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3篇

第1篇: 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关于促进XX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现在农村劳动力388518人,经济活动人口为373110人,非经济活动人口为15408人。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男性为197049人,占52.81%;
女性为176061人,占47.19%。总体而言,男性劳动力仍明显多于女性劳动力,男女劳动力比例大致为118/100。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年龄在16-35周岁的劳动力140610人,占37.68%;
36-45周岁的劳动力124249人,占33.3%;
男性46—60岁、女性46—55岁劳动力共108251人,占29.02%。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77803人,占农村劳动力的74.45%;
高中、中专文化程度82644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2.16%;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2663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39%。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技能劳动者17115人占技能劳动者23.66%。

二、存在问题

一是信息渠道不畅,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无序化现象严重。二是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总体偏低,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三是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三、对策措施

(一)推行农村发展“双轨制”,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新市、葛兰等六个镇建成镇工业区,形成农民创业、就业基地,XX湖镇形成旅游产业,14个镇按小城市标准抓紧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建成特色小城镇。农村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稳定就业和农民增收,破解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难题,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二)加强就业平台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统筹城乡就业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和稳定转移,不断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努力扩大城乡就业,提高城乡就业管理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一是探索建立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向下延伸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健全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建立以区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小型灵活人力资源市场为补充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城乡均等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公共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对特定群体的专项服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发布,探索建立需求预测机制。

二是设立四个就业服务中心和18个街镇社保所招聘点,打造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半小时就业服务圈”。依托就业服务平台,全面完善劳动力供求信息台帐,对农村劳动力家庭状况、就业愿望、培训要求、技能水平、就业去向、享受政策、社会保险关系基本情况和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做到“十清”。着力抓好西永信息产业园、XX经开区、街镇工业走廊和“农业三园”的用工需求调查、统计和预测工作,掌握中长期用工需求,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培训信息和组织招聘会,引导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

三是培育和壮大育劳务经纪人和劳务中介组织,努力形成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个人自主择业的就业新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劳务中介和劳务经纪人在协助市信息产业重点企业、农民工回引和农民工转移就业等方面桥梁作用。

(三)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保持就业政策的连续性,将现行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补助)和就业补贴等政策予以延续,同时结合创业型城市的创建,大力扶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一是建设“一极、一带、两翼”创业孵化基地,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梯级发展”模式。巩固已建成市级返乡农民工返乡园、返乡农民工创业街和返乡示范村建设。着力打造长垫线“特色创业街”,重点发展家居、现代畜牧及深加工等产业。创建以XX湖和大洪湖为核心,辐射东南翼、西北翼的山区村镇“创业示范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现代农业、水产养殖、林木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二是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提高创业成功率。落实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采取资本金补助、税收返还、融资担保、规费减免等措施,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在促进就业创业中的作用,为微型企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开辟“绿色通道”,开展“一站式”服务,着力解决微型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

  (四)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加快建设梯次技能人才队伍。结合西永信息产业园、XX经开区的产业发展和用工需求,对有培训意愿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全方位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组织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1年左右的短期技能培训或3年以内的职业教育培训,建立人才储备库。对征地农转非、“农转城”的中青年人员开展3-6个月的岗位技能培训,抓紧培养化工、机械、电子等园区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对妇女和大龄人员开展月嫂、保姆、养老护理、园林绿化等实用技能培训,以适应家庭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五)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稳定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实现城乡劳动者体面劳动,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的关键。一要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工作。积极推动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二要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着力提高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全面实施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工资水平,增强劳动者就业稳定性。三要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突出维护农民工权益,联合有关部门重点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用人单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农民工工资支付执法检查。加大劳动保障重大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建立现场督办和案件跟踪回访制度。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建设,逐步实现机构标准化、执法规范化、人员专业化。

第2篇: 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南充市农村劳动力短缺现状、影响及对策

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是产业顺利发展的基础保障。随着劳务人员输出的持续增加和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我市农村留守劳动力急剧减少,结合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的实际,客观分析认识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现状、影响及对策刻不容缓。据此,我们就相关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现将相关情况做一梳理。

