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要走的太快,会把灵魂落在身后


  【摘要】一个家族的和睦兴旺,需要厚重有据的文化支撑,精深恢宏,绵延传承,才可形成一个家庭独特的家教门风。洞察世间皆学问,人情世故皆故事。今天,当我们翻阅众多大家的家风家训之时,会感同身受其中的很多内容,会被一些独特的内涵所打动。家庭是社会国家最小的集团单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家风家训关乎社会风气,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培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前任的研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在少数,本文所要重点分析的是这些内容中关于道德底线的相关论述。当今社会对于高精尖的东西过于推崇,对于底线的意识却在飞速的发展变迁中日渐淡化。引用当今流行的一句话,莫要走的太快,会把灵魂落在身后。那就让我们关注灵魂的底线,分析其中的道德教育。
  【关键词】家风;家训;德育;底线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的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的新春走基层栏目中,推出了一个和百姓互动的特别节目“家风是什么?”面对记者的采访,受访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此,我们在文章的开篇之处,不妨先来明确一下家风的定义和包含的内容:家风,通常又称为门风,指的是一个家庭的传统风尚和传统作风。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所孕育出的优良传统,也是家庭成员做人立身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正所谓,家风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记载着一个家庭的故事,保留着一段对于家庭往事的记忆,是家庭独特气质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是为家庭成员树立的价值准则。从上述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家风的内容实际上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一个家庭在饭桌上,讲究长辈居上座,用餐时先动筷;在教授孩子坐立行走仪态时,要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叉腿,不晃腿;再如平日里待人接物,当递尖锐物品给他人时,尖头冲自己,柄冲对方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良好的家教修养。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家风,书香门第讲究“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督促家人好学上进,从书中获取人生至善道理;墨巨鲁班之家,则主张:“征实则效存,徇名则功浅”,鼓励家人务实肯干,潜心研究技艺。概括的说,家风的主要内容实为“五常八德”:五常就是人们所熟识的“仁义礼智信”,“八德”则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在明确了家风的定义和简单的含义之后,接下来,本文将对于家风的具体内涵和每层内涵所定义的道德底线结合部分案例进行分析论述。
  翻阅了众多家风内容之后,笔者认为,家风的内容大体分为几个方面:其一,对于国法家法的注重,相关的表述例如“笃忠敬言,急公守法”“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严以驭役,宽以恤民”“爱国济世,团结精诚。遵纪守法,激浊扬清。刚直不阿,清正廉明。”纵然表述不同,但是核心的意思一致,时刻不忘法纪纲常,处处正己修身。以不违犯国法为处事的底线。古人常云:“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世之仪表。”堂堂正正的人,定先是守法之人,不触碰法律红线,不论身在庙堂还是布衣平民,都自觉遵从礼法,则家风正,从而民风正,国风正;其二,修身齐家。古人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的很重,其中,修身齐家又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基。修身,是指修养身心,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修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日积月累地学习,改正自身不好的方面,时时检束自己的行为。古语云: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意思是说:君子本身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加强,志向一天比一天远大,庄敬的品行一天比一天完善。君子之道应包括以下方面:贫穷时表现出廉洁,富足时表现出恩义,对生者表示出慈爱,对死者表示出哀痛。这四种品行不是可以装出来的,而是必须自身具备的。凡是存在于内心的,是无穷的慈爱;举止于身体的,是无比的谦恭;谈说于嘴上的,是无比的雅驯。让上述四种品行畅达于四肢和肌肤,直到白发秃顶之时仍不肯舍弃,大概只有圣人吧!由此可见,对于修身的重视和对于成为君子的渴望。这样的希冀在家风中也有明确的内容表述,例如:“端人品。存心仁义,注重礼节,名顾其实,做儿孙好榜样”、“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思。”《朱子家训》。自我的良好修养,除了自身的努力,同样离不开良好家风的引导,修身是一个人不断前行的动力,反之,纵欲任性胡为,终有一天会酿成大祸;其三,孝顺父母,敬长辈,兄友弟恭。在古代汉语的解释中,孝多指子女孝顺父母,悌则为尊敬兄长。这两项,展示了家风思想中对于家庭关系的德育解释。子女当有尊敬父母的态度和关爱父母的情感,这样的人,在国家中才可成为忠义之人。我们常说,家国天下事。设想,一个连家庭关系都处理不好的人,如何能皇皇然立于朝堂,为国尽忠,为民尽心。孝悌是中国家庭文化的核心,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根本。《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这也,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为人孝敬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样的人从来没有。君子专心致志的工作,基础树立了,道义自然就产生了。类似这样的内容,在很多家风的阐述中清晰可见。例如:“孝敬父母,百善先行。父母在堂,朝夕温恭。远离双亲,心信相通。关心二老,衣食住行。敬则生爱,最重笃诚。推诿虐待,天理难容。教育子女,尊祖敬宗。家国天下,祖训彪炳。父慈子孝,世代恩情”、“敦孝悌。为人子弟者,当尽孝悌之道,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孝当竭力,非徒养生。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几乎在每家的传世家训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内容,孝文化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上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时至今日,这些认识同样彰显于法律之中: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改时增加了新的规定:即除增设了老年监护制度外,新法在家庭赡养与扶养方面还做了较全面的增添,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赡养老人和对患病和失能老年人给予医疗和照料的义务;此外,还充实了精神慰藉的规定,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在中华儿女的心目中,子欲养而亲不在被视为最大的遗憾,父母在不远游曾是古代孝子的信念。如果家中高堂俱在,却拒绝履行赡养义务,甚至虐待老人,必招致人神共愤;其四,和睦邻里。在一则家风家训中,笔者看到一段话很是感慨:“邻里亲故,倘有婚姻丧祭应助者,即量力助之”意思是,如果邻居有婚丧嫁娶等需要帮助的事情,可以根据自己能力进行帮助。反观今天的社会,邻里冷漠,一个楼里居住数年不知隔壁何人,更有甚者为了孩子吵闹等小事大打出手,实在有失和睦。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不同的家庭作为邻居,差别是必然存在的,多怀理解之心。与邻居相处的底线是包容,尽可能的去包容他人,才可邻里和睦。

推荐访问:落在 会把 太快 莫要 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