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乔姆斯基“语法”解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乔姆斯基“语法”解读,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乔姆斯基“语法”解读

乔姆斯基“语法”解读3篇

乔姆斯基“语法”解读篇1

第十二讲 乔姆斯基和他的《句法结构》

一 作者简介

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1928-)于1928年12月7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Pennsylvania)的费城(Philadephia).1949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1951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了硕士论文《现代希伯来语语素音位学》,1955年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毕业论文题目是《转换分析》。从1955年开始,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乔姆斯基的父亲是一位研究希伯来语的学者。乔姆斯基从他父亲那里学到了历史语言学的一些原理和希伯来语的语法。他初进宾州大学时曾一度对政治很感兴趣,甚至打算弃学从政。他父亲为打消他的这一念头,把他介绍给著名语言学家海里斯(Z·S·Harris),海里斯让他读《结构语言学的方法》的校样。在海里斯的影响下,乔姆斯基决心从事语言学的研究。

乔姆斯基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出道时正式美国结构主义流行时期,他看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分析语言现象当中的种种不足,决心在语言学领域另辟蹊径,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开创了转换生成语言学派。转换生成学说是对传统语言学的一种颠覆,掀起了一场革命,使语言学界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乔姆斯基是一位勤奋而富有探索精神的学者。三十几年来,他不断修正和发展他的转换和生成学说。他写了不少论著,这些著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还培养了不少语言学方面的人才。由于他强调语言是探索人类心里的手段,把语言学看成是认知心理学的一部分,他的学说自然引起了一些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注意,他对语言描写的高度形式化,也吸引了一些计算机科学的工作者,他的影响远远地超出了语言学的范围。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简称TG)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发展阶段:古典理论(classical theory 1957-1965)《句法结构》是古典时期的代表作。它于1957年出版,这也标志着TG理论的诞生。《句法结构》的出版被看成是对美国传统的描写语言学的一场革命。其革命性首先表现在乔姆斯基站在理性主义的立场上反对描写语言学的经验主义。乔姆斯基把语言学看成跟自然科学一样,可以从假设出发,进行推演的形式化,即非经验主义是可能的。非经验主义和形式化的语言学是TG革命性的首要标志。

把句法关系作为语言结构的中心并以此说明语言的生成性是TG革命性的又一表现。乔姆斯基在《句法结构》中论证了语法 的生成能力并引入了“核心句”和转换规则。他认为“语言”是句子的(有限或无限的)集(set)。每个句子在长度上是有限的,它由结构成分的有限的集构成。乔姆斯基在《句法结构》中提出了一种新形式的语法,它包括三套规则:

1 短语转换规则

2 转化规则

3 语素音位规则

短语结构规则的基本形式是x→y.它在重写时每次只涉及到一个符号,这类规则有三种:(一)合并,即把几条规则合并加以简化。(二)递归,即箭头左边的符号在右边可以重复出现,有了这条规则可以生成无限的句子,如ab,aabb,aaabbb,……>

S→a(s)b (其中的s就是递归的成分)

(三)推导式(derivation)根据规则逐步推导:

S→NP+VP

NP→T+N

VP→Verb+NP

T→the

N→man \ball

Verb→hit \took

短语结构规则生成的“核心语符列”,不经过转换直接由这种语符列得出的基本举行叫“核心句”,它相当于简单句、主动句、肯定的直阵句。

为了描写xy→yx这类现象,乔姆斯基引入了转换规则,即移位xy→yx;
删略 xy→x;添加xy→xyz

最后用语素音位规则得出实际说出的句子。

古典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把语义排除在语法之外。这一时期的理论中不包括语义部分。乔姆斯基认语法认为,语法理论不应建立在语义基础上,而应该用某种严格的、客观的分析方法去代替对于模糊语义的依赖。

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

这个句子由“形容词+形容词+名词+动词+副词”组成,合乎英语语法,但没有任何意义。可见在语法里意义不起作用。

(二)标准理论(standard theory 1965-1971)

