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党史看政治思潮发展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都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重大影响,无政府主义的广泛影响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和思想前提。现当代以来,西方大力宣扬包括“普世价值”在内的一系列西方主义价值观,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一定的干扰和冲击,需要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应对挑战。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普世价值;政治思潮;核心价值观
  如果有人问: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大概很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过去。可是,按照英国史学家埃尔顿的说法,“历史研究不是研究过去,而是研究过去所存留至今的痕迹。如若我们的所说、所思、所为都没有留下痕迹的话,就等于这些事实没有发生过。”用中国一句古诗来形容就是“事如春梦了无痕”。人们不可以分毫不差地还原过去,但是,总有些真正重要的、有价值的逝去的片段,留下了我们研究可以凭借的依据。
  中共党史研究是史学研究的一部分,因循着史学研究的规律和学科规范。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发展和壮大,那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同样穿越时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财富和启迪,促使我们将目光从过去的历史中收回,重新审视和思考当今的现实社会,或许这才是我们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意义所在。释卷之余,我凭借自己的兴趣,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在这里仅从政治思潮的变迁中谈自己一点浅显的看法。
  社会变迁很重要的推动力,是思想的变迁,它往往是十分深刻的,但我们通常会低估思潮的作用。纵观中国历史,几乎任何政治运动之前都会有一次思想解放或是文化变革运动做铺垫,在高中课本上我们通常称之为某某革命提供“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中也有类似的表述:“经过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爱国运动的洗礼,中国人民有了新的觉醒,特别是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重新考虑中国的前途,探求改造中国社会的新方案。……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而广泛的传播,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
  五四时期被中国人当作新思潮的思想十分庞杂,潮流涌来时难免泥沙俱下,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当时宣传新思潮的刊物如雨后春笋,先后出现400多种,除了马克思主义之外,也不乏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流派,如资本主义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互助主义,新村主义,泛劳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伯恩施坦主义等。其中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改良主义的交锋大家都比较熟悉,最著名的是那场“问题”与“主义”之争,在此不再赘述,而互助主义、新村主义等也都曾在中国大地上被试验,但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
  一、无政府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这些思想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无政府主义,专门把它挑出来,一方面是因为十月革命后,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功不可没。无政府主义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无情批判,对专制统治的揭露,对个人自由的倡导,都和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基本原则相呼应,起到了思想启蒙的功效,它给中国人民散播了一种强烈的乌托邦意识,激发起知识分子的浪漫主义的热情和改造社会的冲动。乌托邦的梦想充斥着他们的心灵,他们相信,一个美好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即将到来。为使梦想成真,他们苦苦求索,在几经挫折后逐渐抛弃了不切实际的空想,转而寻找改造社会的“实际可循”的道路,一部分无政府主义者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另一方面,它产生的原因也很有意思,很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十分愿意接受无政府主义的,因为它的旨意与儒家思想有一定契合的地方。在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眼里,无政府主义诉诸人的道德和人的尊严,包涵自由、平等、正义、理性、利他主义等等一切美好的价值,可谓是大同理想的现代翻版,因此它在中国知识分子、工人和青年学生中间迅速传播并被广泛接受也就不难理解了。
  无政府主义在道德上也许是“福地乐土”,而在历史上,它却是“乌有之乡”,归根结底是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缺少现实的土壤,即使再绮丽多姿,也注定是一棵不结果实的花朵。
  二、对普世价值的再认识
  一般意义上,普世价值指的是人类创造的、千百年来经过沉淀扬弃而升华的、全世界普遍适用的、造福于人类社会的、最好的价值。诸如人人平等,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博爱共富等等。这些价值也曾是我们党建设过程中那些仁人志士,为打破旧世界所提出的口号和追求的目标,曾激励一代代人去为之努力奋斗,然而近些年却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披上了“普世价值”的外衣,成为其推行西方价值观念和全球霸权战略最美丽的谎言。
  一年前,当北约打着“民主、人权、自由、法治”的旗号入侵利比亚,企图打倒卡扎菲政权,扶植自己的新势力时,国人再次看清了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宣扬普世价值的真正目的所在。那么如此以来,我们是否就应该摒弃“普世价值”,完全将其排斥于社会主义制度之外呢?我觉得如此非黑即白的想法是将问题简单化了,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并不是对立的,溯本追源,中国革命的先驱多是普世价值的拥护者,新文化运动正是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并且认为科学与人权并重,形容两者的关系为“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反观现在,承认所谓的“普世价值”中的自由民主等价值,绝不是反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相反,我国政府也正有意地努力践行着这些积极的、有利于人民的价值,参与了一个个国际公约组织。最明显的标志是中国2001年加入WTO,按照WTO的规则来改造本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参加以后的结果是,中国的经济大发展,进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好阶段。那么,尊重财产权,保障经济自由,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是不是所谓的“普世价值”?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没有矛盾?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曾写过一本书,名字就叫做《民主是个好东西》,民主的确是个好东西,但是它是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产生好的结果呢?未必如此。民主是有条件的,不顾国内经济、文化和政治条件而强行推行民主,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历史是一面明镜:希特勒是德国人民一票一票选出来的,是正大光明的通过所谓“民主选举”上台的;前苏联、前南斯拉夫实行民主所带来的结果是国家分裂;而美国打着维护“民主、人权”的旗号来“拯救”伊拉克,却使成千上万的伊拉克人民死于战火,使伊拉克问题由国内的暴政变为国际的暴政,这些无疑都是对包括民主在内的“普世价值”莫大的讽刺!

推荐访问:党史 思潮 透过 政治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