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M理念校本课程【优秀范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于STEM理念校本课程【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基于STEM理念校本课程【优秀范文】

 

 基于 STEM 理念的校本课程 ————以制作“天气瓶”为例 作

 者:

 周礼/章亚楠/朱悦卫/肖多闻/周青/李高峰

 作者简介:

 周礼,章亚楠,朱悦卫,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肖多闻,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中学(广东 深圳 518104);周青,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李高峰,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原发信息:

 《化学教学》(沪)2016 年第 201610 期 第 12-15 页

 内容提要:

 提出 STEM 教育的三大核心理念:跨学科整合、问题驱动、情景与合作。并且以校本课程的形式,通过制作“天气瓶”为课程案例,呈现了 STEM 课程的实施过程和设计原则。此外,研究也表明基于 STEM 理念的校本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关

 键

 词:

 STEM 教育/天气瓶/校本课程/学习兴趣

 期刊名称:

 《中学化学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7 年 03 期

 STEM 教育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的简称。它起源于1980 年代的美国,旨在打破学科领域边界,培养学生的科技理工素养,

 进而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1]。美国的 STEM 教育在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增强国家经济实力、驱动创新等方面均具有显著作用[2]。为此,美国建立了 STEM 学校专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些学校的相关案例值得国内借鉴[3]。截至 2014 年,美国大约有 358 所公立 STEM 中学,而美国总统奥巴马呼吁在未来 10 年要新建 1000 所 STEM 中学[4]。我国的STEM 教育起步较晚,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 STEM 教育体系,也没有专门的 STEM 中学。鉴于美国发展 STEM 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重视并发展我国的 STEM 教育具有深远意义。基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本研究侧重于化学教学并结合校本课程进行相应的探索,为我国的 STEM 教育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

  一、STEM 教育的框架与特征

  科学本身不能生产东西,孤立的技术也不能,单独数学更不能,只有把科学、技术和数学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够生产出有价值的东西或者其他高科技产品。这也是提出 STEM 这一框架的直接原因[5]。美国国际技术教育协会(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提出了 STEM 课程的基本架构(见图 1),其核心观点是以解决工程问题为课程主轴,再辅以技术设计、数学与科学相关知识,发展专题导向的教学模组,以培养学生各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工程的兴趣[6]。因此,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的发展需要依托整合的 STEM 课程,以已有的科学课程为载体,开发整合与不同学科内容相关的工程设计任务,注重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与工程设计的有机结合[7]。

  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这四门学科都包含了知识和实践的部分,它们几乎囊括了理工科课程的全部范畴,四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总的来说,STEM 教育应具有三大核心理念:跨学科整合、问题驱动、情景与合作。

  (一)跨学科整合

  科学是数学的思想和平台,数学是科学的工具和语言;数学和科学是工程的基础,工程又是科学和数学的关键;工程设计能产出高新技术,高新技术又为工程实施提供有利的硬件支持。但是,这四者又各有侧重点:科学重在发现探索,技术侧重发明革新,工程强调集成建造,数学强调逻辑推理。总的来说,STEM 教育的理念就是促使四门学科既立足于每一门学科的特殊性,又彼此间渗透,培养学生各学科间的综合素养[8,9]。

  (二)问题驱动

  工程问题的解决往往是 STEM 课程的主轴,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10]。与此同时,问题驱动还能够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其思维。

  (三)情景与合作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只是作为该课程的引导者。STEM 课程活动不仅仅教授

 学生孤立、抽象的学科知识,更强调把知识还原于丰富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再通过情景互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协同互助、相互启发,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不仅能够获得结果性知识,还习得蕴含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过程性知识[11]。与此同时,合作学习还能培养其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终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二、课程设计

  本研究选择了某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基于STEM 理念的校本课程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并讨论 STEM 课程在中学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方案和设计原则。

  (一)研究选题

  “天气瓶”是一种简单的手工艺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它作为预报天气的参考。对于 STEM 课程的建设,“天气瓶”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蕴含丰富的化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并且制作过程又能考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本研究以制作“天气瓶”为主题。该课程在学习完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之后进行,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溶液、晶体相关的基础知识,对天气瓶的制作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此外,天气瓶的制作在网上有许多样本,诸如上海 STEM 云中心(http://www.stemcloud.cn)也有相关的介绍,但是都没有从课程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索。

  (二)设计思路

 在科学知识层面上,试图重点突出化学知识又兼顾其他学科知识的跨学科整合。其中,化学知识涉及结晶、饱和溶液等重要概念,其制作原理是天气瓶内的饱和溶液析出了樟脑晶体,硝酸钾、氯化铵和水作为次要成分,对控制樟脑晶体形成有很大的作用;物理知识涉及气压、湿度、电场、磁场对晶体形成均没有影响,只有温度对其有影响,一般对于这种体系,温度越低,就越容易出现结晶;生物知识涉及樟脑为樟科植物的枝、干、叶及根部,经提炼制得的颗粒状结晶,天气瓶使用天然樟脑的效果要比人造樟脑的效果好。

  在技术层面上,本课程主要是化学实验的操作技术。在活动中,每个小组都扮演了独立的天气瓶制作工厂的角色,体现了 STEM 理念中的情景与合作。从工厂生产的角度,每个步骤都是技术的体现。

  在工程问题层面上,利用预报天气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天气瓶真的能预测天气吗?”,从而让学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随后的第二个问题是工程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天气瓶,并利用天然樟脑和人造樟脑两种配方进行实验。这种进阶式的问题体现了工程学中从明确问题到制订方案,最后测试和优化改进的系统性步骤。此外,学生还有可能面临这些问题:实验药品的用量各为多少?要用到哪些实验器材?先做哪一步?以上问题均能体现问题驱动的 STEM 理念。

 在数学层面上,本课程将数学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主要涉及药品称量时的读数、计数以及制订药品配比,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还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概念的理解,促进了工程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流程

  依据教学设计思路,设计“天气瓶”的教学流程,具体如下页表 1 所示。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本研究的试点,我们发现基于 STEM 理念的校本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开设相关的校本课程,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提升学习效果。在制作“天气瓶”的课程中,我们也发现 STEM 课程的实施和设计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实施课程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该课程大多数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动手实验,这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其次,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是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与教材内容相关,从而使课程充满趣味性、知识性;最后,课程应当充分体现 STEM 教育理念,蕴含科学的教育设计和基础性学科知识,促使教学内容既立足于每一门学科的特殊性,又相互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推荐访问:校本课程 理念 优秀 基于stem理念的校本课程 stem课程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