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网络虚拟社区优缺点虚拟社区与网络协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网络虚拟社区优缺点虚拟社区与网络协作,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网络虚拟社区优缺点虚拟社区与网络协作

网络虚拟社区的优缺点虚拟社区与网络协作3篇

【篇一】网络虚拟社区的优缺点虚拟社区与网络协作

虚拟社区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的研究
作者:周颖 王鑫洋 李菁苗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3年第15期

        摘 要:随着Web2.0思想的深入,网络呈现社区化趋势,成为广大网民体验与交流的平台。在消费类的非商业虚拟社区中,消费者分享购买某种商品后使用体验和评价,为其他消费者提供相关信息。因此社区为企业进行有效地口碑传播提供了另一条途径。本研究从虚拟社区评论的视角,结合网络口碑及技术接受理论,从消费者的角度来探讨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因素,建构一个适用于虚拟社区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的关系模型,提出研究假设。经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为企业在虚拟社区中实施营销活动提供思路。

        关键词:虚拟社区 网络口碑 购买行为 信任 结构方程模型

        一、导言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结果表明,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使用虚拟网站的用户规模为2.75亿,较上年底提升了12.6%。网民中虚拟网站用户比例较2011年略有提升,达到48.8%。在消费类的非商业虚拟社区中,消费者一方面在这平台上分享购买某种商品后使用体验和评价,另一方面在购买某种商品前通过该平台得知其他消费者提供的关于该种商品的相关信息。因此社区为企业了解消费者需求、增进消费者忠实度提供了另一条途径;
也为企业在线口碑营销提供了更多可能和更大的机会,通过社交行为采集用户信息、分析消费者偏好,利用社区的高关注度和参与性,提高网络营销精准性及影响力,对企业发展有不可预测的推动力。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一方面丰富完善虚拟社区及网络营销的理论研究,为该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和内容,另一方面将虚拟社区的研究成果归纳综合到企业营销的理论框架下,为企业在虚拟社区中实施营销活动提供思路。

        二、模型构建和假设提出

        本文通过研究多个前人的基本模型基础上,将主要变量相互之间的影响引入模型,再加之本文的研究重点企业口碑营销这一因素,通过运用SPSS软件和AMOS软件对原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得到最终的模型。模型中包含了4个变量:调节变量——企业口碑营销;
前因变量——第三方口碑传授者和虚拟社区社会性;
中介变量——接受者感知和品牌信任;
结果变量——购买意愿和购买行为。

【篇二】网络虚拟社区的优缺点虚拟社区与网络协作

利用虚拟社区对高职生进行校园心理辅导的优缺点分析

作者:朱耀秀

作者机构:潍坊工商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2200

来源:科技信息

ISSN:1001-9960

年:2008

卷:000

期:023

页码:678,719

页数:2

中图分类:G7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虚拟社区;高职生;校园心理辅导

摘要: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虚拟社区深入人心,丰富了信息交流的方式,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条件.本文就利用虚拟社区对高职生进行校园心理辅导的优缺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篇三】网络虚拟社区的优缺点虚拟社区与网络协作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策略研究
姓名:张红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教育技术学指导教师:胡凡刚
20070401

摘要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学习理论背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背景下,人们追求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最大化,而以网络为依托的教育虚拟社区这全新的时空,已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但是,目前就总体而苦,教育虚拟
社区自身的建没及其应用皆不尽如人意。如何合理应用现代技术营造具有
“人性化”的教育虚拟社区?如何应用教育虚拟社区进行教学?如何达到
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和教育虚拟社区自身发展的双赢的局面等问题,是教育技术专业研究者应关注的一个富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本课题正是在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下提出的。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调查分析,并结合《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采用理沦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教育虚拟社区及其教学交往的特性,
并从课程导入、课堂讲授、小组协作学习、校际协作等方面探讨了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策略。
・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策略的效
果,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教育虚拟社区的自身建设及应用教育虚拟社区
进行教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可操作的原理、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教育虚拟社区;
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

小组协作学习

Abstract
Withthe
informationizationofeducation,theresearchprogressofthe
learningtheory,andthedevelopmentofmulti—mediaandnetworktechnology,itisnowpossibletopursuethefullexertion
andoptimization
of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The
educationalvirtualcommunity
on
theInteract,
whichisseen鹊aburgeoningattention
under
such
educationalspace.attracts
certainacademic
of
circumstances.However,the
isn’t
contented
to
constructionthe
educational
virtllal
community
people.as
well嬲its
applicationnow.Howtoconstructthehumanisticeducationalvirtualcommunity
withthemoderntechnology?Howtoteachandlearnini口And.bowtoachieve
the
community’Sowndevelopmentandthe
arc
success
ofteaching
to
communication
initatthesametime.Thosequestions
aIlvaluabletheresearchersofthe
specialtyof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Onthebaseofthinkingofthosequestions,thisresearchisproposed.Throughtotheanalysisofthedomesticpractice
foreign
literatures,andtheteaching
of
thecurriculumLearningSciences&LearningTechnologies.and
case
combiningstudiesandtheoreticalinvestigation,thisresearchofin
the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al
virtual
community
and
teaching
communication
it.Then,this
on
researchstudiesthesWategiesfromfiveaspects:
thefirstclass、teachingclassroom、groupcollaborativelearning、collaborative
learningamongdifferentschoolsandteaching
Finally,thisarticleanalysestheeffectstrategies
evaluation.
the
andinfluencefactorsofthese
tllronghthequestionnaire.Itwillofferpractical
theory,strategyand
andapplication.
methodologiesfor
educationalvirtualcommunitydevelopment
Keywords:Educationaleducational
virtual
Vh'tualCommunity,Teaching
Communication
inthe
communities,Groupcollaborativelearning


图目录
图1.3.1研究范围………………………………………..8
图1.3.2研究方法图………………………………….…..8
图2.2.1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层次………………….13
图3.1.1研究思路及方法……………………………….…19图3.2.2对课程目标了解程度……………20
图3.2.3对教师所讲课程目的了解程度图3.2.4目标是否写下来….20
图3.2.1目标重要性图3.2.5网络学习行为
图3.2.6所使用的搜索引擎……….…2l
图3.2.7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因素…………………….…22
图4.2.1教学环境概念模型图………………………….27
图4.2.2教育虚拟社区服务模块图…………………………..28
图4.3.1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流程图……………….…34
图4.3.2互联的学习社区……………………………….…38图4.3.3“未来的生活…”系统构架…………………………38图5.2.1对面对面课堂讲授和教育虚拟社区学习相结合的态度图……51图5.2.2对小组协作学习的态度图…………………………..52图5.2.3影响交往的教师、学生因素…………………………55图5.2.4影响交往的社区文化因素…………………………..55图5.2.5影响小组协作学习的因素…………………………..56

表目录
表2.1.1教育虚拟社区分类…………………………….…1l表2.1.2教育虚拟社区的构成要素……………….…………12
表4.3.1混合学习的混合成分……………………………..34表4.3.2课程导入的内容…………………….…………..36表4.3.3学习结果的描述…………………….…………..47
表5.2.1教师对本课程学习目的及意义的讲解(五点量表l一5)…..49
表5.2.2教师对本课程学习内容的清晰阐述(五点量表1--5)….…49表5.2.3教师对教学/学习方法的介绍(五点量表l一5)…………50表5.2.4教师对教学/考核方式的介绍(五点量表l一5)…………50表5.2.5课堂讲授的效果(五点量表1--5)…………………..5l
表5.2.6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效果(五点量表l一5).…………..52
表5.2.7小组协作学习(五点量表卜5)……………………….52
表5.2.8校际协作学习….…………………………….…52
表5.2.9教学/学习评价(五点量表l一5)……….…………..54表5.2.10教育虚拟社区文化(五点薰表1—5)…………………54


第一章绪论
弟一早珀下匕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一)终身学习的需要与网络教育的蓬勃发展
自1792年以富尔为主席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
以《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为主题的报告书以来,终身学
习、学习型社会逐渐成为世界的强音。进入20世纪90年代,欧盟1995年
发布的白皮书一《教与学:迈向学习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
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学习:内在的财富》更是掀起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高潮。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建立学习型社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2001年5月,江泽民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也明确提出创建中国学习型社会。
以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而蓬勃发展起来的网络教育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世界各
国对网络教育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都试图在未来社会中让教育
维持优势的地位,并始终走在社会发展前列。世界经合组织的研究表明,从1995年到2004年,全世界的远程教育市场规模正以每年45%的速度递增。2004年,全世界有l亿8千万人通过远程教育方式进行学习。。而以网络为依托的教育虚拟社区因其教育性、自主性、开放性、平等性、生态性和生成性等特性。满足了人们学习、工作和教育提升的现实需要,逐步成为学习者开展协作学习、知识建构、情感交流和智慧发展的理想的学习环境,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开辟了另一空问。
(--)网络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
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网络教育理论亦日趋丰富。社会存在理论启示教育者在网络教育中应创设增强社会存在感的文化情境;
在“E-learning”教学进行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混合学习理论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课掌教学和教师的重要作用,以及除了建构主义理论外其他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
∞hnp://www.591718com/2005/4-13/11065414842.html,2006-11-5.
。胡凡刚.简论教育虚拟社区[J].屯化教育研究.2005,(9):42—46.

