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窗理论”谈起


  摘 要:美国政治学家和犯罪学家凯林经过观察提出了“破窗理论”。解读“破窗理论”,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是很有启迪的,特别是对班主任来说更有意义。学生群体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表现、行为习惯等都存在着发展中的不平衡。
  关键词:破窗;学生;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10-02
  美国政治学家和犯罪学家凯林经过观察提出了“破窗理论”。他们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们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中,其中一辆摘去车牌,将引擎和车窗全部打开;另一辆则封闭如常,保持原样不动。实验发现,三天内,打开的那辆车被人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车则保持完好无损。接着,他们在剩下的那辆车的窗子上打了一个洞,不到一天的功夫,车上的所有窗子都被打破了,汽车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
  解读“破窗理论”,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是很有启迪的,特别是对班主任来说更有意义。
  学生群体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表现、行为习惯等都存在着发展中的不平衡。我们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没有谁天生就是一个不好的学生。而且,有不少学坏的学生,后来往往会很多方面都不好,不仅学业成绩差,而且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也很令人厌恶。我们通过观察就不难发现,他们开始并不是处处都比别人差,而是仅仅在某一个方面因各种原因落后于别人。也就是开始只有一扇窗被打破,可是,由于没有及时修补,破窗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千疮百孔的境地,这其实也是我们平时常说的“破罐子破摔”。在令人扼腕叹息之时,我们是不是该思考一下,为什么当初没有将学生身上的微弱的“恶”念控制于萌芽状态,而不至于“茁壮成长”呢?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人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青年学生身上存在不足更是正常的现象,所谓学校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如果是完美无缺的人,就不需要到学校来了。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发现学生的小小的错误时,不要姑息养奸,纵容放松,等到学生在邪路上越去越远,就会积重难返。学生由于家庭困难、不适应环境、学业基础比较差、行为习惯不理想等原因,加之别人的冷嘲热讽忽略冷落,常常会诱发他们对自己失去自信心,导致学习动力的不足、学习习惯的偏差或学习行为的不良。对这些学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策略呢?我们应该采用“激励、赏识、参与、期待”的教育方法,通过这样的教育方法,使他们能看到成功的希望,使他们总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优势。如果一个学生只是因为一时的失败、落后,就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看到一扇“破窗”就以为一切都无可救药,那么,他真的将失去一切。
  破窗理论又告诉我们,残缺不全的东西更容易遭受到别人的破坏。由于所谓的差生更容易遭受到别人的打击,使得他们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导致破罐子破摔的情况出现。所以对于学生一时的表现不好,老师要有宽容之心,鼓励之行。有个7岁的孩子,又一次因为拿了别人的一块橡皮被同学发现了,于是不少同学就不分场合叫他小偷,老师也没有制止。所有的人都认定他是小偷,一旦丢失了东西就怀疑他。使得这孩子变得非常孤僻,仇恨所有人。最后破罐子破摔,真的成了一个惯偷,进了监狱。对于一念之差的孩子,教育者要做的事情是保护他的自尊心,是被敲了一下的窗子不至于破碎,并且不要轻易认定哪扇窗破了。其实,人的心灵就如这样的一座整洁美丽的大楼,如果当初有了一扇窗子的玻璃破了得不到及时的维修,那么,久而久之,这座大楼就有可能变得千疮百孔……有人说,人心灵上的一道皱纹比眼角上的十道鱼尾纹还要衰老。如果我们对学生采用不当的教育方式,那么,很可能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而“心病”是很难治愈的;如果我们对学生采用不当的教育方式,那么,很可能会拉远学生与教师心灵之间的距离,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感甚至是反感,同时,可能会使学生认为自己“不可救药”,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错误心理,主观上采用放任甚至放大自己不良行为的方式,拒绝外界的教育与帮助。好的方法是及时修好被打碎的玻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至于让他心灵上有更多的破窗。
  破窗理论还告诉我们,所有的窗户都被破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有一个过程。对于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班主任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不要指望几次谈话,几次活动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因为青年学生的心理不成熟性决定了他们还可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反复,这种反复如同“钟摆”一样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我们应该认识到,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所以,班主任既需要足够的教育智慧,还需要更多的教育耐心,因此,期待是需要信心与耐心的。教育必须拒绝急躁情绪,克服急功近利,必须体现出足够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必须以热情、信任与不倦唤起良知。另一个心理学家威尔逊所讲到的“护花原理”,与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颇值一起欣赏。
  在威尔逊生活的那个城市里有一座公共花园,每当春天繁花盛开的时候,当然都会有大批的游客来此驻足欣赏。然而,让人可恼的是,游客中总是会有一些不自觉的摘花者,甚至许多含苞欲放的花朵还没来得及绽放她的美丽,就被折了下来。这些花朵有些被游客带走了,有些就被抛在了花园里,好不让人心疼。尽管公园的管理者在公园里写了许多的牌子,如:“摘花可耻”、“禁止折花”、“摘了花朵,丢了修养”等等,然而,人们似乎对这样的牌子视若无睹,照折不误。后来,公园的管理者就找到了心理学家威尔逊,向他诉说了苦衷。威尔逊说:“你何不转换一个角度来提醒人们呢?”于是,他亲手为公园写了一些警示语,如:“花朵的自然之美,正是你心灵之美的映射”,“你欣赏花的美丽,花欣赏你的高贵”,“你给花朵一个花期,花朵给你一份赞美”,“把花朵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上帝是花之美的缔造者,你是花之美的保护者”等。于是,公园的管理者就用这些诗一样优美动人的警示语换下了以前的牌子;从此,这个公园里的情况发生了聚变,折花的人也骤然减少。
  后来威尔逊这样解释说:“花园的美丽,需要人们用心灵的美丽来护持,你欣赏了他人品格的美丽与高贵,他自然就会以付之以等价的行为来回报你的欣赏。”他的话,就被人们称这为“护花原理”。
  “破窗理论”强调的是从外在的环境育人,而“护花原理”强调的是从内在的心灵育人,但是,这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强调:外在的和谐必须与内在的和谐相统一。所以,作为一个教育者,不管你是一个部门的领导,还是一个学校里的教师或者一个家长,你若想得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就不能忽视环境育人的破窗理论和心灵育人的护花原理。教育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教育需要恰当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破窗理论”更多的是从犯罪的心理去思考问题,但不管把“破窗理论”用在什么领域,角度不同,道理却相似: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对于已经坏了的东西,留着也没有用,让它更坏一些也无妨。换句话说,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异常优雅整洁、地面非常干净的环境中的时候,环境的优美就会给我们一种不自觉的提示:这里不能随地吐啖,不能随手乱丢纸屑皮壳;但是,如果有人丢了废纸,且没有人来及时清扫掉的话,对于其他人可就能会产生一种暗示:原来这里是可以丢废纸的,丢的愈多对后来者来说就愈有一种纵容感。接下来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说很快这里就会成为一个大拉圾箱。所谓“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育人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所以也许今天我们辛勤的施肥浇水,未必马上能看到他们开花结果,但我们要相信今天我们用心所做的一切,孩子们将一生受益!

推荐访问:谈起 理论