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创建新农村建设**模式(精选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创建新农村建设**模式(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创建新农村建设**模式(精选文档)

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创建新农村建设**模式4篇

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创建新农村建设**模式篇1

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创建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

【实施背景】

近年来,安吉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安吉的特色实践,在综合评估现有实力与发展潜力、借鉴吸纳上级指导与基层心声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慎重研究、反复调研论证,从2008年开始在全县全面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基本做法】

1、明确框架,完善实施体系

按照“立足县域抓提升、着眼全省建试点、面向全国做示范”的基本定位,探索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架构体系。

——明确四项目标。即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建成“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探索形成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确保全国第一,力争全国唯一。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前两年抓点成线打出品牌,中间三年延伸扩面产生影响,后五年完善提升全国领先。力争将打造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公共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地区之一,探索构建可憩可游、宜商宜居、且安且吉的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

——坚持四美原则。①尊重自然美。充分彰显依山傍水、因势因地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抓自然布局,融自然特色,不搞大拆大建,避免不伦不类。②侧重现代美。坚持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为美丽乡村的前提和基础,融现代文明于自然生态之中。③注重个性美。因地制宜,因村而异,根据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特色、人本文化等不同类别,进行适当分类,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④构建整体美。强化全局战略思维,把全县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力求全县美丽、全县发展。

——实施四大工程。一是环境提升工程。抓外在有形环境的提升,巩固扩大成果,综合改善质量,全面提高品位。二是产业提升工程。抓内在经济实力的提升,扶持优势产业,形成品牌效应,增强支撑功能,壮大集体经济。三是素质提升工程。抓潜在文明素养的提升,培养有技术专长、有创业激情、有文化素养、有宽广胸襟、有文明气息的现代品质农民。四是服务提升工程。抓广度公共服务的提升,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繁荣农村社会事业,重点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

2、健全组织,落实推进机制。成立了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领导小组下设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和素质提升四大工程组,分别由县分管领导牵头,主要责任部门负责,乡(镇)、村分别成立对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实施县级领导、县级部门与“中国美丽乡村”创建村结对创业共建制度。聘请省市有关专家担任建设“中国美丽乡村”顾问,成立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专家指导组。加强工作督查和考核,出台乡镇、部门工作考核办法,使各项建设工作的目标具体化和责任化。

3、规划在先,明晰目标任务。2008年,全县共投入规划资金711万元,分别对县、乡镇、村创建中国美丽乡村进行三级专项规划。在制订《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下发《关于2008年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基础上,委托浙江大学编制完成了《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各创建乡镇(开发区)、村对照、行动纲要、实施意见和总体规划要求,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将其他各类专项规划有机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创建任务。

4、落实政策,激励内在动力。大力整合支农项目,使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安排于实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乡村。采取了“5+X”的办法清理整合建设项目,对支农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全面审核把关。实行财政以奖代补,在建立200万元专项考核奖励基金基础上,对经考核验收达到标准的乡镇、村根据人口规模大小实行以奖代补,2008年县乡镇两级财政以奖代补资金7000万元,带动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2亿元,其中带动各类金融资本投入3607万元,带动村集体投入9582万元,带动农户个人投入3762万元,带动社会工商资本投入1.1亿元。

5、合作共建,形成浓厚氛围。对内发动到底,对外宣传到位。全县召开推进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万人动员大会,15个重点经济部门与乡镇、61个机关部门与创建村开展结对创业活动,179家企业结对169个行政村,累计各项支援捐助3186万元。各创建乡镇、村和重点职能部门以创建工作为抓手,结合各自工作职责,精心设计工作载体,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筹办“中国美丽乡村”论坛、实施“美丽乡村文化繁荣”工程,引起《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内参和焦点访谈等新闻媒体的关注。

【成效评估】

按照总体部署,“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现已完成各类建设项目投资2.74亿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也逐步凸显。

1、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初步显现。围绕“四大提升工程”的实施,一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乡村道路联网工程、“十万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两双”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完成。农村特色主导产业、农民专业合作和现代家庭工业、农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和提升。多数创建村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2、中国美丽乡村品牌初步打响。着眼对内增实力、对外打品牌,通过举办2008安吉·中国美丽乡村节、“中国美丽乡村”论坛、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安吉行”外宣活动、实施“美丽乡村文化繁荣”工程,创建工作影响日益扩大,引起《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内参和焦点访谈等新闻媒体关注,扩大了“中国美丽乡村”品牌的对外美誉度。