标准理论的代表作是《语法理论要略》(1965)标准理论模式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TG语法包括四个部分:

1 基础部分

2 转换部分

3 语义部分

4 语音部分

其中1、2部分是语法规则,3、4部分是解释性规则。基础部分中的短语结构规则在《句法结构》中已有,现在又加上范畴规则和次范畴化规则 。这两种规则确定成分间的语法关系以及它们的语法特征。基础部分还有词库,它注明词项的语音结构和语义解释等,有点像通常所说的词典。基础部分生成深层结构,标准理论中已经取消核心句,这时标准理论对古典理论的修正之一。

深层结构通过转换部分得出表层结构。但对转换施加了更为严格的限制,即转换不能改变意义。此外标准理论中还取消了“强制转换”和随意转换,只保留了单一转换和综合转换。这是古典理论的修正之二。

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变化是把语义部分纳入语法。语义规则对深层结构做出了语义解释。

(三)第三阶段:扩展的标准理论(extended standard theory).这个阶段以《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1972)为转折,以《关于形式和解释的论文集》为代表。总称为“扩展的标准理论”(简称EST)。1977年提出的理论也称为“修正的扩展标准理论(revised standard theory 简称REST).

1972年的理论主要变化在于表层结构对语义解释也起一定的作用。1977年最大的变化在于把语义解释全部放到了表层结构上,而且增加了逻辑形式这一层次。REST的理论框架如下: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基础规则生成深层结构,但跟标准理论不同的是,基础规则中的短语结构规则用X¯阶(X bar)表示。它的形式是:

X¯→Xcomp X相当于变项,可以用V(动词)、N(名词)、A(形容词)、P(介词)代入。X上面的段横表示高一层次,如果高两层次就用X=表示。comp表示补语。这种X阶语法规则比短语结构语法规则在层次上更加分明。

扩展的标准理论中的转换规则提出了语迹(trace)这个概念。底层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由于移位在原来的位置上留下了语迹。如“张三打了李四”变为被动语态“李i四被张三打ti了。”就留下了受事“李四”移走后的语迹。语迹理论是扩展的标准理论的又一个发展。

上图还向我们表明语义规则已经全部转移到表层结构,而且增加了“逻辑形式”这一新层次。

(四)支配和约束理论(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and binging,1979-)

这一阶段以《支配和约束演讲集》(1981)为代表。简称 GB理论。这一阶段的最大变化有以下两点:

除了原来的规则系统,普遍语法中增加了原则系统;
(2)提出了虚范畴(empty category),在支配和约束理论中,规则系统包括以下三个基本部分:

1 词库

2 语法a 范畴部分

b 转换部分

3 解释部分 a 语音形式部分

b 逻辑形式部分

词库指定每个词项的语音形式、语义性质和语法特征。1、2a构成基础,通过基础规则并把词项并入2a的各个范畴就生成D结构。转换部分用“移位δ”规则(δ代表某个成分。把D结构映射到S结构上用3a用语音形式映射到S结构上,用3b把S结构映射到逻辑形式上。

这个理论取消了深层结构,代之以D层结构;
除了表层结构外,还有S结构层;
“移位δ”代替了转换规则。这个系统只是在EST的基础上作了部分修正。

支配和约束理论的另一个系统是原则系统。它是GB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1 主位理论(θ-theory)

2 格理论(case theory)

3 约束理论(binding theory)

4 界限理论(bounding theory)

5 控制理论 (control theory)

6支配理论(government theory)

句子中有些成分具有主题作用(thematic role,如施事、受事),主位理论是有关主题的原则。格理论规定凡是具有语音形式的NP必须具有格,并规定赋予格的原则。约束理论是有关照应成分(anaphor)跟先行成分之间关系的原则。界限理论规定移位的位置条件;
控制理论是为PRO(没有语音形式的虚成分)选择先行成分的原则。如:John wants to see Mary

Johni wants PROi to see Mary.

