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徘徊:确立教育管理学一级学科地位的思考


  [摘要]近30年来,教育管理学科一直在教育学和公共管理一级学科间徘徊。由于教育管理学科定位失确,在招生、培养、就业、学科建设等方面表现出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育管理学科定位失确与学科基本概念界定不清、交叉学科定位标准的模糊、学科定位危机的忽略密切相关。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教育学;公共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384(2008)12—0014—04
  
  如果说“认识危机是新理论突现的适当的前奏”,那我宁愿将教育管理学科在教育学科和公共管理学科之下的徘徊视为其实现准确定位的前奏危机。但对于这一危机我们没有理由再忽视了,因为准确的学科定位不仅影响到教育管理研究人才的培养质量,也影响到教育管理实践的成功与失败。
  
  一、教育管理学科定位的演变
  
  教育管理学科在教育学和公共管理一级学科间的徘徊是不争的事实,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一直处于调整之中。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在教育学类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学科学校管理与领导、二级学科教育经济学。1989年3月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修订草案),将原来设于教育学类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学校管理与领导改为教育管理学,同时沿用教育经济学二级学科。1990年11月2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出通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正式施行。在1992年11月1日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1993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中(国家标准GB/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教育管理学和教育经济学作为教育学科类的二级学科被列入。1993年7月16日,国家教委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教育学门类中的教育学类中列入教育管理专业。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修改并发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将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两个二级学科合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列入管理学类的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可授管理学、教育学学位。同年,国家教委发出通知,开始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1998年7月6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已有的教育管理专业扩展为公共事业管理而列入管理学门类的公共管理类,可授管理学、教育学、文学或医学学士学位。
  教育管理学科在本科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学科目录中的演变,一方面表明国家力求为教育管理学科找到一个恰确的位置,以达到发展教育管理学科的目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对教育管理学科认识程度等方面的限制,这种演变并未能使教育管理学科真正得到一个恰当的位置。相反,其演变的轨迹却鲜明地反映了教育管理学科定位的徘徊与困惑,身处其中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在教育管理学科的发展中遭遇了各种尴尬的场景。
  
  二、教育管理学科定位失确衍生的问题
  
  由于教育管理学科定位失确,所以在招生、培养、就业、学科建设等方面表现出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缺位导致一级学科招生二级专业培养
  从1997年发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和1998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来看,在管理学门类之下,研究生阶段涵盖教育管理学科的一级学科是公共管理,其下设行政管理、社区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以及土地资源管理5个二级学科;本科阶段只在二级类公共管理中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其下并未再设其他具体专业,与公共事业管理并设的还有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以及土地资源管理,而教育管理专业并未被列入目录。因而各校在招生简章中常常要用括号注明招收的是教育管理专业的学生。因此,很多学校在本科阶段实际上是按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招生,按照教育管理专业培养学生的。甚至有的学校是按照教育学一级学科招生,在学生入学一年半至两年的时候再分设出教育管理专业的。
  然而,从教育管理学科的特点来说,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教育学的相关知识,也需要了解教育管理作为部门管理工作与一级政府之间以及社会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即要掌握公共管理的相关知识。因此,除了师范院校在教育(科学)学院设教育管理专业之外,也有部分院校在1997年之后相继成立公共管理学院,设教育管理专业。但无论是在教育(科学)学院设教育管理专业,还是在公共管理学院设教育管理专业,都是将教育管理作为二级或三级学科建设的。这样,学生就难以理解为什么选择的是公共事业管理,学习的却是教育学和教育管理方面的课程,难以厘清教育学科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之间的关系,难以想象所选专业的培养目标,难以找到公共事业管理的坐标。
  
  (二)课程设置在一级学科间的化转导致专业特点无法凸显
  公共事业管理学科是一个理论性、实践性、前沿性十分突出的宽广领域。它需要将组织行为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政策学、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多门学科作为专业基础课。同时,在公共事业管理的各专门领域,又需要教育、经济、卫生等多方面的知识作为专业主干课体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是构成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基础。但如果在本科阶段按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招生,则很难使学生在4年内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各专业领域的知识结构,很难达到《学位条例》对获得学士学位要求“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标准。因而,按一级学科招生按二级专业培养也就成了多数学校在公共管理学科培养学生的惯例。然而,这样做也未能很好地解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不充分的问题。由于历史上将教育管理学科置于教育学一级学科之中,加之受教师、经费、设施等教育资源的限制,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基础课常常以教育学一级学科的基础课为主。这样,学生就可能在入学一年半至两年后才进入本专业的基础课和主干课的学习,课程设置空间相对狭小,课程内容不深不透,课程体系间断跳跃,专业特点无法凸显,致使学生难以尽快理解教育管理学科体系和教育管理专业的特点,学习兴趣因此渐渐淡化,教学效果随之受到影响。这一问题致使本科学生与硕士研究生培养无法衔接。
  
  (三)学科、专业划分模糊导

推荐访问:管理学 确立 学科 徘徊 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