3、示范带动的效应初步凸现。基本建成“开发区—皈山—孝丰—报福—章村”示范带,景观大道、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河道整治建设和沿线违章建筑拆除、房屋立面改造等重点工作全面完成,线美、点亮的精品示范带已初步显现,一批经典村庄脱颖而出。

【创新亮点】

1、最鲜明的特征是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相融合。安吉是国家环保部和林业总局在全国唯一的新农村合作共建示范县,也是国家环保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地区之一,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在全国尚属首创,具有很强的借鉴、指导、示范意义。

2、最突出的标志是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两创”战略相结合。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牢牢把握了创新的灵魂和创业的根本,找准了“两创”战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结合点,成为“两创”战略在新农村实践的全新载体,具有很强示范价值。

3、最有力的支撑是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奋战目标相协调。着重体现地方的生态特色和产业特点,通过对新农村建设整体化实施、品牌化经营的探索,初步打造了“中国美丽乡村”品牌,放大了新农村示范效应,成为新农村示范区的提升工程和精品载体。

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创建新农村建设**模式篇2

我国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空间

(1)积极因素

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2006年我国的经济总量稳步增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万亿元,增长10.7%。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年度之间、季度之间波幅都比较小。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5,在经济增长连续四年达到或略高于10%的同时,物价涨幅稳定在较低水平,这些数据都有力地证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己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在国内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城镇居民在出游率、年度总花费、人均花费等指标方面一直远远大于农村居民,2006年城镇旅游者出游率到达156.7%,人均花费 766.4元,总花费为4414.74亿元,而农村旅游者出游率仅为86.4%,人均花费仅为221.9元,总花费仅为1518.00亿元[[33],这说明城镇旅游者是我国国内游的主体,对以城镇居民为目标市场的乡村旅游而言,意味着有巨大的市场和潜能可供发掘。

2)全民普遍体闲时代和假口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闲暇的生产和增长,正如于光远先生在《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所指出的“闲是生产的根本目的之一。从现在看将来,如果闲的时间能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增加,闲的地位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这是未来社会高速发展的道路。

3)伴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居民的业余时间将越来越多,我国将会进入一个普遍有闲的时代。体闲的意义一般指两个方面:一是消除体力的疲劳;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2003年的“非典” 疫情和2004年的“禽流感”疫情的爆发,人们在对人和自然共生环境关注和反思的同时,更加强了对自身健康和安全的重视。

4)在体闲观念上,人们变“消极体闲” 为“积极体闲”,在体闲放松的同时加强对康体健身的追求,认为度假体闲是更高层次的享受,不仅仅是身心的调整,更是一种自我发展的投资。这种观念也导致了体闲方式的转变,这体现在目的地的选择上,乡村旅游和自然旅游更受欢迎。“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在旅游上不再仅仅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游览,而更强调旅游项目的参与性、放松性和享受性,旅游消费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观光体闲旅游乃至向单纯的度假旅游发展,这就意味着以观光体闲为主要旅游方式的乡村旅游有一个广阔的市场前景。

5)我国自1995年5月起,开始了每周5天工作制,1999年又推行了“五一” 黄金周、“十一”黄金周和春节长假,现在己有的法定假口全年累计114天,这意味着一年中的三分之一的时间人们是在闲暇中度过,这也为人们选择多样的体闲活动提供了可能。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在节假口出去旅游,在时间较短的周末游中,他们更喜欢前往距离较近、花费较小、风险性较小、与城市异质的乡村,乡村旅游也更符合散客和家庭式的出游方式。

6)“统筹城乡”的旅游业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中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为目的。在这一新的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了发展经济要坚持“五个统筹”的基本原则。毫无疑问,这一科学的发展观和基本原则,也要指导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其中“统筹城乡发展”的观点要求在继续注重开发各种传统旅游资源的同时,重视对以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民生活为吸引物的农业旅游的开发;在满足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的同时,促进农村居民旅游活动的发展,使旅游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做出更大贡献,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做法。

