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千年外交为谁服务


  外交行业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业。这些年来,我们经常听到外交为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侨民服务等说法,这无疑是正确的。那么,中国几千年来的外交主要为谁服务?探讨这个问题,把握中国千年外交履行服务职能的内涵、规律和历史经验,对于办好今天的大外交具有重要意义。
  外交为国家利益服务
  从中国千年外交的历史看,外交为国家利益服务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服务。欧洲“三十年战争”以前,世界上还没有主权和领土的观念,自然也谈不上有确定的国家概念。古代国人的国家观、领土观与现代不是一码事,古代中国不是建立在“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基础上的民族国家,但春秋时“各诸侯国开始产生了‘吾国’的观念。”(叶自成,《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外交思想》)郑国商人弦高倾尽家产买肥牛20头犒劳秦军以迟滞侵略者的故事,说明国家观念和爱国意识那时已深入百姓心中。自那之后,外交为国家领土完整服务成为千年外交史上的一条主线。春秋战国时的外交,围绕领土问题做足了文章。从秦始皇灭六国,开疆拓土,建立秦帝国开始,经过近2000年,到清代中国终于形成了一个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和空前统一的国家。针对列强觊觎、染指我新疆、台湾的侵略野心,清廷在新疆、台湾分别建省,这是在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国家核心利益上及时、有力的对外宣示。1919年,北洋政府利用苏俄暂时无力南顾之机,废止《中俄蒙协定》,出兵外蒙,该年11 月使外蒙撤销自治,在法理上成功回归中国。抗战外交的最大成就之一是收回台湾。新中国外交的标志性成就之一是香港、澳门的先后回归。
  二是外交为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完整服务。总体上说,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主权受到侵犯是一种常态,人质外交的普遍存在就是一个铁证。尽管如此,各诸侯国外交为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完整斗争的思想、智慧、经验和教训却不失为中国千年外交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秦汉隋唐元明清相对统一的时期,国家主权独立和完整主要通过朝贡体制来体现——也就是说,中国在这一历史时期不是主权是否独立和完整的问题,而是中国主权在不少时候高于其他国家主权。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国家主权与完整才受到西方殖民帝国强力挑战。清政府根本不懂国际法,又没有外交常识,加上综合国力不如别人,才会把治外法权拱手让出,并且主动与列强去协定关税。辛亥革命后,当时的中国不具有不妥协不让步就能立即争回所有丧失的国家主权的能力和条件,因此,其外交战略是在保留以后完全收回主权这一原则的前提下,以渐进的方式,逐步收回国家主权。历史证明,这是当时中国外交唯一具可操作性的战略选择。南方政府革命外交与北方政府修约外交,以及北方自身的废约外交与修约外交间的互动,成为当时中国外交的一大特色。中国与智利于1915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借助对德、奥宣战契机,废止与这两国的不平等条约,并收回两国在华各种特权;北京政府分别单方面宣布废止已到期的中比、中西旧约,并迫使该两国重订新约。在列强环伺下,当时的中国政府利用列强间的分裂,借力于一战后国际政治潮流总体上进一步公正合理的走向,运用各种外交手段,主动寻求对自身利益的捍卫,其努力和成就无疑值得肯定。这方面最典型的事例是抗战外交。通过抗战外交,中国收回了租界,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先后取消美英在华领事裁判权、内河航行权等,并成功敦促其他列强相继宣布放弃在华特权;基本实现关税自主。随着1943年英国与美国同时放弃其在华领事裁判权,中国从此成功获得国际社会“文明”成员的身份,与美苏英一起创建联合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三是外交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这并不是说中国千年外交有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传统,明确提出外交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改革开放以来才有的事。但自有外交以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国家命运和民生福祉息息相关。一个国家是对外开放,还是闭关锁国,既是外交,也是内政。历史证明,开放总是和繁荣昌盛相随,封闭总是与落后衰败同在。早在公元前2世纪,汉朝与波斯、罗马帝国被视为世界三大开放强国。汉廷把互市作为调节和处理与周边国家或政权之间关系的一个主要的外交手段和经济手段。唐宋时期,对外开放达到高潮,商路达七条,宋朝海航空前发达,泉州、广州、扬州均是名扬天下的贸易港口。其间,中国长期保持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经贸大国和全球经济的主导力量。
  四是外交为维护和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服务。在这方面,中国千年外交具有朝贡的体制保障。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约瑟夫?奈名之为软实力,名词虽是新的,但提升软实力的做法在中国千年外交史上却屡见不鲜。例如,明朝推翻元朝后,成吉思汗建立的“四大汗国”中的3个仍在。大量前元朝官员,流亡到中亚、西亚各国,拼命鼓动所在国反明。郑和在1420年前五下西洋,行至印度洋都被迫返回,原因是埃及马穆鲁克王朝控制了红海流域,严禁中国船队进入。中亚、西亚诸国普遍怀疑明朝实力。据此,明成祖果断决定组织10万人大阅兵,宣示明强大实力,巩固大明与中亚、西亚国家的朝贡关系。1418年,明朝以陈诚为使,出使中亚,随后,中亚、西亚国家均组使团随中国使团回访。1420年7月,来自二十几个中西亚国家、人数多达600人的使团抵达嘉峪关,皇帝派六千骑兵一路护送,经明朝九边军镇“参观”。特意派遣在明军中的蒙族、回族军官接待,介绍明朝的民族平等政策,“明朝虐待蒙古和回回人”的谣言不攻自破。明朝强大的军事实力,给各使臣留下深刻印象。皇帝接见各使臣,使臣们皆行叩拜礼,唯独帖木儿国使臣以“我国无此风俗”为由,坚持行鞠躬礼,皇帝并不在意。帖木儿使团首领是宰相阿尔都沙,副使是名将盖苏耶丁,在本国也是免跪拜礼的。使团在山东、河南、江苏“旅游观光”,两月后,来自于27个国家的使团获邀观览“狩猎”,实际上是10万人的军演和阅兵。“狩猎”持续了整整一个月。阅兵结束后,皇帝接见各使节。这次,帖木儿国使臣不仅带头下跪磕头,全然不顾“我国无此风俗”,而且奉承说,这次进献的名马是当年帖木儿国王的父亲帖木儿生前南征北战专用的“御用坐骑”,赠送给皇帝是为了表达“最崇高敬意”。明朝军威之盛与睦邻友好的国策在各国引起巨大反响,其后中亚、西亚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一直绵延到明末,单是帖木儿帝国,终明一世向中国派遣使节的次数就有60多次。有关这次阅兵的详情,也详细记录于中亚国家的典籍里。观览阅兵的埃及使臣回国后,埃及随即解除了在红海对中国商船的禁令,最后一次下西洋的郑和,也终抵红海沿岸,不但结好了红海地区国家,更实现了他作为一个穆斯林终生的愿望——麦加朝觐。

推荐访问:中国 为谁 外交 千年 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