第一章绪论
用;
情境认知理论提出“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
教学交往理论为网
络教育者提供了在教学/学习中应创建利于沟通、对话等的交往环境指导。
教育虚拟社区作为教学/学习活动开展的另一空问为各种网络教育理论的实践提供了广阔天地。教育虚拟社区的最终日的是社区成员(主要是学生)获得个性完满和整体建构。而最终目的的实现并非“教”或“学”的单向社区行为所使然,而是必须置于一定的“交往关系”和“互动交流”之中才能得以进行和完成。。因此,教育虚拟社区便被赋予了深刻的教育内涵,体现并实施着教育虚拟社区的教育性。
二、问题提出
虽然,教育虚拟社区同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就总体而言,目前教育虚拟社区并未发挥出其自身的优势。对有影响的社区网站的分析表明,只有28.2%的社区网站有探究活动,只有2.8%的社区网站支持基于交往的协作学习。。因此,怎样合理利用教育虚拟社区、采取何种交往策略使之发挥优势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学习绩效,真正实现“有效教学交往”是目前教育虚拟社区中教学交往的研究重点。
本研究以曲阜师范大学的基于《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育虚拟社
区——天空教室网络教学课堂为实践平台,在2005年9月一12月和2006
年9月一12月,笔者在参与并跟踪该校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的2003级与2004级的本科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和教师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学生在该课
程中的学习行为以及教师相应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对基于教育虚拟
社区的教学交往策略进行描述、分析和总结。
三、《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简介
为使高等学校师生尽快适应同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了解和体验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团队学习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紧跟世界教育信息化潮流,为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合格的本科毕业生打下岖实的基础,从2005年秋季以来瞌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为本科生开设了《学习科学与技术》这门
课程。
。胡凡刚.教育虚拟杜区交往理论模型与层级塔[J】.中国电化教育,2006,(5);
23—26.o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i学习交往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6,(2):23—3L


第一章绪论
该课程为学习创造了多媒体和网络化学习环境:用资源库代替教材、教参,并且由师生共同创建本门课程的教材和资源库;
以专题研究为导向,小组协作学习与自主学习为主,以网上社区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组成教师、导学。等多元辅导团队:以电子文件夹为评价载体,师生共为评价主体,过程性评价为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体验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在参与该课程的学习中,笔者意识到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如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学习、交往策略等等。本论文主要是在本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对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策略进行研究。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文献分析,笔者认为,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虚拟社区概念及结构组成研究
美国学者霍华德・莱茵哥德(Howard・Rheingold)在《虚拟社区》(The
Virtual
Community)一书中首次提出“虚拟社区”的概念:因网络而衍生出
来的,一定规模的人们以充沛的感情进行某种程度的公开讨论,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与信息,从而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个人关系网络的社会共同体。@
Hope
N.Tillman提出了虚拟社区的定义、特征、类型、社区服务、创
建策略和交往发生等问题。。Pallof,Pratt(1999)认为,社区可以建立在虚拟网络空间里,社区成员利用计算机辅助通讯技术相互联系和交流,成员们通过共同参与对目标、规范、义务和沟通方式的讨论来构建虚拟社区。。
Tu,Corry(2002)提出一个三角形理论模型,认为教育虚拟社区是由教学
。导学是0被指导者I司龄或踌年龄的学生,而对被指导者来说,导学或者是比被指导者更有能力的学生,也有町能在知识和能力卜与破指导者相近的学生。
%oward
Rheingold(19931.TheVirtualCommunities:Introduction.fDBl.
http://www.well.com/user/hlr/vcbook/vcbookintro.html.2005—10-6.9HopeN.TiIlman.virtualCommunityBuildingUsingIntemetTooIs.Http://www.hopetillman.eom/i100/vchtml.2004-10-16.
9转训自甘永成。£炜.虚拟学习社区多重内容之解析与研究川.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5k
15.
lO—

第一章绪论
的、社会交往的和技术的三个维度组成。@为了建立一个理想的教育虚拟社区,他们认为这三个维度应该得到均衡发展,对某方面过于倚重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学习经验,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学习社区可能侧重于
发展不同的维度。该模型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仅解释了各类社区形成的特
点,也指出了不同学习阶段,教育虚拟社区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Carabajal,Lapointe,Gunawardena(2003)从三个纬度描述了教育虚拟社区的结构组成:技术维度、学习任务纬度和社会交往纬度。技术提供了学习交流的空间和工具,学习任务是指与课程学习有关的学习材料、资源和社区活动;
社会交往维度指参加者需要通过经常性的联系来维持一定程度上的互相关心和理解,从而形成社区归属感和情感纽带。。社区交往活动使得社区成员在学习交往中获得满足感,有助于社区共同体的形成和保持,对学习有促进作用。
(二)虚拟社区的建设研究
Pallor,Pratt(1999)归纳了建立教育虚拟社区的几个基本步骤:明确界定社区目标;
创建群体活动场所;
有效的管理者推选;
行为规范界定;
建立成员角色;
建立亚群体。回
Amy
JoKim博士(2000)提出建立社区的九大策略:定义并清晰表达
主旨、建立灵活并可扩展的聚会场所、创建有效和可发展的成员资料、设计社区角色范围、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程序、鼓励正确的礼仪、推进经常的活动、完善社区生活仪式、协助成员运作自己的社区小组。”
Mao“2003)关于如何使社区运转提供了四项策略:促进专业和个人的建立;
创建安全互信的环境:成员之间有效的支持;
学生和教师之间足够的准备时间。
(三)教育虚拟社区交往及影响因素研究
Short等(1976)提出虚拟社区环境下的“社会存在感”的研究,To(2000)对社会存在的概念进行了扩展,包括通过网络进行基于文字的交流时的感
。转,JIZ马.er亮.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学分析川.中国远程教育,2006(9)上:20一24.。转口I之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D】.2006年博t:fft3c.。转0I之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fDJ.2006年博b论文.
。AmyJoKim(2000)著.张署,胡蓉,赵明译.网络杜区建设一设计簧略揭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


第一章绪论
觉、认知及反应的程度等,认为社会存在是网上交互中的一个关键成分。。Gunawardena(1995,2004)对此进一步研究,她强调虚拟学习社区的交互学习对网络教育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回归分析研究表明,社会存在对于建立网上互动社区具有建设性意义,对于学生网上学习的结构和满意度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发现社会存在中的亲密性和接近性这两个概念与此密
切相关。o
琼斯(Jones,Q.,1997)认为虚拟社区除了需要两个以上的传播者、起码的互动、大部分的互动在公共虚拟空间进行及固定的成员等四个因素外,最重要的是社区情感的形成,它对于教育虚拟社区中的教学交往具有重要作
用。@
Moore(1989)认为,远程教育中存在着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等三种交互。Laurillard(2001)从如何认知的角度,提出了学习过程中的会话模型,认为学习过程中同时会发生学生与教师及其教疖建构的环境之间的交互和学生的概念与教师的概念之间的交互。Hillman(1994)认为,以媒体为中介的学习活动中,学习者首先要操作媒体,因此,学习者通过媒体特别是现代媒体的学习中存在
学生与界面的交互。。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相对于国外,国内对教育虚拟社区及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有关网络环境中教学交往行为的特点、交往设计、教学交往与学生个性发展、师生行为及其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
张文杰和姜素兰(1998)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网络交往行为作为一种新型交往行为,呈现出戏剧行为的特点。。
o转弓I之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IDl.2006年博。}:论文.
嘴qI之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DI.2006年博L论文.
呵Olle¥,Q.VirtualCommunities.VirtualSettlements&cyber-AreMmology:AThoamicalOutline【J1.
Journalof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ton,1997.(3).
8转0i之陈孵.远程学习的敦学交且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1中国远程救育,2004,(3):24--28.o张文杰,姜索兰.论阿络交往行为的新特点[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0):43-46.

第一章绪论
高瑞利和孔维宏(2003年)论述了网络环境中教学交往的主体及其特性、教学交往的特征和教学交往的设计等问题。交往的媒介性,开放性以及交往信息的丰富性,交往控制权的机动性,交往过程的可再现性都是网上交往的独特之处。。
王陆等(2004)重点讨论了虚拟学习社区的实现技术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并对虚拟学习社区中学生行为、教师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国甘永成
(2004)从e-learning和知识管理的视角,以多元智能和学习社区的整体性和
个体性差异为基础,构建了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模型,并分析了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
胡凡刚(2006)在其博士论文中,系统阐述了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要素、过程、动机机制、基本原则与规律,并提出了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的框架和层级塔。他认为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是社区主体(教师和学生)在
虚拟文化环境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固
三、现状分析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相关课题文献分析,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外对教育虚拟社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一)教育虚拟社区的定义、特征、结构组成及其建设等问题:
(--)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影响学习交往的因素、教学交往行为的特点、师生行为及其关系、交往设计等方面进行的探究。
(三)对教育虚拟社区的社区文化心理、归属感形成的交往机制问题及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组织形式、教学交往控制等策略缺少实质性的研究。
本研究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策略,试图为改善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以及提高其教学交往绩效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o岛瑞利,孔维宏.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交往CJ].中国电化救育,2003,(02):73—76.
。王陆.虚拟学习卡}区碌理与脚用m].北京:高等教育iH版社.2004.
otr水成.虚拟学习社随中的知识建构和焦体智慧岍究发展一知识管理与E-LEARNING结合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j版社.2005.
。胡凡剐.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o】.2006年博士论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三节研究目的、意义与范围
一、研究目的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参与、跟踪《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对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特点、教学交往策略及其效果进行分析、描述和总结。希望窥斑见豹,为更好的利用教育虚拟社区开展教学/学习活动、实现真正有效的教学交往有所启示。当然本人能力有限,并由于时间、实践对象等的限制,研究难免有其局限性。
二、研究意义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它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亦R趋深入,要求人们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而教育虚拟社区的兴起和发展,为
人们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满足兴趣、互动交流提供了更为自由、广阔的
空间。但是,通过对国内教育虚拟社区应用现状的考察和笔者所参与的社
区学习实践,发现目前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及其应用皆不尽如人意。大多
数社区将力量花费在社区物质层面(如平台)的建设上,却忽视了社区的
生命要素——“入”,致使社区有“技术”,而无“人气”,结果社区很快就
败落无声。如何合理应用技术营造具有“人性化”的教育虚拟社区,使之聚集“人气”?如何达到教育虚拟社区交往和教育虚拟社区自身发展的双赢的局面等问题,是教育技术专业研究者关注的一个富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本研究即是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下,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调查分析,
并结合《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采用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教育虚拟社区及其教学交往的特性,并从课程导入、课章讲授、小组协作学习、校际协作等方面探讨了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策略,试图为教育虚拟社区自身的建设及应用教育虚拟社区进行教学/学习提供可操作的原理、策略和方法。
三、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如图(图1.3.1)所示,本文以《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为


第一章绪论
实例,主要研究学校情景下的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

(学校+虚拟)学习环境!
I.….….….….…-…‘….….o
图1.3。1研究范围
四、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基于教育虚拟社区
的教学交往策略的研究,具体方法有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归纳与演绎法,以及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等技术。如下图(图1.3.2)
实证研究与探讨相结台的方祛

问卷调查法I归纳法访谈法l统计技术


’祛
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策略的效杲研究
结论

文献综述
《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前期研兖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镱略研究
展望
图1.3.2研究方法图

第一二章教育虚拟社区0教学交往
第二章教育虚拟社区与教学交往
第一节教育虚拟社区解读
了解教育虚拟社区的由来对研究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具有重
要的意义。下面就教育虚拟社区提出的缘由做一简要的介绍。
一、社区
中文的“社区”一词是由德文“Gemeinsehafl”到英文的“Community”,到中文的“社区”辗转翻译而来的。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等人将Comunity翻译为社区。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Ferdinand
Tonnies,1855—1936)在{GemeinschafiandGesellschaft>>(社区与社会)一
书中首次提出“社区●概念,随后引起诸多社会学者的关注,其内涵也随着他们研究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腾尼斯的“社区”是对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对西方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疏理的人际关系的反思,它描述了一种由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在腾尼斯这里,没有明确提出社区的地域性特征,它更多的是指人们之『自J的“社会关系”或“精神共同体”,强调人们共同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相互依赖性和归属感。由此可见,腾尼斯的“社区”概念是人们在追求美好人际关系的内在需要下而
提出的一种具有理想化的人际关系的社会共同体。
在本研究中,社区是具有地域特征的精神共同体。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地域、人口、区位、结构和社区心理,社区中的交往关系是联系社区成
员的纽带,在交往中形成的共同的文化意识以及亲密无『自j的交往关系,是
社区的实质与精髓。。
二、虚拟社区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社区产生。美国学者霍华德・莱茵
哥德(Howard.Rheingold)在其《虚拟社区》(the
virtualcommunity,1993)
一书中首次提出“虚拟社区”:因网络而衍生出来的,一定规模的人们以充
啦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D】.2006年博士论文.


