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尔干《道德教育》新解:理想是教育的核心


  摘 要 法国教育家涂尔干是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在社会制度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背景下,他基于理想与现实辩证关系的哲学视角,确立了一种以理想为核心的新道德教育。其终极目的是通过实践将外在于“人的存在”的道德内化为人的品质与性情,转化为人的行为。在此过程中,理想处于核心地位。理想憑借其介入现实的能力引领和指导德育实践,从而达到改变一种社会病态、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目的。
  关 键 词 涂尔干;道德教育;理想
  法国教育家涂尔干(1858—1917)作为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将“每个社会都形成了它所特有的人的理想”[1]视为因社会环境造成的各种特殊教育类型的共同基础。他郑重地提出:“这种理想,‘是教育的核心’。”[2]在《道德教育》一书中,他力求精确地阐明道德生活的根本属性,以及道德力作为一种能动因素、一种社会进步的创造力,是怎样在区别于个人良知的那一刻,在道德被传递的瞬间,被受教育者感受到的。他强调通过正当的理性程序来激发学生的理想,深刻揭示理想具有改变现实的能力这一德育基本原理。
  一、理性取代神话:德育必须摆脱上帝的束缚
  在《道德教育》一书中,涂尔干提出:“每个社会都树立了某种人的理想,人应该是什么的理想,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理想对所有公民都是相同的。当它超出某个点之外,就会依据社会所包含的特殊环境而发生分化。正是这种既单一又多样的理想,才是教育的核心所在。”[3]这一命题提出之时,西方正处于宗教社会所包含的特殊环境发生分化的时期。涂尔干敏锐地捕捉到了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的征兆与需要,率先打破上帝作为宗教生活的核心成为道德秩序最高保证的神话,欲求促使儿童不通过任何神话中介就感觉到道德的实在性。
  (一)德育与宗教融为一体是未开化社会的产物
  从文化变迁角度,涂尔干认为,宗教社会还是一个未开化社会。在这个社会里,“道德教育本质上只能是宗教教育,就像道德生活本身只能是宗教生活一样。能够为教育提供基础的只能是宗教观点。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教会人们面对宗教存在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4]。因此,宗教社会的道德义务就是对众神的义务。这决定了宗教道德就是人们普遍接受的道德观念。而宗教道德造成了一种极致现象,人们“向诸神奉献其应得之物,如果有必要,甚至会为了诸神的荣耀而牺牲自己”[5]。其危害在于:道德观念与宗教观念在一种局部共生的现象中走向一致,完全重合,甚至达到两者之间毫无差别的程度,导致德育没有独立于宗教的存在或实在,只能成为宗教的附庸。当社会因进步走向开化之时,德育完全依赖于宗教的条件发生了改变,科学的诞生及其对道德生活的介入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涂尔干正视了道德生活变化这一事实,但并未简单地认为这是德育改变的唯一条件,而以复杂的思维方式,既承认新概念孕育于旧事物的变化之中,也强调新事物对陈旧概念的否定与改造。
  (二)宗教改革打开了德育脱离宗教的缺口
  直面社会现状,涂尔干关注到社会变迁中的一个基本事实,即恰恰是宗教改革所引发的宗教自身的变化,开辟了理性德育的先河。基督教从人性救赎的角度,使宗教自身发生了从神的宗教到人的宗教的转变。与之相应发生的是:道德义务的核心不再局限于对神的义务,而大大增加了对人的义务。这改变了上帝在道德中扮演的角色,也动摇了上帝在社会道德秩序中的绝对权威。“道德纪律不是为了上帝的利益而制定的,而是为了人的利益而制定的。上帝的介入,只是为了使道德纪律行之有效。”[6]这一转变非同小可,它使一直以来德育与宗教融为一体的约束关系变得越来越松散,宗教观念不再成为构成这些道德义务的基础。换言之,道德可以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神学概念而被建构起来。正是在这种道德脱离宗教的状态下,德育与宗教分离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三)科学是德育与宗教分离的中介
  正是在科学的介入下,理性德育逐渐发生并走向成熟。涂尔干凭借科学来否定和割断道德与宗教之间的密切联系。他说:“科学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应当以何种方式引导我们的行动。”[7]并详细论证了科学在促使德育脱离宗教走向世俗化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其一,寻找替代宗教道德概念的理性道德概念。“我们必须在宗教概念的核心之中寻找出那些丢失了的、被掩盖其中的道德实在。我们必须摆脱这些宗教观念,找到它们的构成成分,确定它们的真正性质,并用理性的语言表达它们。”[8]
  其二,科学的进步永远不会终结,这使人们确信德育依赖于宗教的现状一定会被打破。涂尔干阐释,科学的本质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踏入各种禁区,一次又一次地打破生物界依赖于各种神秘原则的神话。当心理学证明理性可以应用于心理现象之时,就迫使人们承认道德生活现象也必然会被当作自然现象来处理。由此,德育注定会从“通过诉诸各种超出理性的范围的方法而把它植入人的心灵与性格中”[9]这种宗教神话模式中解脱出来。
  其三,作为科学基础的假设,包含了德育必须建立在理性之上的两个基本前提。第一,事物可以用理性语言来表达。第二,可以证实理性关系的存在。这就是说,从方法论上讲,假设通过科学证实,使人们摆脱对宗教的依赖,而依据科学验证来确定道德本质成为可能。
  其四,运用科学方法将道德神圣的超验性问题置换成科学论证问题。在涂尔干看来,宗教是通过想象达成道德的神圣特性的,并将这种想象的神圣特性凌驾于人们经验的个性之上,赋予它们一种超验的实在性。而科学正在“使道德教育成为理性教育,同时使道德教育产生其本应被预期的全部成果”[10]。由此,德育迟早会成为一种科学实验问题。
  二、以理想为核心推进德育世俗化
  德育脱离宗教的过程就是世俗化。而摆脱上帝束缚,建立世俗德育,可以凭借的只有理想。那么,理想是什么?“一种理想,如果不是一套既凌驾于个人之上,又能够强烈激发一定行为的观念,又会是什么呢?”[11]与此同时,世俗德育将要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理想?涂尔干给出了明确答案,“在现有的条件下,首先我们必须努力取得对共同理想的信念”[12]。学校德育以社会精神为目标,就“有必要使个人参与他们能够为之奉献的伟大的集体目的,有必要训练他们怀抱社会理想,总有一天,他们能够为这个理想的实现而工作”[13]。因为,“社会无限超出了各种自我中心的利益层次”[14]。所以,“理想是教育的核心”的真正含义就是激发和培育学生“付出的能力、奉献自我的能力”[15],以彻底改变传统德育把上帝作为道德秩序的卫士和人的理想模型的状态。

推荐访问:道德教育 核心 新解 理想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