7)同时强调旅游业的均衡发展,强调综合效益、利益协调和可持续性,避免过去那种盲目开发的状况。在这一发展思路的指导下,乡村旅游的深层次发展将成为未来旅游业促进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关键节点。

8)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示范效应。为实现中国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充分展示各处农业旅游文化的魅力,增加农业的旅游附加值,国家有关部门于2002年发布施行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各级旅游部门积极组织有关工农业单位参加创建工作,努力提高工农业旅游产品的规范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

 

 

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创建新农村建设**模式篇3

新农村建设亮点介绍[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我街道办事处共有新农村建设二类村五个(小刘、小徐、南陈、冯楼、城南),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个,人口20517人,耕地16560亩。按照我县加快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xx年上半年,我街道办事处多方筹资100多万元,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南陈居委会七里河村、小刘居委会二张庄村、城南居委会小李庄实施户户通工程,村庄均为环路,新修水泥路30条,总长度8546.5米,面积3万余平米。其中,南陈居委七里河村修公路7条,长2657米,面积9300平方米,人均筹资285元;
小刘居委二张庄修路17条,长4580米,面积1.6万平方米,下设直径60公分水泥涵管4280米,人均筹资600多元;城南居委会修路6条,长11711.5米,面积5194.5平方米,架设下水道直径50公分涵管620米,砖垒水道400多米,人均筹资836元;另外,我街道办事处出资20万元,在小刘二张庄、南陈七里河架设桥梁5座个,目前,上述工程均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受益群众达3000余人。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抓规划,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在农村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县重点工作之一。为此,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古槐街道办事处xx年――xx年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确立了xx年以加强示范村村容村貌整治、实施户户工程的工作思路,增强了指导性,克服了盲目性。

(二)抓宣传,在谋求群众支持上下功夫

户户通工程牵涉到千家万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至关重要。我街道采取墙报、印发宣传单、有线广播等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户户通工程县政府投资一半、群众自筹一半的优惠政策,群众自筹100余万元,掀起了群众自愿出资参与建设的热潮,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三)抓督查,在强化干部责任上下功夫

为确保户户通工程进度,党工委、办事处确定了示范村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驻居委干部为直接责任人的目标责任制, __三天听取一次,每周对各居委建设情况现场督查一次,形成了街道党政班子――驻居委干部――居委干部上下联动、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工作机制。由于措施得力,我街道30条户户通水泥路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全部竣工。

(四)抓质量,在提高群众满意度上下功夫

户户通工程是民心工程,为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让群众满意,街道办事处把发包权交给居委会,资金管理权交给群众代表。我街道还成立了工程质量监理领导小组,由街道纪委书记任组长,抽调古槐建筑公司专业人员、财税所负责人等相关单位任成员,同时组织各居委会群众代表组成监理小组,从而自上而下构建一个办事处――居委会――群众代表三方齐抓共管的建设、监理网络,杜绝了干部在建设过程中徇私舞弊,杜绝了“包工头”、“游击队”,让具备建筑资质的企业承担建设任务,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

(五)抓长远,在建设标准上下功夫

为进一步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我街道加强新修的户户通水泥路路肩的培护,由居委会提供土源,住户负责门前的硬化、绿化。同时,着眼于长远,坚持示范村高标准起步。现在,示范村居委会正在筹措资金把村内各条道路安装路灯,条件较好的城南居委会计划将建设街入口处建设高雅的门庭,并冠以“城南社区新村”铜字标示,建成以后,将起到较大示范引领作用,有力地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我街道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部分农户不理解,尤其是贫困家庭、留守老人等弱势群体参与意识较差,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一些群众对建设新农村项目投资、村容村貌大整治和群众投劳投资结合理解不深刻,等、靠、要的传统根深蒂固,导致其主体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农村改厕、改水、改灶、改圈统一规划实施难度较大;
三是建设与村庄规模相适应的文化大院、卫生室、体育、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需大量资金。

三、建议

1、坚持规划先行。必须坚持“分类规划、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统筹发展”,紧密结合实际,实行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做到长远有总规,近期有详规,年年有目标,村村有任务,户户有事干。

