礼县祁山堡 秦安大地湾文化遗址、临洮马家窑文化遗址
古文化遗址 酒泉丁家闸5号东晋壁画墓、酒泉果园乡西沟唐代模印砖墓、 嘉峪关新陵墓 纪念地

摩崖字刻
资料来源:甘肃省旅游局网站
城魏晋砖画墓、武威雷台汉墓
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安西西路红军最后一战纪念塔、张掖高台烈士陵园、山丹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会宁红军会 楼、华池南梁革命纪念馆、玉门铁人王进喜纪念 嘉峪关黑山摩崖浅石刻岩画

表3□甘肃省民俗风情类文化旅游资源类型表
类型 博物馆

民族风情

节日庆典 艺术欣赏
景点景区
甘肃博物馆、敦煌民族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安西县博物馆、酒泉市博物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丝路花雨舞剧、秦腔、太平鼓、安宁桃花会、春节社火、羊皮筏子、敦煌古乐、张掖肃南裕固族风情、兰州水车园、临夏穆斯林民俗、庆阳陇剧、皮影戏、陇东道情、甘南藏族风情西部欢乐园、嘉峪关滑翔基地、张掖康隆寺狩猎场、张掖山丹军马场
张掖马蹄寺旅游节、天水伏羲文化节、武威旅游节 黄河奇石馆、兰州碑林、甘肃省书画院、黄河母亲像
风景名胜区 平凉崆峒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水麦积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敦煌鸣
沙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永靖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临潭冶力关风景名胜区、嘉峪关市嘉峪关文物景区
资料来源:甘肃省旅游局网站

表4 甘肃省商品饮食类文化旅游资源类型
类型
景点景区

4
特色旅游商品

特色风味美食

土特产品
兰州敦煌陶艺、雕刻葫芦、洮砚、酒泉夜光杯、嘉峪关石砚、驼绒画、风雨雕、戈壁石画、天水雕漆、软木画、庆阳剪纸、香包、耳枕、刺绣、敦煌地毯、水晶石眼镜
兰州清汤牛肉面、唐汪手抓羊肉、陈春麻辣粉、杜维成灰豆、酿皮子、兰州烤小猪、挂炉烤全羊、韭菜鸡丝、嘉峪关名菜(山驼掌、灯影玉片等雪、敦煌名菜(煌黄面、丝路驼敦掌、驼峰炒五丝、平凉回喜腊肉、奶汤葫芦头、水盆羊肉、泾川 罐罐馍、静宁烧鸡锅盔
兰州白兰瓜、冬果梨、水密桃、百合、敦煌李广杏、鸣山大枣、阳关葡萄、天水花牛苹果、秦安长把梨、甘谷辣椒、陇南栗子、文县贾昌柿饼、武都樱桃、礼县八盘梨、两当狼牙蜜、文县薇菜、陇南猴头菇、大红袍辣椒
资料来源:甘肃省旅游局网站
3.1.1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甘肃位于黄河中、上游,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根据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证明,远在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甘肃这个地方繁衍、生息。久远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了非常多的文化印记,是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农耕文化也在这里诞生。而且作为丝绸之路的一个必经区域,有着很多标志性的文化遗址和宝库,比如被称为世界石窟壁画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夏河拉卜楞寺、阳关古道等,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

3.1.1.1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它是沟通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促进世界各地的文明文化的交流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一千多年中,丝绸之路的中国区域路段的两头都曾多次改道,在东部的陕西省境内,丝路有南、北道之分,在西段新疆境内,又有南道、北道和新北道之分。但只有在甘肃境内,一直走这一条线路,所以甘肃境内的丝路文化遗址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最具代表性,是非常珍贵的,甘肃也因此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

