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军队给养方式探蠡


  [摘要] 吐蕃王朝建立之初,军队给养制度保留着部落制的特征,出兵不带军粮,依靠掳获的东西度用。随着军事行动中战线的拉长、战场的扩大,吐蕃军队的给养方式亦发生了相应变化。本文利用出土文献与传世汉藏文文献,分析认为吐蕃的军队给养方式,针对不同战场的区域地理特点,补充新的补给方式,在西域地区出现了给养配给制;在山区农业物资相对贫乏的地区,放弃传统的给养模式,采用赎买方式维持对部队的供给;在关陇半农半牧的地理条件下,仍保留部落迁移的生活方式,以保障军队的战斗力。
  [关键词] 吐蕃;军事;唐代;历史地理
  [中图分类号] K281=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57(X)(2009)03-0149-06
  
  7世纪初,吐蕃王朝建立,青藏高原的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吐蕃王朝具有奴隶制和封建制并存的特征,特别是原始公社制时期军事民主制特点的遗存,使吐蕃王朝时期的军队显得既强大又稳固,堪与势力强大的唐王朝相颉颃。
  吐蕃军队的作战风格以剽悍骁勇著称,一方面,军事组织兵法森严,具有较强的荣辱意识,另一方面,与吐蕃部落制度下的所谓出兵不带军粮、依靠掳获的东西度用的激励措施不无关系。这种军队出征时自带给养的方式,在吐蕃王朝建立初期的军事征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吐蕃向外发展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军事战线延长,军事部署趋于复杂,军队的给养方式就不得不根据军事地理的新要求和军事进程的新变化而有相应的调整。
  吐蕃军队给养的方式、体系与变化过程,与吐蕃的社会生活方式、军队的组成、军队作战的特点、吐蕃的作战区域及其地理特征等有密切关系,随着军事进程的发展和进攻区域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方式与特征。
  
