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标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设计初探


  摘 要: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向标,将直接影响到课程目标的落实和教学的成效。探索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模式,提升我们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为的是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使初中思品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核心;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5B-0066-02
  在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出台了国家课程标准之后,国家积极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中,教学目标要说明的既有“教什么”和“怎样教”,更有“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这个目标的确立不是来源于教材或教师的经验,而是来源于国家课程标准;而教学的主题、内容以及活动都是由这个教学目标决定的。
  笔者近三年和本校的同学科老师开展了以“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设计研究”为题的课题研究,有一些初步的总结和心得,愿与同仁们分享交流。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方面体现了我们以课程标准为逻辑起点进行教学设计的理想追求,另一方面这也是实现“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首要步骤,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向标,将直接影响到课程目标的落实和教学的成效。
  一、几个核心概念的界定
  “课程标准”,就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阐述。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就是通过研读课程标准,理解其基本理念和内涵精髓,分解课程目标,再依据学情分析,将课程标准中抽象的课程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准确、精炼地描述教学(学习)目标,从而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二、 目前初中思品教学中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调查
  在课题研究初期,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当前本地区(我校和邻校)思品教师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误区及原因: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仍然施行以“教”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仍然把自己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而忽视对学情的研究与分析;对学科课程标准理解不到位,研究不深入;对目标的确定与设计缺乏理论性的指导与学习。所以导致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以下问题:部分教师忽视对学情的分析,简单套用教学用书上现成的教学目标 ;个别教师教学目标陈述不规范,主体错位;把课程目标直接当成课堂教学目标,对内容标准细化不够;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别当作独立的单项教学目标,割裂三维关系,空泛罗列。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我校近年来开展“能动学堂”教学改革,教师每课时都编制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导学案”供学生在课堂使用,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有了方向,有了抓手;但在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制定和落实上存在的随意性,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学习体验。
  以上调查分析警醒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课程意识和目标意识,以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要素和步骤
  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有以下总结:
  1.教学目标设计的四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行为主体是学习者,不是教师;行为动词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行为条件是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表现程度是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并不是每条目标都需要包含上述四个要素,有时可以省略一些要素。既然所有目标的主体都是学生,故常省略。并不是所有目标都需要行为条件,有时也会省略。行为动词不能省略,但也应避免使用“知道”“理解”“掌握”等涵义较广的动词,要用可操作、可测量的动词。总之,任何目标都必须以清晰、可评价为前提。所谓清晰,即能清楚地表达出预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谓可评价,即该目标除了清晰,还需要可观察、可评价。
  2.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列出该课时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具体内容,就是相关课标陈述。
  第二步:解读并分解课程标准,确认标准所要求达到的能力要求。
  第三步: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认知内容”。
  我们需要将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描述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如说出、列举、解释、归纳、完成、交流、分享、欣赏、关注、树立、热爱、表演、模仿、展示、复述、制作、描绘、扮演、创作等。
  对行为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关于是否可以使用工具书与辅助手段,如“从网络上”或“通过自读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阅读某段情境材料”;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几分钟内能……”;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活动方案,体验……”等。
  第四步:依据学情,设计出每个点的学习结果(行为结果),即学到什么程度。
  第五步:设计出完整的教学目标。
  如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第三框 《實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描述是: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我国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现状,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那么我们最终制定的课时目标是:

推荐访问:初探 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 初中 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