第二章教育虚拟社区与教学交往
沛的感情进行某种程度的公歼讨论,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与信息,从而在网络空I.日J中形成的个人关系网络的社会共同体。。
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观点、立场和视角将虚拟社区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也给出了虚拟社区的不同定义和称呼,有些学者称为“电子社区”
(ElectronicCommunity)、“在线杜区”(OnlineCommunity)、“网络社区”(NetworkCommunity)。尽管如此,但其核心观点大同小异:虚拟社区是基
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在数字化空间生存的社区,其功能一般有公告牌、群组讨论、社区通讯、在线聊天等,社区成员在其中可以交流互动并共享信息,并逐渐形成具有共同需求、价值观、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等社区心理因素的精神共同体,它实现了跨时空的人际互动。
三、教育虚拟社区
终身学习理念的倡导、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网络教育成为远程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网络以其跨时空的超越性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更自由、开放、生态式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教育虚拟社区应运而生。
教育虚拟社区首先是虚拟社区。我国学者胡凡刚将教育虚拟社区界定为:基于跨时空的、开放的、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社区成员(主要包括
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专题研修、交互协作、资源共享,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形成的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
体,具有教育性、自主性、开放性、平等性、生态性和生成性等特性。圆
教育虚拟社区,有的学者将之称为“虚拟学习社区”@、“网络学习社
区”。、“在线学习社区”等。不论何种称呼,笔者认为它们所表达的核心
思想是一致的:在这种社区里,社区成员(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在网络多媒体支持下构建的数字化虚拟空间里,利用各种工具在交往互动中共享信息、资源和彼此的思想、观点、劳动和经历以促进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彼此间形成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社会关系共同体。在本文中统称为教育虚拟社区,它既是一个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目标的教学小组,又是一个
。HowardRheingold0993).TheVirtualCommunities:Introduetion[DEl.
http://www.well.com/uscr/hlr/vcbook/vcbookintro.html.2005-10-6.
。胡凡刚.简论教育虚拟利区[J].电化教育研究,2005,(9):42-46.oF陆.虚拟学习社区缘理1J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l舨社.2004.12.
o张新明.关于构建学习型嘲络桂区的几点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2,(9):18--21
10

第一二章教育虚拟社逸与教学交往
学生们交流情感、信息,寻找支持和归属感的社区,国其最终目的是追求建立美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促进社区成员的个性完满和整体建构。
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标准,教育虚拟社区会
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根据我国教育虚拟社区的实践情况,将之划分
如下国(表2.1.1):
表2.1.1
社区形式基于学校或班级的
分类标准
教育虚拟社区分类
特点与说明
这种社区成员多数是一所学校中的校友或同学、教师等.该
根据主体
所在地域
方式容易使社区成员具有高度认同感,可以增加虚拟真实感,具有较高的交互程度.社区内的交流主要以查询个人资
教育虚拟
社区
料等为主,但对学习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并不深入.
该方式社区中的成员具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和研究方向,因此
根据社区交往内容
基于学科课程的教育虚拟杜

会保持长久的交流。随着问题讨论的深入,成员问会自动形成学习讨论小组,具备开展协作式学习的良好条件。这种社区需要较多的技术支持,如学习资源库.快速查询检索工具,
以及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等。
这里的活动是指社区汇总所进行各种学习探究活动,走部分
基于学习活动的教育虚拟社

根据学习着行匈
活动都是研究性学习,以促进社区成员的参与皮。社区的目标也很明确,都是为了达成研究课题活动目标而努力,成员
的年龄分布也比较松散。
这种基于学习兴趣的教育虚拟社区,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社区
根据学习者动机
基于学习兴趣的教育虚拟社

活动,有着极高的投入程度,乐于提供自己的意见,分享学
习的经验,乐意进行教育虚拟社区交往.这里的兴趣没有一定的范畴,任何学科和领域都可能因而形成聚集和讨论的社区;
但可变因素较大,不稳定。
以上各种社区并不是严格区分的,相互之间具有交叉性。例如,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基于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的天空教室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属于基于学科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但其使用者主要是开设《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大三本科生及老师、导学,从这点来说又具有基于学校或班级的教育虚拟社区的特点。所以,一个教育虚拟社区究竟属于何种形式并不重要,之所以对教育虚拟社区进行划分是为人们认识它提供理论上的方便。
。AsynehronousLearningNetworks
Virtual
asa
Classroom[DB/OL].
http:/!portal.a∞org/citation.cfm?id=260764.2005-9-20.
。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D】.2006年博上论文.
1I

第一二章教育虚拟社区吁教学交往
在本文中,所研究的教育虚拟社区指的是学校情景下的基于某学科课
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其社区参与者主要是授课教师、学生和导学。
虽然,教育虚拟社区可以被划为不同的类型,但是,它们都具有同样
的基本构成要素,如表2.1.2:
表2.1.2教育虚拟社区的构成要素
要素社区共同体
社区
交往平台
社区交往
描述
社区共同体是由学习社区的参与者(社区成员)在网络空间中因具有共同的需要和兴趣,通过交流互动活动而形成的团体,是社区的交往主体,是教育虚拟社区具有“生命”的要素。
社区成员交流互动的虚拟空间,为社区成员的交往互动提供技术支持,如论坛,聊天室等;
学习者的私人空间,如文件夹.学习文档和日记簿等。它是教育虚拟社区生长的“土壤”。
共同的交流目的和内容是人们参与到学习社区来的基本原因,而交流目的和内容需要各种学习资源等软技术支持。动态的社区交往资源库是教育虚拟社区存在和生长的“给养”。
社区成员之问的交往需要相应的规范和礼权,以约束成员的某些行为,保障社区交往活动正确,健康的进行。
包括社区成员的价值观,信念和社区情感等,如社区归属感、认同感、社区精神等。社区文化心理是教育虚拟社区得以成长的“空气和阳光”,是教育虚拟社区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习是个体与群体或共同体进行交流,协商的过程,在交往互动中达到知识建构。交往互动是学习环境的灵魂。对教育虚拟社区来说,没有交往互动,其他构成要素就难以发挥作用。交往互动
是教育虚拟社区得以正常运行的“机制与核心”。
社区
交往
文化环境
资源社区交往规范社区
文化心理
交往互动
以上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社区共同体是社区活动的主体,社区
交往平台和交往资源是社区的物质承载条件和生存给养,社区规范和社区文化是社区成员交往得以健康进行的制度保障和交往持续进行下去的精神动力,而交往互动则是社区成员间交往和整合得以实现的客观机制。各要
素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有机统一的生态系统——教育虚拟社区。
在教育虚拟社区中,社区成员(交往主体)利用社区平台提供的各种交流工具,在各种学习资源的支持下通过交往互动实现对共同兴趣、课题等的探讨,在交往互动中建立起美好的人际关系,发展和完善彼此的个性、完
成整体建构。

第一二章教育虚拟社逸‘j教学交往
第二节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
叶澜教授认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o在此意义上,教学作为人类文化传递和促进入的发展的主要教育形式是一类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教学交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以构成人类文化的符号为中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教育虚拟社区是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应教育与学习发展的需求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数字化虚拟空间。在该环境下,教学交往是以教育虚拟社区为交往平台,交往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BBS,聊天室、E-mail等)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进行信息交流、知识共享的活动,以达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进步与共同发展的目的。与传统的教学交往相比,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具有诸多自身特点,如教学交往场所的异时空性、交往主体的自主性、交往工具的多样性、交往资源的动态性、交往过程的可再现性与弱规范性。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亩:第~个层次是上课,学习教材、知识以及可以参阅的资料:第二个层次是学生在学习中要能够参与教师的
思考活动,参加研究和论证的工作,即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怎
样进行哲学式的思考;
第三个层次是间接传达,即对无法说出来但在内心却始终感受到的、引导个人精神日口行的东西的阐释。简言之,上述3个教学层次可归纳为:学习人类知识、参加哲学思考、使哲学思考转化为闩常的生活。这三个层次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尽管教育虚拟社区具有自身的特性,笔者认为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同样具有三个层次的教学(如图2.2.1)。
最l冬塘术
基本
目的
图2.2.1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知识的学习:交往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围绕着
。叶澜土编.新编教育学教程[II].卜海;
华东师范大学{}j版社,1999.32.
。雅斯”尔斯.什么足教育[M].邹进译.L海:三联书店,1991.33—35,159,168.

