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大学生红色精神论文3000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大学生红色精神论文30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大学生红色精神论文3000字

大学生红色精神论文3000字3篇

第一篇: 大学生红色精神论文3000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

个人发展史的过程为:

1、开始对社会、人文、科学等有一个简单的接触,学会了基本的知识,了解了基本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自我认识和基本的道德准则的选择等。

2、开始规划并努力实现梦想、愿望,并懂得如何正确地选择生活方式。

3、发展潜力和提高专业技能;尽量多方位发展个人能力,在挫折和成功中学习并提高自己。

4、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个人精神生活,丰富个人情感等,包括注重在健康、文化、家庭、朋友、特长、交流和沟通等方面的个人发展。

5、增强自我认知,取得个人生活的控制力和自我智慧的实现。我想我的发展史高峰是在初中阶段吧,那时的我已经慢慢地开始理解父母的艰辛,了解父母的难处和不容易,不再和父母斗嘴,不再叛逆,不再惹他们生气,学习也更上一层楼,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到如今,自我感觉低谷就在高中阶段了,那时的我从熟悉的地方搬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面对不一样的新世界,完全不知所措,迷失了动力和目标,尽管最终的努力使自己找回了状态,但始终都觉得是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点遗憾,这也使自己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幸福和成功。

(二)意识到自己成为成人

开始意识到自己成为一个成人最初的感觉是在初中阶段,当时父母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现在已经快16岁了,应该懂得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吧。当时一听这话瞬间觉得自己似乎真的长大了,该懂事了。其实真正感觉自己已经成为一个成人的时候便是自己18岁生日的时候吧,说也奇怪,仅仅一天之隔,18岁前和18岁后就是不同的两种感觉,从此肩上无形地多了一种压力,不,是责任感。所以我当时就下定决心,再也不要让父母为我操心,我给他们更多的应该是安心、放心、舒心、宽心、关心。而体现我成熟的标志就是能够完成常规性的日常工作,并且进行复杂思维的工作;富于冒险、敢于竞争,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并实现机构、政治、社会及经济目标的工作。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劝说、支配和言语方面的技能,以及自信、精力充沛、领导力强的优势;能克制自己冲动的想法和行为。感情明确,热爱家人,朋友,懂得谦让,不会随情绪办事情等等特点。

(三)最好的五个品质

我觉得应该是积极、乐观、有耐心、幽默、虚心。

在我看来最值得骄傲的就是我乐观的心态,在经过人生最低谷之后,在我看来,一切的问题都不值得一提,自然,这就造就了我乐观的心态,成为了我最引以为豪的优点。我是一个热情开朗的人,很容易和他人交往,合作和适应的能力特别强。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乐

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不会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时,也很能和对方聊得来。情绪比较稳定,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一般都能比较沉着乐观地应对。能较好地协调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一方面,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不会人云亦云;另一方面,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会固执己见。活泼好动,为人幽默,在集体中比较受人欢迎,对人对事非常热心。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虽然不是特别远大,但会持续地去追求。客观理智,注重现实,独立坚强。遇事果断、自信。能坚持完成自己计划的事情,一般都能保持心情平和。

(四)心目中的英雄

在个人兴趣爱好上,我喜欢音乐,但只是喜欢,从其中获得快乐,并没有太多的奢望和梦想,我认为一个人喜欢一种东西,并不是极力地去追求和崇拜,而是从中获得一种心灵及精神上的养分,从而获得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我有两个偶像,一个是拥有亿万家产却始终靠自己努力奋斗的香港影视歌三栖明星——林峯,一个是新加坡歌手,新四大天王之一,金曲奖歌王——林俊杰。毋庸置疑,他们都有惊人的天赋,而我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他们光环背后的努力奋斗和一次一次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并最终功成名就。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不是谣言的光环,而是一种坚忍不拔,勇敢向前的毅力和决心。我希望我也能像他们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但最终走向成功、“功成名就”。

(五)基本人生观

我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无论是在高中,还是现在的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我读很多书,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然后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到,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好处,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自己。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将不知道何去何从。我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努力为社会,集体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六)自身不足、他人的批评意见