2、必须坚持农民增收为重点。要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对我县来讲,要依托农业办工业,围绕工业抓农业,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提高农民收入。

3、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作用,探索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实行对进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政府投入为主,经营性服务项目以受益业主投入为主,入户建设以农户自我投入为主。

4、建议县政府或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财政、建设、办事处等部门对已完工的示范村户户通工程全面验收,并以村为单位按现行物价合理核出单位造价,政府补助的50%尽快拨付到位,兑现,否则会形成工程款的拖欠,失信于民。

5、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和农民技能,努力实现农民的素质与新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内容仅供参考

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创建新农村建设**模式篇4

武汉市石榴红村新农村建设的PPP模式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浩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的模式有多种,新农村建设中每一项具体工程的建设模式也各有异。既有农民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完全自立建设的情况,也有集体与农户,国家、集体与农户,国家、集体与私人资本合股投资建设的情况。后者称为“PPP模式”。现以武汉市石榴红新农村建设的PPP模式进行分析。

一、石榴红村的基本情况

石榴红村属武汉市东西湖区,是慈惠街鸦渡大队的一个自然村,位于武汉西郊、汉江北岸,占地面积 200亩,居民 73户210人,总建筑面积10540平方米。2005年,慈惠街工委、办事处把群众“住得好”和“富起来”两大工程综合考虑,以“搭建一个市民休闲旅游和农民增收致富平台”为目的,将石榴红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加快发展,为逐步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了一条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新路子。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80元,预计2006年石榴红村户平增收可达1万元。石榴红村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受到了中央书记处书记何勇、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等同志的高度评价,被湖北省旅游局确定为“湖北省乡村游示范点”。

二、石榴红村新农村建设的立项背景

农民致富慢、增收难,长期困扰着我国农村的发展。2005年,中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武汉市委、市政府也作出了实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的决定,这无疑为石榴红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此,慈惠街工委先后多次远赴北京、成都、江苏、上海等地考察,学习发达地区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尤其是成都的红沙村、江苏等地的“农家乐”的建设经验,大大开阔了他们的思路,使他们对如何发展农业、改造农村有了全新的认识――农村要发展,不仅要让农民住得好,而且还要让农民富起来。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既不能简单的照搬硬套,也不能心血来潮,必须尊重群众的意愿,立足于本地资源,结合当地实际。慈惠办事处地处武汉西郊,东与中心城区仅一堤之隔,南临汉水,北依汉渝铁路、107国道,有着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和滨江临水的旅游资源;
这里还有华中地区最大的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等,具有发展“农家乐”的基础条件。慈惠街工委确立了将“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休闲旅游与都市农业相结合,将市民休闲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实施“旅游富民”战略,着手对石榴红村进行改造。

三、石榴红村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

石榴红村在建设过程中,采取多渠道筹资模式,由政府投资作坚强后盾,实行以工业反哺农业的原则;
严格执行“节约成本、因地制宜、就地改造”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尽量减轻农民负担。到目前为止,石榴红新农村建设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主要是改造73户居民房屋以及石榴红村基础设施建设、石榴红村广场、多功能活动室、卫生室、图书室、警务室的建设,还有村绿化、会议休闲场馆建设。第一期的改造,以“街队出大头,农户出小头,市区投一点,社会帮一点”的四结合模式,政府、集体及私人资本共投资2245万元(详见下表)。

第一期建设资金整体投入情况:

投资主体

投资额

比例

投资用途

政府财政

135万元

6%

基础设施建设及房屋外部装修

街道

240万元

10.70%

基础设施建设及房屋外部装修

大队

30万元

1.30%

房屋外部装修

村民

40万元

2%

房屋外部装修

私人资本

1800万元

80%

村世林庄园建设

此阶段,资金的具体投向是:投入“四通四改”基础设施建设约162万元;
绿化资金20万元;
石榴红广场建设35万元;
排污管网建设29万元;
卫生室、警务室、图书室、档案室建设7万元;
陈列馆、多功能活动室装修18.17万元;
石榴红村门面及陈列馆改造资金27万元、鸦渡大队办公楼装修19.63万元;
73户民房外部改造127.2万元;
世林庄园建设投资1800万元。