第二章教育虚拟社区0教学交往
课程进行的教学交往活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供体系多元化、难易程度多样化的知识内容,以满足具有不同个性、不同认知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主体的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最大程度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在《学习科学与技术》中,除了文字教材外,还有光盘(包含网络课程一一专家讲授视频和学习资源库)、外校学习该课程的成果等等。
第二个层次——参与哲学思考:该层次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在这一层次的交往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基于课程知识,更要跳出已有的知识,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主体,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创造知识。师生民主、自由、平等与温馨的交往氛围中共同探究、相互启发,从而引导学生参加哲学思考,开启其心智,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在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学交往中,师生均是交往主体,教师鼓励学生将小组、个人的学习感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成果等以网页、blog等形式展示出
来,不仅增加了学习资源,更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而达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开启学生心智的目的。
第三个层次——利用哲学思考进行同常生活:该层次不再仅仅是对知
识的阐释,更多的是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切。在交往活动中,力图使科学世界、人文实践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得到统一,将教学与生活沟通,用所学知识阐释已有存在和创造未来。在《学习科学与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
交往中,通过“学习究竟是什么”、“怎样进行团队学习”、“大脑是怎样工
作的”等课题的探究,引发了同学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特别是意识到协
作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由此可见,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不仅学习人类知识,更重要
的是引导学生参加哲学思考,培养其哲学思考的能力,开启其心智,并学
会将哲学思考应用于日常生活,关注现实生活,达到精神与心灵的升华,即在教育虚拟社区中实现教学与交往、学习与生活的统一。
14

第二章教育虚拟社区与教学交往
第三节基于教育虚拟社区中教学交往的理论基础
一、远程教育理论①
1989年,穆尔提出了远程教与学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理论:
(一)学生和(教学、学习)内容的相互作用:这主要通过教师基于技术媒体设计、开发和发送的各类教育资源实现的。学习者通过与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来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自身认知结构的改变。
(二)学生和教师的相互作用:在远程教育中,大多数学生和教师仍认为师生交互作用是教学过程最根本的属性,并给以高度的期望。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积极主动的学习;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帮助者、
组织者、管理者。
(三)学生和学生的相互作用:即使如今已经具备了众多信息通信技术手段,课堂教学和小组讨论依然是学生闯交互作用的主要形式。在涉及培养集体精神、探讨团体功能和协作关系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课程中,有必要组织学生取得集体相互作用的经验并以此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远程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和学习内容、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相互作用。这一理论对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中,师生问的关系、角色和教学交往的形式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和情境学习是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学习总是处于活动中的,并且总是在活动中得到发展的。不能把知识作为心理内部的特征,而应把知识视为个人和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因此,参与基于社会情境的一般文化实践,是个人知识结构形成的源泉。在特定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比所谓的一般知识更有力和更有用。在这种基于情境的行动中,隐含在人的行动模式和处理事件的情感中的隐性知识,将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发挥作用。
根据情境认知和情境学习理论,我们在教育虚拟社区教学交往过程中应为学习者创设技术认知和社会合作情境,将学习者置于虚拟的真实情境
。丁兴富.远程教育学[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8—50.
15

第二章教育虚拟社区‘j教学交往
中,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混合学习理论
混合学习理论是人们在对e.1earning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概念。在形式上,混合学习(BlendedLearning)是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to-Face)
和在线学习(OnlineLearning)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
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求付出代价最小,取得的效益最大。。它意味着在教学中,不应片面强调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而忽视课掌教学;
不能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教师的“教”、“育”的作用;
不能片面强调建构主义理论而忽视其他学习理论的指导作用。
因此,在教育虚拟社区建设中,我们不能单纯追求理论的超前、技术的先进、投入的提高,而最应关注的是“选择的合理”、强调的是“效果的优化”。
四、社会存在理论
Short等人(1976)将社会存在定义为“在交往过程中其他人的突现(salience)程度,以及相应的人际共享的突现程度……”。亦即在通过媒体实现的沟通过程中一个人被视为“真人”的程度。他们将社会存在定义为媒体本身的质量特性,并认为各种传播媒体在其社会存在程度上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会对个体互动方式产生重要的决定作用。一种媒体传输有关面部表情、注视方向、姿态、着装和非言语线索等信息的能力都有助于提供交往媒介的社会存在水平。。
教育虚拟社区是在依赖网络而建立起来的虚拟空间,在这里由于缺失非言语信息,交往主体之间容易产生孤独感。因此,教师应该创设增强社会存在感的社区文化情境,增强社区成员之间的社会存在感。建设教育虚拟社区应在基本功能模块完善的基础上,增强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满足社区成员的学习和交往需求,提高学习和交往效果。
o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廊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o张建伟.孙燕青.教育技术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03,160.
16

第二章教育虚拟社区‘j教学交往
五、教学交往理论
教学交往理论认为,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以构成人类文化的符号为中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该理论重视研究外部世界(社会、教师、集体、环境)与学生发展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强调需要(情感、价值)、人际关系、沟通对学习的作用;
在师生社会角色方面,认为学习情景应该是学生中心和学生定向的,教师
是方便于学习的人。m
根据这一理论,在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与社会环境、教师和集体的交往互动,在学生之间、师生之『自J建立起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交往沟通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自制能力等。
通过对各学习理论思想内涵及其对教育虚拟社区指导意义的阐述,笔
者认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各学习理论并非是对立、不相容的,我们应以辨证的眼光,使各派学习理论的精华发挥作用,更好的促进教育虚
拟社区建设及其教学交往。
。_E史维.教育交往理论的拓展及实践意义[E13/OL].
htIp://www.jstvu.cdu.cn/xuebao/2001-6/yuanchengkaifan91/jiaoyujiaowang.htm.2005-10-20.
17

第三章‘学习科学‘i技术》课程的前期研究‘i分析
第三章《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前期研究与分析
第一节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及目的
《学习科学与技术》旨在为高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培养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学习与创新能力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习的知识、方法、技术,更主要的是通过在全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模式中的学习实践与体验,使每个同学真正理解信息时代学习所发生的深刻变革,更新自身
的学习观念,学会运用科学的学习观念指导自身的学习与发展。。
2005年9月一12月和2006年9月一12月,曲阜师范大学分别为2003
级和2004级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开设了该课程。本课程采用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和以“天空教室”为平台的教育虚拟社区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小组协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在课上、课下进行研究性学习。但是,这种面对
面的课堂讲授并非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死记硬背,而是从宏观上把握课
程的目标与意义,引领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思维;
在微观上,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点,强调重点、讲解难点,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教育虚拟社区的利用,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研讨空闽,以科研课题组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创造性学习。在这个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依托
的学习环境中,用资源库代替教材、教参,由师生共建动态资源库。
《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学习方式,不仅要求教师“敢放飞并会放飞学习者”,学习者自身也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有胆量和勇气去“飞”。对于在传统教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习者来说,究竟能否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目前学习者的整体情况怎样?影响教育虚拟社区教学/学习交往的因素是什么?在此基础上,采取什么策略与方法能使这种教学/学习方式发挥其最大优势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在研读大量文献,并结合《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本身特点的基础上,笔者于2006年9月初在《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开设之前,对学习
。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18

第三章‘学习科学0技术》课程的前期研究0分析
该课程的2004级教育技术学本科生进行了一次前期调查以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并且笔者以一个学习者兼导学的身份参与了两届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学习者。在这些调研、访谈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一些策略。
如图(图3.1.1)是本研究的思路。
一一~~
笺翼舟、)L垣娄豳
教传《≯搬
《中。科中rj按求'
{襞"的U的意义艟l屯半
、厂
挺#申教学蹙钱馕酶
诹孽室级豁
f√,匍胬J、
斑撖毒}氍受让阍赣
7辫群埠l教疗
懋糍雠一∈一
谭小技常蛔际嘲冉冉授竹件
、石馕浮鬯
X交往管瑚~
图3.1.1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节研究的结果分析
一、前期调查分析
前期调查问卷(见附录1)设计的纬度主要包括课程目的、常用学习组织形式、网络学习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其目的是为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本研究的学生被试为曲卑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2004级本科生,注册《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男生为(27人),女生(73人),共100人。在课程开设之前对注册本课程的100名本科生进行了调查,采用团体施测方法,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回收率为96%。然后利用SPSS£wWindowsl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一)有关课程的目的/意义
在调查的96人中,91人认为在学习每一门课程时,对其学习目的和意义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占总人数的94.8%,如以下各图。但是他们中有68.8%的人只对少数感兴趣的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有明确的理解。教师在讲解课程目的和意义时,只有21.9%的人明确了解。他们在制定课程学习目标时大多数感觉“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制定”,也有部分人感觉“没有必要,走一步看一步”,结果只有3.1%的人会把学习目标写下来。
19

第三章‘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前期研究q分析
图3.2.1目标重要性图3.2.2对课程目标了解程度
图3.2.3对教师所讲课程目的了解程度图3.2.4目标是否写下来
(二)常用学习组织形式与交往情况
在调查的96人中,多数人习惯于传统的课掌教师讲授与自主学习形式。在与他们的交谈中,他们所谓的自主学习主要是课下查资料、完成作业。
对于小组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团队学习形式了解甚少,几乎没有人体
验过这几种学习形式。正因如此,学生闯的学习交流很少,总是在一个人的世界罩学习,与其他高校的学生建立学习协作团队更是没有想过;
而大学中“教师上课来,下课去”是一种普遍现象,师生问的交流更是少之又
少。
(三)网络学习行为与能力
在被调查的96人中,男生有24人,女生72人,有个人电脑者13人。据统计,他们的平均网龄为l一3年,每周上网时间平均为2—5个小时,有个人电脑者均在7小时以上。
1.网络学习行为
通过调查发现,他们的网络行为主要是查找学习资料(占21.66%)、闲聊(占15.5l%)、收发邮件(占17.38)、看电影/玩游戏(占14.44%)、去相关的学习论坛(占8.82%)、请教问题(占5.88%)和其他行为(如浏览新闻、写只志、购物等,占16.31%)。在收发邮件网络行为中,大多数是同学问的信件来往;
查找学习资料网络行为中,仅有9.87%的人用过中