  一、吐蕃军队的组成
  
  吐蕃早期与唐军的作战,军队人数动辄达10余万、20万甚至40万之多。如高宗显庆元年(656)“十二月,吐蕃大将禄东赞率兵一十二万击白兰氏,苦战三日。吐蕃初败后胜,杀白兰千余人,屯军境上,从侵掠之”。(注:《册府元龟》[Z],卷995《外臣部•交侵》,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1678页。)又如,大非川一役,吐蕃投入乌海战区的兵力20万、大非川战区的兵力40万。那么,吐蕃何以在一次战役中就能集结如此众多的军队以投入前线战场呢?这还得从吐蕃的军队组成说起。
  《贤者喜宴》的写作风格是把吐蕃王朝时期的军政制度、部落区划等内容全部注记在松赞干布时期,仿佛吐蕃的所有法律、制度等都是从松赞干布时期就全部完善,全没有演变成熟的过程。其实非也,很多法律和制度都是在整个吐蕃王朝时期逐渐完善的,只是后世史家在时间观念上随意了些,将一朝载记一股脑地记录下来,言简意赅但脉络欠清晰。如“下勇部”所包括的“通颊九政权部”(啺皜啽啺喍饊啽迉啺瘈喍饊啿衻啺珋喍饊喆喍饊啺珋啽絸喍铮┘巴鹿然肓罚啺穩喍饊啺祤喍饊喌磤啺喍饊啿謤啺#┑痹诿⑺擅⒃蓿?50—679年在位)时期完成编制的,却被一并记在了松赞干布身上。
  在《敦煌本吐蕃历史纪年》中,吐蕃在域外,如象雄、玛尔、吐谷浑等地招收青壮丁者多有反映,而在本土招收则至743年才开始,即招收大批充当“果”与“庸”之青壮丁。(注:黄布凡、马德:《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藏文见第30页,汉译文见第53—54页。)其中的“庸”当与汉文史籍所云之“奴”对应。
  桂庸的正式出现,表明吐蕃军队准军事化的开始出现。纵观吐蕃王朝时期军事进程的发展,这种制度的出现在吐蕃部落军事制度史上是一个新的现象,代表着军事制在部落制基础上向域外扩充军事基地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新事物。在这之前,吐蕃军队的形式如何呢?从现有资料分析,在有专职“奴”随征的“正规军”形式出现之前,吐蕃的军事行动当以部落整体出征的方式为主。这是因为,吐蕃政权的性质是奴隶制的军事部落联盟,军事制度沿袭了原始部落生活中的“军事民主制”,兵制为以氏族集团为基础的“全民皆兵制”,部落则军事、行政与生产三位一体。汉文文献中出现的“辎重疲弱”与参战士兵为一体,士兵在前方打仗的同时,部落老少及财产相随不会落下太远,故有前方军队败退之时,“辎重疲弱”常为唐军所缴而成为吐蕃部落的掣肘之痛。这种情况在唐蕃围绕河湟地区的战事中多有反映。而后来,唐朝史家所观察到的吐蕃军事制度是“出师必发豪室,皆以奴从,平居散处耕牧”(注:《新唐书》[Z]卷216下《吐蕃传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6108页。)。这种相从之“奴”显然与先前的“辎重疲弱”之疲弱不同,奴们虽然在平时亦散处耕牧,但已然是军事后勤的专职人员,而不是早期疲弱的父老家眷了。专职的“奴”一般身强力壮,便于随军远行,增加了部队移动的机动性,减少了妇孺亲眷冲散、自带给养被劫的危险。
  这种吐蕃部落携带生活辎重开赴前线的情形在汉文史料中亦有体现,列举几条如下:
  (1)咸亨元年(670),薛仁贵从大非川进兵乌海,在积石河口与吐蕃相遇,“击破之,斩获略尽,收其牛羊万余头”。(注:《旧唐书》[Z]卷83《薛仁贵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783页。)
  (2)玄宗开元二年(714),吐蕃相坌达延将兵10万寇临洮,入攻兰、渭,掠监马。杨矩惧而自杀。唐玄宗“诏薛讷为陇右防御使,与王晙等并力击[吐蕃]。帝怒,下诏自将讨之。会晙等战武阶,斩首万七千,获马羊无虑二十万”。(注:《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上》,第6081—6082页。)
  (3)开元十四年(726)冬,吐蕃将领悉诺逻领兵入大斗拔谷,进攻甘州。唐兵避其锐,不与之战。“会大雪,吐蕃皲冻如积,乃逾积石军趋西道以归”。唐军始发起攻击,烧野草皆尽,使吐蕃军在大非川因马匹缺乏牧草而死亡,致使吐蕃军大败。(注:《资治通鉴》[Z]卷213,玄宗开元十五年条。两唐书《吐蕃传》记载相同。)
  (4)开元十六年(728),“俄而积石、莫门两军兵马总至,与忠亮合势追讨,破其大莫门城,生擒千余人,获马一千匹、牦牛五百头,器仗衣资甚众,又焚其骆驼桥而还”。(注:《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第5230页。)
  (5)大历十一年(776),“剑南节度使崔宁大破吐蕃故洪等四节度兼突厥、吐浑、氐、蛮、羌、党项等二十余万众,斩首万余级”,缴获“牛羊及军资器械,不可胜纪”。(注:《旧唐书》卷196下《吐蕃传下》,第5245页。)
  (6)翌年(777),唐将崔宁击破吐蕃,“虏故洪节度、氐、蛮、党项等兵,斩首万级,禽酋领千人,牛羊廪铠甚众,献之朝”。(注:《新唐书》卷216下《吐蕃传下》,第6092页。)
  由以上所示资料可以看出,吐蕃军队在后勤补给方面有如下特征:
  1.吐蕃部队出行,往往携大批牛羊马等,如(1)牛羊万余头;(2)马羊20万;(4)马1000匹,牦牛500头;(5)不可胜纪;(6)甚众。如此众多的后勤辎重对于行程作战的军队来说,不但携带不便,更有放牧饲养之烦,若要维持日常经营,必然需要大批的协从人员,这正是吐蕃军队设置“奴”的必然性。
  2.资料(3)所示开元十四年之役中,吐蕃军队行动迅速,进攻与撤退均揆战势而自如定夺,往往会与辎重相脱节,故有“留辎重疲弱滨海”,以致有辎重队伍被全部缴俘之结局。所谓疲弱,当指吐蕃部落全民皆兵的军事制度下,除青壮为主力部队外,不能上战场之维持部落日常游牧生产的老弱妇孺。所谓辎重,则为部落的全部家当。故这时的吐蕃军队外出打仗,一般都是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出动。这正是吐蕃“全民皆兵制”的表现。

推荐访问:吐蕃 王朝 给养 军队 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