自身的不足:一、没有自信,很多时候开会时,都要求大家尽力地想出办法和方案,即使我想出一个方案,但由于没有自信,也只能默默地听别人在那儿侃侃而谈,这就导致了朋友都说我仅仅是去凑数的,在我这里没有寄予多大的希望。二、压力很大时,会过度紧张,甚至产生消极情绪,特别表现在考试前。现实中,考虑的东西太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2篇)

小编语: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上,心理上与社会环境和谐协调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面对挫折和逆境,能较平稳地度过社会和家庭的变故以及灾难的打击。以下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两篇,仅供参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一)

摘要: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的微妙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以性心理和“网恋”心理为基础的“恋爱”心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新的条件下,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并积极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恋爱状况

正文: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大学生青春期和性意识萌发提前,性自由、性渲染、性暴露及黄色书刊的增多,促使当代大学生的性态度日趋开放,传统性道德监督约束力下降。性,作为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它与人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密切相关,特别是作为处于青春期的高知群体的大学生,他们正处于个体性成熟的旺盛期,这一时期的个体性心理、生理的发展,充满了风险和最具挑战性,他们的性健康问题值得我们加倍关注和探

讨。

一、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和“恋爱”心理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飞速发展,网上生活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的拥有者,有更多的条件参与网络生活。“网恋”在大学生当中已不再是个新鲜词。大学生“网恋”现象在校园中已屡见不鲜,引起了诸多的感情、心理和社会问题。因此,在新的条件下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并积极做好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大学生已步入青春期,在性的发育上由于下丘脑和垂体前叶迅速发育,促性腺释放因子和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性腺激素的分泌水平相应提高到成人水平,性开始成熟。随着性发育日趋成熟,大学生的性欲意识越来越强烈。但是他们既是成熟的,又是不成熟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并没完全成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恋爱态度以及他们对恋爱与学习关系的处理等都是不成熟的”。

2004年1月28日,全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结果在成都揭晓,超过60%的大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该调查是由“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及性教育实践探索”课题组实施的,共

对全国26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是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大学生性文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双方愿意就可以有性行为的占32%,表示只要基于爱情就可以的占20%,表示有助于适应未来婚姻生活的占7%,表示只要能结婚则无妨的占8%,四项加起来超过了60%。与1990年全国性文明调查的数据比较,大学生认为“会引发社会问题,应受道德谴责”的比例有所下降;认为“双方愿意就可以”的比例上升了26%。面对心爱的人提出的性要求,大学生采取的态度依次是:60%的人“晓之以理,帮助克制”,13%的人“冷静地断然拒绝”,12%的人“怕失去他(她)而委身求全”。在对待婚前性行为问题上,女性更为谨慎:70%的女大学生在对待恋人的性要求时,会从理智出发,既力求维护自己的“性纯洁”,又力求维护双方感情而“晓之以理,帮助克制”;坚决维护自己的“性纯洁”而“冷静地断然拒绝”的比例是男大学生的3倍。

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对婚前性关系表示理解。大学生们已到了身体发育成熟的年龄,心理上则更加早熟。在谈恋爱过程中,性的需要是很自然的事,他们大多都希望有灵肉统一的爱情。然而,由于中国社会对性问题依然讳莫如深,青春期教育也很欠缺,大多数大学生仍然是观念现代,而行动保守。因此,性冲动和性苦闷仍常常困扰着他们。一位大学生说,我们周围的空气太紧张了,所有的人都怀着罪恶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一)

人一生中,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会遭遇一系列新的问题,都会遇到一些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新矛盾。人类成长智慧启示我们:成长中的矛盾,正是推动我们进行新的学习、获得新的适应能力的力量。本篇将择要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问题。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能掌握正确理解社会、文化与自我的方法,学会有效筹划自已的大学生活,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以清醒的认识、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走上成才之路。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滿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

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定,一般参照四个标准:经验标准,即当事人按照自已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已的健康,研究者凭自已的经验对当事人心理健康进行判定;
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心理是健康的判断;
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
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

二、大学生的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有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心理过程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大学生作为特定年龄段、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社会群体,心理过程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如何根据这些特性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摆在高等院校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