一、农村劳动力短缺现状。

农村劳动力短缺集中表现在数量性短缺和质量性短缺状态下的劳动力实质性短缺。

1. 留守劳动力总量持续减少。作为务输出大市,年均转移输出劳动力增长6.5万人。劳务输出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利用,并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有效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以2010年为例,全年实现劳务收入134.5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2273元,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劳务收入满足了农民收入提高的期望,但对全市农业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过多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反而对稳定全市农村劳动力、保证全市农业生产、保障全市农业稳定和粮食保产增收形成冲击。按2010年全市市外转移输出劳动力188.1万人、市内转移约40-47万人计算,农村劳动力总数超过69%外出务工,且其中的80%以上都是在本县市外进入非农行业务工,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剩下的不到31%除去5%的教育缺失,再算上老龄化的影响,农村目前可用劳动力数量不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5%。随着城镇用工荒的加剧,农村留守劳动力常年有减无增的情况将在相当长时期内持续。

2.留守务农人员结构性特征明显。留守务农人员指年龄在18-70岁,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对留守务农人员进行结构性统计分析。从年龄结构看,51-60岁农村留守劳动力约占农村留守劳动力总量的40%,这部分务农人员从事农业生产的年限不会太长,一般在10年左右。61-70岁农村留守务农人员约占农村留守劳动力总量的32%。这部分超龄进行农业生产的老龄劳动力,由于健康和体力因素,他们继续务农的年限有限。可见,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从性别结构来看,妇女占农村留守劳动力的比重均值超过50%。农村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在于照顾老人和孩子,同时从事简单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3.农村留守劳动力已进入实质性短缺阶段。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高达69%;
二是农村现有务农人员中,51岁以上年龄阶段的务农人员占比高达70%,其中,60岁以上的超龄务农人员所占比例超过30%;
三是农村留守人员中妇女所占比例超过50%,且留守妇女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农村留守务农人员老龄化和妇女化现象说明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十分严重。四是这种短缺现象将会继续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并很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二、农村劳动力短缺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短缺,对我市经济发展、就业、农民增收、农业生产的影响复杂而深刻。目前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土地撂荒成面积蔓延。据粗略统计,举家外出务工的农户已占农户总数的44%。全家都外出务工的农户一般将水田交付给他人耕种(一般是本村村民)。户主领取土地享有的粮食直补和其他农业补贴,不再收取耕作者租金。由于旱地一般位于山坡,交通不便,农民不愿耕作。因此,旱地抛荒十分普遍。据估算,我市农村土地撂荒比例在10%至15%,部分自然村有高达30%至40%的情况。如不采取有效举措,随着农村留守劳动力的进一步减少,土地撂荒成面积蔓延不可避免。

2.劳动力质量下滑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由于农村留守劳动力典型的老龄化、妇女化特点,传统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懒人农业”替代,留守务农人员往往放弃较为繁重的农业生产项目,即便是简单的农业生产作业,也往往采取粗放式耕作办法,而且留守劳动力由于总体年龄偏高多数为文盲半文盲,农业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推广难”,劳动生产率极低。加上我市属丘陵地貌,农户承包土地细碎,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短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可避免,全市农业产业化进度也必然受到影响。

3.粮食保产增量目标受到严重冲击。一是种地糊口取代了种地搏收的观念。传统的种地是主业、其他是兼业的思想在农村劳动人员深切的体会到劳务收入相对种地收入的巨大利益差距之后,种地变成了只是解决吃饭问题的辅业,解决花钱问题的务工变成了农民谋求的主业,农民也不再追求粮食的高产。二是传统不违农时的观念日趋淡化。由于青壮年劳力的严重缺乏,留守的老年及妇女务农人员力不从心,只有靠自己慢种慢收,粮食产量难以有效保证。在因撂荒等原因造成的在耕种土地总量减少和耕种质量下降的前提下,实现粮食保产增量要承受的压力不言而喻。

