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新闻现场去“淘金”


  有人说,这是个信息发布的时代,时效、线索、题材等要素的第一手获得成为各家媒体夺取受众目光的焦点,“快餐”式新闻的流行也成为必然,但是这种“快餐”也让记者队伍中普遍滋生出浮躁情绪,多年的从业疲劳,以及采访任务过大、追求高发稿量等因素,使一些新闻单位存在浮皮潦草抓新闻,到部门拿材料照葫芦画瓢写新闻,道听途说做新闻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使新闻稿件思想浅了,没深度了,语言干巴了,百姓也不爱看了,所以说,到新闻现场去,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并不是老生常谈,而是目前一个急需大力提倡的话题。
  到新闻现场去找灵感。新闻需要灵感,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保持一种职业的激情、对生活的热情以及积极参与的态度十分重要。同时,从事新闻工作不仅要有理智的头脑,还要有对生活、对新闻事件感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或者说是“感觉”,会使记者新闻意识增强,灵感迸发。不深入生活,只是依靠看文件、听汇报、打电话写稿子,是写不出好新闻的。
  2005年,延安市民政局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乡镇民政工作站,弥补了基层民政机构“缺位”现象,实现了基层民政建设的新突破。这是一个好题材,但也是政治性强、大而枯燥的题材,当时接到采访任务后根据文件列了几个采访提纲,但当记者来到救助户家中,与他们交流时才感觉到政府的救助政策对这些弱势群体来说是多么温暖和鼓舞,所以在现场记者就调整了采访提纲,改变了采访视角,写出百姓眼中的“民政工作站”,通过他们的语言、他们的镜头,反映出基层民政工作站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新闻播出后,受到观众一致好评。由此看来,如果不坚持下乡采访,到新闻现场去,好新闻就会擦肩而过。
  到新闻现场去抓细节。“细节就是力量”。近年来,让新闻“动”起来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只是通讯,即使是消息、活泼的语言、生动的细节,新颖的表现手法,具有感染力的镜头,越来越受到受众的青睐。这就更需要记者深入现场采访。
  在新闻报道中,来自职能部门的工作,如监督检查等占的比例也很大。而大多数报道,只是告诉观众检查结果,比如检查豆腐坊,记者会报道“有哪些豆腐不合格”,往往缺少现场的一些观众最关注的要素,诸如“哪些指标不合格”“怎样鉴别不合格产品”等相关细节。这些细节,就要求记者要在现场做报道,把自己所观察的、所采访的,准确、生动地传达给观众。这样的稿件才有权威性,也才是观众期望看到的节目。
  到新闻现场搞策划。新闻离不开策划,策划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深入细致的采访过程,往往能激发策划灵感,有时甚至能完成一次比较理想的策划。有一段时间,延安市不少市民反映学校周边环境混乱,我们把这种呼声反映到职能部门,并和他们一起多次到中小学进行检查。在学校小卖部里,我们看到无任何包装、裸露着销售、色素明显超标、把孩子的嘴巴染得通红的豆制品;看到离学校不足几百米的网吧怎么吸引着未成年的孩子,利用怎样不正当的经营手段,让孩子们荒废着学业;同时也听到家长的强烈反映,感受着他们那颗焦虑的心。于是,我们在“六一”前夕,编排了一组新闻,《聚焦校园周边环境》,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促使了这一问题的解决。
  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缚蛟龙。深入新闻现场,依据新闻事实去寻灵感、抓细节、搞策划,这样写出的新闻,最能打动观众,也最受观众欢迎。
  (作者单位:延安市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推荐访问:淘金 现场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