三、大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认知:大学生对自我的不良认知主要表现为自卑。典型想法有以下几种:(1)我这么矮,别人肯定瞧不起我;
(2)我长得不漂亮,肯定没有人

喜欢我;
(3)别人有几项比我强,我就只有认输了;
(4)我什么爱好也没有,也没长处,真是没用;
(5)我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
(6)我表达能力不好,别人都不怎么和我说话,我人际交往不行;

自卑有两种表现:一是与他人比较,觉得在知识、能力、体貌等方面,自已都不如别人;
二是面对要做的事或试图达到的止标,怀疑自己的能力。自卑者的认知特点是:低估自已,只看到别人的优点,吸看到完成任务的困难,而忽视有利条件。把自已的成功归因于机遇,把失败归因于无能。在外表和家庭条件方面夸大他人的优势,贬低自已。这样的人生往往既自卑又自尊、敏感多疑、情绪压抑、心境烦乱、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大学生一方面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忆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短处;
既要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另一方面要悦纳自已,优点长处、缺点短处都要接受,一个人的长相、出生是无法选择的,只有悦纳自已,才是最实际明智的态度。成功与失败不能简单归因。主观努力、个人能力强、机遇好、有外界力量相助、任务容易是获得成功的有利条件;
而机遇不好、任务难度大、主观不努力、能力欠缺是造成失败的因素。要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扩大“视野”,既要看到自身因素,又要看到处部因素;
既要看到客观条件,又要分析主观努力程度,从而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相应的

调整。

四、大学生的情绪心理大学生的心理也需要释放,他们在学业、情感、经济等方面受者困扰,压力也可能失衡,例如马家爵就是典型例子,我们应正确释放自己的压力。

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解决压力的正确途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想开些,不要钻牛角尖,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生闷气,抽闷烟,甚至喝闷酒,这都是不应该的。现在的大学已经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了,太平凡了,但是同时,由于现在的大学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好的环境,我们要适应他们,就要自己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这是一个过程。总之,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要学会,自己乐,同时要做一粒快乐的分子,去调动你周围的积极因素,使你总可以在一种积极的环境中,去最大限度的发挥你自已的潜力。

五、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我们时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

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
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

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

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心

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二篇: 大学生红色精神论文3000字


浅谈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

 

 

摘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持续增加,而大学毕业生的社会有效需求却并未明显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社会领域的转变。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养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素养 意识 能力


 一、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原因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是后天学习实践培训得来的,其重要性表现在:它是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
它可以改变人生;
它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在校大学生,实际是“半个社会人”,一支脚在校园,另一支脚已踏上了社会。因为他的心从进入大学校园那刻起已经被将来欲从事的职业分了一半,从内心深处已在为未来做打算,但遗憾的是,这种打算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渗透,离职业素质培养的方向还差很远,或者可以说根本就没树立好或建立起职业素质的目标,更别提培养。由于对就业信息的了解不够,有的大学生仅限于课堂老师所讲以及即将毕业时才主动关心就业信息,导致错失了职业素质在校培养的良好契机。近年来国家招生政策显示,本科院校招生人数每年的比例有所下降(总体上还是比往年有所增加),高职高专院校的招收规模在扩大。也就是说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科生人数,增大了高职高专的大学生人数。从某种程度上加大了高职高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

加大了高职高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同时又使他们面对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据统计,2002

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人数44万;
2003年是64万;
2004年这一数据达到76万;
2005

年急剧攀升到93万;
2006年继续攀升到112万。根据教育部的预测,2007年不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预计将达125万。高职高专大学生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在校时就加紧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素质培养的意义在于,它是职业成功的主要条件;
它决定人获得的职业岗位;

它决定个人的职业成长。因此,高职高专大学生必须及时有效的加紧职业素质培养,使自己成为社会合格及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铺平道路

二、影响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因素

 影响因素主要有: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知识因素、社会智力因素(计划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说服能力领导能力)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气质类型、性格向性等)。其中社会智力因素最重要,一个人的社会智力水平对于人的生涯设计、对于人的生涯实践和生涯成功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实践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学校的重视程度尚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尚待解决。