上例中PRO代表底层结构中的一个主语。它跟先行词John同标引,表示PRO指的是John而不是Mary。控制理论就是对这些做出规定的一些原则。支配理论是规定支配成分、被支配成分以及支配关系的原则。支配理论在GB中起着主要作用。凡是受支配的成分也被约束的。以上六条原则是相互联系的。

节选撮要

1论语言理论的目标

语言理论的目标是为每一种语言提供一个标准,并加以说明,借以选择一种正确的语法,为这种语法提供一个正确的理论。P261

每一种语言都会满足某些“关于确切性的外部条件”,同时还应满足“普遍性的条件”。这两个条件仿真一起就可以使我们对语言结构的一般理论和根据这一理论为特定语言编写的各套语法进行非常严格的关于确切性的检验。

在语言结构理论和特定语法关系上有一个最强烈的要求,那就是理论必须给已知的话语素材提供一个使用的、机械的方法,建立起语法来。即这种理论给我们提供一个“发现程序”。

这一理论必须能提供一个实用的、机械的方法去决定为已知的素材设计的语法事实是不是这个语言概括素材的最好的语法。即给我们提供了语法的“决定程序”。

已知一种素材,已知两种设计的语法G1和G2,理论必须告诉我们哪一种是这个语言的最好的语法、最能概括素材的语法。即这个语法能提供“评价程序”。

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制造一种装置(语法),假定事先已经以某些方式提供了一种语言的一些句子,这种装置就能生成改语言的所有合法的句子。

10 我们对语言理论最合情合理的期望,不过是希望语言能提供一个语法评价程序。语法最好独立于语义学而自成系统,成为一个共识系统。特别是不能把是否合乎语法这一概念和是否有意义等同起来。要描写自然语言,就要像短语结构和转换结构这样相当抽象的语言平面。

语法是一个由三部分构成的结构。语法包含一系列据之可以重新造出短语结构的规则;
包含着一系列可以把语素符号链变成音位符号链的语素音位规则;
还包含着把这两系列规则连接起来的一系列转换规则。

乔姆斯基“语法”解读篇2

儿童发展:自然?使然?

——皮亚杰与乔姆斯基辩论的教育学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刘晓东

一、“自然—使然”问题

  在西方,“人何以为人”这一问题又被称为“自然—使然”(Nature-Nurture)问题。“自然”指人的天性,“使然”指后来由环境、教育、文化等外部因素造成的性格、知识等等。
  “自然—使然”问题是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它常被还原为“先天一后天”(先验—后验)、“天赋一经验”或“遗传一环境”等问题。
  哲学史上对“自然—使然”问题的探讨有极其悠远的传统,这便是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长期对立和斗争。心理学史中的“遗传一环境”问题实际上是这一传统的延续和反映。
  在儿童心理学史上,历来有遗传论与环境论的争论。遗传论者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遗传决定的。英国的高尔顿曾用家谱法来研究天才遗传的问题,他得出的结论是,名人的亲族易成名人,这便足以证明血统有力地影响着个人的发展,也就是说,天才基本上是遗传的。
  环境论者持相反的论点。在他们看来,遗传只是给予了某种可能性,唯有环境和训练才能决定其发展的结果。有的甚至认为环境决定一切,根本否认遗传因素。行为主义的创始者华生就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壮的孩子,在我的特别环境里教养他们,我可以担保任择一个训练,可以使之成为任何专家——医师、律师、画家、企业家,同样可使之成为乞丐盗贼,不管他们祖先的才能、嗜好、品性和种族是怎样。”①这种自信来自于他用实验方法直接控制环境因素的动物研究。
  随着遗传论与环境论的论辩,可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放弃了激进的观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对方的观点吸收到自己的阐释框架中。也就是说,强硬的遗传论者或环境论者均相应变成了温和的遗传论者或环境论者。
  大家都认识到,儿童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与文化等)两种势力交互作用和共同决定的。有的学者将遗传比作种子,把环境比作土壤。有土壤无种子固然长不出植物来,有种子而无土壤也不可能发育成长。有的则把遗传和环境分别比作燃料和氧气,要想燃烧起来,燃料和氧气缺一不可。同样道理,儿童要实现发展也需要遗传与环境的协同作用。不过,遗传论者与环境论者所达成的这种共识是相当笼统的,对于遗传与环境在儿童发展中是通过怎样的一种机制发挥作用这一问题,大家尚未达成共识。