3.1.1.2 石窟文化
甘肃省的石窟数目众多,类型多样,大多都分布在河西走廊的两侧,而且
5
这里原来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当年那些穿越沙漠往返于塞外丝路的人为保平安,都在这个地方开窟造像,这些历千年而不毁的石窟,既是宗教、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丝绸之路发展历史的见证。其中最为知名的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的规模非常宏大,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全国石窟艺术的顶峰,也是世界上现存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除了莫高窟,甘肃省的石窟还有瓜州县的榆林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永靖县的炳灵寺石窟、武山县的水帘洞石窟、甘谷县的大像山石窟、马蹄寺石窟等,都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综合来看就是一条石窟走廊。
表5 甘肃省著名佛教石窟
莫高窟

麦积山石窟

永靖炳林寺石窟 瓜州榆林窟 肃南马蹄寺石窟 祁丰文殊寺石窟 武威天梯山石窟 武山水帘洞石窟 甘谷大像山石窟 庄浪云崖寺石窟
文化价值简介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为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艺术雕塑陈列馆” 世界文化遗产、是保存有国内最早墨书纪年题记的石窟寺 被誉为“莫高窟姊妹窟” 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国内独一无二彩塑飞天 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被誉为“中国石窟鼻祖”,中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源头 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资料来源:甘肃省旅游局网站
3.1.1.3 宗教文化
甘肃省的地理位置特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而且自古就是各种文化的交汇之处。这种长期的文化的碰撞、交溶,以及各种贸易往来,使得甘肃省成为多种外来文化在中国传播扩大的源头之地。各种宗教文化不但借道甘肃东进西出,一路传播、演变,而且还留下非常多的宗教遗迹,其中佛教最为繁盛,比如敦煌佛教文化、鸠摩罗什翻译佛教经卷、唐玄奘西天取经,被称为中国小麦加的临夏等,对于佛教有很深的影响,都证明了甘肃宗教文化在宗教领域中
6
的重要地位。这些遗址和景点已成为甘肃乃至中国的名胜古迹和旅游胜地。
道教和伊斯兰教在甘肃也是历史悠久,非常重要,其中道教在甘肃留有羲皇第一卦的天水卦台山,道教第一山平凉崆峒山和王母第一宫泾川回山王母宫等重要的遗址。甘肃回族人口分布广泛,64.57%的人口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而其余35.43%的回族人口分散在全省各地。而回族信奉伊斯兰教,所以伊斯兰文化在甘肃的影响是非常普遍和广泛的,文化影响也非常深远。
表6 甘肃省著名佛教寺院及其文化价值
类型 佛教寺院

夏河拉卜楞寺

泾川大云寺

张掖大佛寺

山丹大佛寺

武威白塔寺

碌曲县郎木寺
文化价值简介
世界最大的藏学学府、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云寺·王母宫的一部分,历史上是武则天敕令珍藏《大云经》的皇家寺院 现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因寺内有中国最大的室内卧佛涅槃像而得名,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境”。
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内设释迦牟尼讲经说法泥塑坐像一尊,高35米,被海内外佛教界高层人士誉为”天下第一佛“。据考证,为世界室内坐佛之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举行“凉州会谈”的地方,这一历史性的会谈决定了西藏正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标志着西藏从此纳入了中国版图。
素有东方“小瑞士”和香巴拉“小江南”美誉,是安多地区闻名遐迩的大寺院之一
资料来源:甘肃省旅游局网站
3.1.1.4 伏羲文化
有文献记载,女娲、伏羲都出生于甘肃天水。以彩陶为主要标志的伏羲文化(考古学界称为仰韶文化,天水是她的发祥地、故乡,所以被称为羲皇故里。甘肃天水市区建有伏羲庙,现在保存完整的建筑群始建于明朝,当时是从距市
7
区十余公里的卦台山搬迁过来的。伏羲创造了先天八卦,开始了华夏文明。卦台山传说是优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视人情,创制八卦的地方。而以八卦为基础的《周易》影响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中华华夏文化的灵魂。还有就是伏羲创立龙图腾,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信仰和标志。

