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多样地改进政治课教学


  如何正确把握“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浙江省余姚市七中 魏浩兴
  
  根据2007年的政治学科高考考点,我们在复习《经济常识》我国的分配制度时,在书本观点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把原来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增加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增加了“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一内容。那么,在高考复习中如何完整全面地把握这一考点,从而提高高考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呢?
  
  一、了解“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一考点提出的背景和内涵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分配制度上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实践证明,这一分配制度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老百姓又对当前收入分配状况表现出不满。这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一,根据贡献大小应该拉开的收入差距没有拉开,这主要表现在公有制内部,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其二,收入的差别偏离或超过了贡献的差别,这主要表现在政府垄断的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以及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这两个方面既损害了平等,又丧失了效率。
  按照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原则,是以各种生产要素(包括非劳动要素)都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为前提的。根据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辩证法,参与物质财富创造的各种生产要素,同样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而所谓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即价值的创造中所做的贡献进行分配。贯彻落实这一原则,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同时也可以克服在分配领域的不公现象。
  
  二、明解“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之间的关系
  虽然2007年的考纲中明确了“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一知识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一重要地位的丧失。恰恰相反,它是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去贯彻落实这一原则的,这有助于更好地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向学生强调这一点。在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是由当前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首先,在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因此,按劳分配也必然成为分配方式的主体;其次,生产决定分配,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这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最终原因。
  
  三、必须弄清“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与注重公平的关系
  十六届五中会会强调: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理解这一点,必须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
  一方面,要坚持按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只有坚持这一点,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并承认根据非劳动生产要素的贡献所获得的利润、利息、股息等收入是合理的。这在实践中,不仅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而且能够调动非劳动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因而有助于促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同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社会生产力,才能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然而,即使是完全按贡献分配,收入差别也不能扩大到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地步,从而危及社会和谐,违背社会主义本质。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平等)。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也强调: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使全体人民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实现社会公平。这些,我们必须牢记。
  
  创新政治课教学设计
  ■商丘市幼儿师范学校 刘红云
  
  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的现象已大为减少,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已成为“时尚”。但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个性。
  
  一、教学设计要以课堂教学目标为起点和终点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如果课堂教学没有明确目标,就会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如果教学目标太笼统、太抽象,就会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有效发挥指导教学的作用。因此,教师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做什么、通过教学学生的行为应该有哪些变化等。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脱离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盲目追求轰动效应,虽然课堂气氛热烈,但偏离了教学目标,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二、教学设计在注重传授道德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善恶观和是非观念,学会正确判断和合理选择,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学做有责任心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用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路径,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的意义,提高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培养离不开隐性课程的配合。隐性课程既不是某个学科教学,也不是课外活动,而是“第三类课程”,即校园文化建设。它通过学校的整体环境、气氛给学生施加影响,从而起到教育的作用。隐性课程通过创设优美的环境、生动的教育情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以情感人,以景动人,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完美人格、丰富心灵的教育目标。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隐性课程资源优化课堂环境,使课堂生活化、社会化,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三、教学设计要开拓学生思路,体现学生的个性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自由探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获得知识,在轻松的气氛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此外,教师也可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形成师生互动。
  
  重视教学信息反馈
  ■郑州市四十九中 赵建成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知识遗忘率高,教师教学针对性差,以致造成教学目标达成度比较低。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依赖于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教学信息反馈是思想政治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依据。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反馈主要来自两方面:第一是直接反馈。指教师从学生方面及时得到的反馈信息。如:观察学生记录笔记的神态,还有回答教师提问、自我阅读和讨论发言的表现等。这种反馈信息的方式是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为可靠的。第二是间接反馈。间接反馈可以是教师在教学中的自我反馈,也可以是从领导的检查、同事的评课以及学生的课间闲聊中获得反馈信息。教师还要把相关教学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

推荐访问:课教学 灵活 改进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