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比例模型场景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tkcl/tkcl201309/tkcl20130914-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tkcl/tkcl201309/tkcl20130914-2-l.jpg
  模型背景:硫磺岛战役
  硫磺岛战役是美军在二战中首次发动的对日本本土的攻占行动,具有重大的政治、战略意义。美国对硫磺岛的进攻,被西方社会普遍视为日本帝国在二战全面失败的标志,本场景模型作品的名称也由此而来。硫磺岛战役被认为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以下简称USMC)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打得最惨烈的一仗,从1945年2月19日USMC登陆至3月26日美军控制全岛,战斗共历时37天。USMc及配合其作战的海军人员(当时USMC尚半独立于海军)共约70000人中有5324人阵亡,占美军此役阵亡总数6821人的近80%!其中陆战三师的战斗部队伤亡60%,而陆战四师、五师战斗部队的伤亡更是高达75%,均丧失继续作战的能力。不过,该战也将日本仅存的海军及陆军精锐消灭殆尽,其中仅驻守硫磺岛的日本守军就阵亡22305人。而由美联社随军记者拍下的USMC军人在硫磺岛主峰竖起星条旗的照片则已经成为象征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取胜的标志。硫磺岛战役及此后冲绳战役的惨烈使美国充分认识到日本负隅顽抗、玉石俱焚的亡命徒心态,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美国决策层在对日本使用原子弹问题上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主角:97式改坦克
  在本件场景模型中,占据主角位置的是日本97式改中型坦克。不过,它算是名副其实的悲剧主角,在场景中被击毁了。在现实的硫磺岛战役中,日本帝国负隅顽抗的企图破灭了。917式改中型坦克是由97式坦克经小幅度改进而成。97式中型坦克曾在日本国内被誉为“快意作”,即“得意之作”,也被广泛认为是日本在二战时期所装备的最成功的一个坦克系列。那么这个“快意作”究竟成色如何?
  日本帝国军队首型批量装备的中型坦克是89式,就笔者个人的看法,其设计特征具有典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坦克风格,89式坦克完全可以被视为法国雷诺FT-17型坦克的“增肥版”。虽然在针对反坦克手段匮乏的中国军队作战中,89式坦克的表现还算不错,但其初始设计的落后即使连惯常自视甚高的日本陆军也无法坐视,而97式坦克的开发就是为全面替代89式坦克而展开的。
  1936年6月27日,在日本陆军第14次军需审议会期间,第一次在官方层面正式讨论了未来发展为97式坦克的新式中型坦克开发项目。因为当时坦克兵尚未成为日本陆军的正式军种,故由日本陆军技术本部作为坦克部队的代表出席会议。在本次会议上,对于新式中型坦克的设计思路和技术指标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简单而言,坦克部队的代表认为新式中型坦克应该是与89式中型坦克同重量级,装备长身管57毫米火炮,装甲防护满足近距离防御37毫米反坦克炮的需要,拥有较高行驶速度和4人制坦克车组{而代表陆军传统势力的陆军省认为,新式中型坦克应与95式轻型坦克相当,沿用旧式短身管57毫米炮并取消炮塔机枪,装甲防护满足中距离防御37毫米反坦克炮的需要,拥有较低行驶速度和3人制坦克车组并使用单人炮塔。本质上,日本坦克部队追求的是一种具备装甲突击、机动作战能力的坦克,而日本陆军传统势力则追求一种能够配合步兵作战、提供战术支援而且尽可能制造和使用成本低廉的坦克。这场混杂着军内政治斗争、兵种利益纠葛、新旧军事观念碰撞和对日本未来战争资源评估的争论,形成了分别体现上述两种坦克发展思路的样车。经过测试,坦克部队所坚持的4人制坦克车组方案因更加接近坦克技术发展趋势而胜出,这种被称为“奇哈”的坦克后来被定型为97式中型坦克。
  由于配套坦克炮的研发未能和97式中型坦克的整体研发一同实现,97式坦克所采用的是97式57毫米坦克炮,该炮改进自89式中型坦克上所采用的90式57炮,身管长度为18.4倍炮径,膛内有18条右旋膛线,射速10~15发/分。由于身管太短造成火炮初速不足的先天缺陷,因此该炮的反装甲能力相当有限。4人制车组为97式坦克提供了成员间分工合作、高效完成整车任务的先决条件,但缺乏车内通话器以及观瞄设备,使得车组成员间沟通和对车外情况掌控的实际有效性大打折扣。97式中型坦克的装甲防护整体水平在1930年代末还是堪用的,其火炮防盾达到50毫米,炮塔四向达到25毫米装甲防护水平,车体四向基本达到20毫米装甲防护级别,但由于相当部分的装甲板使用铆接工艺制造,所以实际抗损毁能力要比全焊接或者铸造装甲车体要差不少。相对而言,97式中型坦克的动力由1台三菱SAl2200VDl2型V12缸四冲程空冷柴油机提供,在1500转/分时额定功率为150马力。不错的动力加上整车重量较轻和采用适当的传动、变速和悬挂系统,使得97式中型坦克的最大公路和越野速度分别达到38千米/小时和20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210千米,越壕宽2.5米,过垂直墙高0.9米;整体机动性远远高过其前代89式中型坦克。
  因为未能在定型时采用最为理想的坦克炮,97式中型坦克的量产采取边定型投产、边进一步完善、发展的方式。至1940年,97式坦克的首个重要改型——97式改中型坦克,也就是本件场景模型中的坦克型号被推出。97式改中型坦克最重要的改进是换装了长身管的1式47毫米火炮,其穿甲弹的初速达到825米/秒,在500米距离上可穿透75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具有那个年代较为优秀的反装甲能力。为了容纳体量和后座距离均增大的新型坦克炮,97式改坦克的炮塔进行了重新设计,体积和形状均不再延续89式的设计。此外,97式改的装甲防护进一步加强并采用焊接车体,整车动力也更换为功率有所提高的三菱公司100式12缸风冷柴油机。可以说97式改坦克才是最初日本陆军新式中型坦克理想目标的完全实现,标志着“快意作”的真正达成。
  在97式改坦克之后,先后生产了587辆,占97式坦克系列总生产量1500余辆中的近一半,其后出现的一式、三式等基于97式坦克的改进型坦克,或产量仅为数十辆,或仅为样车。
  97式及97式改坦克就其量产开始年代的技术水平来衡量,纸面性能可以居于世界水平的中游,但是其整体的装甲兵器设计思路已经显现出落后的迹象。具体表现为坦克主炮、动力和传动系统、整车设计观念等的发展缺乏新型号项目的牵引,逐渐和装甲兵器的国际发展主流脱节,停步不前。造成这个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国力不足以支撑其陆军追求以装甲兵器为战斗力骨干的目标,而日本陆军对新时代陆战理论缺乏研究大大加剧了日本装甲兵器技术水平的退步速度。

推荐访问:模型 场景 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