这个阶段里,农户房屋外部改造出资比例为6:4,即政府出资60%,农户出资40%,农户房屋内部装修由农户自己承担。这主要是考虑到新农村建设对群众而言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农户在思想上存在着担忧和顾虑。为鼓励农户改造旧居,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以政府的大头资金作为引导与触动是必要的。

第二阶段:主要是将石榴红村周边的69户居民按照村建设规划进行改造,改造后一并纳入石榴红村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在这个阶段,政府将出资10.74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出资100.26万元用于民房外部改造。通过第一期的发展,农户在建设中深感受益、受惠,村民的思想包袱和顾虑被打消,建设热情高涨,为避免出现盲目跟风,确保建设效益,2006年居民房屋外部改造出资比例由“6∶4”改为“4∶6”, 即政府出资40%,农户出资60%。

附:民间资本­——福幸园公司在石榴红村的投资情况

石榴红村良好的旅游发展势头给予福幸园公司投资的信心。在这样的背景下,福幸园有限公司选择借石榴红村这一休闲旅游平台,扩大投资规模,在石榴红村分期投资建设世林庄园。

第一期在餐饮、垂钓、住宿方面投入1800万元,第2期拟投资药浴馆、四合院别墅、客人休闲等配套设施建设280万元,第3期拟投资生蔬菜加工厂450万元,将农户无公害蔬菜剩余产品加工成半成品进入市场。

福幸园公司将致力于打出“世林庄园石榴红度假村”这一品牌,走向全国,并带动沿江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力图占领全国精品旅游行业中的一席之地。

四、石榴红村“四通四改”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情况

1、“四通四改”的具体内容及建设成效

“四通”即通路、通水、通电、通信息。石榴红村的道路建设已完成90%,已建2条4米宽硬化路计620米;
2条3米宽硬化路370米;
4条2~2.5米宽硬化路930米;
4条1.2~2米彩色人行道296米;
2米宽青砖路536米。为解决石榴红村农田水利灌溉和生活用水供应问题,鸦渡大队对两艘抗旱船进行了维修,并且新挖农田水利沟渠11000立方米,将自来水接连进每家每户。在电网建设方面,2005年石榴红村安装了配电房,入地铺设了低压电缆,安装太阳能路灯36盏。在信息通讯建设方面,2006年石榴红村已安装了有线电视网、电话网、3个小灵通发射器和小区广播站,其中电话入户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100%。

“四改”即改水、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形式。改水方面,2005年全村进行了水网改造,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改厕方面,石榴红村已建公厕4座,每座占地18平方米,户用卫生厕所改造70间;
改圈方面,拆除猪圈17间、牛圈7间,共占地181.5平方米。同时,搬迁重建了2间牛圈,占地24平方米;
改垃圾堆放形式方面,石榴红村建起了一个700余平方米的垃圾堆放场,将每户暂时不用的农具和闲置的木材集中堆放,同时,村内已放置40个垃圾桶,便于垃圾的集中清运。

2、“四通四改”筹资来源

通路方面:由慈惠街道办事处和鸦渡大队各出资42.47万元、16.2万元用于村道路建设。

通水方面:维修两艘抗旱船耗资10万元,由武汉市发改委立项,东西湖区财政局支持;
此外,鸦渡大队出资3万元用于新挖农田的水利沟渠建设。

通电方面:东西湖区供电公司免费投资24万元,为石榴红安装高压线、配电房。慈惠街道办事处出资18.9万元安装电力副线和太阳能路灯。

信息通方面:中国电信东西湖分局免费投资60万元为石榴红村安装了3个小灵通发射器和电话网;
东西湖区广电局免费投资18万元为石榴红村安装小区广播和有线电视网。

改水方面:由鸦渡大队和农场各出资10万元,用于水网改造。

改厕方面:慈惠街办事处出资9.6万元用于村4座公厕的改造;
户用卫生间由农户自行改造,费用由农户承担。

改圈方面:鸦渡大队出资3000元在石榴红村重建了2间牛圈。

垃圾改放方面:鸦渡大队出资5000元为石榴红村新建了垃圾堆放场;
东西湖区城管局捐赠2万元为石榴红村购置了40个垃圾桶。

3、基础设施的维护与管理

石榴红村目前聘请了4个工作人员:2名清洁工、1名养护工、1名维修工。这4人负责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每人每月由鸦渡大队发放工资400元。石榴红村居民都是自主经营,游客经大队工作人员介绍到农户家就餐、住宿,所得收入归接待的农户所有。自去年“十一”以来,该村旅游收入达100多万元,户平收入增长7000元左右。