二、儿童发展:自然?使然?——皮亚杰与乔姆斯基的辩论

  1975年10月,在法国巴黎附近的若约芒(Royanmont)曾举行了一次著名的辩论。辩论会的主角便是著名的皮亚杰和乔姆斯基。辩论的主题是,从人的语言机制和语言习得角度来探讨儿童发展问题②。乔姆斯基持一种较弱的天赋论立场。他认为儿童拥有一套天赋的“语言习得装置”,儿童通过这一天赋的语言习得装置,对最初接触的语言资料进行加工,从中生成出一套能够编造新语句的句法、语义和语音规则来。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习得装置”实际上是一种天赋的语言器官,这种“心理器官”同人体的其它器官一样是有一个发育过程的。为什么儿童一般都是在5岁时才基本掌握人类复杂的语言系统呢?这是因为人的语言器官是不断发育的。另外,儿童语言发展一般都要经过咿呀学语、单词句和双词句等发展阶段,这也说明了儿童语言发展遵循着一种天赋的过程模式。许多研究还表明过了青春期后习得母语流利性的能力已经衰退。这些都说明,人的语言机能在5岁时完成,到了青春期便处于稳定状态,不再发展了。这是生物学的、遗传学的原因所决定的。一些关于大脑语言机能损伤的病人和有语言缺陷的家族的研究也都支持乔姆斯基的天赋论假设。
  如何看待环境在认知发展、语言习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呢?乔姆斯基同其它弱的天赋论一样,承认环境和经验在认知发展、包括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但是认为环境和经验只是像“扳机”那样起诱因、促进作用,发展的根本原因仍是天赋的认知结构的活动和成熟。也就是说,认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要从先天的内在结构来寻求答案,环境只起辅助作用。
  可以看出,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生物学的因素,即“自然一使然”中“自然”这一面。
  而皮亚杰在解释儿童发展问题时则偏向于“使然”这一面。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人类的智力一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2岁以前处于“感觉运动阶段”,首先获得动作的逻辑,渐渐发展出事物之间的次序、空间维度、事物的恒在性、因果性等知识。在2~7岁之间的“前运算阶段”,儿童将动作概念化,开始语言和符号思维。到了7~10岁“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能够开始进行具体的运算。最后,从11或12岁开始的“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开始形成假设一演绎能力。这几个阶段所处的年龄跨度和发展顺序是不变的。
  值得注意的是,既然儿童智力一心理发展阶段的表达具有不变的顺序,这恰恰说明了儿童发展中具有“自然”的一面。
  不过,上面我们已经提到,皮亚杰的理论侧重于“使然”这一面。皮亚杰认为,知识的获得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儿童与环境之间同化和顺应的结果。同化是有机体将外界元素,包括把客观事物的结构变为内在结构的整合作用。语言知识也是如此而来。也正因为皮亚杰有这样的主张,所以我们说他偏向于“使然”论。由于他认为人的知识以及认知结构是主体和环境相互作用,逐步建构而形成的,是在后天获得的,所以他的理论又称为“建构论”。
  与皮亚杰不同,乔妈斯基认为语言的认知结构是天赋的而不是后天建构的。在他看来,按照目前我们所拥有的知识,认知器官和肉体器官应当说是可以比较的。乔姆斯基特别强调这样一点:环境中没有认知结构,认知结构也不会从环境转化到有机体内部,认知结构是在有机体内部,是物种的类所专有的,是先于外界的相互作用的;
语言这种心智器官的本性就像心脏和眼睛一样本来就是先天地属于人的③。
  与会的生物学家对乔姆斯基的理论更感兴趣,而心理学家和人工智能专家更支持皮亚杰。
