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神话当代价值【精选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神话当代价值【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神话当代价值【精选推荐】

神话的当代价值5篇

神话的当代价值篇1

论孝道

文学院汉语国际131 1301062018 欧娇

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已有“孝”字,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通俗点讲,孝就是子女对长辈的尽孝道,用心呵护老人,有如乌鸦反哺一样。

孝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传统美德。有一个“芦衣顺母”的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叫闵损的鲁国人,字子骞,是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经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他的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后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后母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在我看来,孝就是子女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那么首先得有父母然后才有子女,也就是说父母的先尽到自己对子女的责任和义务。父母对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应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义务是无条件的,除了法律另有规定以外,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免除,即使父母离婚,仍应负担抚养义务。另外,父母对子女有教育的责任。父母得用爱心教育孩子,即使不成材也要成人,让他们感受到父爱和母爱以及家庭的温暖。

其次是子女对父母尽孝道。通常子女对父母尽孝有两种方式,一是物质输出,一是感情输出。有的子女常年在外,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在家陪伴父母,所以选择了物质输出。他们辛苦工作,奔波劳累,不仅为了养活自己,同时也为了给父母更好的生活条件,让父母衣食无忧。除此以外,还有一类子女,可能他们没有物质方面的优势,但是他们会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去照顾父母,陪父母聊聊天说说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无法评定哪一种就是绝对正确,哪一种就是缺妥当的。可能把这两种结合起来会更好一些,给予父母物质和感情的双输出,让他们不因生活本质、柴米油盐而发愁,也不因孤单寂寞,空虚冷清而失落。孝顺父母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父母是最亲的人。如果父母对子女尽到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子女却不孝顺他,只能说这个人的人格是不健全的。一个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

但需要注意的是,子女对父母尽孝一定不能够愚孝,不能什么事不经考虑就义无反顾的一头栽进去做。孝是不能没有原则的,出发点必须是为了对方好的。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拱伏无违地屈从,容忍他们做没有道德的事情。由此可见,这一点从古代就被人提出来了,所以我们得谨记于心。

这么多年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深远而持久的。首先它可以帮助人们修身养性。从个人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完善我们的道德。不这样的话,失去孝道,就会失去做人的最基本的德性。在当今社会,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依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践行孝道可以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能够使长幼有序,人伦秩序得到规范,更好的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在当今社会,重视子女尊敬和赡养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还有就是践行孝道可以激发人报国敬业的雄心。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值得肯定的。第四点,孝道有利于凝聚社会。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规定,改善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从实际出发,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五点,孝道也塑造了一种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是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指引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孝道,并不是一句虚言不是一句空话,希望人们将心比心,推己之心以及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家兴孝、一国兴孝,一家兴仁、一国兴仁,手中执掌法律者、在上位者能不慎乎。在当今社会我们必须明白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神话的当代价值篇2

国学及其当代价值

国教院 汉语国际教育 16 顾娟

【摘要】我国文化领域近来形成了国学热,国学热背后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是民族精神、民族美德、民族艺术的复兴。这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反映了中国人民族自豪感的增加,反映了民族复兴需要文化复兴的自觉意识。在这轮人们对什么是国学,国学有哪些当代价值、弘扬国学的当代价值,发挥国学在塑造当代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等方面问题,都非常关注。本文也就这些问题进行些探讨。

【关键词】国学 当代价值 民族精神

一、什么是国学

所谓国学,其实是一门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学说及其研究的学问。对它进行研究所产生成果也算在国学范围之内,这在学术上来讲是这样划分的。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是一切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学说,中国固有的风俗习惯,中国自己所产生的天文易经,方术、巫术、烹饪、中医学、艺术戏曲等等这些都是国学的范畴,这是广义的国学。今天我们讲的国学是狭义的国学,就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学说,主要是指意识形态、价值形态以文史哲经为主要载体,这些就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学说。在这新的文化条件下,一般将国学等同于儒学而提倡普遍的读经,或将国学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而大力宣扬传统文化知识,或将国学涵盖中国一切传统学术而继承国粹。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一脉相承,堪称不朽。其中传统文化之功不可没。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套合理的核心价值观,是它让中华民族充满生机和活力。离开它,就不能叫中国文化,不能叫国学。国学代表了中国浩瀚五千年文明积淀中的核心价值,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成就。国学中主体是儒学,如果说国学是条河流,儒学就是主流,国学是一棵树,儒学就是主干,儒学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的代名词。

