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如何破解中国军队的“反进入”?


  美国国内的许多防务和安全专家预测,中国军队在“反进入”与“区域拒止”武器系统方面的发展,将会使美国向中国东海和南海地区投送军力的能力陷入险境,美国决策者届时只能将该地区的主导权拱手让与中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美国提出了 “空海一体战”构想。但是,这一构想遭到了美国空军战争学院战略部教授道格拉斯·佩弗尔的质疑。
  破解“反进入”,两艘潜艇足矣
  道格拉斯·佩弗尔认为,尽管“空海一体战”理论有些危言耸听,但其背后的逻辑却并非如此。中国85%的进口石油都要取道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和龙目海峡,极易遭受海上远程封锁。如果中国用武力方式打击美国及其地区盟友,那么美国将会切断中国的经济命脉,因此美国与其寻求不受限制地向中国家门口投送力量,不如扩大美国在中国东海和南海地区的海、空和太空军事实力。强化美国的远程封锁能力,不仅能慑止中国鲁莽的冒险主义行为,而且还不会激怒中国这个日益自信的地区大国。同时,与美国国内一些人主张对中国内陆心脏地带实施纵深打击,以瓦解中国的雷达、导弹和防空系统网络的做法不同,美国强化远程封锁能力不会模糊有限战争、常规战争与核战争之间的界线。美国选择利用其在印度洋、西太平洋以及其他地区的空、海和太空军事优势,并不意味着中国海军掌握了中国东海和南海地区的制海权。
  尽管中国军队的“反进入”和“区域拒止”系统对美国航母和两栖作战群进入这些水域构成了威胁,但同时也限制了己方的军事力量投送。近期美国海军“俄亥俄”级改良型核潜艇对釜山和苏比克湾港口的访问,就对中国释放出了一个信号:美国只要派遣2艘潜艇,就能实施导弹外交和破解“区域拒止”。
  英国海军理论家朱利安·科贝特早在一个世纪前就曾指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即交战一方丧失了制海权,就意味着另一方获取了制海权……海战中最普遍的情况是,任何一方都不拥有制海权”。所以,美国无须对中国附近海域制海权的暂时丧失而感到焦虑,因为鉴于地理、政治和技术的现实,美国仍可保持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制海权,而中国只能对有限的海上区域实施拒止,更何况这片海域还处在众多咽喉要道、地区大国和美国军事力量的包围之下。
  高风险的“空海一体战”
  道格拉斯·佩弗尔指出,“空海一体战”概念,不仅要求美国扩大生产下一代远程轰炸机、太空控制和进攻性网络空间武器系统,扩编常规全球打击部队,而且要求加固和分散美军基地、提升美军实施潜艇战和水雷战的能力,并利用美军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的优势,在战时对中国实施远程封锁。这一概念还主张美国必须做好准备,发动一场旷日持久的常规致盲和压制战役,打击中国军队的作战网络及远程情报、监视、侦察系统和武器打击平台。一旦对中国实施打击,中国将被迫辨别这类常规致盲或压制打击措施与战略反击力量之间的区别,因为“空海一体战”概念要求摧毁或瘫痪中国内陆心脏地带的设施,而这种打击对中国的核力量威胁极大。正如许多认为“禁入区”已对亚太地区均势构成威胁的质疑者一样,“空海一体战”的支持者们似乎忽略了对一个核大国实施常规致盲与压制性纵深打击的风险。
  道格拉斯·佩弗尔认为,“空海一体战”概念并不是美国战略思维的创新,而是当前海、空军军种协作的体现,反映出美国对中国不断增长的实力及其含混不清的发展意图所产生的疑虑。这一概念假定的前提是,远程封锁不足以应对中国在其东海和南海水域的武力胁迫或军事行动,并将美国的地区同盟关系以及美国对东南亚和东亚地区的安全承诺与美国能否继续保持力量投送能力联系在了一起。
  远程封锁是“强大的反华武器”
  道格拉斯·佩弗尔认为,由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各海域的制海权依然掌握在美国海军手中,远程封锁将会对中国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美国尽管仍需应对中国对外出口导弹、雷达和潜艇的新威胁,但是其投入程度要远远低于致盲和压制中国“反进入”和“区域拒止”能力的代价。通过加大向盟友出售“反进入”和“区域拒止”武器的力度,深化与印度和新加坡的安全关系,确认对日本、菲律宾和韩国的条约义务,并利用水下和太空优势,我们就能保持地区均势,无须为战时向中国海域实施力量投送而与中国展开军备竞赛。借用费舍尔的一句话,远程封锁是我们手中“强大的反华武器”。
  (摘自《防务观察家》)

推荐访问:美军 中国军队 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