综合分析,石榴红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包括民房改造、水电道路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资金来源,既有政府财政资金,也有大队集体资金,还有农户及其他私人资本的投资。这些资金分头筹集,捆绑使用,获得了良好的投资效益。

五、石榴红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1、立足实际,精心策划,让思路决定出路

石榴红村充分利用本村资源,在打好“汉江”生态牌、“绿色食品A级蔬菜基地”安全牌、“汉江休闲旅游”文化牌上大做文章。街工委确立了将“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休闲旅游与都市农业相结合,将市民休闲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实施“旅游富民”战略。

以“三高”原则(高起点策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促发展,也是石榴红村建设的思路之一。建设伊始,他们邀请了市建筑设计院的专家进行规划,邀请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进行园林和景观设计,并多次前往东湖梅园、樱花园、地球村等武汉各大景点学习旅游项目的建设经验。

2、加强领导,保障有力,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石榴红村整体改造仅耗时9个月就全部完工,实现了“村容整洁”、“基础设施完善”的目的。为了把石榴红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点,慈惠街工委专门从机关党政办、民政办、城建办、农办、招商办、旅游办、财政所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工作队,指导和支持石榴红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工作队经常深人农户家中,向农户详细讲解家园建设的各项惠农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需要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能动性。措施顺应民心,贴合民意,改造工程自然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村里的村民积极配合街道和大队的工作,纷纷主动参与建设,以实际行动支持家园改造。全村共拆除3000多平方米违章建筑,没有要求街道和大队的补偿。环境改造后,在村民中开展争当“文明农户”等文明创建活动,用村规民约约束自己,参与环境保护管理。村里还组织村民参加礼仪培训,发放培训证书,帮助农民改掉陈规陋习,促进文明用语,规范行为。管理上,严格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落实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等制度,建设的资金投人、运作、流向一律向村民公开,重大决策请村民代表表决,做到了“向村民亮家底,由村民说了算,请村民当裁判,让村民共管理”,切实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农民不再是新农村建设的局外人,而真正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主角。“乡风文明”“民主管理”如今在石榴红村已变为现实。

3、广开渠道,旅游促农,让农民在家门口富起来

让群众致富门道清晰,使农民“住得好”、“富起来”是石榴红村一贯坚守的信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房屋改造和环境创新,只有立足于让老百姓增收致富,把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工程变成让老百姓得实惠的民心工程,才能真正得民心、顺民意。

改造后的石榴红村,古朴的徽派建筑风格、整洁的村容村貌深得市民的青睐,回报的是络绎不绝的休闲旅游人群。2005年“十一”黄金周以来,石榴红村已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多万元,户平增收达到 7000多元以上。预计到2006年底,石榴红村户平增收可达1万元。

石榴红村还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植了成片的石榴林、橘林,桃林等,由村民自主管理,收益归村民所有。除此之外,土特产和旅游小商品的开发,保洁保安短工形式等都为村民的增收拓宽了渠道。村民原本单一的蔬菜种植收入一下子拓展为7种增收渠道:种菜增收、住宿增收、餐饮增收、认养菜地增收、土特产和旅游小商品增收、菜果采摘增收、保洁保安劳务增收,村民们生动的称其为“七星高照”致富路,把他们的房屋称为“白银庄”,菜地称为“绿银行”。

未来石榴红村的建设,将继续拓宽外引内联渠道,走自主开发之路。陆续开发沙滩排球场、沙滩游泳场、高尔夫练球场、土特产一条街、汉江鱼村等娱乐休闲项目,建设临江亲水的汉江休闲旅游线,拓展江堤放鹰、田野放牧、野趣烧烤等主题活动。

推荐访问:建设 新农村 中国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