第三章‘学习科学0技术》课程的前期研究与分析
国期刊网、校图书馆提供的电子期刊和专业网站,大多数是在信息庞杂的
bmdu和goose上查找,如图(图2.2.5、2.2.6)。
图3.2.5网络学习行为
2.网络学习能力
图3.2.6所使用的搜索引擎
在调查中,多数学生表示在搜索学习资料时常常由于网络资源的丰富
庞杂而迷航;
因自制力弱而忘记了上网的最初目的——查找学习资料却变
成了浏览新闻、玩游戏、聊天等;
搜索到的资料繁杂、“百家争鸣”,不知怎么评价、筛选、加工这些信息或是搜索到的信息本身价值就不高。也就是说他们不善于信息的搜索、加工、管理、评价等。
从上述各方面的阐述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在对课程目标及意义的理解上、在与人交往上、在网络学习能力上存在欠缺。大学里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广阔的学习环境,但是目前这种资源并未被充分利用起来。网络虽然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学习者却不善于选择适当的搜索工具进行信息搜索、加工、管理、评价等。所以,利用教育虚拟社区教学/学习需
要培养学习者的与人交往能力、网络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而学习者学习
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高也是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
的主要目的。
二、2003届教育技术学专业《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学习的分析
(一)影响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因素分析
2005年9月一2005年12月,笔者在跟踪2003级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以下因素影响了社区交往的效果(如图2.2.7),并且各因素问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
21

第三章‘学习科学0技术》课程的前期研究々分折
知珏{摹础岛我效娩感信息素养{I‘≯建墩杜Ⅸ灵魂人物学列青之间
的信ft_x=系
社【x平弁功能社}】‘交律规范社区文亿心_理
图3.2.7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因素
1.目标因素。教学目标不明确,学习者产生了困惑,学习出现了盲目性。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为提高信息素养,但信息素养包括哪些能力,通过学习他们将来到底能够做什么,教师没有进行清晰的表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
失去了目标的指引。

人格特征知议技础j五『堑表扬
变行过耵垃计组双Hp聚会
社群交特目标
社K交往内霹
2.教师因素。教师自身的知识基础和人格特征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情感。教师缺乏指导、信息反馈及能否进行适度表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教师在交往过程中,对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研究内
容及确定研究方法等缺乏引导,就会浪费学生的时间。教师不能及时回复学
生的帖子,对学生的讨论参与较少,也使学生在心理上与教师产生了距离,
影响了交往的效果。
3.学生因素。对于大多数早已习惯“老师讲什么我就听什么”的学生而言,对首次利用社区学习的方式有所不适。他们在社区学习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及自身的知识基础、自我效能感、信息素养和学习者之问的信任关系等因素,影响了对课题研究的深入程度。
4.社区文化因素。一方面,社区的交流平台简单,缺乏人性化的交流和搜索工具,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交流。另一方面,对于社区成员来说,社区情感、社区行为规则、社区成员的文化心理等,都对社区学习有着重要的影
响。
我国学者胡凡刚在其博士论文《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中,详细论述了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的因素:教师、学生、技术平台、目标内容及社区文化,并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的回归效应。
(--)跟踪发现的问题
1.缺乏组与组之间的充分交流。学习者针对自己的课题任务时表现出

第三章‘学习科学0技术》课程的前期研究与分析
积极的态度,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活动,并对之做了深
入的分析加工。但对其他小组的课题研究表现出漠视的态度,即学习者在
积极研究自己课题的同时,忽视了与其他小组的交流,结果导致了学习者
对课程内容的熬体理解上不够深入。
2.“虚、实”未能有机结合。在基于社区交往的同时,学习者、导学与教师之间没能充分利用面对面交往的优势,忽视了现实交往的积极作用,未能促进现实与虚拟有效的整合。
以上通过曲阜师范大学2003级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基于课程——
《学习科学与技术》的教育虚拟社区教学活动的分析,总结了影响教育虚
拟社区交往的因素。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了即将学习《学习科学与技术》
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2004级本科生,分析了该届学生当自U所具有的网络学习行为及能力。根据这些分析,笔者在以下章节中阐述了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策略,以期解决上述问题,在健康、有效的教学交往中,实现“社区成员的个性完满和整体建构”的最终追求。

第四章基于教育虚拟杜区的教学交往的策略
第四章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策略
在以上章节阐述的基础上,在本章,笔者试图对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有效性进行探究,并结合《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实践,对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策略进行论述。
第一节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有效性分析
在第二章中,我们介绍了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特性及其三
个层次,即学习人类知识、参加哲学思考、使哲学思考转化为日常的生活,
了解到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追求的不仅是学习人类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加哲学思考,培养其哲学思考的能力,开启其心智,并学会将哲学思考应用于同常生活,关注现实生活,达到精神与心灵的升华。那么,怎样去衡量这一追求的达到程度呢?即在教育虚拟社区中,什么样的教学交往才是真正的、有效的交往昵?马克思主义者从宏观和社会关系的角度分析了“真正的交往”,认为“真正的交往体现为人对交往关系的自由占有,人从交往的形式主体转为真正主体,交往真正成为人的自觉自由
行为”,“真正的交往是自由人的联合,在交往中人人平等而里现出高度的民主”,“真正的交往是人对自己生命本质的全面占有,交往成为了人的内
在需要”,“真正的交往具有美的性质,是审美关系的普遍化,交往使人的自由创造和人类和谐获得统一”。,这些为考查教学交往的有效性提供了理
论依据。
一、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有效性的涵义
在经济学领域,“有效”是指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用来衡量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借鉴此意,在教育教学领域,“有效”则指师生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交往活动中,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交往成果,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交往目标,促进学生完满的人格与全面发展以及师生生命价值的共同提升。所以,笔者认为,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有效性是指在基于网络的教育虚拟社区中,师生、生生之间通过一定的情境,利用社区平台所提供的交往工
叮证群.交往,实践与人的全面发展[J】.哲学研究,1992(7)

第四章摹十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策略
具(如BBS、E-mail、聊天室等),以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如知识、经验、符号、语占等)为中介进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达到预定的交往目标,从而达到认知与情感、学习与交往的统一,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心智的开启及人格的完满。它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学交往的整体
效益。
二、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有效性探析
在教育虚拟社区中由于师生、生生的时空分离性与交往角色具有一定
的虚拟性等特点,在交往中不仅有师生、生生的交往数量的问题,更重要
的是交往的质量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数量与质量到达和谐的统一时,才是真正的、有效的教学交往。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查:
(一)定位合理的交往目的
交往目的是交往主体进行交往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在整个交往活动过程中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但是,不同的交往目的,体现着人
自身发展的不同需求。显然,应根据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明确且合理
的交往目的。虽然,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中,我们最终追求的是
“社区成员的个性完满和整体建构”,但在具体的交往活动中,应根据参与
学习交往的学生自身的情况来确定具体、明确、合理的交往目的。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发展学生的能力、实现最终的追求,保障教学交往活动的有
效性。否则,远大的目的只能将学习交往引入盲目。
(二)把握好交往主体的平等与不平等性的辨证统一关系
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交往的主体。师生、生生间平等合作的交往是有效的教学交往的前提。
在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中,交往主体之间存在着平等与不平等交往的辨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师生、生生之间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他们之间的对话交流具有人格精神上的完全平等和教育意义上的价值引导的特点,即二者在人格上、活动的自主性上是平等,不存在尊卑关系。。另一方面,教师、学生由于各自的目的、作用及其不同的角色又使得他们之问的交往具有一定的“不平等性”:教师在交往过程中主
要是作为组织者、指导者,通过创设良好的社区环境、设计交往内容、提
。胡凡刚.论教育虚拟社区交往们.电化教育研究,2007,(I):21-26.

第l『ll章基于教育瞧拟针区的教学交往的策略
供帮助等,来启发、引导和组织交往活动;
而学生则主要是通过认知、接受和理解,在交往中完成任务,达到自我建构和人格的完满。所以,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中,作为交往主体的师生应把握好各自的角色,在平等与不平等的辨证统一中,实现师生、生生问在对话基础上有效的沟通与理解。
(--)设计符合目的、遵循发展规律的交往内容
交往内容是师生、生生之『自J共同认识与理解的客体,是联系交往主体的纽带和桥梁。不同的教学交往内容制约着师生、生生的不同活动状态及蕤个交往活动的进程。所以,为了保障教学交往的有效性,设计合适的交往内容十分重要。笔者认为,所选交往内容适合交往目的,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灵活,而不仅仅是课常教学的搬家或是
课本的搬家。
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习科学与技术》的社区学习交往中,根据学生的兴趣与交往目的,师生共同确立了“学习究竟是什么”、“怎样进行团队学习”、“大脑是怎样工作的”等几个交往主体。这些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他们具备探讨这些问题的能力。在交往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专家讲座、网络资源等并及时给予引导与反馈,促进交往正常进行。
(四)提供多样的交往方式
在教育虚拟社区中,教学交往的方式是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往活动的表现形式。在交往中,应根据交往目的、具体的交往内容、学生的学习风格、交往情景的变化,选择不同的交往方式或者多种方式的组合。多种交往方式为教学交往顺利、有效的进行提供了丰富的手段。
(五)创设和谐的交往情景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认为,保证交往的顺利进行,人们的言语行为必须满足三个有效性条件:首先,陈述要有真实性;
其次,规范及其运用要
有正确性:最后,表达要有真诚性。“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中,要
满足这三个条件,必须创设和谐的交往情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借助各种技术手段设计人性化的交往平台、完善的服务模块并使用情绪或其他表意符号来创设实践交往“真实性”的技术环境;
设立社区成员共同
。l德】喻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田.洪佩郁,蔺青译.蓐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94.414-419

第叫章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策略
遵守的价值规范及礼仪体系以创设实践交往“正确性”的制度环境;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引导不同的思想观念、理论体系和意识形式在教育虚拟社区中交融,逐步形成社区成员共同的价值趋向、心理认同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创设实践交往“真诚性”的社区精神环境。
(六)交往主体积极的交往行为与交往结果
在交往过程中,交往主体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学交往的效果。如,在社区交往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见解的质量、对他人的讨论积极参与、乐于帮助他人等,这些都能证明交往的有效性。
教学交往的有效性最终表现在交往结果的有效性上。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往形态,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更加注重其实效性,即是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
结果主要表现在:个人与小组网页(个人反思,学习历程——困惑到释疑)、
成果报告、课程论文等。对于学生在心理、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
影响是缓慢的,不易观察。
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追求的是美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学生人格的完满与全砸发展,达到师生双赢。评价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有效性应结合实际,把以上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全面的分
析。
第二节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组织形式
一、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环境
任何交往必定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中,教学交往也不例外。教学交往是在
一定的教学/学习环境中进行的,不
论是实在的(如传统的学校教学环境)、虚拟的(如虚拟社区)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的(如学校情景下的教育
虚拟社区)。DavjdB.Zandvliet和

一~
图4。2.1教学环境概念模型图
LeonM.Straker(2001)@提出的教学环境的概念模型(如图4.2.1)准确的
0DavidB.ZandvlietlandLeon ̄LStraker.Physicalandpsychosocialaspectsofthelearningenvironmentininformationtechnologyrichclassrooms田B/OL].

