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综述研究


  摘要:邓小平理论既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本文从近五年学者所发表的文章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观点,即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邓小平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综述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9—0064—03
  
  近五年来, 国内关于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发表了140多篇文章,作者认为,邓小平所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吸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新内容,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邓小平理论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来源。
  
  一、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
  
  杜德章、张晓东[1]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来源之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各个阶段, 无不彰显出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的务实本性、入世精神与中道原则构成了邓小平理论最深厚的基础。张艳君[2]提出邓小平理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凸显了中国文化特有的风格和气派。譬如,“韬光养晦、善于守拙、一国两制”等观点体现了东方思维方式的包容性和智慧;邓小平理论语言简洁精练,语义准确透彻、朴实生动,这种语言风格与中国古代“辞达”、“尚简”的语言风格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宋绪富[3]认为,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是多方面的。从内容上来看,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思想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渊源,其理论的精神气质、基本范畴、基本理论所表现的语境,无不深刻体现了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从形式上看,邓小平理论的表达方式是民族的和大众的,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经验和智慧。
  刘建武[4] 、张立群[5]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滋养,邓小平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加以改造,使之成为自己理论的重要来源。传统的求真务实精神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之间,传统的“革故鼎新”和“通变救弊”主张与新时期党的全面改革政策之间,传统的兼容并蓄思想与对外开放政策之间,传统的民本思想与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之间,传统的富国利民主张与当代富民强国政策之间,传统的“正德厚生”“贵义尚利”主张与“两个文明建设”之间,传统的大同理想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之间,传统的中华“大一统”观念与实现祖国统一理论之间,传统的中庸之道与党内反倾向斗争中实行防“左”反右理论之间等等,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传承关系,正是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五年来,学术界中从事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一致对邓小平理论的渊源形成共识,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来源,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邓小平理论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来源。这种共识令人可信地深化了我们对邓小平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它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继承、发展、创新的渊源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正确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文化。
  
  二、邓小平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进入新世纪,随着理论界对邓小平理论与传统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 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研究深度不断拓展,许多学者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挖掘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中的具体观点,从体系上论证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推动着研究朝着专题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一)邓小平理论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进步的结晶和最高智慧,邓小平理论赋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以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新内容和精神实质,使之成为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实事求是”的世界观的新阐述。实事求是一词本身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邓小平继承了“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把它列为思想路线,赋予它新的含义,成为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张允熠[5]认为,邓小平把“实事求是”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纲领性的高度,一再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用“实事求是”作为解放思想的武器,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拨正了航向。周桂钿[7]认为,实事求是精神,是对传统唯实思想的批判继承,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贯穿在邓小平理论的方方面面,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唯物史观是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扬弃。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唯物史观不仅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也是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扬弃。张立群[4]认为,邓小平的民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结晶,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批判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形成了人民利益至上性、富裕人民、主权在民、依靠人民的民本思想。杨世义[8]、张金荣[9]等学者认为,邓小平民本思想源于传统民本思想而又高于传统民本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民本思想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整个体系,“人民性”是邓小平理论的鲜明特点。
  3.辩证统一学说是对中国古代辩证思想的吸纳和超越。文艺文[10]、蔡志刚[11]等学者认为,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中国传统的和而不同、以和解仇的辩证思维方法作了新的改铸,并运用其解决矛盾,同时更注重矛盾双方联结和统一关系。钱明辉[12]认为,邓小平把辩证统一的思维贯穿在他的一切思维活动中,融汇到改革开放的每一环节中,使人们把思维触角延伸到问题的各个角度和各个层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认识事物多样性,从而避免了片面思维和两极思维。
  4.实践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力戒空谈思想的扬弃。作为实践精神的重要体现,经世致用是中国思想文化一大绵延不息的传统。刁世存[13]认为,务实是邓小平最根本的精神气质,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精神实质,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石,也集中反映了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充实、丰富和发展,是与中国传统务实精神一脉相承。张允熠[5]认为,邓小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反映了邓小平的一贯思想,如 “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等标准的提出,既简明又深刻,具有很强的哲理性,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的智慧。
  (二)邓小平理论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扬弃
  邓小平理论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小康社会等观念是对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经济思想的大转换,是对传统重农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张金荣[9]认为,邓小平借鉴传统民本思想,形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富国富民的政策,运用传统“小康”政治理想,构建现代小康社会,是立足中国国情设定的一种现代化目标,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民”思想的高度弘扬。张立坤[14]认为,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改变了中国传统重农抑商、重本抑末、崇尚小而全的思想,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超越,而且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使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适应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推荐访问:邓小平理论 综述 中国传统文化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