 随着劳动力市场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要。然而有关部门曾做过调查统计,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毕业生的是什么”?在十项因素中,排在前五位的是:就业指导不够,对社会缺乏了解,优势难以发挥,能力不足,学校支持不够。就业指导占据首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就业指导方面缺乏专业的机构和人员、未建立科学规范的职业指导制度,使得很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手足无措,盲目就业”,不能正确分析自身优势。近几年,高职院校驶入快速发展的快车道,各院校在快速扩招的压力下积极引进专业教师,加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但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这一高职院校教学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视远远不够,几乎没有将职业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列入议程;
同时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理论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各院校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认识还不够到位,仅仅将就业指导课提上日程,而这门课程也更多的局限于就业政策的宣传、择业技巧的传授等。

 2、学生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认识程度及关注度尚需加强。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很多学生都不懂得何谓“生涯规划”、“职业能力”,不知道自己想从事或能从事何职业、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素质。笔者在就业指导课中对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发现,将近80%的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能有一份工作就足够了,至于生涯规划、职业能力,不知道也没关系”,“其实所谓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就是去找工作吗?两者之间没有实质性差别”。从这些调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将找到工作作为自己根本且唯一的目标,他们将职业能力的培养简单等同于“找工作”,对于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根本谈不上主动设计、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3、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相匹配。

 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然而,有些学校、部分老师片面的认为学生只要找到一份工作,学校就完成了人才培养的使命,学校、老师片面地追求“就业率”,至于学生的特长是否得到了发挥,是否从事专业相关性工作,在就业的岗位上是否有“发展力”,则无从知晓了,学生步入企业后往往有诸多的“不适应”。学校不知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不清楚学生的求职意向。在供需双方信息不能有效匹配情况下,高校不仅对大学生的培养失去了市场导向,而且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也不能满足大学生和企业的期望。所以应重新定位职业能力培养工作,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及学生需求之间的差距。逐步建立完整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形成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式和手段,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目标相匹配。毕业生和企业缺少有效沟通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四、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的点滴培养职业理想。人的素质能在日常的生活习性中得以展现和流露,习惯也是个人素质的真实写照。所以,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必须从日常的生活细节及点滴做起,看过汪中求先生写的《细节决定成败》的人都知道细节的重要性。

 2、在专业学习和实习中培养职业兴趣。这是一个职业素质锻炼的平台,为在校大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及其他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大学生要把握好每次这样的机会,不要害羞不要胆怯,不要怕丢面子,在训练中要做到“胆大、心细、脸皮厚”。

  3、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改进职业价值观。大学生可以利用好每个假期去社会实践,无论是否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都是很好培养职业素质的机会。只要你树立“职业神圣”的观念,你就会从你从事的每项工作中得到自己想要的职业素质并加以培养。同时,你也能从实践中改进自己以前不足的职业素质理念,不断的培养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的职业素质得到不断的升华。 以上都是从大学自身角度来说的。我们知道大学生毕竟是从小在学度过的,对社会了解不多,对就业信息了解太少,刚出社会对他们来说面临着很多压力,所以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仅靠自身就能完成的,还需要学校和社会的积极支持和辅助指导。


结语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社会和高职院校的合力培养下,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着力提高职业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而实现“就业─职业─事业”的转变,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素质

 

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

 

实践能力

 

强调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是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特色,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对劳动者职业素质新需求的的具体反映。

明确综合职业能力的具体内涵,

并将其逐级分解

为便于训练的子能力,是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必要前提。

 

一、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是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重要区别,

职业学校教育是定向教育的

基础环节,

是受教育者结束基础教育后终身不断接受定向教育的起始阶段,

既是走上职业岗

位以前的职业准备教育,

也是为终身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做准备的基础性定向教育。

职业学校

教育是面向一个职业群甚至几个相关职业群的学校教育,

不但要使受教育者达到某种职业资

格标准,

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

而且要有在一个职业群甚至相关职业群中择业、

转岗的基础;

不但是把学习者转化为劳动者的教育,

而且要使学生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是为受教育者

奠定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基础的教育,更是通过对受教育者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

养,

全面提高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劳动者素质的教育。

从终身教育的观念看,

线劳动者不但必须一辈子不断地接受教育,

以适应转岗、

晋升的需要,

而且必须在开始职业

生活以前,

为终身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等职业教育要引导学生完成由基

础教育转为定向教育的飞跃,

为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职业培训也是定向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但是职业培训是针对一种职业、