第lfq章摹十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策略
描述了学校情景下的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环境。
由图可知,本文中所研究的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环境是由物理教学环境、社会心理教学环境和IT教学环境共同构成的教学环境,学习者在其中进行着学习交往活动。
(一)物理教学环境主要是学习者生活的真实的场所,即学校环境、教室课堂、宿舍等。
(二)IT教学环境是在网络环境下利用各种技术建构起来的教学交往平台(如图),利用论坛、BBS、聊天室等交流手段,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
互动活动。
图4.2.2教育虚拟社区服务模块图
(三)社会心理教学环境是教师、学习者在教学/学习活动中由于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定的心理氛围,教学环境中有无一种使学习者感到心理安全、舒适的氛围直接影响着教学交往的效果,尤其是影响着学习者对教育虚拟社区的认同和归属感。而有效的教学交往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生生
关系,从而能够促进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的构建。
上述三种教学环境不是孤立的,彼此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环境。但是,当各种教育虚拟社区提供的服务从内容、形式和质量上差别不明显时,社会心理便成为学习者选择和
参与的决定性因素。美国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认为“心理气氛”
对课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气氛。。对教育虚拟社区来说,社区文化心理的形成是社区可持续
http://www.education.um
edu/kls/ecec/pdfs/ergolTclass2001pdf2006-09-I.
。盛群力.试论小组且助台作学[EBIOL].http:llwww.zjsyxx.com/managc/jyky/fj/200312294420.doc.2006

第阴章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策略
发展的根本。。教育虚拟社区的社区文化心理主要体现在交往主体拥有的社区情感上。社区情感是社区主体把自己归入某一社区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既有对自己社区身份的确认和他人身份的认同,也带有个体的情感色彩,包括对社区的投入、喜爱和依恋等程度。共同的社区文化心理可以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提高学习满足感,从而促进深度的学习,保障协作学习的顺利进行。社区文化心理的形成,离不开和谐的教学交往环境的创设。这也是和谐的教学交往环境是衡量教学交往有效性的一个方面的原因之所在。
在我们下面的论述中,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顺利、健康进行离不开和谐的教学交往环境的支持,同时,有效的教学交往则能促进和谐教学交往环境的创设。
二、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涵义
教学作为人类文化传递和促进入的发展的主要教育形式是一类特殊的
交往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构成的教学交往活动中,存在着
教师与学生如何组合起来发生相互作用,存在着如何对时空条件进行有效控制和利用的问题,这就是教学组织形式的问题。简单而言,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交往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组合的结构形式,即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教学理论界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即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处于真正具体落脚点的地位,带有综合、集结的性质,“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现,教学原则的体现,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的开设等,最终都要综合、集结、具体落实到一定的组织形式中,要以各种各样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开展活动并表现为一定的时间序列,发挥其能量和作用。”国
基于跨时空、开放、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下的教育虚拟社区为教学交往活动提供了另一宽阔自由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社区交往主体(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应以何种结构方式组织起来才能更利于教学交往活动的进行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一12--01
。胡凡刚.简论教育虚拟社区田鹿化教育研究.2005,(9):42舶.
。盛群力.试论小组且助台作学习[EB/oL].
http://m.zjsyxx.com/manage/jyky/fj/200312294420.doc,2006m10—25.

第1,ll章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策略
(二)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组织形式
既然“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处于真正具体落脚点的地位”,那么在教育虚拟社区中,社区成员以何种形式组织起来,才能更有效的促进教
学交往呢?任何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内容、主体等要素确定下来的。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根据不同的交往目标、交往的主题内容、交往主体等,笔者认为其教学交往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
1.集体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集体教学,即学生以集体的形式与教师发生相互作用,是一种一对多的教学交往组织形式。对于学习者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远程教学而言,集体教学可以通过教育虚拟社区提供的视音频系统、卫星广播等在网络上进行,达到不受传统课堂的人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大规模地进行讲授;
而对
学校情景下的教育虚拟社区,由于学习者一般处在同一学习场所(即学校
或班级),集体教学则可以充分利用地域优势采用面对面的课堂讲授。对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而占,集体讲授是教学交往过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是概括地理解课程、对所研究对象形成初步概念的阶段。现代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教学交往过程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我们知道,科学知识是前人的实践经验所总结的理论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深刻性。在有限的大学学习期间,要完全靠学生自己探讨来掌握这些知识是不现实的。而集体讲授则具有“低时耗、高效益”的价值,能在短时间内将一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系统的传授给学生,为学生的自主学
习、小组协作完成有关任务奠定了基础。
当然,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集体讲授不同于传统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而是师生结合、共同思维的交往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采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包括各种表情、体态语)、网络多媒体等资源
深入浅出的讲解课程知识,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讲解的内容、速
度等,做到讲解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保证其科学性、思想性及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而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的信息时更重要的是对信息进行加工,既要耳听、眼看、手记,又要心想,使自己的思维和教师的思维融合到一起。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自然、和谐、流畅的讲授境界。
在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教学交往中,集体讲授(不论是采用网络

第l,II章基于教育虚拟挂区的教学交往的策略
音视频或是面对面的课掌讲授)是一种必要的组织形式,它不仅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习者,并能够把知识教学、思想教育和发展智力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相互促进。∞
2.自主学习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宾持里奇(Pintrich。2000)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中介作用。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应体现在“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等方面,即学习的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或经过练习已达到自动化的,学习的时间是定时而有效的;
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过程做出自我监控,他们还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
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o
但是,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中,完全自主的学习和完全不自主的学习都
较少,多数学习介于这两极之阅,即在学习的自主程度上存在差异。换句
话说,自主学习在某种程度上离不开教师和其他人的支持与帮助。在自由、开放的教育虚拟社区中自主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手段,更是教育虚拟社区追求的目标之一,即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
教学交往中,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丰富的资源、方
便快捷的求助,即当遇到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论坛、聊天室、Email等通讯手段及时的求助他人和教师。因此,在这里笔者将自主学习作为教育虚拟社区教学交往组织形式的一种。
3.小组协作式教学——基于“合作”理念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learning)是与个别学习、竞争学习不同的学习方
式,它指学习者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在共同的目标和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的个人、小组学习成果而进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美国作家爱默生写过一句话:“我付钱给我儿子的校长,但教我儿子的却是他的同学”。这句话幽默而准确的道出了在教学中,很多知识的获得有赖于同学之间的交往互动。在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中,小组协作
。车秉德.教学论[蛔.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88--200.
o庞维国.自主学习:学‘j教的豫理和策略[刖.1:海:华东师范犬学H;
版社.2004,4-3.o黄荣怀.基十Web韵协作学习系统模型[J].中国远程教育,2001,(5):42—47.
31

第【Il】章摹于教育虚拟}t区的教学交往的策略
学习是重要的教学交往组织形式。由于教育虚拟社区具有开放性、自主性、
跨时空性等特性,学习者在其中容易产生孤独感,而小组协作学习形式则
把具有共同目标的学习者聚集起来,形成相互独立而又互相依赖的关系,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在交往互动中.学习者不仅消除了学习孤独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改善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习得团体规范、形成社会交往技能,建立起一种友爱、合作的人际关系。。教育虚拟社区的最终目的是指向社区成员(主要是学生)的个性完满和整体建构,这一目的的实现并非“教”或“学”的单向社区行为所使然,而是必须置于一定的“交往关系”和“互动交流”之中才能得以进行和完成,而小组协作交往组织形式正是完成该目标的重要手段。
从以上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在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中主要有集体讲授、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三种教学交往组织形式,它们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对应不同的交往目标、交往主体以及不同的交往任务、主题等。集体讲授强调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量的课程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个体独立、主动、自我负责的学习,在学习中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适合结构良好的知识的学习;
小组协作学习组织形式以群体的分工协作为特征进行学习,强调学习者之问的协作、分享精神,一般对于结构不良和松散的任务内容采用该组织形式能取得较好
的效果。
三种教学交往组织形式之间除了不同点,又存在内在的联系。集体讲授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奠定了基础,为其顺利进行提供了基础保障。在个人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遇到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此时就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
当问题较为困难时,可能就需要分工协作,
共同探究。而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也需要各负其责,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可以看作是一种集体的自主学习。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我们知道任何知识的获得最终是个人自身建构的结果,所以,集体讲授和
小组协作学习中都离不开自主学习。
概言之,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中,这三种教学交往组织形式是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关系。根据教育虚拟社区教学交往自身的特点,
峨维国.自主学习;
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3.

第州章基十教育磕!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策略
本着充分利用这三种交往形式的优势,促进学习者发展、最终达到其个性完满和整体建构的目的,笔者认为在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教学交往中,根据需要进行集体授课,将有关课程的目标、意义、内容框架、评价方式及基础知识等清晰的告诉学习者,不仅使学习者能快速、系统的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亦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学习者应对集体讲授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以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同时,利用课堂讲授和自主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在协作中深入课题的研究,巩固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第三节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策略设计
一、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活动设计的指导思想
(--)混合学习
混合学习(BlendedLearning)是在对网络学习(e-Learning)反思的基
础上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新理念。在形式上,它可以看作是面对面的课
堂学习(Face
tO
Face)和在线学习(OnlineLearning,或e-Learning)两种方式的
有机整合。但其更深层次是包括了基于不同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行为主
义和认知主义)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
课掌教学与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室或虚拟社区的混合等。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求付出的代价最小,取得的效益最大。①即在“合适的”时间为“合适的”人采用“合适的”学习技术和为适应“合适的”学习风格而传递“合适的”技能来优化与学习目标
对应的学业成就。。
我国学者黄荣怀认为从技术与教学媒体的角度看混合学习的成分,主要包括同步的物理形式、同步的在线形式及自定步调与异步的形式等,如
下表(表4.3.1)。@
。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成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8):1--6.
o赞荣怀。朋跃良,E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j实践[蝴.北京:岛等教育f{i版村.2006,13.。黄荣怀,刷跃良,王迎.混台式学习的理论|j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