3.1.1.5 边塞文化
甘肃地处祖国西部,在古代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争夺的场所,也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并存的地区,各种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和平时期的驼铃声声和战争时期的鼓角争鸣,塑造了其特色的边塞文化。为了抵御少数民族,秦朝、汉朝、明朝在不同程度上对长城进行了修缮。秦长城最西端在陇西,明长城西段是有名的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还有阳关、玉门关、锁阳城等见证历史的城关隘口。要与善骑惯射的少数民族对抗,骑兵必不可少,因此甘肃的马政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甘肃优良的牧场为国家输送品质优良的战马,最典型的属山丹军马场。体现边塞文化之魂的是边塞诗人的千古绝唱,如醉卧沙场君莫笑,自古征战几人还;
长河落日圆,大漠烟直孤等等。

3.1.2 民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甘肃的民间民俗文化丰富多样,甘肃花儿、甘南藏戏等2项民俗文化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54项民俗文化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兰州的太平鼓、庆阳的小香包、平凉的纸织画等。香包、道情、皮影、剪纸和民歌被称为庆阳五绝,而其中香包最负盛名,工艺精湛。甘肃通渭的书画作品极为丰富珍贵,它的交易辐射到全国各地,很具有收藏价值。嘉峪关的大漠风雨雕已成为当地民间民俗文化产业的代名词。表7整理了甘肃现有的民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从表可以看出,甘肃的民间民俗文化非常丰富,且具有浓厚的地域和文化特色。
表7 甘肃省民间民俗文化资源
区县 兰州市

临夏回族自治州 甘南藏族自治州

民间民俗文化资源
太平鼓、兰州鼓子、苦水高高跷、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

松鸣岩花儿会、临夏砖雕、保安腰刀锻制、东乡擀毡技艺
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德尔”、藏族民歌、史诗《格萨尔
8
天水市 陇南市 平凉市 庆阳县
王传》演唱、舟曲多地舞、卓尼巴郎鼓舞
伏羲祭典、清水道教音乐、武山旋鼓舞、秦安小曲,河西走廊各市、县的河西宝卷、夜光杯雕、凉州贤孝、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服饰、敦煌曲子戏、永昌万字灯会 西和县与礼县的七夕节(当地人叫“巧娘娘节”)、武都高山戏、文县傩舞“池哥昼”
泾川县的西王母信仰习俗、庄浪县抬阁 香包、剪纸、皮影、道情和民歌
资料来源:甘肃省旅游局网站
3.1.3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甘肃民族文化悠久历史、灿烂多彩,它和享誉世界的丝路文化、敦煌文化并称为甘肃省的三大文化体系。甘肃省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交融地区,古代东西方各民族沿着丝绸之路在这里汇聚、融合,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的大家庭。甘肃全省有4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有241.0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9.43%。甘肃的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情、宗教文化。各民族风格各异,充分展示了陇原各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习俗、特有的生活风貌。其中藏、回、蒙古、哈萨克族等多民族风情各具特色。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藏族文化在其宗教中有着重要地位,不同于西藏、四川、云南等地藏族的文化,自成其风格。

3.1.4 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甘肃是中国革命历史重大事件的发生地之一,在此地留下了非常光辉的一页,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很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甘肃境内。是红军长征落脚点的战略决策地,也是结束长征、实现革命力量大团结的会师地,见证了红军西路军的悲壮历史。腊子口战役、哈达铺决策、会宁大会师、渡河西征等值得我们去探访和凭吊。全省现存的革命遗址720处,其中庆阳市最多。有15处为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这些革命遗址、红色景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红色文化元素突出,其中所积淀、包容的道德精神、理想信念、思想情怀为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缅怀和学习,现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3个。
表8 甘肃省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

9
景区名称
白银市会宁县红军长征会师旧址 甘南州迭部县腊子口战役遗址 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定西市岷县 “ 岷州会议 ” 纪念馆
通渭县榜罗镇革命遗址
兰州市城关区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旧址 庆阳市华池县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张掖市高台县高台烈士陵园
资料来源:甘肃省旅游局网站
所在地点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
甘肃省兰州市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
3.2 甘肃省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3.2.1 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
据甘肃旅游局统计,甘肃全省有文物遗存137万余处,其中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7854处,馆藏一级文物达1750多件。按照保护级别统计,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6处,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居全国前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61项,还有多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名镇等。从文化特征划分,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可分为三大类别:华夏文明源头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多元民族民俗文化。

