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奋斗 60年辉煌


  
  今年是新中国60周年华诞。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共和国英勇奋进的60年,是共和国取得辉煌成就的60年,也是中华民族开拓创新、走向伟大复兴的60年。
  
  60年的奋进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走过了波澜壮阔、光辉灿烂的历程。回顾新中国60年来的奋进历程,可以分为以下8个历史时期。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新中国成立伊始,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严峻考验。军事上,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负隅顽抗。经济上,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际上,美国拒绝承认并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阻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政策。同时,中国共产党自身也面临着因革命胜利而可能滋长的骄傲自满、享乐腐化等腐朽思想的侵蚀。面对复杂形势和种种困难,中共中央保持清醒头脑,满怀信心地迎接挑战,根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制定的各项基本方针,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经过3年的努力,基本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区土地制度的改革,镇压了反革命,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开展了打退资产阶级进攻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对旧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在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国工农业产值和主要产品的产量均已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人民生活得到改善,1952年同1949年相比,职工工资提高70%,农民收入增长30%。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年 1953年6月,按照毛泽东的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讨论和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历史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正确的。在过渡时期,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我党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对个体农业,我党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项工作中,虽然有一些缺点和偏差,但整体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1956—1966年)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党所面临的全新课题。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远比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艰难复杂得多。革命道路不能照搬外国,建设道路同样不能照搬外国。在开始建设之初,党号召过“学习苏联”,这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并且也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但是苏联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苏联成功的经验也不都适合中国的情况。必须从各方面进行探索,努力找到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在1956年,这一探索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在这次会议上,还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论十大关系》提出的许多重要方针和观点,对于后来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说,前几年搞建设主要是照搬外国经验,《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为八大的召开做了准备。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在北京举行。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会坚持了1956年5月党中央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八大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可是在八大后不久,由于探索新道路的艰巨性和缺乏经验,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发生了“左”的偏差。当时我国面临的主要有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党在这两大问题上一度发生严重失误。这两方面又相互影响,使探索过程出现了严重曲折。主要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其严重后果之一是,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改变了八大一次会议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和社会经济关系状况的分析,仍然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当作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58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1959年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结果使我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1963年至1965年间,在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基层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虽然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把各种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在1964年下半年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冲击,在1965年初又错误地提出了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开展了错误的批判和斗争。不过,这些错误当时还没有达到支配全局的程度。
   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的新轨道。经过5年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在这10年中,我国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3倍。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的发展尤其突出,到1965年已经实现石油的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原子能、航天等一批新兴工业逐步建设起来。工业布局有了改善,形成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大规模展开,并逐步收到成效。经过整顿,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工作也取得比较突出的成果,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推荐访问:奋斗 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