一个工种、

一个工种的某一技术等级、甚至是

一个单项技能的定向教育,

与职业学校教育有着本质区别。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既区别

于同属于高中阶段教育的普通高中的目标,

也区别于同属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培训的目标。

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

是职业学校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

职业培训的重要标志,

是职业

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色。

 

二、素质与能力

 

素质与能力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的。素质是潜在的能力,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人们在

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从事职业活动,而得以生存和发展,其必备的主观条件是素质与能力,

人的能力源自于人的素质。

素质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

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

而能力是这些基本品质的外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目己的一切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

《学会生存》强调:应该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和

谐地发展,

并将其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综旨。

心理学将能力归属于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一种

个性心理特征。但《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学会生存》中提及的能力,均非心理学中的,是

一个泛化的概念,包括人在社交活动、职业活动中处理事物的智、情、意诸方面的表现。泛

化的能力是一个人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

是指个体执行或完成某一行动或成功地适应

特殊情况的表现,

而且是可以由个体自由控制并受动机影响的表现,

是人具有的素质的外化。

能力有时是指一个人在当前发展阶段中,

已经具有的现实的能力;

有时是指一个人在现有发

展条件下,

经过进一步训练可望达到更高水平的可能性,

是一个人成功的预期潜力。

后者即

这种可能性,

又称之为潜能或能力倾向。

了解受教育者的现实能力,

认识其近期发展的可能

性,并创造条件,通过训练,将这种可能性能化为现实能力,

并能在完成某一任务向完成另

一任务的迁移中发挥积极和能动作用,是教育者的重要任务。

 

由于分类的依据不同,能力可以有多种形式的分解。例如,从使用范围角度分,可分为一般

能力和特殊能力,

前者适于多种活动要求,

后者适于某种专业活动要求。

从发展水平角度分,

可分为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前者是指在活动中能把掌握的知识、

技能按照所提供的式样予

以实现,具有模仿性;
后者是指会创造出新的、独特的东西。

 

三、职业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

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亦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的,

职业素质是潜在的综

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

通过教育、

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

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

职业素质具有职业性、

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发展性等特征,是由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

质、专业技能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五方面的素质构成。而劳动者所具备的职业素质,又往往

通过在职业活动中的创新精神得以最高层次的表现。

 

综合职业能力是一个人能胜任职业活动的主观条件,

是指个体执行或完成职业活动或成功地

适应职业活动中发生特殊情况的表现,

而且是可以由个体自由控制并受动机影响的表现,

人具有的职业素质的外化。

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的高低,

往往集中通过实践能力的高低得以

表现。

 

综合职业能力可以分解为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

技能的能力,

强调对职业活动技术领域

的应用性、针对性;
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

强调在职业活动中运用这些方法的合理性、

逻辑性和创新性;

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

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

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的适应性,

重视从业者应具有积极的人生态

度;

实践能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能力,

强调在改造

自然、

改造社会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实际作用。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必

须付之予实践,

即从业者有意识地将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运用于改造自然和改造

社会,

才能在职业活动中真正发挥作用,

这正是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的高低需要通过实践能

力的高低得以表现的本质原因。

 

下表是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为二级、三级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的具体构成:

 

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

 

实践能力

 

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强调应用性、针对性)

 

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强调合理性)

 

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能力(强调能动性和实际作用)

 

运用某种职业必备专业知识、

技能的能力,

适应职业岗位变换的能力,

将环保、

能源、

质量、

安全、经济、法律、美学等方面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等

 

分析与综合能力、决策与迁移能力、

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自学能力、

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

力、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创新能力等

 

交往与合作能力、塑造自我形象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反省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抗挫

折能力、推销自我的能力、谈判能力、组织和执行任务的能力、竞争能力等

 

从业者所具备的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在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中的

具体体现

 