第阴辛肇十教有趣拟{}随的教学奄位的策略
表4.3.1混合学习的混合成分
成分

具体内容
教师主导的授课教室与讲授
实际动手的实验室与“车间”现场实习电子会议
同步的物理形式
●●●
同步的在线形式
(实时的e—Learning)
●虚拟教室
●基于web的会议与广播
●●●・●
网上指导即时消息文档与网页
基于№b或计算机的训练模块
评估/测试与调查
工作指导与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录制的实时课堂
在线学习社区与在线论坛
自定步调与异步的形式
●模拟
●●●
基于对“混合学习”理念的理解,笔者认为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
交往以此为指导思想,将“虚拟”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将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为教育技术学2003级和2004级本科生开设的《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即是在“混合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教育虚拟社区和面对面的课堂讲授二者的优势,在“虚实”的有机结合中进行教学活动。。其教学流程可用下图表示(图4.2.3)。
图4.3.1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流程图
(二)目标导向学习(Goal-drivenLearning)
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式”指出,学习过程是一个受预期

第叫章堆十教育虚拟社选的教学交往的策略
目标指引的信息加工活动,学习者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对自己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调整,以期达到预期目标。所以,目标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信息加工方式、动机及情感。但是,传统的目标导向注重于“教师本位”的教学目标导向,而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目标导向,这样就缺乏了实际引导学生内在信息加工的心理机制及外在行为表现。诸多教学/学习理论及心理学表明,最有效的教学应是激起学习者通过内在的心智和行
为继续学习的意愿。
目标导向学习强调学习者通过目标主动寻求执行任务,由执行任务激发学习的企图,产生任务目标,进而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Ram和Leake将目标导向学习模式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根据外在学习任务决定学习内容、过程,进而形成学习目标;
其次,根据学习需求、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等因素,选择学习策略,即为何学习、何时学习和如何学习。显然,目标导向学习是对学习任务的每一认知阶段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以此来指导学习者在学习任务实施过程中,确定应执行哪些活动,以及如何执行这些活动。结合教育虚拟社区及其教学/学习交往的特性,目标导向学习在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等教学交往活动中具有
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节在理解前面所介绍的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特性、教学交往的有效性、教学交往组织形式及上述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并结合《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对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策略进行探究。
二、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策略
(一)课程导入——做好教学交往的准备
课程导入是--IU课程教学过程的开始,是教师与学生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对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进行交流,以使师生对课程的教学目标、网络/课常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学习支持方法与考试评价方法形成共识。4它包括课程的“第一节课”及其之前的准备工作,师生之间的印象、学生对课程的基本认识与态度通常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
4转0l之冯锐,张浩.关于纠络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存效策略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商教研
究版).2005(2):93一96.
*黄荣怀,嘲跃良,E迎.混台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6.

第l,II章基十教育啦拟衬区的教学交往的策略
对于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来说,课程的导入课是一个关键的
环节,它不仅在课程学习之Ij{『使师生就该课程的性质、学习目标、内容、
教学/学习过程及考试方式等形成共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育虚拟社区学习,熟悉社区交往平台及其使用,而且在教师讲解、师生或生生讨论中初
步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引导学生对教育虚拟社区产生认同感、归属感等,为营造和谐的社区交往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交往积极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也就是说,课程的导入课从宏观上告诉学生“为什么学、达到怎样的程度、学什么、怎么学”,使学生在总体上把握课程。
1.课程导入的内容
结合fj{『面对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有效性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中,课程导入主要包括如下表(表
4.3.2):
表4,3.2课程导入的内容
导八内容教学目标及意叉
详细内容
用简明的词语阐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意叉,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本深程.学到怎样的程度。
在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中,由于丰富的网络资源,所以课程内
容的设计可能与学生手中的教材结构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差异颇大。所
课程内容
以,在教学实施中,应向学生清晰地展示教学过程中所要学的内容及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交流中师生就课程内容的相关问题达成共识。
在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中,教学形式,学习方法与学习资源等
在形式上与传统教学有很多不同,所以需要让学生明白:教育虚拟社区
教聿泽习
组织形式
与方法
中教学/学习有哪些特点?就本课程而言教师将采用何种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教育虚拟社区与面对面的课堂讲授怎样结合等等问题。只有学生理解和认可了教育虚拟社区教学交往的活动过程、形式和方法,才可能支持这种教学并产生应用它的兴趣和欲望。
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
考核评价
方法
教学交往中,传统单一的期末考试方式已不能适应评价的需要,而是树
立新的评价理念,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利用多种评价工具从过程、
结果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而不是再以“分数”论“英雄”。
2.课程导入的实施
在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中,从教学场所来说,导入课可以是

第阴章基于教育啦拟{十区的教学交往的策略
在面对面的课堂讲授中完成,亦可以利用教育虚拟社区交往平台以远程教育的形式展开:从教学活动来说,既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也可以通过教师组织某些活动来完成。通常情况下,导入课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介绍自身的情况,并概要介绍该课程的基本情况,包括课程的定位、前续课程与后续课程、学习该课程的重点与难点、考核方式等:二是通过组织一些
活动让同学们开展讨论与交流。下面以胡凡刚老师给曲阜师范大学教育技
术学专业2004级本科生的《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学为例,介绍课程
导入的具体实施。
1)胡老师将本课程的导入课称为“以问题为导向的交互式课堂”,在进入正题之前提出下列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
々你认为什么是学习?
々你7解当代学习科学的新战就吗'々你7解自a学习的特点s个性吗?
々你学习的效率高不商?
々你有没有运甬学习科学柬指导自己的学习'
这些问题一经提出就引起学生们思考,多数人表示这些虽然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平时却很少能认真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激活了思维,各抒己见。在学生们的回答中,我们得知:他们思维中的学习范围狭窄、对何为学习科学表示迷茫、对自己学习的特点与个性很少有人思考过、学习效率多数人表示不理想。了解这一情况后,胡老师适时地提出了与《学习科学与技术》相关的四个中心问题:
々大学生为什么要学《学习科学s技术》々

《学习科学s技术》在教育技本学专煦课程体系串的地位t
奄本课程的学习强标及其改革与勘新?々怎样学好《学习科学与技术》t
由于学生对前五个问题的思考结果表明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特点、个性不甚了解、学习效率也不高,也急欲了解有关学习科学的知识,在胡老师讲解这四个问题时,学生们听得极为认真。在讲解中,胡老师不仅分析了当前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而且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了目Ij{f学习
科学的发展:对智力的新认识——多元智能理论、互联的学习社区(如图
。黄荣怀,蒯跃良,工迎.混台式学习的理论峙实践[H].北京:离等教育出版社.2006,112.

第1III章罄十教育瞧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簟略
4.3.2、4。3.3)、随时随地的学习、超文本的学习笔记-脑图的应用等,
并应用脑图将本课程的内容展示出来。
图4.3.2互联的学习社区
图4.3.3“未来的生活…”系统构架
在师生互动中,逐渐使学生意识到大学生只会应付考试是不行的,仅
仅凭个体狭隘的学习经验,也不可能成为一个高效率的学习者,只有善于
了解和捕捉国内外关于学习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用以指导和改善自身的学习,才能真矛成为一名聪明的、紧跟时代步伐fi{『进的优秀学习者1
2)随后,胡老师就《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本身的主要特色及创新做
了详细的介绍,基于其特点,本课程的学习将采取课堂讲授与教育虚拟社区相结合的形式,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利用师生共建的资源库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校际协作学习等,以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和研究性、创造性学习的能
力和习惯。
学生们听到这罩表现出的情绪既兴奋又担心,大家关心一个问题:在
这种形式下怎样学好这门课呢?最终怎样评价学习结果昵?胡老师就这些
问题做了明确的讲解,并将本课程的学习将分为四个阶段,提出了具体的
目标与评价方式。

第fr【l章精十教育懂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策略
教师对课程的学习目的、意义、教学形式和评价方式的明确介绍,极大的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对本课程以后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3)在教学活动马上结束时,请了2003级在学习该课程较突出的小组代表,以其切身体会告诉大家《学习科学与技术》的意义、经过小组协作学习的收获,在代表们有喜有忧的叙述中,既激起大家对本课程的期望与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大家认识到不能盲目乐观、只有真心付出才能有所收
获。
导入课在教师的提问与引导、学生的讨论与回答中,课常形成了友好、
和善的讨论氛围,教师幽默机智的讲解、学生积极认真的思考讨论使师生双方拉近了距离,彼此产生了亲近感,为后继教学的顺利展开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
(二)课堂讲授——做到“师生共同思维”
集体教学所具有的最大的优势是能系统并快速地传授大量的知识,如果是面对面的课章讲授除了语言传授外,通过姿态、面部表情等非言语信息不仅促进知识的表达,也能促进师生、生生问的情感交流。学校情景下的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教学交往中,由于参与学习的学习者一般处于同一学校的校友或同学,将面对面的课章讲授与社区学习交往结合起来将能促进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效果。当然,这罩的课常讲授不同于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式教学,而是师生结合、共同思维的教学交往过程。在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中,课堂讲授应注意以下方面。
1.讲授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首先,在很多情况下,网--1"1课程作为不同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时所要实现的专业培养目标是不同的。这就要求该课程要从自己本专业的角度出
发来实现其专业培养目标,因此,教师的课拳讲授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该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及重点,以体现
出该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并为之服务。
其次,在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中,教师的课堂讲授并不是让
学生占有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作为获取更多智慧、完善人格的手段。所以,在这单课堂讲授不再是“填鸭式”的向学生灌输知识。
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课堂讲授不仅突现出课程本身的专业特点,亦能吸
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其兴趣。

