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语境下:毒品


   【摘 要】 本文通过个体、小社会、大社会三位一体论的犯罪学模式,试图对吸毒犯罪(当然吸毒在文本意义上只是违法)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试图说明毒品使用行为有着多元、复杂的原因,从而达到在从个人内心状态到小社会再到大社会环境,每一个环节来关心和抵制毒品。
   【关键词】 多元化;三位一体;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 U272.61
  
  1 吸毒的个人因素
  
   1.1 动机
  大多数理论都有一个令人吃惊的假设:即人们由于压力、焦虑才使用毒品,然而反复的研究发现,人格与毒品使用的相关性并不大。吸毒者常说,当他们感到有压力或焦虑不安时就会吸食毒品。但是这些人可能只是处于一种暂时的压力和焦虑状态下,并非是个人具有的长期的人格特质,那什么是吸毒的动机呢?
  人类不能仅靠逻辑生存,我们是愿意相互给对方留下印象的社会动物,也许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下,人一定要做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但一个非法使用毒品的共同原因逐渐被认知,目前,年轻人(男性占多数),他们选择的是认同越轨亚文化。这些群体不断参与让社会难以宽恕的各种行动(包括违法、犯罪),在这个群体中,也许使用毒品不是反常的而是所希望的。反叛行为在这里发挥着巨大作用,反叛不仅在发展个性,也是为了参与社会,几乎所有涉毒人员都有一定的反叛特征。
  滥用毒品的根源,必须回到毒品本身去寻找。大多数毒品能够强化其进入人的机体的行为。强化意味着对任何使用毒品的人有同样的作用,每次使用毒品后,都会慢慢地增加再次使用毒品的可能性。同时,毒品和毒品的作用主宰了他,而动机、社会因素、惩罚的恐惧就在持续的毒品使用过程中降低到了次要的地位。
  
   1.2 习惯(无意识因素)
  无意识因素是整个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即本能冲动)暗中支配着意识,意识则极力压抑着本能冲动,使之通过伪装的方式得到象征性满足, “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主要最高级的形式,无意识则是我们认识客观现实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形式”。现实世界是一个信息系统,尽管潜力巨大的大脑不断增加信息量,但由于人的信息接受器官的有限性及其加工的依次性特点,决定了无意识的补充作用不可忽视\[17\]。
  大多数吸毒人员都有吸烟的不良习惯,由于香烟的滥用,使吸食毒品变得不需要特殊的训练,多次重复而形成的一种无意识定向,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在中国新疆的大麻吸食者并不清楚自己是“莫合烟的瘾还是麻烟的瘾”,因为吸麻烟者全都吸莫合烟,而吸食者讲“想吸麻烟时如果没有麻烟吸莫合烟也可以……”以上的报告,我们不难发现吸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熟练的行为方式,内化了毒品的自动化需要。由于吸烟使得毒品使用者可能对行为活动自身缺乏清晰的了解,这是一种自动化熟练的表现,也可能对行为活动的动机、目的、后果缺乏明确的认识,这是一种自动化需要的反映。由于不良习惯而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调节和控制。
  
   2 小社会因素
  
   2.1 家庭与朋友
  一般来说,父母对青少年的长远目标和计划会有更大的影响,而同伴则对他们即刻的生活习惯和日常活动产生更多影响。同伴和父母对青少年使用毒品行为的影响的纵向研究表明,通常同伴的影响更重要。
  朋友似乎成为影响你是否去吸毒的最主要因素,但我们不能忽视父母正在和将要决定孩子和影响孩子交到什么样的朋友。吸毒不是神秘而遥远的危言耸听,作为父母,必须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向他们传授对待毒品的正确态度,进而能够让孩子初步认识到毒品及有关毒品使用的潜在问题,青少年吸食毒品的危险因素是贫乏的家庭内部互动,所以提升家庭人际关系,加强交流沟通有助于防止酒精和毒品滥用。
  
   2.2 学校与香烟
  毒品似乎与学校的距离总是很远。
  纵贯研究(Longitudial Study)给我们提供了相当多信息。例如,儿童在第一次吸烟或使用其他毒品前,常常是得了低分或因打架,偷东西引发了麻烦。这很严重,因为这说明绝大数品行和分数问题并非由毒品使用引起。也许我们不了解引起所有这些行为的最根本原因,但断定那些孩子身上的所有问题都是使用毒品的结果,显然这个结论即简单也不符合逻辑,因为使用毒品一般都发生在上述行为之后。而在学校私自使用学校违禁品——香烟,很大程度是导致毒品使用的物质。在大多数城市中学,都遵循“无烟”政策,不仅学生、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也将一概不得在学校使用烟草产品。这种方法想让学生们明白,全体社会和他们生活的社区,以及他们学习的学校已经作出了绝不宽恕吸烟的决定。
  
   3 官方(政府)态度
  
  从一项项“关于禁毒的决议”和“新刑法”中有关严惩毒品犯罪的法律条文对贩卖、运输和制造毒品的严惩,到每年“6.26”国际禁毒日活动时,一幅幅惨不忍睹的宣传画,再到各项禁毒专款的大力投入。政府的态度是坚决的——禁毒必行。这种形式正逐渐成为官方态度,但我们是否少了些什么?
  是的,我们的官方态度正在缺失情感。年轻人使用刺激性毒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激生某种情感:激动或放松力量、自控。或者,某个人并不真正想使用毒品,但受了别人的影响之后如是做了。帮助吸毒人员认识他们自己的情感并表达出来,帮助他们在不使用毒品的情况下获得情绪状态的改变,感到为社会所认可,感到被社会所需要,都被认为是减少毒品使用的可行途径。我们不仅要告诉大众“毒品有害”,还要向大众说明“不要吸食毒品”,这也许正是“官方态度”所缺少的。政府向大家总是宣传毒品如何危害大众,似乎不要使用毒品变得不言而喻,但“暧昧”。我们必须向社会宣布,吸毒是社会、学校、家庭绝不允许的。必然有疑问:说明毒品有害不正是在强调不能吸食毒品?研究发现吸毒人员大多知道毒品有害,并有负罪感。而确有决心戒毒的人只占少数。这与社会大环境只强调毒品有害,而不强调要有不吸食的决心与态度不无关系。埃德温•萨瑟兰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变成为违法者,是因为赞同违法的定义超过了不赞同违法的定义。一个对毒品明确的态度对毒品的使用影响巨大。但目前的官方态度仅停留在官方宣传的层面,要么宣传毒枭落网、禁毒大捷,要么宣传毒品如何可怕。坚决“不吸食毒品”并没有从口号转变成态度,从大社会逐渐深入学校、家庭、个人。我们可以通过政府建立起对毒品态度的相对一致的价值观,这将对禁毒工作的展开帮助巨大。
  
   4 结语
  
  谁也无法回避以事实:只要有一个庞大的市场,就会有供应毒品。限制毒品的可获得性,在某种意义上可能会促使这个市场的利润的膨胀。 
  必须教导人们不要购买或吸食毒品,也许这样才能触及问题的根源。当然,这不是在一个“禁毒日”,几幅宣传画随便描述一下,瘾君子的生活多么可怕,以及脱瘾症状多么恐怖,所能达到的。
  
   参考文献:
  韦恩•莫里森.理论犯罪学——从现代到后现代\[M\].刘仁文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第13页.
  阿里木•赛菲.西部禁毒史探.选自阿里木•热克甫.西部地区毒品犯罪问题研究文集\[C\]1999.
  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化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陈兴良.本体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推荐访问:语境 毒品 犯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