二、国学的特点和当代价值

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没有这一环中国不可能有新的文化建设,因为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强大的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未来的中国是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所以,弘扬传承中国的国学文化其重大意义就在于此。今天就国学的当代价值及意义,我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重振国学必然对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一个国家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并不在于这个民族的地域、肤色等等先天的因素,也不在于这个国家民族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后天因素,而是主要在于这个民族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根本之所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第二,重振国学对挖掘国学的当代价值,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特别是作为主流的儒家思想,一向重视人的培养和规范,目的是把人训练成为有良心,有道德,有思想的人,成为一个对国家民族社会以及家庭有责任感和义务感的人并由此形成一系列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这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历代优秀的儒家都把理想人格作为自己修身的首要追求。

第三,重振国学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个既有继承,也有创新的过程。继承是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过程,进而进行理论升华的过程,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化过程。这样才能形成具有中国内容,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和中国语言所表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第四,重振国学对增加我国文化竞争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文化是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许多普世价值的思想和主张,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人类的天空当中,比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等重振国学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我们没有任何丝毫理由不去继承,不去推动,不去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五, 重振国学对于我们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意义。国学在新世纪对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最保守的一种说法,中国的国家文明至少有四千多年历史。在这四千多年历史当中,中国治国安邦的学术研究也至少走过了四千年,在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当中,治国安邦的学问应当是地位最为尊崇的,是内容最丰富的一个学问。人之际通古今之便,其治国安邦的理念无一例外的构成了他们思想体系的主要脉络,从来都是一种人文精神,也从来都是经世济用的正道。中国丰富多彩的治国理念,中华民族的治国实践和政治智慧,实在是一种巨大的宝藏。从中国历史来看,凡是和的时代,都是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时代。

三、科学认识国学价值

从现有资料看,梁启超应为 20 世纪“国学”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作为“西风东渐”的应对物,国学是一个与西学相对的概念。国学最基本的性质,是中国传统学术;
国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的主体研究方法,是形成于中国本土的传统研究方法。20 世纪前期的国学,既具有传承中国固有学术文化薪火的性质,又显示出强固本体,吸纳客体,拓宽屋宇,再臻新境的开放性特点。20 世纪40 年代以后,“国学”一词渐不流行。国学的研究工作,固然从未中断,且不无拓展与深入,但总的态势不够张扬而显得比较低沉。至近20 年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国学才又“添酒回灯重开宴”且日益“乱花渐欲迷人眼”了。但必须看到,当下的国学,事实上已与20 世纪初期及上半叶的国学不尽相同了。国学这一概念的指称范围已较数十年前大为拓宽——20 世纪上半叶的国学主要指中国传统学术,时下的国学则是中国传统学业和中国传统学术的总合。窃以为,“国学”概念内涵的这一变迁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使国学具有了更广泛的群众性、基层性和普及性。传统国学,多是学人圈子里的事情,今之国学,却具备了对于闾里百姓的亲和力。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笼统地强调当代国学的价值和意义,容易导致认识和操作上的某些失度、偏至或迂阔化、庸俗化倾向。无论讨论国学,还是推动国学建设,都应在国学的价值认识和利用方面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尺度:

第一,国学与西学的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对立的。前者与后者既有相异的一面,又有相同、相通的一面。对待国学与西学的正确态度,乃是两者双重而不是用前者对抗后者。国学与西学的优势互补,才是“人间正道”。

第二,国学是一个文化共生矿,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学术文化遗产,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方是科学主义的立场。

第三,弘扬或曰复兴国学,必须合乎时代价值取向的目的性。应在合理继承、开发、利用传统学业、学术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并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成果。

第四,传统国学的优势,主要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当代中国人应该有勇气承认,中国传统学业、学术,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建树,整体上是逊色于西方学业、学术的。即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学亦并非在所有领域都占尽风流。例如逻辑学、纯粹思辨学、经济学、语法学的不够发达,便是不能回避、回护的事实。明长知短,才能扬长补短。

第五,国学的前景可以乐观,但如何提升、拓展、创新,使其健康发展,有赖当下中国人与未来中国人的偕力并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引领与知识界人士的参与、把握至关重要。