3.2.2 文化旅游资源个性特征鲜明
甘肃省的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独一无二的,如敦煌学是甘肃文化和世界文明交流的代表,省内现存的明代长城长度居全国之首,莫高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藏。丝绸之路旅游线独一无二,是世界级的文化旅游标志。而且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花儿”被列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物遗产之一。这些文化资源都是不可替代的,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3.2.3 标志性事件和文物众多,文化底蕴厚重
甘肃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其中标志性事件和文物众多,比如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嘉峪关、天水麦积山石窟,还有伏羲文化、边塞文化、秦安大地湾文化、阳关古道等。这些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文化发展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历经千年沧桑,成为一种不可超越和模拟的文化标志,代表着一段历史、一种
10
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4 甘肃省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甘肃省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宝库,文化多姿多彩、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大量可供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目前从总体上来看,甘肃文化旅游的发展和它所具有的资源不匹配。文化资源丰富,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但没有发展成为文化旅游大省,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更为全面的开发,独特的文化内涵没有深入挖掘,在开发和发展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甘肃省的文化旅游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1 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但对资源的挖掘深度不够
近几年,甘肃省大力开发现有的文化资源,把各种省内特色文化,比如宗教文化、民族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等和丰富的自然山水风光、业旅游相融合,相互渗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旅游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想要发展文化旅游,就要高度整合和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整体更上一个层次。而甘肃文化旅游在这方面明显欠缺,产品单一,商品缺乏特色,急需改善。

4.1.1 文化旅游产品缺乏开发和整合
对于甘肃省而言,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存在很大的问题,文化旅游产品还停留在基础的开发阶段,景区景点的开发大多是观光型,缺乏创意创新和深度挖掘,现有的旅游产品游客参与性不强,缺乏互动,游客到达景区之后,只是观光,不能领略到各种文化资源的独特内涵,文化内涵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比如,天水的仙人崖景区,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现有的旅游活动项目只有观光、登山、游湖泛舟,非常单调,没有吸引力,并且旅游基础设施简陋,缺少安全措施,景区开发是不足,是原始开发。
另一方面,对于甘肃省的文化资源整合不到位。由于受到甘肃省地域特征和文化资源分布的影响,使得甘肃的文化旅游景区景点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敦煌和甘南地区。这些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域没有一个很好的结合点,设计出一条精品路线,让来到甘肃旅游的人对此感兴趣并且游览。而且对于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够,也没有和相邻省市联合开发,形成区域合作,也就没有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结合。

4.1.2 文化旅游商品缺乏特色和创意
甘肃省文化旅游商品类型比较多,但是很多旅游商品缺乏特色,一般都是
11
简单的把地方特产进行包装出售,并没有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没有得到开发和推广,比如庆阳的小香包、平凉的平凉的纸织画都没有很好的进行开发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产品。对文化资源特色利用的不充分,是制约甘肃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

