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商周制度一课的教材分析


  [关键词]岳麓版,概念,地方分权,贵族政治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3-0034-03
  
  高中必修(I)第一个专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岳麓版教科书将第一课命名为“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在这节课中主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否需要引入“族权”的概念,教学研究可以各抒己见。从实际出发,教科书提供的内容是必须考虑的。其次要针对高一年级所有学生,他们之中至少有三分之二在高二将进入理科班学习。第三要从这个专题的主线制定本课学习要点,是否需要将更多的学术认识引进高中教学,要联系本专题后三课的需要。拜读了叶小兵教授的文章后,承蒙指教,虽不能苟同,但仍感谢不尽。我前面文章有所疏漏,有些是见地不同,从学术层面回应,一来本人对上三代缺乏研究,二来枝蔓问题会越来越多。回到教学分析,读者或许能有所评判。
  岳麓版是黑龙江省统一使用的教科书。本课第一目“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编写者给出“夏代已经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关于“公共权力”,按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分析,公共权力原本反映公共利益,进入阶级社会后的政治权力及国家权力,是原始社会公共权力的异化,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在教学中,教师解释为国家权力,未尝不可。这个概念对整个专题教学是有用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进步表现之一,是中央机构由“家国一体”,即: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混为一体,向彻底分离的转变。隋代最后摆脱了家国一体的体制。中学教科书多年都有“三省六部制”的内容,放在政治制度的专题下,主要应当说明,从此国家事务与皇家事务彻底分离。秦代的“三公九卿”,九卿是平行的岗位,但九卿之中“只有廷尉、治粟内史和典客是真正的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其余六卿,主要是为皇室服务,带有宫廷机关的性质。”[1] (p.155)而隋唐的六部就完全是政府政务部门了,处理皇室事务另有内侍等机构。
  “商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内服与外服制度。”这是岳麓版教科书给出的第二个概念,人民版、人教版都没有出现“内外服制度”。是否有必要呢?这是岳麓版的特点:多用学术词汇。实际在西周典籍中,分封建置的诸侯仍被称为“外服”,王畿仍叫“内服”。在历史上,几乎每一个制度都有一定的继承和延续性。商朝的内外服制度直接影响了西周的分封制。“商王对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教科书的这段表述对理解西周的政治制度非常有利。西周延续商朝的制度,改变的是用宗法分封决定外服各国的政治传承。“但诸侯封国无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并与周王室的衰落成反比例发展。因此,在国家结构形式上看,西周成了一个地方分权制的国家。”[1] (p.75)
  商朝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我认为不重要。大多数早期国家都有这样的特点,中外皆同。这也不属于概念问题,让学生大致了解就可以了。
  教科书第二目“封邦建国”,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摄政的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呼应了第一目的中心内容。注意,编写者用“修改”一词,用意十分明确。分封制不是另起炉灶,是在商朝制度基础上的创新,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点之一。如果课上引导学生阅读,考量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就从这句话下手提问最好。以往的统编教材和现在的人教版、人民版都没有这样的表述,这就使很多教师割断了历史,误以为西周分封是全新的制度。
  岳麓版对分封目的的表述也很准确。“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西周时,诸侯国领域一般都不大,人口也不多,封国需要周王室的支持,周王室也需要诸侯作羽翼,因此,尽管诸侯国林立,西周还是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的统一王朝。