第六,当前,我国的崛起更多地体现在硬实力方面,软实力的提升亟待加强。一些学

者指出,将国学发展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我国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凸显自己的文化个性,增强对他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一些学者则强调,将国学发展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结合起来时,应尽力避免对国学采取工具主义式的理解和利用。发展国学的价值和意义,在许多方面都超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范畴。

四、国学与当代民族精神

今天,我们正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起点上,民族复兴需要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弘扬。以儒家为主干的旧国学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有现实生命力的东西,能够增进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励我们深深的爱国心和拳拳的报国志。我认为,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探寻真理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重道轻器, 强调人的活动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 以“天道行事”。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吕氏春秋提出是“法天地”这些思想说明了人的行为要符合自然发展趋势,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人道要与天道相适应。易经也表达了这一思想,指出人和自然要保持和谐关系。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天地人相为手足,合以成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的探索,不仅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包含了在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探索,更包含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从孔子老子庄到中国式的佛学禅宗到当代的大师,都努力把深奥的学问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而这也是国学的真精神。

其次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教育,视教育为建国君民的根本,以此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儒家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肯定人的价值,肯定生命的价值和现实生活的价值,不崇尚来生来世而是积极入世,强调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传统意义上的儒家绝非埋头故纸堆的迂夫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学术精英,也是活跃在社会生活中、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于是就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有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有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境界。

其次是利民安国的经世致用思想。“经世致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知识分子百折不挠的价值取向。它的精义在于引导人们济世利民,经邦安国,建功立业。在明末清初, 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因不满、痛恨宋明理学的空谈心性的流弊,而竭力推崇汉儒那种实事求是的学风,而兴起汉学。在鸦片战争前夕,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因不满、痛恨乾嘉学派以文字训诂、名物考释等为手段埋头于故纸堆、不注重政治人生的弊病而主张“睁眼看世界” 开始接受“欧风美雨”的熏陶。

再其次是强调群体,强调统一的价值取向。儒家并不否认个体的价值。但是,儒家认为个体之所以具有作为人的丰富性,就在于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是一种群体的存在。因此儒家提倡一种以群体为重的价值观,强调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与世界其他民族比较,中华民族是统一意识特别强烈的民族,早在3000多年前就提出了中国大一统思想。孔子就直截了当地提出过天子治天下,诸侯治本国的观念。“大一统”的国家观在汉代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其历史地位逐步确立。唐宋以后, 这种“大一统”观念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逐步扎根在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心中,成为一种坚如磐石、深入骨髓的文化心理和思维定势。

此外,还有尽力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精神。《周易.乾象传》中说:“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亦即不断地向前运行发展是自然界的规律,人们应以此为榜样,刚强不屈,奋勉向上,决不停止。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顽强生命力,坚忍不拔、决不懈怠的开拓和进取精神。儒家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座右铭,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完美的人生理想,表现出了强烈的进取精神。

最后是朴素的整体观念和注重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中华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一个特点就是重视整体、重视综合,有一种模糊性和意会性。儒、道、墨家等诸家都强调整体观点,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人和物也都各是一个整体。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墨家的“尚同”,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这种整体观念认为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从而形成了以大局为重的独特品格和精神风貌,这无疑是中华民族形成强大向心力,长久保持团结和统一的重要原因。

五、提倡国学, 需要理性

钱穆先生在《国学概论》的开头便有声明:“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为国学,如何理性地思考国学者则否,实难判断。钱穆先生是国学大家,虽然如此,他对国学的范围也感到无从判断。我们提倡国学,是否就对内涵和外延研究清楚了呢? 依然没有。但我们还是要大力提倡国学,这是时代赋予的任务。要进行文化交流,希望能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我们需要研究国学。但研究国学,一定要有理性,不能妄自尊大,一定要以更广阔的视野,积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做一些切切实实的工作。袁行霈先生说: “国学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研究国学并不是复古而是为了现在和未来。因此要抱着开放的态度,把国学放到世界各民族文化大格局中加以研究,使之为中国现代化和全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我们觉得,这是提倡国学、研究国学的根本。

六、结语

最后,作为一位国学爱好者,也以传承和弘扬中国的学术文化为职志,但反对炒作国学,投机国学。“理性”这是我们所崇尚的。大家可能都想理性,可有时候免不了感情用事,如此,我们就需要更加理性地对待国学。理性看待国学的当代价值。努力研究发挥国学在塑造当代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景海峰.国学: 从书本走向生活[J].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1).

