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生成 制造精彩


  课堂是教师教育智慧流淌的天地,是教师生命力焕发的场所。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为了能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在课前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及教学手段。然后在课堂上按预先的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以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但是,教学过程不只是 “预设”教案的单纯展开过程,更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正如《新课程标准》所指,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如果完全按照预先的设计进行教学,必然会包办、强制和干预学生的活动和发展,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一、案例描述
  
  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课第一框“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其中有一目内容——“我的角色,我的责任”,教材设计的意图是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承担责任的情况,使学生知道责任的含义,懂得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为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进而使学生能提高分清责任来源的能力,能够随着角色的变换,及时调节自己的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增强责任意识,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教学本目内容之前,笔者在按照教材体系精心备课中,除了教材中的材料,还选取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例子。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笔者在预设时不曾考虑到的情况: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当笔者请各小组选一位学生发表意见时,四位代表小组发言的学生在回答“哪些角色是你最想放弃的?为什么”时,无一例外地回答“最想放弃的是学生的角色,因为学习太累了,做学生太苦了”。刹那间,笔者的心里闪过一丝慌乱——学生的想法是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不曾想到的。怎么办?如果此时批驳学生观点的错误,或以“我们下课后再讨论”为由回避问题,预先设计的教学活动仍可以继续下去,但肯定不能使学生信服,重要的是,必将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学生的探究欲望,使整堂课的教学活力荡然无存。因为它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尽管这想法很不成熟。看着学生有些无奈而又有点幸灾乐祸的眼神,笔者突然灵机一动说:“同学们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的确,有些角色我们很想放弃,但在作出选择前,请大家来听一个故事。”接着,笔者在课堂上介绍了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洪战辉的故事。讲完以后,笔者问:“洪战辉扮演了哪些角色?如果你是他,在这个时候让你选择,你最想放弃的是哪些角色?为什么?”在学生进行小组热烈讨论的基础上,笔者让刚才代表小组发言的两位学生重新发言。
  生1:我会放弃哥哥这个角色,因为既要上学,又要抚养妹妹,可能两头都不能兼顾,还不如把她送到孤儿院,自己专心读书,等将来有条件了,再把她领回来抚养。(回答很理性)
  生2:我觉得这对我来说真的很难,我哪一个角色都不想放弃。(语句里充满了爱心)
  师:为什么你不放弃学生这个角色呢?做学生不是很苦吗?
  生2:因为要真的照顾好妹妹,也为自己将来有出息,就只有把书读好。
  到了这里,笔者发现学生已经真正进入了角色,即便是平时几个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也已认真地关注起这个话题。趁此机会,笔者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上学接受教育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是一个人一生中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人最坏的毛病就是得到一次机会、一件宝贝却不懂得珍惜,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当我们倘徉在美丽的校园,沐浴着幸福的阳光,你可曾想过,有多少因贫穷而失学的少年儿童正苦苦期盼得到这个机会。其实大家心里也明白,我们并不是真的想放弃学生这个角色,而是不愿承担这个角色所赋予的责任。有的同学在学校里不想读书,一旦真的不让他来读书,他会很难受。同学们,知识改变命运,我们得到这个机会,选择了这个角色,就要扮演好这个角色,而要扮演好这个角色,就得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是强者、勇者,是敢于成功的人,就一定会勇敢地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笔者说着这番话的时候,教室里很安静。望着学生不住点头、若有
  所思的神情,笔者分明看到了一股智慧的力量在升腾。
  
  二、案例反思
  
  原本这是一节非常平常的课,只是学生的一个意外回答,才使笔者改变了这堂课的预设进程,却不期让这堂课产生了一个亮点,出现了精彩的闪光。课后仔细反思,感悟确实良多。
  1. 教师要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并不是对立的,在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但这种精心预设不是能停留在教法的一成不变上,更应体现于教师能否立足学生的实际,为课堂的动态生成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促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追求智慧的动态过程。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给人的感觉都是枯燥乏味、冷冰冰的,原因就在于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仍受制于教材,受缚于教案,预设时没有为课堂生成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结果教学效率低下,课堂了无生气,学生和教师的生命活力在模式化的课堂中一步步走向枯萎。
  德国教育家克拉夫斯基提出:“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真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够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借以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贡献。”教学实践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2. 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课程资源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了教学所需的文本、图片等资料,学生本身就是一座丰富的课程资源库,教师应以敏锐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仅要充分挖掘文字、图片中的静态因素,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还要及时关注学生思维的动态生成,鼓励学生思考、质疑后形成正确的认识。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的问题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所以,教师要努力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不断制造生成精彩。上面案例中一段生成精彩的出现,正缘于笔者对生成性资源的及时把握。
  3. 教师要有制造生成的智慧
  “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背诵了多少课文、解答了多少数学题,也不仅在于让学生懂得了多少规则,拾起了地上一张废纸、爱护了一棵小树,更重要的是在于知识和规范行为背后的东西,那就是他的好奇心、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是他的心智的觉醒、智慧的生长。”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特别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形成健康的人格。很多教师担心自己被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问住”了,因而更愿意将课堂生成控制在自己设定的范围之内,对生成普遍缺乏应有的耐心和宽容。其实,理想的课堂生成正需要出现“问住了”或者“答错了”。因为学生的“答错了”,往往是新的课堂生成的契机;而教师被学生“问住了”,往往是新的课堂生成的起点。只要教师能平等地对待学生,与学生一起成长,就不怕被学生问住。因为对教师而言,被学生“问住了”也是一种成长。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加强自身学习,努力练好教学内功,增强自身捕捉生成、制造精彩的智慧。
  总之,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只要我们多一些教育智慧,课堂多一些动态生成,必能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加精彩。■

推荐访问:生成 把握 制造 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