  接下来,岳麓版的编写者没有使用“族权”一词,而是用“同姓亲族”的概念。“同姓亲族”学生一看就明白,若用“族权”麻烦不少。第一要解释“族”指同姓血缘关系的部族,不是民族的“族”,也不是种族的“族”;第二还要解释部族、民族、种族的区别;第三再说“族权”是什么意思,包括涉及哪些人。中国人亲戚远近的概念很清楚,不用教师解释学生也明白“同姓亲族”指父系血缘关系。商代不仅保留了附属国原来的社会结构,而且连首领也不换,还是原来的地位,只是臣服于商王。西周则换了附属国的领导人,而且这些领导不是周天子的亲戚,就是帮助周天子打天下的功臣,显然,外服大多数诸侯与王室关系已变为“一家人”。这样,编写者后面给出的结论:“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附属国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就不难理解了。“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修改”了什么,学生自然会得出结论。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是岳麓版教科书这节课的第三个子目。什么是宗法制?编写者用一句话概括:“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这是本课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概念必须搞清楚。血缘纽带在分封的第一代指“同姓亲族”“姻亲”与周天子的关系,功臣与周天子本属政治关系。怎么让这种关系继续下去呢?嫡长子继承制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看,编写者所拟子目的标题颇具匠心:用一句话概括内容。规定嫡长子继承特权、地位、土地和财产,嫡长子是唯一的,因此,周天子与诸侯的兄弟甥舅血缘关系可以保持下去;同时继位的诸侯在国内也保持了血缘关系的优势。岳麓版还用了“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是历史名词,《诗经》中就有“大邦维屏,大宗维翰”“大宗维翰,小宗维城”的句子。屏、翰,屏障、辅翼的意思;大宗意为原本,嫡长子系统是为大宗,嫡长子的其他兄弟则为小宗。
  人教版、人民版都没有使用大宗、小宗表述宗法制度。岳麓版在开篇就用了“内服”“外服”,这里用“大宗”“小宗”,紧接着又出现“世卿世禄”,这都属于历史原来的用词。岳麓版的特点之一就是多用历史语言,因此给教师的感觉是学术性较强。我认为,随着教材的多样化,历史教科书应当有这样一种风格。就像现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尽管故事、场景、服饰都具有历史因素,但有些剧的人物对话语言是现代的;有些则尽量用历史语言。哪个更好?从娱乐的角度看,前者更能为大众接受;从历史的严肃性看,后者更有历史味道。中学历史教育是正规的学校教育,岳麓版的文字表述更接近历史。这节课所用几个词汇都是必要的,对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这个专题非常有用。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和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对岳麓版这段话,教师可以用“贵族政治”加以解释。政治隶属关系就是诸侯与大夫、士的上下级关系、君臣关系。世卿世禄说明只有出生在贵族家庭的男士,才有资格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贵族家族成员垄断了公共权力。宗法制度把“国”和“家”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就叫贵族政治。这样,既呼应了本文开始所说的家国一体的体制,也为下节课秦汉出现的官僚政治埋下伏笔。秦朝制度的创新就在于将官僚制度推向全国,取代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同时,不用“族权”的概念,事情也讲清楚了。
  以族权维护王权没有说错。但高中教学不用“族权”这个概念,也可以使学生明白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目前中学教学还离不开教科书,使用岳麓版教科书就没有必要将问题复杂化。尤其是高一教学,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理解其中的含义,理解历史,实现教学目标,这已经是最佳选择。岳麓版已有的历史概念在一堂课中消化,这已经够多了。教师如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尽量不增加额外的、不必要的内容,包括概念。笔者并不反对补充和增添课程内容,但补充和增添必须有利于对主干知识的理解。这节课至多加“贵族政治”,总结宗法分封确立的制度特点,其它似无必要。
  商朝有外服,但无所谓分封,因其多数是原本存在的部落,或称方国。西周的外服是分封的结果,“因人行事,因地制宜。”[2] (p.141)无论内服外服,卿、大夫、士等均由贵族充任,俸禄则以采邑充之。官僚政治是君主专制政体的产物。官僚的俸禄取自税收,级差明确。这与贵族享用采邑是有区别的。
  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专题下,这节课需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的问题,一是地方分权制,二是贵族政治。商周的地方分权制与秦以后的中央集权制形成对比,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也不一样。一节课需要学习这么多内容,有三个概念,还要理解这两个关键问题,足够学生消化的,不宜再做画蛇添足之举。岳麓版教科书的编写者用了不到两千字,勾画出商周政治制度的形式和特点,将制度发展的线索阐述其间,所用词句准确而简练,教科书的内容已经很充实了。教师在教科书的基础上设计教学,使高中历史的第一节课变得生动而有思维含量,让学生产生探究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兴趣,这是教学研究第二环节的问题,也是本文的目的。
  
  【作者简介】苏继红,女,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责任编辑:任世江】
  参考文献:
  [1]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
  [2]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中华文明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一课 商周 教材 制度 高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