[2] 谢桃坊.《国学是什么》.文史杂志,2012(1).

[3] 纪宝成.国学的当代价值.《新重庆》,2010(11).

[4] 林炎志.《国学的当代价值与民族精神之塑造》.科学社会主义,2007(6).

[5] 炜评.国学的界定与当代价值评估.陕西日报,2007(8).

[6] 袁行霈.《国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 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版。

神话的当代价值篇3

鲁迅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
作者:黄筱媛
来源:《大观》2016年第02期

        摘要:当今社会,在经济迅速发展、市场化日益推进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社会问题,经济繁荣的背后也有不少年青一代迷失了心智,变得虚荣、浮躁、盲目,回归传统,也许会为社会问题、人的问题点亮一盏明灯。鲁迅作为20世纪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其作品和精神都是博大精深的宝贵财富,本文从鲁迅精神出发,探讨了鲁迅精神在当下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望能给更多人以启发。

        关键词:鲁迅精神;
当代价值;
批判

        近年来,鲁迅文章在中学课本的存废问题一直饱受争议,很多网友认为“鲁迅的批判是矫枉过正”“鲁迅文章只是新文化运动那个时期的产物,现在已经不适用了,早就过时了”“鲁迅有的东西过于血腥,过于黑暗”“鲁迅愚化了大众”“鲁迅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等等,实际上,这都是片面的看法,是一种误解,鲁迅作为一代作家、学者、国学大师,年青一代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全面看待鲁迅,拒绝片面的观点,更拒绝“泼脏水”“污名化”的行为。鲁迅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资源和流芳后世的文化遗产,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对当今社会而言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必须对鲁迅精神予以正视。

        一、鲁迅的批判精神

        鲁迅身处的近代中国,布满黑暗,腥风血雨,在人群中的大多数选择沉默的时候,他却用振聋发聩的呐喊摇晃着人们。鲁迅的矛头直接对准了麻木不仁、愚蠢羸弱的庸众们、看客们。这不是对群众的愚化,这是鲁迅兼济天下的另一种方式,当社会黑暗、政府腐败、人民愚昧,必须有一个人要勇于将所有的坏的一面揭露出来,必须有一个人要试图摇醒昏睡的人们。无独有偶,法国作家古斯塔夫·勒庞曾著有《乌合之众》,也曾揭露了群众这一群体中有很多局限性。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直到今天仍具有适用性。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也出现了信任危机。近年来,“老人扶不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些网上流传的段子难道不也回到了十几年前那些围观的麻木的看客状态了么?鲁迅对于国民心理的解读是独一无二的,对国民性的批判是具有预见意义的,即使到了今天,也能为我们解构诸多社会现实背后的内容。

神话的当代价值篇4

浅析古代贤妻形象的当代价值

五千年泱泱华夏,五千年悠悠文明,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已经有了“贤妻”、“良母”、“良妻”、“贤母”等说法,而且,在《列女传》以及众多女教书、笔记野史、小说戏曲等作品中,不仅有明确的“贤女”、“贤妇”、“贤妻”、“贤母”以及“贤德女”、“贤良女子”等说法,而且有众多“贤妻”“良母”典范。怎样的妻子才能称得上“贤妻”呢?《女论语》就提出为妻“七莫”的具体道德要求:
  夫有言语,侧耳详听;夫有恶事,劝谏谆谆;莫学愚妇,惹祸临身。夫若外出,须记途程,黄昏未返,瞻望思寻;停灯温饭,等候敲门;莫学懒妇,先自安身。夫如有病,终日劳心;多方问药,遍处求神;百般治疗,愿得长生;莫学蠢妇,全不忧心。夫若发怒,不可生嗔;退身相让,忍气低声;莫学泼妇,斗闹频频。粗丝细葛,熨贴缝纫,莫教寒冷,冻损夫身。家常茶饭,供待殷勤,莫教饥渴,瘦瘠苦辛。同甘共苦,同富同贫,死同棺椁,生共衣衾;莫学泼妇,巧口花唇。能依此语,和乐琴瑟;如此之女,贤德声闻。

