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化溯源


  一、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形成的根源和基础。研究中西方礼仪差异,有必要研究礼仪差异产生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礼仪文化的内涵和本质,从根本上认识和把握中西方礼仪的不同。
  西方文化的根源可溯源到古希腊神话故事、罗马传说和基督教文化。古希腊神话故事中蕴藏着理性主义、乐生主义和人文主义。漫长的中世纪宗教文化没有磨灭这种精神特质,相反,在与西方文化相交融会中,逐渐融合为近现代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没有经历类似于西方文化那样明显的撞击和断裂。即使有佛教等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的主干和基本内核也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中国文化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确立秦汉两朝。此后的一千多年间,虽历经改良,但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因此,中国文化仍旧是儒学定于一尊而又兼容释道的格局模式。
  基督教精神内核宣扬的是博爱、正义和自由,这一精神已经固化为西方人的行为和道德准则。它极力弘扬的是对上帝的希望、热爱和信任,对同胞的慈悲和仁爱。教义劝诫人们之间互相体谅,互相爱护,互相合作,劝诫人们弃恶从善,遵礼守仪。文艺复兴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中世纪宗教对人性的束缚。16世纪后半期,清教的出现顺应了资本积累时期的时代要求,清教徒开拓的勇气、顽强奋斗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勤俭的美德都已成为西方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源泉。十九世纪启蒙运动晚期,富兰克林抛弃了加尔文主义,转向带有理性的“自然神论”。他以“上帝创造了宇宙,并用他的仁慈统治着这个世界”理直气壮地鼓励人们勤劳致富,以美德回报上帝。个人主义的正当性来自于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样一个事实。所有的人都是有理性的,所以,所有的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其价值是相等的。人的生命和自尊要求人们忠诚于自己的价值,忠诚于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这种价值观使西方人从本质上尊重个人隐私,个人财产。
  自春秋战国之后,制约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已不仅是礼的外在形式的仪节,而是经过浓缩的反映礼之实质内容的一系列范畴,如:仁义、忠孝、仁爱等。它们不仅构成了我国传统伦理学的核心,也构成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这种文化模式使个体失去了应有的地位, 挫伤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就阻碍了个人发展,因此,和西方所倡导的个人主义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基础。
  
  二、中西方礼仪交汇与融合
  中国一贯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注重礼仪是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汉字中,‘礼’表示礼貌和秩序,是为表达敬意而隆重举行的仪式;‘仪’则指具体的仪节。自古以来,中国人以大为美,追求恢弘的视觉效果。地面上的万里长城、地下的秦始皇黄陵、唐代的乐山大佛、现代的北京世纪坛,一脉相承,大手笔,大气魄。体现在现代中国国民的个体行为中,则表现为“好面子”。比如:吃饭,中国人饮食考究、敬食周到,讲究排场。而西方人用餐简便、且提倡分餐制。在接受礼物时,国人往往用拒绝的方式表示谦虚,比如“又让你破费了,带回家你自己用吧”等话语,这会使西方人产生误解;国人接受礼物之后,当着客人的面一般是不打开礼物的,而西方人可能会认为中国人不满意或不愿意接受自己的礼物,而国人也可能会认为西方人贪得无厌。在对待女性方面,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文化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尽管汉代学者梁鸿妻举案齐眉的故事广为流传,却因违背了传统的夫妻之间的礼仪,夫妻二人后来迫于社会压力,而不得不隐居到霸陵山中。“lady First”(女士优先),则反映了西方礼仪的内涵。妇女是西方社交生活的中心,丈夫和男士通过突出妻子和女士的优先地位,以显示其绅士风度。这种礼仪文化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普遍流行的“骑士风度”。
  在日常相处中,大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关心大家胜过关心自己和家人。如果对西方人也沿用这种模式,就会让他们误解这种过渡的关心,也会令他们反感。因此,国人在与西方人交际时就要避免热情过度。国人讲究“自卑而尊人”自卑并非指自己渺视自己,而是任何时候都把自己看得很淡,把别人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而西方人却不理解这种谦虚。中国人的习惯,为了避免误会,要特别克服过于谦虚。西方讲究自信。不敢承认个人能力,随意进行自我贬低的人,要么事实上的确如此,要么便是虚伪做作。因此,千万不要过分谦虚,特别是不要自我贬低,以免被人误会。
  
  三、结论
  各种礼仪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根源和基础,但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随着世界文化进一步的交融,礼仪和各种风俗习惯也会不断地发生改变,符合时代要求的礼仪和风俗会得到保留,反之亦然。总之,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也并非坏事,两种不同文化相互交汇,不管它们是不是会融合为一,至少它们会在不断的冲撞中得到借鉴和互补。
  
  参考文献:
  [1]黄少卿:《略论礼仪的涵义特征及其美学意义》,《上海大学学报》,1998 .4。
  [2]邢学亮、方 征、颜晓初:《东西方礼仪的伦理基础比较》,《宁波大学学报》,1998.1。
  [3]黄少卿:《略论礼仪的涵义特征及其美学意义》,《上海大学学报》,1998 .4。
  龚丽平:中原工学院外语系。

推荐访问:溯源 礼仪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