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社会融合组织


  2008年9月,宁波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基层和谐促进工程的实施意见》,实施社会融合组织建设全覆盖计划,在全市城镇、农村、企业和外来人口居住集中地区四个层面全面创建基层和谐促进会、和谐促进小组、和谐促进员三级网络。
  “宁波创建的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对于全国2.3亿农民工融入城市同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2010年12月27日,宁波“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荣膺首届中国社会创新奖,获得了全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中国社会创新奖”是中国首个以“社会创新”命名、学术界独立举办的奖项,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同发起。
  宁波首创的社会融合组织发源于慈溪市。2006年4月20日,慈溪市坎墩街道五塘新村70多名居住和租住在该村的新老村民汇集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叫和谐促进会的民间组织。和谐促进会是以“融合新老居民,促进和谐相处”为目的,以村(社区)为单位组建的具有民间性、共建性、互助性、服务性特点的民间群众自治组织。2007年6月,宁波市发文在全市推广慈溪经验;2008年9月,宁波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基层和谐促进工程的实施意见》,实施社会融合组织建设全覆盖计划,在全市城镇、农村、企业和外来人口居住集中地区四个层面全面创建基层和谐促进会、和谐促进小组、和谐促进员三级网络。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市村和社区的和谐促进会建成率分别为51.7%和95.9%,其中外来人口100人以上的村(社区)建成率达到了96%。慈溪市等外来人口集聚区域的村(社区)和谐促进会的创建率为100%。
  宁波市借助基层和谐促进会这一载体,实施“社会管理终端化、诉求解决初始化”,着力构建志愿者活动、村企共建、信息沟通和公共服务、文体活动、政治工作等五大平台,组织城乡基层和谐促进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共治共享、融合促进的活动,形成了本外地居民合力共治美好家园的和谐共进的良好局面,有力促进了基层社会的民主建设与和谐稳定,受到广大新老居民的一致好评。目前,全市民政部门共备案登记各类社会融合组织2868个;同时在1013家200人以上企业、近百幢商务楼宇建立了社会融合组织;全市共有和谐促进小组3万个、和谐促进员17万余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会员有8.2万人。实践证明,社会融合组织建设是宁波改革开放30年来基层和群众创造的新生事物和宝贵经验,已经成为基层社会建设中不容忽视且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是社区和谐深入发展的新坐标,是探索地方政府管理模式的新载体和新创造。
  
  宁波社会融合组织的创立动因与推进历程
  
  创立动因
  “十一五”期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宁波日益成为外来劳动力务工创业、追求梦想和寻找发展机会的首选城市之一。据统计,外来务工人员已由2006年的285万增加到2010年的349万人,外来人口已由2006年的300万左右增加到2010年的400万人。这种外来务工人员规模扩大、稳定趋强、需求递进和思想活跃的趋势,对整个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政府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宁波在全国首创社会融合组织,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动因:
  改善民生的需要。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为宁波市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外部人力资源支撑,但随着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提升以及外来务工人员规模扩大、素质结构改善、需求持续扩张等,加重了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如何改善社会公共服务和解决以社会保障为重点的民生问题,已成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一项全新课题和挑战。
  完善社会管理的需要。截止2010年6月底,全市外来人口与本市户籍人口之比为70:100。外来务工人员数量的持续增加,已成为宁波市社会结构中新的社会阶层,这对城市原有的社会管理模式提出极大挑战,新老市民的矛盾冲突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的重要诱因。
  
  畅通利益表达渠道的需要。以行政边界和户籍关系为标志是各级政府考虑社会公共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社会公共福利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市民虽暂住在农村、社区,但缺少利益表达机制,要进入当地组织体系存在重重障碍。而社会融合组织已成为探索体制外的解决方法、促进新老居民融合的一种必然选择。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基层党组织需要充分调动新村民、新市民的力量,增强基层社会活力,共同为促进经济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贡献力量。村(社区)党支部依托社会融合组织,借助新老市民会员的强大力量,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控制力、战斗力和凝聚力,这是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客观要求。
  加强新老市民广度融合的需要。社会融合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为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各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在增进相互沟通了解、促进新老市民广度融合过程中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是政府实行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补充。
  “十一五”期间,宁波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五险合一的“社保套餐”,让在甬务工的新市民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在全国首推外来务工人员“积分落户”制度,吸引高技能、高素质、有贡献的“优秀蓝领”扎根宁波;成立国内首支外来务工人员志愿服务队伍,推动新老宁波人团结一心、和谐共建……众多的“全国首创”使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跃上新台阶,“宁波模式”全国瞩目。
  
  
  推进历程
  
  慈溪首创“和谐促进会”
  慈溪是一个移民城市,工业是慈溪经济的支柱,且以民营中小企业居多,传统制造业为主,劳动力资源紧缺。全市3.5万家工业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目前慈溪登记在册的暂住人口达到80余万人。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006年4月,在慈溪市委组织市综治办、市民政局进行调研和可行性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五塘新村成立了慈溪市首家村级和谐促进会,并向市民政局办理社团备案登记,在全国属首创。这个村外来务工人员3000多人,是本村人口的5倍,刑事治安案件多发。和促会成立后,定期不定期开展教育培训和文娱体育活动,通过走访、座谈、帮扶等形式,促进了新老村民的和谐共处。2006年10月,慈溪召开村级和谐促进会工作会议,推广五塘新村这一成功实践。和促会经常成功调处民间纠纷,对社会动态“预见在发生之前、措施于发生之时、化解于发生之地”,2006年至今五塘新村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
  目前,慈溪全市345个村(社区)已全部组建和谐促进会,共有会员单位3026家,会员2.8万人(其中暂住人口1.3万人),理事5287人(其中暂住人口1310人),建立和谐促进会需求服务站504个。涌现了一大批参与党组织建设、社会事务建设的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像全国优秀农民工张万海和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省劳动模范崔会会以及省级优秀农民工墙兴贵、吴有水、向福俊等。慈溪村级和谐促进会,弘扬“尚德自强、和衷共济”的新慈溪人精神,已成为慈溪社会和谐的助推器。得到了中央、省及宁波

推荐访问:宁波 融合 组织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