由此看来,妻子贤德与否,主要是根据她是否能好好伺候丈夫和照顾家庭而定,周晓琳教授在《中国古代文学女性形象新论》中曾总结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贤妻形象正是伦理社会里男女两性共同塑造的艺术产品。”

一提到古代贤妻形象,就不得不提到《列女传》,《列女传》中共有二十余位妻子的传记,主要收录在《贤明传》和《贞顺传》中,《仁智传》、《节义传》等传中亦有收录。从这些传记的标题可以看出,古代社会贤妻的形象大致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仁智贤明,贞顺节义。《楚庄樊姬》中的樊姬,见庄王喜好狩猎,劝阻无效,竟然从此不食禽兽之肉。她见虞丘子为相数十年,没有推荐什么贤人入朝,就认为虞丘子虽贤但不忠,她说虞丘子“所荐非子弟则族昆弟,未闻进贤而退不肖,是蔽君而塞贤路。知贤不进,是不忠;
不知其贤,是不智也。”(《贤明传·楚庄樊姬》,《列女传译注》第63页)她关心国家大事,而且目光敏锐,意识到任贤的重要性,更值得一提的是,她不是通过妇人干政的方式来进谏的,而是通过夫妻间的玩笑来达到讽谏目的的,可谓既贤明,又仁智。这一点在当代为妻者身上应该或多或少有所体现,我相信也没有哪个妻子会承认自己的智商比别人低,会成为丈夫前进的绊脚石,她们都尽可能成为“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以“贤内助”为奋斗目标。

《陈寡孝妇》中的陈寡孝妇十六岁出嫁,还未生子丈夫就出征去了,走前将母亲托付给她。后丈夫战死,父母哀怜她年少无子,想让她改嫁,但她用自杀方式来表示不嫁,专心养姑,此为贞顺。《郃阳友娣》中友娣丈夫杀了自己的哥哥,友娣处在中间无法两全,于是自杀,此为节义。而将“贞顺节义”的为妻准则置于当代社会,其有较高的正面价值。据联合国统计,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的离婚率都有迅速上升的趋势。当然,离婚是夫妻双方的责任,但这显然与古代女性“从一而终” 、“ 专一婉顺”的道德要求相背离的。俗话说“人和则家兴,家和则国兴”。一个家庭的破裂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影响最大的就是对家庭成员心理的影响,尤其是对孩子。因此,在结婚前我们就应该考虑周详,结婚后更要尽一个做妻子的责任,好好经营自己的婚姻和家庭。其次,古代女性的“贞洁观”对当代女性也有一定的警醒作用。目前,未婚先孕、婚后出轨的现象越来越多,我们理解女性有追求幸福、自由的权利,但是,一些优良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不应该摈弃的,只有做到自尊自爱,才能追求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再者,妻子在家庭中的身份是多重的,既是妻子母亲,又是女儿媳妇,古代社会是以宗法和伦理立国的,古代婆媳之间有着严格的伦理规定,媳妇对婆婆必须恭谨侍奉。《礼记·内则》对侍奉公婆的要求讲得很具体:“在父母姑舅之所,有命之,应为敬对,进退周旋慎齐、升降、出入、揖游,不敢嘁噫,喷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涕,寒不敢袭,痒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不涉不撅,亵衣衾不见里,父母唾涕不见”。

诚然,其中有着很多明显的不合理成分是我们应该抨击的,但是照顾孩子、孝敬公婆也确实是每一个为妻者的责任。而在当代社会,能否处理好“婆媳关系”已经成为家庭是否和睦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反观古代对媳妇的要求,我们应该有所借鉴。

同时,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不断发展,女性雄性化也成为女性异化的一个方面,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女强人”出现,我们不否认女性要自强自立,然而一味追求事业上的成功而忽视家庭的和睦也是欠妥的。所以,作为当代女性,我们要避免女权主义的泛滥,女性在压抑下,女性解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过激行为,我们也有必要从古代贤妻形象中汲取精华,看到其中的正面价值,塑造一个具有当代意义的贤妻形象。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价值也有正负之分,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以上我们多是从古代贤妻形象的正面价值入手的,接下来笔者将与大家一起来探视一下其负面价值。