  有位生物学家指出,“适应”只能在某种结构上发展,而不能由适应而产生结构。结构本身要受到基因的限制。另一位生物学家则指出,认为生物体的性质的变化来自同化和新陈代谢的变化,认为生物体是由同化了的外界环境的因素所构成,等等,其实都是斯大林时代有名的学术骗子李森科的学说。
  有的生物学家还用当时生物学上的新发现作为证据来支持乔姆斯基的学说。后来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物医学奖的生物学家胡贝尔和威塞尔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展出一种技术,可以探测动物的视觉神经细胞是如何对外界事物的形状(如水平线、直线、移动的点等等)作出反应的。有趣的是,在动物出生后,有关视觉的每一类神经原总是通过遗传“预设”成只对某种视觉刺激产生反应。比如说,新生的猫有些视觉神经原“预设”为只接受水平带状形体。对这种神经原显示垂直线,它便毫无反应;
如果水平带状形体在猫出生后一直不出现,则那种神经原将完全失去作用。也就是说,神经原的这种能力是由基因决定的,而环境提供了必要的刺激使视觉能力最终发育成熟。这种理论与乔姆斯基的理论儿乎如出一辙:语言能力是由基因决定,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以便使这一能力发展出来④。
  有的与会者则认为乔姆斯基和皮亚杰二者的理论并无根本的冲突,构成知识的元素是由基因决定的,而实际知识的形成却要经过“建构”过程(事实上,上述生物学的发现也可以作为支持这一论点的证据)。这种观点如果成立,将消解正在激辩的两种理论的根本冲突。皮亚杰十分赞赏这种观点.并数度有意接受调和,有意修改自己的理论,然而乔姆斯基却坚持己见,无意接受调和。
  这次辩论,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登纳教授后来所说的那样,是一次探索而非一次结论。在会上,沦辩双方都对对方的理论感兴趣。乔姆斯基得到生物学家的支持,而皮亚杰学说是较受心理学家和人工智能专家的赞同⑤。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皮亚杰不同意存在先天的知识,他常被看作经验主义者。对此他颇感委屈。他在会上指出,他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反对经验主义,他认为自己同乔姆斯基有许多共同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反对经验主义。
  两位大师对经验主义的批评应当说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皮亚杰指出,经验主义认为人的知识起源于观念,仅仅是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忽视了认识主体的作用。事实上,任何“观察”都是主体的“观察”,“观察”从一开始就必须使用数学一逻辑框架,就必须对“事实”作出解释,以建立事物间的关系,如对应、接近、分离、度量,等等,这些岂是一个消极的“白板”式的主体可以做到的。
  乔姆斯基则指出,经验主义认识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危害极大。他说,如果人的大脑生来就是“白板”的话,那么,任何企图“塑造”或控制人们思想的行为就将是正当的。这正是法西斯思想的来源之一:认为人生来大脑白纸一张,思想完全由客体决定,可以由某些人任意加以填充、涂沫、塑造、控制,这是专制体制的理论根据⑥。皮亚杰和乔姆斯基对“自然一使然”问题尽管未能完全一致,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又是一致的,否则,皮亚杰这位德高望重的世界级学者便不会有意接受调和。这至少说明在皮亚杰看来二者的理论之间非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甚至可以取长孙短、相互吸收。
  皮亚杰与乔姆斯基就“自然一使然”问题的辩论是现代哲学史、心理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三、皮亚杰与乔姆斯基辩论的教育学意义