从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

综合职业能力又可分为从业能力、

关键能力两个层次。

从业能力是指劳动

者从事某一职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而关键能力是指跨职业的能力,

即更换工作岗位甚至变

换职业后,

在新的岗位或职业中仍能继续发挥作用的能力。

从业能力、

关键能力均包含专业

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实践能力等要素,但从业能力是针对一个职业的,侧重于具备

这一层次能力的劳动者通过某个职业活动得以生存和发展;

而关键能力并不专门针对某个职

业,

是绝大多数甚至是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

更侧重于具备这一层次能力的劳动者通过广

泛的职业领域中的活动得以生存和发展。

 

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

加激烈,

这一发展趋势给我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劳动者素质在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发达国家企业家现在不仅重视雇员的从业能力,

更重视雇员的关键能

力。

关键能力是跨职业的能力,

是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必

备基础,

是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标志,

必须通过教学活动予以落实。

把综合职业能力分解为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实践能力,或者分解为从业能力、关键能力,是从不同角

度的分类。正如能力还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四、

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在于将综合职业能力从不同角度予以分解,

将其具体化一些子能力,

是为了既便于职业学校师生理解,又便于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即目标具体、明确,可训练、

易评价。然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在于,各子能力虽然相对独立,有明确指向,但又不是

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各子能力之和并不等于综合职业能力,而是的关系,

即综合职业能力不是子能力的简单叠加。

因此,

从便于训练的目的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为二

级、

三级甚至四级子能力,

但在训练每一级中的某个子能力时,

均应以一个子能力为重点来

带动其它子能力的形成,

以求其效果。

综合职业能力的重点在于实践能力的原因,

也在于实

践能力是从业者所具备的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在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

活动中的。

 

其实,

上述从不同角度对综合职业能力的两种分类,

是吸收国外职业教育对能力的理解,

别是引进后对职业能力的再认识,而关键能力也是多种能力的综合。由于分类的依据不同,

这两种分类所出现的子能力与其它分类中提及的能力必然有重叠之处。

例如,

专业能力与按

使用范围分类中提及的特殊能力有重叠之处,

而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中的一些子能力,

又与

一般能力有重叠之处。

又如,

关键能力既然是指跨职业的能力,

其内涵必然与一般能力有重

叠和交叉。

就综合职业能力中最基本的要素专业能力而言,

既存在于从业能力之中,

也是关

键能力的组成之一。从业能力中的专业能力是只针对一个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

技能的能力,

是以往职业学校十分重视培养的能力。

而关键能力中的专业能力是跨职业的职

业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既包括将环保、能源、质量、安全、经济、法律、美

学等方面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还包括眼手协调能力、

手灵巧而迅速活动的能力、

手指

准确而迅速地操作小物体的能力、

迅速感知被操作对象并分辨出其细微差异的能力等众多职

业都需要的能力。

各种分类中子能力的重叠和交叉,

亦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综合职业能力的

灵魂在于

第三篇: 大学生红色精神论文3000字

大学生德育论文3000字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已经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普遍地走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在网络文化的导向下,大学生德育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在网络文化导向下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江泽民同志曾说:“德育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目前,在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存在诸多隐忧,理应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高度重视,进一步发挥高校德育在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价值。

一、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之隐忧

一道德认知相对低下

“道德认知指个体在原有的道德知识的基础上,对道德范例的刺激产生效应感应,经过同化、顺应的加工,而获取道德新知的心理活动过程”[1]。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迈入大学的门槛不再那么高不可攀,但同时也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很多大学生急功近利,重才轻德。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多大学生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处事原则,个别同学甚至自私自利,以邻为壑。另外,尽管大学生无一例外都要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却仍有很多学生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不太认同,坚信“人的本质是自私”。可见,部分大学生忽略了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学习,忽略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对世界上其他民族优良道德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学习,当下,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熟视无睹,结果必然导致其道德基础理论匮乏,道德判断不易客观,道德行为不合规范。

二道德情感比较淡薄

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所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而引起的心理状态。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情感冷漠”、“情感压抑”、“情感枯竭”、“情感危机”,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如贪赃枉法、权钱交易、利用裙带关系谋取一己私利等现象表现得越来越无动于衷。特别是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如要想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就必须走后门送礼,有些女大学生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对此,很多大学生认为理所当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羞愧感。