4.2 营销体系初步建立,但市场知名度低,缺乏品牌效应
目前甘肃省通过打造文化精品,积极对外宣传,从而吸引旅游者来到甘肃旅游,实现经济的增长。甘肃近几年通过举办一些文化旅游节和文化歌舞剧来对外进行宣传,例如武威“天马”文化旅游节,大型的歌舞剧《丝路花雨》、《大漠敦煌》获得多项荣誉,电影《大敦煌》受到一致好评。但带来的效果不是很大,只要一提起甘肃,给人的印象不是荒凉、落后与贫穷,就是戈壁、沙漠和骆驼。而且一般来到甘肃的游客有相当一部分是冲着敦煌莫高窟去的,很多游客来到甘肃直奔敦煌,对其他旅游景点不闻不问,这样就导致游客逗留时间很少,客源大量流失。
虽然丝绸之路的大多路程都在甘肃境内,但全省除了敦煌莫高窟这个丝路品牌之外,再没有一个在大范围内有知名度的 “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在国内,甘肃的形象就是敦煌,甚至很多人知道敦煌,但不一定知道它就是甘肃的,沿线其它很有价值的文化景区景点,知道的很少,明显缺乏旅游的“热度”。甘肃省有非常好的资源、好的品牌,但是现在还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对外宣传力度欠缺,市场知名度低。
4.3 化旅游发展迅猛,但缺乏资金支持,基础设施落后
近几年甘肃省文化旅游发展迅猛,很多资源得到开发,但是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业很强的的产业,发展旅游不仅只是旅游部门的事,还涉及到各种食宿,交通等相关产业。
第一,交通。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的交通状况有了显著改善,甘肃的机场正在进一步扩建中。铁路网的运行速度正在逐步提高,但联系主要通道的支线网络不畅通,辐射作用大大减弱。甘肃省地形东西狭长,而且旅游景区景点分布分散,大部分景区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只有敦煌和嘉峪关有民航支线机场,而其他地方没有机场建设。甘肃省会城市兰州的中川机场也因航线少、航班密度低,所以也不利于本省的旅游接待工作。公路建设也比较落后,要发展旅游,就要先通路,要建设畅通的通道,但是甘肃省的公路建设,尤其是公路的支线建设,还有景区景点之间连接道路的建设,都没有畅通的公路网,影
12
响文化旅游的发展。
第二,住宿。甘肃省有相当一部分宾馆,饭店设施简陋,普遍存在床位小,会议容量小,软硬件不配套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甘肃文化旅游的发展。截止2002年,甘肃全省星级饭店只有316家,数量相当于东南沿海省区一个地级市的饭店拥有量。甘肃各地区的宾馆、招待所数量也相对较少,而且市场缺乏规范,价格参差不一。宾馆的设施条件也相对简陋,旅游旺季难以满足旅游者对于住宿的需求。
表9 甘肃省星级饭店数量统计
饭店星级 一星级 二星级 三星级 四星级 五星级 合计
资料来源:甘肃省旅游局网站
饭店数量 (家)
12 112 146 43 3 316
第三,旅行社。甘肃省现所拥有的旅行社数量很多,但规模都不大,很多旅行社都规模小,开发产品和市场的能力低,服务水平低。而且存在低价竞争,行业混乱,不能形成竞争力和影响力。除了规模较大的几家旅行社比如丝路、中旅、中青、康辉等有一定的开发能力,其他不能对现有的文化资源开发和挖掘。截至2013年,全省共有旅行社470个,兰州市共计182家旅行社,占到全省47%,分布不均,这些都制约着甘肃文化旅游的发展。

4.4 文化旅游发展良好,但服务水平低,人才匮乏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文化旅游对高科技的应用日益普遍,人们对于文化内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多的人注重对于内涵的了解,而不是单纯的观光,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甘肃省从事文化旅游的专业人才非常少,而精通文化旅游经营的管理人才和高科技人才是非常短缺的,能够整合旅游文化资源的人才也非常短缺,大部分从事文化旅游的都是非专业人员,很多旅游从业人员历史文化素养差,不能很好的满足游客对于文化内涵的追求,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13
4.5 文化资源得到开发,但文物古迹损坏严重,欠缺保护
近几年,甘肃的文化资源逐渐得到开发,各地都在争抢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希望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资源过度开发、浪费。还有为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只大力进行旅游开发,却忽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有调查表明,甘肃省的文化生态环境本来就比较脆弱,但一些地区却在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不进行保护,导致文化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破坏,引起严重后果。