  皮亚杰与乔姆斯基的辩论以及二者对经验主义的批评,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大家知道,儿童教育便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外部环境与历史文化等对儿童施加影响的过程或活动。在传统的儿童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往往将注意的焦点集中在教育影响源上,往往对儿童的发展及其学习特点认识不足,这便是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灌注式教学得以久盛不衰的原因。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的理论基础实际上就是经验主义的——认为灌输给儿童什么经验,儿童就能接受什么经验,而没有注意到儿童自身是一个具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主体,是一个具有各种正处于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器官和“精神器官”的主体,是一个由漫长的进化历史赋予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因而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的主体,是一个具有主动成长的需要和积极的生命意志的主体。
  对儿童发展的理解,皮亚杰和乔姆斯基有所不同,一个偏重于“使然”,一个偏重于“自然”,然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观念,那就是承认儿童是发展的主体,承认儿童自身的生物学因素在儿童发展中具有不能忽视的作用:尽管二者对儿童发展的具体机制的理解不同,尽管二者对环境在儿童发展中是以一个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持不同的见解,但二者共同的是,都承认儿童自身的生物学因素在儿童发展中具有不能忽视的作用,都承认环境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二者都承认,外部环境这一条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它必须与儿童自身的自然因素切实合作。杜威曾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时主张,教育应当发生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那就是从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育转换为现代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杜威的这一观念是现代教育学的基本观念。在理解了皮亚杰和乔姆斯基的学说之后,我们更容易理这一观念。这对于我国摆脱以教师或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从而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
  ①王克先:《学习心理学》,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第46页。
  ②④⑤⑥这次辩论会的全部论文、发言和事后的评论被整理成书(法文版),英译版为:Language and Learning:The Debate between Jean Piaget and Noam Chomsk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我国学者对这次辩论会也有介绍,有关内容可参见章士嵘 :《认知科学导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8~85页;
吴道平;
《自然?使然》,载《读书》,1995年第12期,第88~96页。
  ③章士嵘 :《认知科学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页。

>

乔姆斯基“语法”解读篇3

乔姆斯基语言理论和认知语言学对比研究简论

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出版的《句法结构》一书在整个语言学界引起震撼,因为他提出了一种与传统语法截然不同的转换生成语法。以乔姆斯基为首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兴起,打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一统天下的局面,被人们称为语言学领域的一次革命,“他的语言理论促进了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结合并促使一些新兴学科的诞生”。其中,认知语言学就是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而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意义研究为中心,旨在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等,对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认知语言学对传统语言学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和批判,提出了很多解释语言的新思路,对语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虽说乔姆斯基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但认知语言学可以说是对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又一次革命。本文从哲学理论基础,语言研究的途径以及理论分歧等方面对乔姆斯基语言理论和认知语言学进行对比分析。

一、哲学基础分析

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主要哲学基础是唯理主义认识论和形式主义哲学。早在17世纪,笛卡尔就提出了天赋观念的唯理论思想。他认为,“来自外面的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人只有通过理性才能发现这些天赋观念,并以天赋观念为推理的基础,推演出全部真实可靠的知识”。笛卡尔从他的天赋观念提出语言是一系列符号的综合,是比较完善的观念的代替物,“观念是天赋的!内在的,语言是天赋能力的产物,与后天经验无关”“观念和语言都是清楚明白的,具有普遍性,因此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语言,与此相对应,还应存在着一种对各种语言都适用的普遍的语法”。这当然只是一个假设,然而它推动着历代哲学家及语言学家孜孜不倦地探索普遍语法,其中就有乔姆斯基,“乔姆斯基从语言研究学出发,逐渐成为一个坚定的唯理论者”。他的唯理论哲学表现在语言学研究的三个方面:第一,承认笛卡尔所谓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语言,与此相对应,还应存在着一种对各种语言都适用的普遍的语法的观点。第二,他反对经验主义的语言学习理论,认为存在着一种先天的语言学习机制。第三,他在语言学研究中坚持理性主义的方法论,“乔姆斯基从探索语言的普遍性出发,推测人类语言可能是天赋的,从而肯定了人类至少有一部分认识来自人类先天的生理结构”。另外,受形式主义哲学的影响,乔姆斯基又认为可以用形式符号来描写思维,根据形式规则对符号进行运算,反映思维,“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最终目标就是寻求一种普遍语法来解释人类是如何习得语言的”。

推荐访问:语法 姆斯 解读 乔姆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