三、解决相关问题的几点建议

农村留守劳动力短缺对全市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明显的,但从全市现代农业长远发展着眼,劳动力短缺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它为农村土地政策调整和生产方式革新提供了可行性。所以,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及相关问题应纳入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中去考量,应以新政策新办法去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保证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积极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缓解劳动力短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市农业生产效率有了长足进步,但农业生产科技、机械水平非常低,仍然主要建立在大量劳动力投入的基础上,这也是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重要原因。立足南充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的实际,将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纳入全市提升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的大局中去考量,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从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与机械化水平入手实现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成为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根据地理地貌,可以积极借鉴日本、台湾的山地丘陵农业技术,逐步推广与普及合适的农业机械,以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

2.全面整合农业生产资料,大力推广农业经营合作组织。苑囿于传统的土地资料分配制度和分散经营模式,我市农民承包的土地零星细碎,在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和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面临着很多困难,诸多的生产资源难以得到有效的利用,生产风险往往因为个体实力不足而进一步提高。这促使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更显得捉襟见肘。实行农业合作经营,将个体的、分散的家庭经济实体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各种各样的专业合作社(协会),或者形成企业+农户模式,把农村有限的劳动力聚集起来,形成合力,进一步有效整合利用资金、技术、信息服务资源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并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农产品生产,使各种生产资源效益发挥最大化。农业生产成本降低,规避风险能力提高,生产效益提高的目的自然可以实现。鉴于此,我市应该加大农业专合组织的发展力度,并进行积极的引导、管理,使农业合作经营更规范,效益更高。

3.切实提高农业农民生产收益,重点集中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农村留守劳动力短缺的直接原因是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根本还是经济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于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提速升温带来的效益,农业成本高、风险大、收入低的特点没有实质性改变,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劳务收入则有效的弥补了这一差距。对%%、%%两个县9个自然村的抽样调查发现,在外务工的农民年务工收入大概为12000-15000元,在家务农的农民年平均收入为2000元左右,外出打工的年均收入约为务农收入的6倍。务农收入纯收益与外出打工纯收益相比会更低。农业特色产业则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通过对特色农产品的挖掘、培养和品牌塑造,使农产品附加值大大增加,农民收入有效提升。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已有相当的基础,建议下一步应在挖掘深加工潜力、重点特色产业培养、龙头产业打造、品牌创建上下功夫,把特色产业做强做大,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领先优势。

4.积极健全农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积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效整合农业生产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新情况的农业服务机制,以缓解农业劳动力短缺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探索出台土地租让新政策,实现土地定向流动。以微利租让或投资的方式,让闲置或撂荒土地转移到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或业主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增收、业主增效、土地利用率提高的三赢。二是建立双向的农民培育机制,用质量替代数量。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让外出务工人员都有一技之长;
加强对留守劳动力进行先进农业技术培训,农业市场知识培训,培养出更多的新型农民。三是强化农田水利建设,建立水利设施维护机制,切实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四是健全完善农业保险机制,维护农民最直接、最切实的生产利益。五是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总之,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才能安心生产、安心创业。

第3篇: 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农村劳动力流失的对策【论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逐渐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农村劳动力流失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劳动力流失导致农村耕地利用率降低,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生产梯队“老龄化”问题突出,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此必须采取措施及时改进。

【关键词】

农村经济;
劳动力流失;
影响;
对策

前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外出务工,农村人口迅速下降,农村形成一种老人、妇女、儿童为主要构成的人群。农村劳动力外流是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客观呈现,本文就对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1.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1.1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供给不足

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农村务农人数迅速减少,以高达2%的速度在递减,当前我国的人口总额递增趋势有了一定的缓解,劳动力的增长也随之减缓,大规模非农就业的上升,持续下降的人口自然增长及持续转型的事物消费与农业结构会导致务农人数的下降。从最新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来看,当前我国农民工总数约农村总人口的1/5,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加大,导致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出现了民工荒、技工荒的情况。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仅从劳动力绝对数量来看,理论上是应当有剩余的,但是事实上我国小规模农业的形势对农村劳动力需求较高,因此,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必然导致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

