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个人主义倾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个人主义倾向,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个人主义倾向

个人主义倾向2篇

【篇一】个人主义倾向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有一条近乎公理性质的命题"人是有理性的"。而理性的含义简单地说就是人的行为准则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标准。经济学分析用效用最大化替代了传统的利润最大 化假定,理性被理解为人能根据自己所面对的约束来作出反映的一系列欲望,期望与偏好的选择,且所做出的选择宁愿更多,而不是更少。( Becker 1976 )。理性人假定伴随经济学已存在了几百年,其内在的逐利要求( "最大化行为" )作为理性人的根本特征却从未改变过。米塞斯(Mises)把最大化行为当作"人类行为的基本逻辑"来看待,认为这一逻辑是不言自明的理论前提。琼·罗宾 逊(John Robinson)则把最大化行为假设看作对普遍经验事实的概括。各种各样的利益要求(在形式上一个最为突出的体现就是对于逐利机会的创造)成为经济系统 运转发展的原动力。

   在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排斥个人理性,而代之以集体理性。即认为通过不断的教育可以使人们,特别是作为人民代表的官员和先进分子做到行为准则以“社会 (全体人民)利益的最大化为标准。”这一命题成为计划经济的基石。然而,针对充斥着低效和浪费的计划经济的改革却使我们看到了这种理性的局限性,明显的例 子是作为集体理性最典型代表的政府理性其行为准则就不一定以“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为标准。”公共选择理论,管制经济学理论等都对政府的目标是社会福利最大化 这一传统假设提出了挑战。在现实中,政府是由理性人组成的,并不一定以社会福利为其决策的目标函数,而是往往服从于经济中的某些特殊利益,成为“被俘获的 政府” (Captared gouemment )。我们不得不发现政府理性是分层的。首先,它代表统冶阶级的利益;
其次,它代表决策群体及其所处小集团的利益。

   由此,作为我们社会根基的集体理性受到了怀疑。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际上是对个人理性在经济在社会发展中根本作用的肯定。

   其实,集体理性也不应完全否定,它作为一个美好的理想应该提倡和追求,正如学雷锋应该发扬、星期六义务劳动应该光大一样。但倘若想只靠学雷锋来改变服务质量,想只通过义务劳动来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恐怕就理想浪漫得有点迹近痴人说梦了。

   前不久,我们给《中国证券报》写了一篇《产权与管理:孰轻孰重》的文章,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一个强化最终所有人的监督动机与监督能力、强化最终 所有权行使的理性的产权机制,管理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是苏联七十年计划经济和我国前几十年实践所一再证明了的,没有理性的产权机制以形成“前有千 金,后有猛虎”的激励和约束,就不可能有好的管理。虽然偶尔也会出现几个大公无私,鞠躬尽瘁的优秀厂长,但正如一万人之中或许会出现几个雷锋一样,值得提 倡,却不可能推广。

   西方人在这方面是很明确的,强调物质第一,精神第二,尊重个人选择和私密性(private)即使朋友、夫妻、父子也在钱财上一清二楚、白纸黑字。但这并 不妨碍他们在此基础之上的亲爱、正义感和同情心,他们也在此基础上提倡乐于助人,提倡大公无私,提倡为真理献身。比较起来,中国人行事则往往一厢情愿,将 理想的和现实的,提倡的和推行的, ought to be (应然的)和to be(实然的)混为一谈。赫尔岑《彼岸书》一文中写道:“人如果不图救世,而只救自己一一不求解放人类,但求解放自己,那倒反会大大有助于世界之得救和人 类的解放。事实也的确这样,集体难道不是个体组成的吗?如果没有个体的幸福和解放,又何言集体的幸福和解放呢?在一个以集体理性为基础的社会,集体理性往 往最终被第一领导人的个人理性所取代,其他广大社会成员的个体三位同成为福牲”,先肉后灵,先物质后精神,先现实后理想,此为根本。不能主辛苦荐、靠理 想、靠宗教,靠义务劳动去建立社会,否则就是中世纪的欧洲和大跃进文革时代的中国了。

   (作者系渝商会会长、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蓝洋金融执行董事兼总裁)

【篇二】个人主义倾向

个人主义

内涵

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个人独立”。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