5 甘肃省文化旅游的发展对策
深厚悠远及多元化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的极大优势。甘肃作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如果能够进一步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进行资源整合和创新,就能够促进甘肃省文化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5.1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和商品的文化品位和特色
在文化旅游的开发和规划中,甘肃省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应该它们转化为旅游产品、商品的魅力和吸引力。要了解甘肃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把历史题材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把静态文物和文化风俗动态表演相结合,加深游客的体验和认识,让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游客的心情愉悦达到统一,以此来吸引游客。
5.1.1 挖掘文化资源特色,丰富现有旅游产品内容
文化旅游活动,需要打破之前传统的观光浏览模式,避免走马观花,应该精心设计文化活动,让游客参与互动,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文化资源所蕴涵的文化内涵,调动游客的积极性和各种感受器官,增强参与性。甘肃省可以开发一些动态的能够让游客参与的文化旅游活动,以此来吸引游客,比如可以在天水修建汉文化村或者博物馆,内设汉文物陈列馆、文化长廊、汉文化广场、铜奔马铸造演示等项目,让游客着汉服入村,吃富有汉代气息的生态餐饮,骑汉代名马“汗血宝马”,住汉式村落,并参与铜奔马铸造的个别简单环节的制作,从而体验穿越时空的乐趣,当一回名副其实的“汉人”[8]。

5.1.2 深入挖掘民俗民间文化,打造特色旅游商品
甘肃的民俗民间文化诸多,可以将其开发为旅游商品,既宣传了当地的旅游文化特色、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能让游客满意,留下美好纪念。比如刺绣、剪纸、皮影、道情和民歌堪称庆阳“五绝”,纸巧夺天工,当地就应该大力
14
开发,成为当地特有的旅游商品。而且,甘肃省应定期举行旅游商品设计和展示会,来推动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发展。

5.2 提升旅游形象和打造知名品牌,扩大知名度 5.2.1 大力开发文化精品路线,打造知名品牌
(1)应该优化省内丝绸之路旅游路线及其产品,打造世界级的丝路文化旅游品牌。以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及其他石窟文化和长城文化为基础和依托,重点建设和开发甘谷大象山,嘉峪关长城、陇西李氏堂等景区景点,打造高品质的文化旅游,形成一条丝路精品路线。
(2)开发挖掘甘肃省的少数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在甘肃特有的回族文化、穆斯林风情,独有的能歌善舞的裕固族、东乡族文化,可以以这些少数民族文化风情为依托,开发建设一些民族旅游村,少数民族博物馆,凸显民族风情、草原风光等文化。从兰州——临夏——夏河,是一条著名的回、藏民族风情和宗教艺术、草原风光旅游线,可以将其打造成为精品,将不同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形成独有的特色少数民族风情。
(3)打造一条红色旅游路线精品,以甘肃的红色文化为依托,培育红色主题旅游品牌。重点建设环县山城堡战役遗址等7个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还有会宁红军长征会师旧址等8个红色经典景区,提高这些红色景区的基础设施,深入研究这些景区的特色,打造不一样的红色旅游。

5.2.2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扩大客源市场
甘肃应该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加强和各个新闻媒体和机构的合作,要充分利用电视媒体关于甘肃旅游的宣传,比如《大敦煌》、《雪花那个飘》等这种在甘肃地区拍摄并上演的影片,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应该加以重视。也可以邀请电视台和媒体做一些关于甘肃神秘和独有的特色文化的专题纪录片或者报道,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可以多打造几部大型的歌舞剧,《丝路花雨》、《大漠敦煌》等在之前就已经有所成效,希望可以有一系列作品形成一个品牌,成为宣传甘肃文化和旅游的一个重要途径。
5.3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交通是重中之重,只有有了畅通的的交通,才能吸引更多的旅客前来,甘肃的基础设施落后,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机场的建设也要跟上旅游的发展,形成一个方便快捷的交通网,也要加强酒店住宿方面,让游客身心愉悦。

15
文化旅游的独特性要求从业人员也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旅游开发人员、导游等需要对当地的文化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发文化旅游更好的让游客感受当地文化资源的内涵。所以甘肃省应该尽快提高文化旅游相关从业人员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应该定期举办甘肃省旅游文化知识、优质服务这类的活动,培养人才,使从业人员能够熟悉甘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旅游景点,有专业技能,使服务水平提高一个层次。