第旧章肇十教育瞧拟社选的教学交往的策略
2.讲授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一般而言,课章讲授多是理论性的,“理论枯燥”几乎成为学生们的共识,因此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课掌讲授的重要环节。通常,针对一个理论首先应讲明该理论产生的时『日j、背景即实践根据及所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该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中,胡凡刚老师在讲解西方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学习观时,讲述了行为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人物及其实验、发展、对教学的影响等,并让学生思考其多年来受教育的方式、教师讲授方式及学习方式等现实问题,引起了学生们对行为主义学习观点的应用、优势及不足的讨论,在讨论中进一步理
解了该理论。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可以在课堂讲授中讲清它的实用价值。这种情况,更需要教师花费精力尽量以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语占将之表达出来。比如,“元认知”这一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有关它的定义办是难理解
的。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平时学习、解决问题过程的叫忆,在该
过程中是否曾进行反思、对解题方式方法进行思考、对结果进行验证等。在学生思考后,教师讲解“元认知”概念时学生就容易理饵了。同时,可以鼓励学生下“基层”,对其他同学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元认知”情况。
在我们的《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学习中,“探元lO+l”小组针对元认知
的研究设计了“大学生元认知能力调查问卷”,并实施了调查。该小组的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不仅他们自身对元认知有了深层的理解,同时也使更
多的人认识并了解元认知。
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不仅能消除理论的枯燥,亦使课堂讲授更具有
吸引力。
3.讲授要简明扼要,具有启发性
一堂课是否具有吸引性是课堂讲授成败的关键,因为只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求知欲,他们_彳‘能产生di『进的动力,才能用心听讲。这样的讲授/j‘有可能产生预想效果。怎样/于‘能加强课常的吸引性呢?教师的语言、仪容、态度、举止等固然重要,但最根本、最主要的则
是讲授内容。
很多教师在讲授中,认为说的越多越好,越详细越好,结果造成讲课内容繁多复杂,讲得学生昏昏欲睡。其实,学生不愿听教师的长篇大论,

第lJII章基于教育啦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策略
简明扼要、具有启发性的讲解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在讲授内容上
要做到:
首先,以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所讲内容的价值、意义、功能等,使学生能够清楚的了解为什么要学这部分内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其次,讲授要有针对性,要集中力量以点带面,抓准知识的核心、重点、关键;
抓准学生的难点、薄弱环节;
通过自己独到的观察和思考,清晰且科学的表达出所讲内容,以求讲解内容在课后能清晰再现于学生头脑
中。也就是说,讲解要具有创造性,而不能照本宣科。创造性是吸引力的源泉和根本。
再次,讲授内容要具有实用性,能解决实际问题,或引人深思、发人
深省,给人启发。
4.讲授应具有感染性
教学活动是一个知情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某种积极或消极的情感。这种情感会直接影响课堂讲授的感染性。因此,在讲授中教师要努力以自己积极的情感去触动学生的情感、美感和灵感,以语言的魅力充分展示出知识的内在美;
并有意识的刺激学生的审美需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讲授是否具有感染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自身的修养、所积累的知识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授课教师胡凡剐博士学业归来,以其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轻松的讲解等个人魅力深深的吸引着学生,使得学生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该课程的学习中,并在学习中加深了师生问的情感交流。总之,做到“动之以情、感之以美”才能讲出具有感染性
的课堂!
在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中,课常讲授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责任就是系统讲述课程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对课题的深入研究做铺挚。
(三)小组协作学习——利用社区交往,深化课程内容
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是—个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系统,是教师(或教师集体)同学生(或学生集体)彼此发生交往的过程。即在人际交往中,教学实现了知识的传播、技能的掌握、情感的交流及规范的形成等。在网络同趋普
41

第删章基十教育酿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策略
遍的今天,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已暴露出其缺点,而“小组学习即作为一个小组展开学习的能力,将是正在出现的教育结构一个最
重要的支持系统”。。
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中,由于场所的跨时空性、开放性等,
小组协作学习成为首先的学习方式,因为在小组协作中有利于消除学习者
的孤独感,能改进学习者学习的动机。下面结合我们的《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学习,阐述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中小组协作学习的实施过
程。
1.介绍小组协作学习的相关知识
对于初次采用小组协作学习形式的学生而言,明确了解小组协作学习的内涵、特点、过程及意义是必要的环节。结合目l;
i『社会各行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如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来介
绍小组协作学习的有关知识,不仅为学习者后继的小组协作学习的顺利开
展打下基础,也为他们采用该学习形式提供了动力。在我们的《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学习中,由于大多数学习者初次接触小组协作学习形式,教师对该学习形式的讲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激发了他们跃跃欲试的心理。
2.分组并确定研究主题1)分组
小组的组建是小组协作学习赖以展开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者认为,对一个班级而言,小组的组建应按照“组内异质、组问同质”的原则进行。这种分组原则,一方面使得各小组的构成达到合理配置,从而会产生更多的合作性思维,更多的信息输出和输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推理的质量和保持长时删记忆的精确性,为协作学习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又使各小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上,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展,保证了各小组f8J开展公平竞争。。
我们的《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在介绍课程的大体内容及小组协作学习的相关知识的前提下,由师生共同确定了10个研究主题后,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点、动手能力、网络应用能力等,本着“学,土自主选择,
。拉寒克著,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蜘.北京;
教育科学对;
版社,
。小维合作学习.h卸:佃.k12.ootn.cn/bbs/indcx.曲p?Rnsg&nl=243372&nd啪star阁,2006--12一OI
1996.

第1fII章基十教育虚拟}}这的教学交往的簸略
教师适当调节”,并结合“组内异质、组问同质”的原则,将全班100人分
成了lO个小组,每组约10人。
2)确定小组组长
在确定小组后,各个小组根据学生自荐或推选等方式和平任命小组组
长。此外,根据小组活动需要选择讨论记录员、小组监督员等,以保证小
组协作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些人员要由学生自己选举,也可以根据情况实行轮换制。

在我们的《学习科学与技术》的各个小组中,除了这些人员外,为每个小组分配了一名研究生作为导学。导学是《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导学不仅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他们的同伴与朋友,同时,导学还是学生与教师之I’日J的桥梁。导学在本课程中发挥着指导小组进行专题学习、引导建立学习化团队、架起教师与学生沟通的
桥梁等作用。
3)为小组命名
在小组人员、组长确定后,要为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并确定能体现出本小组精神的口号。我们《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
名字与口号,如团队学习小组从《狼图腾》中寻得灵感,将小组命名为“慕
知&狼”.诅%是“学着将猿的战斗精神甬于猎取知识。来吧.让我lf】s狼兵≯雾.,"一个响亮的名字能让小组成员想起来具有一种自豪感、归属感,而口号无形中给予他们激励。
4)确定小组研究主题
我们《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小组主题是在小组成立之前确定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相应的主题,然后同一主题的选择者们组成了
一个小组。有的是在小组人员确定后,再选择研究主题的。
以上所作的工作为接下来协作学习的全面展开做好了准备。
3.小组协作学习的开展:
在我们的基于教育虚拟社区——天空教室的《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
的小组协作学习中,采用了以“网上社区讨论与面对面的小组会议”并重
的方式,将“虚”与“实”有机结合起来。
1)面对面小组会议的召开
对于处在同一学校/班级的学习者来说,在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

第阳章草十教育虚拟朴逸的教学变往的毓略
往中,面对面小组会议的召开是学习交往的一个重要策略。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通过许多实验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可见面部表情在人的交往中的重要性。教育虚拟社区是建立于虚拟空『日J的一方领域,由于缺乏体态、表情、眼神等面部表情传递的信息,人们交往的效果受到影响。所以,在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小组协作学习中,面对面的交流就成为弥补教育虚拟社区交往中缺失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线索而造成的沟通障碍的重要手段。
在我们的《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小组协作学习中,定期召开小组会议成为学习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会议召开的时间。根据笔者跟踪参与不同小组的会议,发现大多数小组平均每两周召开一次会议,在小组具体目标的设定、小组计划的制定及在研
究中遇到难题时会议次数较为频繁。一般,参与会议的除小组全体成员外,导学也作为一员细听他们的讨论,并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参与讨论。
2)自主学习
学习者个人的自主学习是小组协作学习的基础。没有个人的自主学习,组内的学习就不可能有效,协作学习就成为一句空话。在小组协作学习中,通过任务分配,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利用教材、教参等文字资源,以及光盘、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等丰富的网络资源,小组成员为完成个人的学习任务进行着独立自主的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成员才可能积累有关研究课题的知识,才可能具备参与小组会议讨论和社区交往的发言权,这样小组协作学习才可能顺利进行下去。
3)网上社区交往
网上社区是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小组协作学习开展的另一空间。在这里,交往是自由的。由于交流的匿名特征,且不受一般的社会规范约束,
人们可以毫无顾虑地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使之更无拘束,而且也没了面
对面交流中存在的时fBJ限制问题,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即时交流,或异步交流。但也正因如此,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交往活动不仅需要学习
者自觉积极的参与,亦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和组织。
惟化数学教岬的课掌语言.htIp:删zz.萄pdt.cn/upload/zjzjzz/hjx/20061018121206.doc2006一06—25
44

第l,ll章基于教育嫒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策略
夺教师。在社区交往中,作为教师要向学习者特别是?新手”,介绍网络工
具如“搜索引擎”等的使用,以免学生在搜索资料时遇到困难;
在讨论时,教师要细化主题内容,围绕主题设计引导性问题,激起学生思考和参与的主动性;
在各小组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引导,对学生的帖子和讨论及时给予反馈,使其研究逐步深入;
要引导学生倾听他人的观点,形成对他人的认同感。在交往中,教师应积极引导不同的思想观念、理论体系和意识形式在这里交融,从而逐步形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自由的“思想场域”,和平等、真诚、乐于奉献、相互尊重与信任的交往学习环境,并与学生充分交流,避免陷入“教师高唱独角戏”的尴尬境地。。这样,既可以逐步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又能给予交往主体以温暖,使其具有社区归属感。
夺学生。学习者作为社区学习交往的主体,没有学习者的参与,社区便失
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学习者对社区交往应具有正确的态度,踊跃参
与讨论,对他人的观点积极给予回复,并表明自己的观点,逐步深入讨
论。在交往中,要及时反思,通过反思,不仅学习者能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扬长避短,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交往氛围,保障学习的正确进行,还能让教师见证自己的成长过程。
面对面的交流与网上社区交往在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中,是相互依
赖、相互促进的。前者在基础知识积累、小组计划的制定、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为网上社区交往做好了准备;
反之,网上社区的讨论深化了知识的理解,为面对面交流中没有解决或没来得及解决的问题提供了探讨的空11日j。二者共同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沟通。
4.组与组之间的学习交流
利用同一教育虚拟社区交往平台,基于同--fl课程的学习交往,对研究不同主题的各个小组来说,组与组之『自J的学习交流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扩展学习者的基本知识,使之获得对本课程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交流协作学习的经验与心得,“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我们的《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小组协作学习中,对组与组之间
嘲凡列U.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中国教育技术2005年年会论文,

推荐访问:虚拟社区 网络 优缺点 网络虚拟社区优缺点虚拟社区与网络协作 网络虚拟社区的优缺点虚拟社区与网络协作 网络虚拟社区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