1.2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工务工步伐受到阻碍

xx年的调查中突然显示“民工剩”,这个结论让人吃惊,但是也在预料之内,从其原因来看,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的蔓延,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济较发达地区表现十分明显,农民工失业返家的现象十分突出,但是从一些民间机构的调查情况来看,金融危机的余力还没消除的时候,农民工仍然在计划务工,金融危机无法阻止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步伐。面对当前如此严峻的形势,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外出务工是转移剩余劳动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其次是由于外出务工是为农民增收的最主要途径之一,解决温饱外问题的最佳方式之一。

1.3影响农业基础的稳固性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由预期的收入差异决定,因此除了剩余劳动力倾向流动,一些非剩余的劳动力也倾向于流动,即使本地收入不断提高也无法阻止农民工外出的步伐,所以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不以农业剩余劳动力为界限。从当前我国的生产格局来看,仍然以家庭为主,劳动力流失可以提升家庭收入,但是对整个农业生产会造成很大的的影响。具体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种:

首先,耕地利用率降低,粗放经营

近年来,我国的土地利用率有了很大提高,少对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民收入结构有了很大改变,非农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形势下,农业经营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大量农民将土地作为附带的生活方式,粗放耕作,导致土地率下降,也开始出现土地荒废的情况,农村土地日益变瘦,品质下降。

其次,基础设施落后,大量空心村出现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导致部分职位空缺,威胁农村的生产生活,大量土地荒废,空壳村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农村正在逐渐走向终结,主要体现在:农田水利设备过于陈旧,老化、退化现象严重,原有的水利灌溉体系失去了利用价值,农业生产倒退到靠天吃饭阶段;
农村道路变得日益狭窄,缺少硬化路,很多道路遇到雨天便影响交通功能,同时由于规划能力较差,私占道路现象十分严重,道路日益狭窄;
农村空心化的趋势日益严重,举家外出人员数量逐渐增多,空心村成为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最后,农业生产梯队“老龄化”现象加剧,新技术普及度不高

农业生产进入到关键时期,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从基层调研的情况来看,原来老人种田在不少地方还只是季节性劳动力变化,而如今农业生产呈现老人种田常态化趋势,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老人接替老人种田,农业生产梯队“老龄化”,导致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同时农业人才不足,新技术的普及难度较大,整个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2.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影响的对策

2.1深化改革,将人口流动与农业规模化发展相结合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为土地的流转与实现规模化的经营创造了条件,传统的家庭模式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随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年轻人对土地的感情没有那么深厚,而且随着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日益下降,对土地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土地改革的逐渐深入,土地流转与家庭农场的形成解决了农村高素质劳动力流失,稳固农业基础。从发展形势来看,家庭农场规模的效益明显高于普通散户。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实现规范化管理,由粗放经营向高效流转。

2.2制定可以吸引青年劳动力务农的针对性政策

农村劳动力锐减,尤其是青年劳动力不足,这是世界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一些国家专门制定了针对青少年劳动力的务农政策,如果按照当前青壮年劳动力锐减速度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十年后,青年农民这类人群将会消失,欧盟制定直接补贴青年农民,鼓励更多的青年农民去务农;
加大补贴力度,吸引青年农民回乡务农;
鼓励老年农民提早退休等。

我国应尽快制定对青年劳动力专门的扶植政策,可以借鉴西方成功经验,适当的提高补贴,鼓励高素质青年参与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潮中。

利用农民工返乡契机,吸引其投入到农业与农村建设中

表面上看,农民工返乡回流看似是消极的,会导致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的转移。但是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农民工返乡恰好可以作为劳动力市场资源流动配置的形式,是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要求转移升级的前兆,所以可以重新整合配置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源,大力吸引农民工返乡,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

结束语。综上所述,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导致大量农田荒废,农村劳动力声誉,农业生产水平降低,农村经济水平降低,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打破这一局面,要善于发挥当前的资源优势,创造良好的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提升青年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推进农村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宗智.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xx(4).

[2]崔晓黎.新农村建设面临社会结构调整[j].调研世界,xx(1):22-25.

[3]杨达.潜隐性“拐点”现象与城乡协调发展新需求[j].江西社会科学,xx(4):137-147.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龙江县白山乡人民政府经营管理站)

内容仅供参考

推荐访问:河南 农村经济 未来发展 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