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历史公开课


  摘 要:公开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很多教师对公开课都普遍存在一种抵触心理。本文以历史公开课的准备和课后反思为例,对如何上好一节历史公开课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指出思维导图、史料结合在公开课中的使用意图和效果。
  关键词:公开课;教学设计;思维导图;史料结合
  上一节公开课不容易,上一节优秀的公开课更是难上加难,并且每次接到上公开课的任务后难免会紧张,这种紧张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在背后推动着教师不断前进。从课题的选择、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设计到教学材料的准备,需要教师付出比平时多好几倍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授课者,教学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历练,教学水平也在无形地提升。下面笔者就以一节调研公开课为例,浅谈在这节课中的收获与反思,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一、公开课的背景介绍
  2016年11月,顺德区教育发展中心的调研小组要到我校开展教学视导,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笔者要执教初三历史的调研课。根据教学进度,笔者选择的内容是九年级下册第10课的《冷战与热战》。《冷战与热战》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这个专题的第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是根据平时的教学得知,这节课的内容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因为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历史概念多,枯燥难懂;再加上学生对国际形势不太了解,所以上这样一节公开课对笔者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个亮点。
  二、思维导图,让历史概念变得更加清晰
  有人说,历史知识是枯燥无味的,那么多的历史事件怎么样才可以记得住,学得好?所以学生逐渐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只能苦于天天背,天天默写,如此反复练习,才勉强把历史这一科应付过关。其实这样的历史学习方法是错误的。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采用了思维导图来辅助学习。在课堂上,提前设计好灵活好看的思维导图框架,让学生自学并填充各历史事件的要点、关键词等,让学生们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在第二个环节中,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再读历史材料,重新整理知识要点,并自主动手绘制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这个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既能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的脉络,又能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在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有效的整理、分析,并完善一些复杂、繁琐的细节,最终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方便记忆和理解历史的概念,为后面的历史思维发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史料结合,让历史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散
  历史学科的学习,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才能让学生明白美国采取冷战的背景?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笔者很注重史料的运用,选择典型的材料为学生还原“历史现场”,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场景中。在解读材料中理解历史、感悟历史,还可以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史料的恰当运用让历史课的内容更加充实、生动活泼,真实的历史材料让学生感觉历史就是真实的,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史料的运用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思考,有利于更快、更好、更深刻地理解所讲解的知識。因此,在设计这节调研课时,笔者也力图通过典型的材料来突破教学重难点。再加上此课可参考的视频、图片,文字材料很多,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和理解这一世界政治格局,笔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去收集和整理材料,制成课件,以期有很好的效果。
  在实际的课堂上,围绕着“冷战”的背景,笔者应用大量的材料和图片,很自然地将学生领进了“美国为什么要采取冷战这一政策”的情境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言,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是非常一致的。但是在讲授“冷战”的背景时,笔者大约用了8分钟,而课标的要求是“知道杜鲁门主义,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显然“冷战”的背景并不是本课的重点,所以难免会给人重点不突出的感觉。
  四、存在的困惑和改进方向
  尽管在课前经过了长时间的精心准备,然而人无完人,笔者在教学设计或者学生活动中还存在一些困惑,也存在一些问题,结合公开课的听课同事的反馈意见,对本节课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对于材料要大胆取舍
  现在网络技术发达,我们可以在很多网站上找到大量的材料,对于这些材料,我们必须大胆地进行“瘦身”。第一,文字太长的材料要大胆地“删除”,但是一定要注意“删除”时不能改变材料原来的意思。第二,一节课的史料不能太多,要有数量的限制,因为一节课只有45分钟,如果一味地使用材料而忽视课本知识的讲解,就变成了一节只是罗列史实的课,从而偏离教学目标。一节课下来,学生也会觉得很累,慢慢地失去上历史的兴趣。笔者上这节调研课时,共用了十多则材料,导致时间不够,重难点不突出,分析也不够透彻。所以,对手头上的材料要进行大胆的取舍,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宁愿用少一点材料,也要把每个问题分析清楚。
  (二)历史概念讲解要准确
  有时候,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讲课时过于口语化,无形中使得学生也跟着老师口语化讲述。这样,学生对历史有了基础的了解,却不能升华所学,没有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导致在做材料分析题时,夹杂着口语,不能准确表述专有历史概念。没有严谨的课堂学科语言的引导,就会使历史失去庄严性、学科性。反思过后,笔者认为历史语言必须严谨准确,教师可以对历史加以形象化的描述,但是必须做到言而有史、言之有据,不可以有任何知识性的错误,尤其是历史概念的解析必须准确无误。因此,在讲解历史概念前,要先查找准确的解释,然后再以形象、通俗、直白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三)课件的设计可以更加灵活
  刚开始准备这节课的时候,笔者和以前备课时一样,都是先从网上下载大量的课件和教学设计来参考,但是这些课件和教学的设计都是差不多的,没有什么特色。既然没有什么值得自己参考的东西,那么就应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灵活、新颖的课件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课堂气氛更活跃,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就像叶澜说的,教师如果用10年的时间写教案,也许成不了专家,但是如果教师用3年的时间坚持写教学反思,肯定能够成为专家。经过这一节视导课,笔者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促进了个人的教学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最重要的一点是让笔者感受到了进步的喜悦。
  参考文献:
  [1]肖质红,洪群欢.在教学反思的路上行走[J].教学与管理,2007(15).
  [2]张天明.有效教学与历史教师专业发展[J].当代教育科学,2011(12).
  [3]王桂云.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赤子(上中旬),2016(22).

推荐访问:浅谈 上好 公开课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