其实,不管是仁智贤明,还是贞顺节义,都体现了妻子的奉献精神,抑或为丈夫子女,抑或为公婆叔侄,集中体现的就是“三从四德”的伦理规范。“三从”之说较早见于《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而作为特指女性品质的“四德”,其内容始见于《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我认为,不管是“三从”还是“四德”,都是 “男尊女卑”思想的具体体现。古代森严的封建礼教严格限制了女性的发展空间,她们被父权制文化统治的枷锁所禁锢,加重了对广大妇女的精神压迫和道德约束,是应予以批判的精神糟粕。当代为妻者应该学会承认自我,放弃对家庭和丈夫的依赖,主动地寻找社会的需要,不要让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中的“典妻”悲剧重演,要珍视自我的独立存在。古代贤妻的为妻准则对当代女性来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自身价值的否定,甚至是对作为一个“社会人“应有基本权利的否定 ,所以,要成为一个当代的贤妻,首先应该成为一个自尊自强,独立于男性的性别群体的“人”。要敢于追求自我,对父权制文化传统举起叛逆的大旗。

当代意义上的贤妻,应该是有文化、有知识的现代女性,也应具有传统女性的优良品德。一个完整的女性,“既是可敬可佩的事业有成的职业妇女,又是可亲可爱的营造和谐家庭的良母贤妻。对她们来说,事业是半个世界,家庭也是半个世界,理想的境地则是拥有整个世界。……在事业和家庭的两端,女性都应拥有自己的位置,失去任何一端,女性的形象都会失去光彩,”因此,当代“贤妻”的真正内涵应该在女性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相协调中体现出来,一方面,她们应该保留一些优良的传统美德,从古代贤妻形象中把握到为妻之根本,另一方面,也应该要根据自己的爱好、性格等选择属于自己的多彩生活,而不是蜗居在家庭这个狭小的世界中。

神话的当代价值篇5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鲁迅的当代价值

导读:
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我的人生已经过去了大半,而其中的大半又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鲁迅研究。走在人生最后途程的时刻,一个问题总在我的心中萦绕:我为之贡献出大半生的鲁迅研究有没有价值呢?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要问,鲁迅在当代还有没有价值呢?如有,那么我的人生也有价值。如没有,我的人生真是白过了。
否定性的回答是经常听到的。一次老同学聚会,一位还当过图书馆馆长的同学就说我陪了鲁迅一辈子,是“亏”了。还有一次,一位学林业的老教授一听说我是研究鲁迅的,马上不屑地说:“鲁迅跟他亲弟弟还打架呢,有什么可研究的。”
对此,我默默无言,只感到悲凉,想到郁达夫《怀鲁迅》中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
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
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那么,鲁迅究竟有没有价值呢?如有,价值又在哪里呢?这的确是鲁迅登上五四文坛后,中国思想界一直追问的问题。
在各种探索中,自然是毛泽东的回答影响最大。1940年1月,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现在有些人极力否定毛泽东,同时也诋毁他对鲁迅的评价。尽管我对毛泽东晚年的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错误,也持批评态度,并曾经深受其害,但在对鲁迅的评价上,却仍然感佩毛泽东的智慧。因为在众多的文化人无视甚至诋毁鲁迅的时候,毛泽东和瞿秋白竟能力排众议、慧眼识珠,高度评价鲁迅的价值。不管怎样,都是凡庸者难以企及的大智慧。
不过,我觉得不能止步不前,还须做进一步的阐发:鲁迅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认为:一言以蔽之,鲁迅在中国的价值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和对黑暗的坚韧反抗。用长一些的话解释,就是:在20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对几千年来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根柢性的反思,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获得精神的解放,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定自己在世界的恰当定位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确方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所以称鲁迅为“民族魂”,我认为就在于他是对于中国人的精神、即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有三性:奴性、悟性、理性。所谓奴性,并不是“奴在身者”,真的给人做奴仆,而是“奴在心者”,精神上处于奴隶状态,依赖于外在的某种力量或者自身虚构的某种东西,受其精神奴役,缺乏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属于盲目的本能的人。悟性,则是悟己为奴,开始感悟到自己的奴性,争取精神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然而尚没有达到理性的境界,对自身与外界尚没有深刻的系统的理解。而理性,则是达到了这种境界,对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及其相互关系有了理性的认识,成为了自觉的理性的人。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推荐访问:当代 神话 价值 神话当代价值 神话的当代价值 神话的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