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爱国主义对民族主义的精神诉求


  摘要: 一直以来,中国都提倡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而不提倡民族主义。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的国际交往更加频繁,变化日新月异,这就滋生了极端的民族主义。本文作者根据对当代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特征、表现的分析,认为我们应当从当代民族主义中汲取资源和教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强化民族国家意识,这对我国的完全统一、增强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走向真正的大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 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诉求
  
  中国是一个拥有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国家的完整统一、积极向上、理性崛起十分重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潮涌入中国,出现了思想、行为迥异的“70后”、“80后”、“90后”等,如何树立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何平稳发展,如何理性表达爱国,这些问题值得深究。
  
  一、当代民族主义的特征和表现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之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和管理的工具,主要维护统治阶级或领导阶级的利益,但都是在民族范围内才得以实现,绝不能忽视民族利益。“国家的民族性,以爱国主义和民族意志为标志,显示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完整”。[1]学者对民族主义有不同的解释和定义,民族主义的涵义主要包括一种心理状态或思想观念、一种思想体系或意识形态、一种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三个方面。
  民族主义既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又有可能产生消极的作用。从全世界看,民族主义可以发挥巨大的凝聚作用、团结作用、鼓舞作用,如欧洲的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独联体的一体化、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东西两德在1990年以西德合并东德的方式实现了统一等。有些民族主义对一定的国家则有分离的趋向,如车臣的独立运动;有些民族主义会导致国家的动荡和国际关系的紧张,如西欧国家的排外民族主义和美国的霸权民族主义;有些民族主义会引发国家间的冲突以至战争,如印巴冲突、巴以冲突、2008年以来朝韩关系紧张等。[2,3]
  就我国而言,2008年是中国民族主义空前高涨的一年,关于民族主义好得很还是坏得很的争论也随之而来。以2008年中国的事件而论,中国民族主义者与西方国家过于激烈的情绪对立以抵制家乐福为突出标志,之后抵制之声不绝于耳。针对《功夫熊猫》的抵制事件更是夸张地表现出民族主义走向极端、狭隘之后的荒谬情景,这对奥运会的气氛造成了不利影响,甚至不禁让人们对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生出几分担忧。奥运火炬传递中的藏独与反藏独正是极端狭隘民族主义与理性民族主义的较量。四川地震过后,民族主义显示出巨大的正面作用。国人表现出的空前强烈的援助热情,无疑与尚处于亢奋状态的民族主义情绪有关。可以设想,国外发生地震,中国人不会如此积极;在其他时候发生地震,中国人也不会如此积极。甚至可以这样说,四川地震及时地给民族主义正了名,此前反对民族主义的声音,也因为这次地震而沉寂下来。民族主义的力量和作用平时看不出来,危难之际则不可或缺。对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言,民族主义更是必不可少的纽带。如,自从马英九上台后,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共识越来越多,正是因为两岸同胞共是中华儿女,渊源不断,这样一个共同的民族特征使得两岸走近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的必然。
  
  二、当代爱国主义的内涵、要求和表现
  
  “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爱国主义”的词汇几乎在各个民族的语言中都能找到,这表明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传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立场的人们总是不断地对之加以弘扬和新的阐释。
  爱国主义中的“国”究竟指什么,这是爱国主义的根本问题。胡适先生曾指出,在英文中potriolism(爱国主义)意即support one’s country;而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则英译为State and Rerolution。“country”和“state”两个词均可汉译为“国家”,但其实际含义完全不同,country是作为祖国的国家,而state则指作为政治概念的国家,即阶级压迫的工具。所谓爱国主义,是指爱祖国,爱的是作为祖国存在的国家。[4]
  爱国主义,就是祖国之爱,这样的理解符合爱国主义道德规范的普适性特点,它对于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人们都具有普遍的号召力和规范作用,而历史上的广大劳动人民因此才会成为真正的爱国主义者,成为爱国主义的主体;同时,这样的理解也符合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历史传统的延续性或曰继承性特点。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不同阶级立场的人们中间,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爱国主义的内涵十分丰富,而维护祖国的独立统一,促进社会的发展繁荣,增进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其中基本稳定的方面。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国家形式,它们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合理性,而且在它们刚产生的阶段和上升时期,是祖国进步与发展所采取的不可逾越的必要形式。在这样的阶段和时期,它们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与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有着客观上的一致性。邓小平同志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青年,我们的要求当然要更高些。”[5]
  自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实现祖国的独立统一和繁荣富强就成为一切爱国者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这种理想只能是一个梦想,不可能变为现实。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人民大革命建立起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为我们的祖国走向强盛提供了保证条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现当代中国历史证明了的科学结论,它深刻地揭示了祖国的前途命运、人民的利益福祉同社会主义事业之间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才说在当代中国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而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则是历史上任何其它社会制度和国家形式都难以企及的或根本不可能具备的,因此构成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特征。
  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爱国主义并不是抽象先验的道德律令,而必须是和只能是调整人们的个别利益和祖国整体利益关系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个人利益和祖国利益是一对矛盾。应该说,道德关系中的矛盾有其特殊性,这就是它总是以体现整体利益的原则和规范为善恶标准,以必要的自我牺牲为前提,强调用节制和牺牲个人利益的原则和规范来调整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爱国主义也是这样,当祖国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爱国主义总是要求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和保全祖国利益。这种要求是合理的,因为祖国利益是祖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关系整个民族长期历史命运的利益,同个人利益相比,祖国利益是全局性的、长远的和根本的,一句话,祖国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是,爱国主义崇尚和尊重祖国利益并不就意味着爱国主义不承认乃至抹杀个人利益。其实,爱国主义的现实基础是个人利益和祖国利益的一致。祖国是个人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基本条件,祖国利益——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学昌明、社会进步等一切,同时也是祖国儿女的利益。正因为有了祖国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祖国才有了对祖国儿女的吸引力、凝聚力。祖国儿女为祖国利益而奋斗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他们的个人利益、人生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

推荐访问:民族主义 爱国主义 诉求 当代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