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外交领域十大标志性事件


  外交舞台时而波澜壮阔,时而暗流涌动。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近百年中国屈辱的外交历史,开创了新的外交史。笔者通过对中国外交史的考察,以中国利益取向和对世界的影响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列出了新中国外交十件大事。求生存,毛泽东毅然北上访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外交异常艰难,面临着帝国主义的扼杀和孤立。1949年底,借机给斯大林祝寿,毛泽东北上访问“老大哥”苏联,并于次年2月14日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确立中苏结盟关系,以“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寻求局部突围。1951年10月23日,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讲话说:条约定下来比不定好。定下来,就有了靠,可以放手做别的事。现在把两国的友谊在条约上固定下来,我们可以放手搞经济建设。外交上也有利。
  
  展风采,日内瓦会议初显外交实力
  
  与苏结盟,打开了外交被封锁的局面。新中国正准备搞经济时,朝鲜战争不幸爆发了,中国不得已卷入战争。1954年,朝鲜战争技术上已经处于停战阶段,马拉松式的有关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正在瑞士召开,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第一次出席重要的国际会议。
  由于美国等一些国家的阻挠,日内瓦会议随时有破裂的可能。在关键时刻,周恩来当机立断,作了即席发言。他说:“中国代表团带着协商和和解的精神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如果我们今天提出的最后一个建议都被拒绝,我们将不能不表示最大的遗憾。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将对这一事实作出判断!”周恩来最后指出:美国这样的态度,“使我们大家都了解到美国代表如何阻挠日内瓦会议,并且阻止达成即使是最低限度的、最具有和解性的建议”。中国的灵活外交,挽救了日内瓦会议。
  
  交朋友,万隆会议亚非国家大团结
  
  1955年4月18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尼万隆召开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正是朝鲜战争各方签订停战协议,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初登国际舞台,中国和印度、缅甸等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正成为从殖民统治下获得解放的新生国家之间关系准则。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万隆会议基本确立了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领导作用,与五年前的外交困境相较,这是一个质的突破。
  遗隧的是,以1956年波匈事件中国批评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为起点,中苏关系开始进入不稳定状态。1962年,中印爆发边境战争。苏加诺上台后,印度尼西亚疯狂排华,“反华”声音四起。之后,随着中国爆发文化大革命,中国外交部一度被冲击,中国外交全面瘫痪。
  
  大突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131个会员国的联大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奔权,压倒性通过了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两阿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合法席位,驱逐了蒋介石政权的代表。从法理上说,这次行动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代表的法律地位。
  由于在联合国大会表决前,美国时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两度访华,迷惑了欧洲,绝大部分欧洲国家在“临门一脚”时改投赞成票,这一结果甚至出乎中国高层领导的意料之外。虽然宣传上说是“非洲兄弟把我们送进联合国”,但当时联合国的非洲国家只有30几张票,投给中国的票是26张,离76张总数还远。已经有“两弹一星”硬实力的中国突然“闯入”联合国,盘活了中国的外交格局,不出一年,就有包括日本在内的29个国家同中国建交。
  
  大国外交,尼克松访华和邓小平访美
  
  1972年2月21日,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珍宝岛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美国总统尼克松突然访华,在两国尚未建交的背景下,尼克松访华,改写了世界权力格局,从中国对抗美苏,转成中美苏三角外交角力态势,这一关系决定了未来国际形势发展方向。1972年2月28日发布的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成为处理中美关系的基础性法律文件之一。
  中美接触始于1971年4月10日至17日的“乒乓球外交”,中方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中美之间举行了友谊赛,这次接触对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起了重要作用,被誉为“小球推动大球”。
  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对美国进行访问,这时中美建交才27天。这次访问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邓小平访美是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决策,是历史的抉择,访问一大成果就是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乐观自信、朝气蓬勃、爱好和平的新中国形象”。中美关系正常化是邓小平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宏图大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稳定的国际安全环境。
  
  大战略,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外交理论
  
  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毛泽东指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互相争夺世界霸权。日本、欧洲、加拿大,为中间派,是第二世界,他们具有两面性,是可以争取或联合的力量。毛泽东说,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是反帝、反殖、反霸的主力军。
  毛泽东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外交战略思想,引起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很多国家纷纷通过内部关系打探自己被分到哪个“世界”,很多国家为自己没有分到第三世界而向中方交涉。当时澳大利亚打听到要分到第二世界,迅速派出代表团,强烈要求分到第三世界。后经中方沟通,指出澳大利亚在第二世界仍然是第三世界争取和联合的力量后,澳方才接受。
  
  展望未来,中苏恢复正常关系
  
  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在5月16日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的会晤中,双方同意“结束过去”,“开辟未来”。自1957年后,中苏整整对抗了30年,其间爆发过边境军事冲突、苏联大军压境、苏军入侵阿富汗,而主轴就是意识形态争执。吸取历史教训后,中苏实现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睦邻友好的正常国家关系。
  至此,中国已经与美、日、苏等国际上重要国家都实现了正常国家关系。90年苏联解体后,苏联继任体俄罗斯继续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在中俄两国倡导下,以中亚国家为主要成员的“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组织诞生了,“上合”组织也是中国第一次实体参与的区域国际组织。
  
  危机骤临,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和中美飞机相撞事件
  
  1999年5月7日,在科索沃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5枚导弹袭击中国驻南联盟使馆,击毁我使馆,并造成我使馆工作人员和驻外记者多人死亡。事件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愤怒,全国出现民众“反美、反北约”示威游行。美国解释是误炸,并道歉和作了赔偿。
  使馆被炸的伤疤还未痊愈,2001年4月1日,一架美国海军EP-3型侦察机潜入南海上空,窥探我军事机密。中国海军航空兵派出2架歼-8II战斗机进行监视和拦截,其中一架战斗机在靠近美机时,美机进行大角度摆动,致使两机相撞,中国飞机坠入大海,飞行员殉难。
  2009年4月,中美在南海又爆发了中美船只对峙事件,差点又上演了2001年的中美撞机事故类似事件。这些事件表明,中美关系暗藏凶险,随时都可能危机骤临。
  
  大国责任,中国力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
  
  2003年8月,在中国政府多方斡旋下,促成了朝、美、中、韩、俄、日六国同意就政治解决朝核问题举行会谈。这是中国第一次主动挑起大国责任、实现“有所作为”外交理念的标志性行动,中国为此付出大量精力和财力。
  朝核问题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国际社会争取的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目的,终究还是没有见成效。2009年初,朝鲜声明永久性退出六方会谈,致使中国的努力功亏一篑。中国到底多大程度上影响朝鲜,国际社会还存在怀疑。不过,六方会谈的举行,中国在国际社会树起了“负责任大国”形象,这是一大外交成果。
  
  互利共赢,中非合作论坛开启外交新局面
  
  2006年儿月,来自非洲大陆48国的元首、政府首脑和政府要员,飞赴北京参加中非论坛北京峰会,这场峰会堪称国际关系史最为盛大的“一国一洲”对话会。这么大规模的对非合作峰会,在世界上也属罕见。蜂会标志中非从政治外交转型为互利合作的全面外交。
  中非关系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在最艰苦的时候,也要慷慨支援非洲,横贯非洲的坦赞铁路边,数千名中国工程师长眠于此。
  北京峰会是中非“互赢”新时代到来的宣言,中非全面展开各领域合作,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大幅上升。另一个外交理论上的大突破就是“睦邻政策”。在这个政策的指引下,到2006年,中国和东盟自贸协定谈判取得突破。
  
  编辑/邱祥吉

推荐访问:十大 标志性 外交 领域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