表现为利己主义、利他主义、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形式。个人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individual,意为不可分的东西、个体。个人主义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一切从个人需要和个人幸福出发,反对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自由、平等、人权是个人的政治诉求 。个人主义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民主是对个人的尊重,宪政是个人的制度保障,市场经济是对个人经济追求的承认与规范。

起源:

个人主义与社会平等概念同时产生,是平民从贵族那里争取到的胜利。从中世纪到现代,西方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解放的过程,先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出来,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换句话说,人本主义是第一阶段,个人主义是第二阶段,最终人的神圣性终于成为了习俗和法律。西方个人主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典哲学,希腊城邦政治 ,贸易经济等文化和机构。其直接来源是近代的两个先行官: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是人权向神权挑战,再次确认“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原则。宗教革命肯定了个人的良心和判断,

个人主义的起源有三个:社会(历史)起源、思想起源和概念起源。先有社会(历史)起源,后有思想起源,再有概念起源。三者之间有必然联系,但不能相互混同,更不能互相替代。

个人主义在西方的发展

个人主义思想就象其母体--资本主义社会一样,也有自己的历史轨迹,这一轨迹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演变规定基本内容及其表现特点。

从开始产生到18世纪产业革命起步。在封建统治者和天主教会势力的双重束缚下。个人主义思想把勤奋和节约、禁欲和进取作为最高美德。在这里,经济行为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且还是证明自己才能和价值的最有效途径。这样,获取和节约二者构成的积累,便具有了超世俗的价值和意义,经济获取行为及其成功,在宗教和世俗两个向度上都成了事业。这种积累式个人主义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因素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富兰克林的《自传》和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熊彼特的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对此则有模式化的说明。

伴随大量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因素渗入经济运行过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昔日难以想象,原有的供求均衡状态被彻底打破,供总大于求,为了适应裂变式供给的急剧发展,如何刺激需求以适应供给的迫切需要,让个人尽快消费,多多消费,便成了整个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枢纽所在。个人主义思想的向度发生了根本性转移。这种消费式个人主义盛行于产业革命的中后期一直到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实施。它在经济学上也有自己的理论表达,这就是由凯恩斯发动和完成的所谓"经济学革命"。凯恩斯的看法是:"财富之生长不仅不系乎富人之节约(象普通所想象的那样),反之,恐遭此种节约之阻挠’。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鼎盛于本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造反运动,是消费式个人主义的必然衍生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激发出来的高科技转为民用,供求失衡的矛盾不但未得缓解,反而呈加剧势头。为了维持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均衡,对别国进行商品、资本、制度和价值观念的输出,当时的所谓现代化理论,至少有一半原因是出自这种需要。对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造冷战阴影和事实,让个人在消费哈哈镜中以自我扭曲变形来自娱自乐。

进入本世纪70年代以后,个人主义进入了反思阶段。这种反思在不同的层面和领域中进行,由个人行为的病态和偏激,溯导思想文化根源,在哲学上进行尝试者有麦金太尔及其力作《德行之后》,文化社会学式的探讨则由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进行,涉及政治学、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内容的综合性研究,则由罗尔斯在《正义论》一书中完成。其他学科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如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等。 

个人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个人主义这个概念来自西方。中国古代有没有西方那种个人主义,法家、墨家都反对个人主义所指涉的那些内涵。道家有些中国式的个人主义,这是逃避现实、藏匿自我的个人主义,而不是参与社会的个人主义。儒家讲积极参与现实,有点个人进取的意思,但不能算是个人主义。五四运动的启蒙才告诉人们,个人是独立的存在,独立的自我最有力量。五四运动中的启蒙者的一大功绩是把个人从群体关系中分离出来。五四的个人主义有一重要特点是和无政府主义思潮结合,这就是因为它反国家。当时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很盛,不仅直接提倡,而且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本身大都是这思潮的赞成者或参与者:中国近现代常常是西方发展的某种缩影。本世纪初及二十年代,中国确实有一段以卢梭式和尼采式的个人主义为主题的启蒙时期,但时间很短,很快就走入了以集体主义为最强音的革命、战争的年代。

推荐访问:个人主义 倾向 个人主义倾向 个人主义倾向 个人主义倾向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