5.4 把发展文化旅游和保护文化旅游资源统一起来,
文化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由于这种资源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时要特别注重保护。甘肃省的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是非常薄弱的,很多文物都已经遭到破坏,由于近几年文化旅游的发展,在开发过程中宝贵的文化资源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损害。这将带来严重后果,所以,甘肃省在发展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保护意识,无论是一座古庙、一座泥雕、还是一片砖瓦,都要严加保护。对于散落于民间的神话传说、谚语民谣、山歌小调等,应组织人进行收集整理,精心保护和传承。对珍贵的历史文物,要非常重视,保护这些濒临消失的历史文物和传统文化。

5.5 加强省内和周边区域的联合开发,促进旅游大发展
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应该把一些分散的名胜古迹联合起来,进行区域性联合,形成精品路线和专题旅游产品。
首先应对甘肃省内现有的景区景点进行整合,打造特色的甘肃文化旅游形象,重点建设丝路文化、民族风情、红色旅游、黄河文化等甘肃文化旅游特色,要有鲜明的主题,给游客好的印象和体验度,形成知名品牌。
首先以知名景区为中心,对周围的景区景点进行整合。如可以将兰州的黄河文化进行整合,以黄河风情线为中心景点,联合周围的刘家峡水库,白塔山,五泉山等景点,形成一个大的景区概念。其次以文化主题为主线,整合相同文化主题的景区景点。比如可以按照红军长征时进入甘肃的路线,形成一个鲜活的红色文化展示区。最可以以丝绸之路为主线,整合丝绸之路的相关景区景点,大力开发创新丝路沿线文化,使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相融合,形成一条内容丰富的旅游路线。
不仅省内要进行资源的整合和联合,也要加强与其他周边省份的联合。甘肃省要整合资源、环境、人才和资金,发挥自身的资源和地区优势,加强合作,形成“捆绑式销售”和“集团式作战”,以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甘肃省也可以
16
和其他城市联合开辟一些文化主题旅游线路,比如以“丝路之路”为纽带,加强与陕甘宁区域的联合,形成一条旅游精品线路;
以“伏羲文化”为纽带,加强与陕西、河南区域联合;
也可和西部一些旅游城市,如西安等,联合开辟“神秘的西部探秘游”。

6 结论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也是发展文化旅游的动力。在旅游中文化也是纽带,促进当地的发展。一个地区要传承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就要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特色。本文通过对甘肃省现有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发现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资源个性特征鲜明,标志性事件和文物众多,而且文化底蕴厚重。针对其对文化资源内涵挖掘不深入、市场知名度低品牌效应缺乏、基础设施落后、高层次人才缺乏等问题,提出了发掘文化旅游产品内涵、打造知名品牌、完善基础设施、培养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等措施,希望甘肃省能利用各种优势,加大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以便更好地发展当地的经济,把文化作为甘肃省旅游的灵魂,将甘肃文化旅游业打造培育成为有规模、有品位、有实力、有档次、有特色、能持续发展能力的旅游产业。



17

【参 考 文 献】

[1] S.Pike.Destination image analysis—A review of 142 papers from 1973 to 2002.Tourism Management,2002(23:541-549. [2] 谢春山,唐伟,岳艳琴.大连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大连大学学报,2013-10-25 [3] 陈冬鑫.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辨析[N].商业文化,2011-4-15(2. [4] 赵承恩.甘肃古代文学与甘肃文化旅游发展浅谈[J].甘肃农业,2010(2:41-42. [5] 欧阳正宇.发展旅游业推动甘肃文化大省建设.开发研究,2004(4:60-61. [6] 宋振春,李秋.城市文化资本与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科学,2011(8:41-42. [7] 邵金萍.再论文化旅游产业特征、作用及其发展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30-31. [8] 李峰:甘肃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探析[N].甘肃日报,2012-08-21. [9] 马鹏飞:甘肃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导干.2013(19:242-243. [10] 姜长宝:从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经济优势转化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战线,2010(9:11-13. [11] 甘肃省旅游局.文化甘肃[EB/OL]./>

推荐访问:甘肃省 职业教育 对策 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甘肃教育行业发展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