三道德意志显得软弱

所谓道德意志是指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自我控制能力,表现为践行道德原则与规范的坚韧精神与顽强决心。它是道德主体肯定自我又超越自我的境界,它存在于道德主体由内而外、由无形的意识情感到有形的实践演变过程中,深刻而充分地展示出道德主体的道德力量,以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为例,一些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暴力等带有刺激性质的不健康信息。大学生如果缺乏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就较弱,在物欲和外力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道德意志的弱化使得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困难重重,因此在道德修养中,自觉地磨炼自己的道德意志,就成为培养和造就个人道德品质的`关键之一。

四道德实践知行脱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确实具有不协调性,存在“知”与“行”的严重脱节现象,存在较高道德认知水平与较低道德实践水平的矛盾,也存在道德行为存在对他人高要求与对自己低要求的矛盾心理。所以,折射出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知而不敢行”、“知而不能行”、“知而不愿行”、“高知低行”。

二、实现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具体路径

一师德育人:树立大学生的道德学习榜样

高校及高校的德育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高校需要完善大学生德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高校要加强德育学科建设,实施大学生德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德育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德育工作专门人才。特别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德育专职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使他们享受到与专职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让德育工作者不因为他们传递价值观的工作受到歧视,反而更加受到尊敬和重视”[2]。

第二,德育教师要通过发挥自己的个性力量感化学生。乌申斯基指出:“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3]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作用,认为学生的个性要靠教师的个性直接去影响、去培养。

第三,德育教师要坚持在多元文化中的价值主导,坚决抵制“教育去道德化”,德育要是去道德化就不成为德育,也就消泯了德育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显然不符合高校德育教育要求,也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要求,为此,德育教师要做好自己角色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倡导社会主义主导价值,从而自觉抵制“教育去道德化”。

二载体育人:创设高校德育的有效载体。

第一,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高校德育课程是大学生接受德育的基本形式和主要载体。德育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进一步得到全面加强和改进,以更好地发挥其主渠道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说:“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学生个体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德育课堂得以有效进行的基础和源泉,是学生个体学习活动的起点和动力,是转化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消化酶’。”

第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建设和谐校园。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的标志性建筑、教学实验场所等硬件,也包括教风、学风、校风等软件。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展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第三,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促进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高校大学生社团是由某些方面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众性学生组织。社团活动以其开放性、趣味性、群众性的特点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升华了学生的道德境界,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以信息网络为载体,构筑洁净的网上精神家园。网络是人类创造的,并为人类所控制和使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便利工具。网络本身没有善恶、美丑、姓“资”姓“社”的区别。当网络被有特定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的人运用时,才产生了所谓“双刃剑”的问题。显然,大学生在网络行为方面出现了种种道德失范现象,凸显了将信息网络建设成为高校德育新载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此,高校要加强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给大学生思想加上一道防火墙,把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看成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目标育人:关照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的道德成长,帮助大学生体认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提升大学生的德性品质和精神世界。既然德育是为人的,就必须关照学生生活世界,特别是在工具理性日益张扬、价值理性受到压抑的现时代,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意义更加凸显。

从空间上看,学生的生活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课堂生活、学校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受到充分的重视。德育关照和回归生活世界,具体要做到:一线的德育老师不仅要学会教书,而且要学会教人;不但要耐心“备课”,而且要精心“备人”。教师要主动深入学生生活,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并善于双向沟通,使学生懂得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促进他们的自主精神建构,想方设法使德育课富有魅力,从而使之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要学会把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社区生活,课堂生活与课外生活嫁接起来,建构成良性的生态关系,它的效果和作用就会就会渗入学生的整个生活。那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兼顾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对象,实行分层次教育;要讲“近、小、实”,而不要讲“高、大、空”,从而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层层落实、启发引导、主体参与、情意兼顾、知情统一。鉴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着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德性,如成才意识、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诚信意识、公平竞争、勤俭自强、乐于奉献等。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在双向沟通、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从而促进他们的自主精神建构。

总之,德育以生活为起点,以生活为归属,教育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立身处世,学会做人,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更是生活德育的终极关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推荐访问:红色 精神 大学生 大学生红色精神论文3000字 大学生红色精神论文3000字 大学生红色精神论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