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保障网,惠及千万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属性问题;这既是重大理论问题,更是重大实践问题。作为以保障基本民生为核心职能的民政部门,深入学习领会这一重大思想,紧紧围绕“五大规划”发展战略、“十大重点产业”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部署,坚持以人为本,自觉把民生工作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相融合,进一步把基本民生保障网织牢织密,让改革春风吹遍全省山山水水,让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以全省服务对象福祉的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步的实际成果,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落到实处。
  一、强力推进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满足服务对象日益增长的新期待
  当前,尽管我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省经济结构调整转型,财政收入面临困难,但仍然要继续把民生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推动以社会救助为重点的基本民生保障工作不断提标、扩面、增效,切实织密织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托底保障网。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政策。按照省政府出台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和配套政策,积极推动各项政策在基层的细化、实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全省困难群众切实享受到救助政策带来的福祉。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继续提高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保障标准,依据全省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农村五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到2020年,城乡低保标准按照年均增长10%以上和不低于上年度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提高。让贫困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增强获得感。制定出台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实行重特大疾病救助的相关政策,将救助的触角向全体居民延伸,力争将政策范围内医疗救助比例达到 100%,不断减轻困难群众因看病就医带来的生活压力。深入开展“救急难”工作,在全省“救急难”试点地区建立民政牵头的统一受理窗口,确保困难群众在临时性、突发性困难面前,求助有门、受助及时,防止困难人员因生活陷入困境发生极端事件;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覆盖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尤其是要将四个煤城和森工林区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力争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做到应保尽保,为能源城市经济转型兜住民生底线。进一步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取暖救助等九项制度和社会力量参与的“9+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形成政府统筹下的制度衔接、资源统筹、功能互补、协同协作的大救助格局。整合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和城市“三无人员”救助工作,建立城乡统筹的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加强医疗救助制度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大病保险等政策的衔接,全面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十三五”末覆盖符合条件的所有因病致贫家庭。进一步扩大临时救助范围,全面推进“救急难”工作,扫除救助盲区和托住救助底线,重点推进低保户、低收入群众、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提标扩面。推进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完善跨部门、跨行业、多层次的救助申请家庭收入和财产核对机制和信息系统,提高救助对象认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强力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快速发展,积极适应老龄化社会进程新需求
  推动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既是缓解老龄化条件下养老难题的“夕阳”事业,更是充满蓬勃生机和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要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对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体服务、休闲服务等方面的社会需求,支持相关服务行业加快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不断增加政府“托底”养老服务供给。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经营体制改革,实行“公办民营”、“政府购买服务”,使有意愿入住养老机构的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对象都能得到政府供养。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高龄老人津贴制度提标扩面,落实好贫困家庭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制度,制定实施贫困家庭老年人服务补贴制度等,并大力发展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使政府的公共养老服务供给惠及更多老年群体。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通过完善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我省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绿色食品、旅游资源等独特优势,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建设民办养老机构,在满足我省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发展高端养老服务业。同时,利用“黑龙江天鹅颐养联盟”平台,进一步加强我省候鸟式养老的宣传推介工作,抢占发展先机,打响龙江品牌。大力推动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式发展。着眼解决“养老机构不能治病、医院不能养老”等问题对老年人机构养老带来的困扰,重点围绕“全面推行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实行部分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协作、实施社区居家养老‘签约式’医疗服务、强化中医药在健康养老服务中的应用、鼓励医疗卫生资源领办养老机构”等方面,整合部门力量,打破资源壁垒,完善相关政策,推动我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加快发展,提高全省老年人健康养老水平,并带动健康产业发展。
  三、强力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基础工程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让服务对象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社会发展进步新成果,让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最根本的途径是不断夯实社会基础工程。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所有服务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住有其所、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子有所教,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一是着力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农村三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儿童福利院、救助保护机构、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与管理;建立留守儿童关爱网络,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及救助。健全困境儿童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加大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特殊教育、技能培训、托老服务力度。提高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提高低保家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救助水平。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特殊群体关爱服务工作。二是着力加强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合理确定社会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实施一批基础性和示范性的重大项目,提升民政公共服务能力。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完善并落实土地供应、财政补助、税费减免及用水、用电、用气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民营资本、慈善资金、社会捐赠等社会资本投资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创新社会服务设施运营模式,确保发挥效益。“十三五”期间,抢抓国家鼓励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的政策机遇,特别是最近出台的万亿专项金融债支持地方基建和民生项目建设的政策,谋划并储备一批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分年度滚动实施,促进民政社会服务水平有较大的进步。发挥“互联网+”乘法作用,整合全省民政信息综合平台,着力打造民政社会服务、社区综合信息、民政综合业务、民政信息决策和民政应急指挥等五大平台,为社会公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三是着力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依法指导和规范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按照选举程序和村民群众的意愿,把好民主选举关,确保一次选举成功率在90%以上。落实岗前培训工作。对新当选的村干部,采取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培训形式,确保每名新当选的村干部至少在上岗前接受一次正规培训,培养和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服务意识,增强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培训覆盖面达到100%。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指导各地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明确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职责和权限、健全村务监督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解决乡村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四是着力加强基层标准化建设。优化政府内部资源配置,加大对基层的倾斜力度,把人、财、物更多引向基层。创新管理方式,推进民政工作标准化,重点围绕社会关注度高的民政业务开展地方行业标准研制,开展合格认证和等级评定,加大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在民政系统和社区工作机构及社会组织中的推行力度。加强部门联动,推动部门间工作合作与政策衔接。

推荐访问:惠及 万家 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